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詩婷
Huang, Shih-Ting
論文名稱: 一位腦性麻痺大學生回溯融合教育的學習經驗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Learning Experience of a College Student with Cerebral Palsy in Inclusive Education
指導教授: 張蓓莉
Chang, Bey-L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腦性麻痺大學生融合教育學習經驗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0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邀請一名腦性麻痺大學生(SN),以深度訪談方式探討他從小至今在融合教育中的學習經驗。主要發現如下:
    SN所讀的學校幾乎都提供了無障礙物理環境,教師們提供了特殊教育相關服務與措施。SN雖在書寫及行動方面有部分限制,但他覺得他的特殊需求皆被滿足。大學階段他使用筆電和代步車,降低不少特殊需求程度。SN在人際互動上較為被動、不會主動經營人際關係,與同學關係較為疏離、歸屬感較低。他不太接納自己的腦性麻痺狀況,以致形成自卑心理、不切實際的價值觀,並以追求課業表現平衡自卑感。在大學階段,他覺察並理解自己價值觀不正確,進而接納自己的障礙生命。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限制及研究省思,提出相關建議,供未來推動融合教育之參考。

    A college student with cerebral palsy (SN) was invited to be a participant in this study. The depth interview was used to explore hi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general schools from preschool to colleg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schools that SN attended almost provided accessible physical environments, and teachers provided special education related services. SN had partial restrictions on writing and walking, but he felt that his special needs were almost met. By using laptop and electric wheelchair in college, his special needs were reduced.
    2. SN had less interaction with classmates, and he did not know how to initia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tively. He was alienated from classmates, 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was lower when he was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3. SN did not accept his cerebral palsy, and he was inferiority, and had unrealistic values. He used his outstanding academic performances to compensate for his inferiority. In college, he perceived and realized that his values were not realistic, and then start to his life with cerebral palsy.
    Based on the findings,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as a basis for offering 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臺灣融合教育的措施 9 第二節 特殊需求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對特殊需求的覺知、認同、接納與調適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4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25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紀錄 26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29 第六節 研究信賴度 34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SN在普通班的學習經驗 39 第二節 綜合討論 1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7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省思 150 參考文獻 154 附錄 168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68 附錄二 訪談次數與時間總表 169 附錄三 接觸摘要紀錄範例 170 圖次 圖3-5-1 32 表次 表3-5-1 檔案編碼表 29 表3-5-2 資料的概念化與編碼 31

    中文部分
    孔秀麗(2009):國小學童對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于欣(2011):近兩年國內外融合教育之學術論文分析與議題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18),34-43。
    王佩之(2012):彰化縣國小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佩玲(1994):父母教師知覺之幼兒氣質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探討。台北市立師院學報,25,317-342。
    王政茹(2008):亞斯伯格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生命故事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振德(1977):國中階段肢體殘障學生之自我觀念與人格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雅慧(2014):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無障礙校園環境現況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裕玫(2005):國中普通班學習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遠敏(2007):國中教師對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瓊敏(2015):國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甘敏郁(2014):臺北市國中階段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白佳民(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曲俊芳(1999):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以兩名腦性麻痺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敏倫(2010):國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花蓮縣某國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君瑋(2011):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自我概念、障礙覺察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武典(2013):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一):發展脈絡與特色。特殊教育季刊,129,11-18。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俊隆(2001):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吳勁誼、陳麗圓、黃彥齊(2008):痙攣型腦性麻痺學童在普通班的輔具運用與環境安排。國小特殊教育,46,62-69。
    吳美萩(2006):追求超越的旅程-聽障碩博士之求學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吳恭瑞(2010)。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對資源班安置知覺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婉君(2008):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圖片情境式量表調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勝智(2004):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融合教育之態度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寶鳳(2010):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美玲(2004):桃園縣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琳(2007):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融合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杏津(2010):融合教育中腦性麻痺學生就讀國小普通班之學校適應-家長、普通班老師、資源班老師的觀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幸娟(2015):學前融合教育實施成效評估:以南投縣幼兒園為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著: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五南。
    李美齡(2004):高中職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慧韻(2008):國中普通班學生對資源班身心障礙同儕的態度:以臺中縣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身心障礙學生支持服務辦法(2013):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 1020139818B號令修正發布。
    周怡君(2015):個別化原則與臺灣融合教育:聽障青年的融合教育經驗分析。社會分析,10,47-86。
    周俊華(2007):台北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無障礙校園環境的觀點與滿意度調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旭(2005):寂靜之外。臺北:左岸文化。
    林怡杏(2007):臺北市高中職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東山(2005):臺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芝安(2002):我對手語及口語的學習經驗及心得。特殊教育季刊,83,31-36。
    林郁芬(2013):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及其重要他人對融合教育觀點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真鍊(2004):國小學童對於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祐鳳(2011):臺北市高中職視障學生社交地位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偉婷(2012):國小高年級資源班學生學校適應與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94):教育社會學。臺北:臺灣書店。
    林琇琳(2015):國中高功能泛自閉症學生同儕霸凌事件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琴(1976):腦性麻痹簡介及振興對此類患童之處理。物理治療學會雜誌,1,19-22。
    邱筑君(2007):學生眼中的資源班─三名國中學生的經驗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鈺喬(2003):臺北市國中生對就讀資源班學生的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嘉琳(2007):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睿(2014):大專校院情緒行為障礙與自閉症學生學校支持服務需求現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伊珍(2011):視覺障礙青少年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養涵(2007):大專聽覺障礙學生接受支持性服務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建興(2011):腦性麻痺學生之融合式適應體育。大專體育,114,33-39。
    洪宜昀(2002):大學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瑋君(2006):有伴同行?談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與一般同儕之友誼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儷瑜 (2008):資源教室方案與臺灣的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82,45-68。
    洪儷瑜(1999):融合教育的另一個看法。特殊教育季刊,71,33-37。
    洪儷瑜(2014):[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專文]邁向融合教育之路-回顧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年度,21-31。
    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2015):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七月三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1040082923B號令修正發布。
    特殊教育法(1984,1997,2001,2004,2009,2014):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6692 號令制定公布;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四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8600112820號令修正公布;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9000254110號令修正發布;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551號令增訂公布第31-1條條文;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800289381號令修正公布;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十八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300093311號令修正公布。
    高熏芳、林盈助和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Joseph A. Maxwell著: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臺北:心理。
    張可婷(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Uwe Flick著:Designign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韋伯文化。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恆豪(2007):特殊教育與障礙社會學:一個理論的反省。教育與社會研究,13,71-94。
    張美珠(2010):花蓮縣國民中學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與支持服務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素玉(2004):高高屏地區國小聽障學生支援服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品(2011):就讀普通學校聽障學生的自我認同。特殊教育季刊,118,62-69。
    張通信(2007):國小普通班學生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文(2008):融合在教育脈絡中的定義與爭論 以臺灣為例。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7,57-86。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張學善、林旻良、葉淑文(2010):大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關係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2(2),1-25。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歷史統計查詢-90學年度、98學年度及103學年度特殊教育概況。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Statis_history.asp
    莊明勳(2007):高雄市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斐斐(2010):嘉義市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陳亭予(2002):大專院校身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許素真(2004):就讀普通班腦性麻痺學生之支持需求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怡廷(2011):聽覺障礙者大學生活中的同儕關係。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1968):腦性麻痺兒童的心理問題。心理與教育,2,76-86。
    郭為藩(200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文景書局。
    郭淑玲(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祥(2007):高雄縣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玟均(2011):彰化縣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對智能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態度的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姿諭(2012):彰化縣高中職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姿諭(2012):彰化縣高中職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偉樺(譯)(2014):聽不見的鋼琴家(宮本円香著:聴こえないピアニスト)。臺北:有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陳婉寧(2016):高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素真(2006):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辜歆盈、彭雅惠(2003):腦性麻痺。屏師體育,7,139-150。
    鈕文英(2008):建構生態的融合教育支持模式。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7年度,31-56。
    馮文祺(2014):國民中學融合班一般生對身障生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 -以臺中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文(2007):屏東縣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瓊儀(2016):國中七年級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SNELS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珊(2014):臺北市高中職泛自閉症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孟真(2006):國民小學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同儕互動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惠君(2001):融合教育指標及其特殊教育績效之探討──以智障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小蘭(2009):身心障礙資優生優弱勢分析及支援服務系統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怡珊(2013):臺東縣國中小特殊教育教師對無障礙校園環境現況與滿意度調查。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姿伶(2011):亞斯伯格美術資優學生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宛樺(2014):臺北市國小高年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校園霸凌行為與應對方式之現況研究。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身心障礙組(日)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宜樺(2013):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對資源班安置知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身心障礙組(日)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昆瀛(2000):談學校融合教育之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國教新知,47(2),12-17。
    蔡昆瀛(2014):特殊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2年,329-365。
    蔡敏玲(2011):當小孩的滋味:金門縣幼兒的生活敘說。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1),1-53。
    蔣佳琪(2013):高職階段融合教育聽障學生性知識、性態度及性教育需求現況調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忠惠(2015):大專校院智能障礙學生學校支持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輕度障礙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永盛(2007):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雅玲(2004):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雅玲(2005):學習障礙學生對資源班安置之知覺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易芬(2003):高功能自閉症者自我概念之探索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藍芝(2005):學前教育教師對特殊幼兒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23-48。
    羅丰苓(2009):從融合逆走回隔離-一位視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23-46。
    羅丰苓(2011):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凌之經驗及輔導歷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芳柳(2002):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蘇訓巧(2005):聽覺障礙成人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Bailey, J., & du Plessis, D. (1997). Understanding principals' attitudes towards inclusive school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5(5), 428-438.
    Bricker, D. (1995). The Challenge of inclus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9(3), 179-194.
    Cairns, B., & McClatchey, K. (2013). Comparing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disability.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40(3), 124-129.
    Cripps, J. (2002). Deaf Culture. Canadian culture society of the deaf, Inc. Retrieved November 4, 2015, from http://www.deafculturecentre.ca/Public/Default.aspx?I=294&n=Deaf+Culture
    Greenspan, S. I. (2002). Working with the child who has cerebral palsy.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16(7), 16-17.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0th Ed. NY: Houghtion Mifflin Company.
    Lawrence, D. (2006).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3ed edition). London, England: St. Edmus-Bury.
    McLeskey, J. P., Landers, E. P., Williamson, P. P., & Hoppey, D. P. (2012). Are We Moving Toward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Less Restrictive Setting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46(3), 131-140.
    Moores, D. F. (2004). Two Perspective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9(3), 253-254.
    O’Mara, A. J., Marsh, H. W., Craven, R. G., & Debus, R. L. (2006). Do self-concept interventions make a difference? A synergistic blend of construct validation and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3), 181-206.
    Riddle, S. (2007). A sociology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L. Florian (Ed.)., The sage handbook of special education (pp.34-45). Thousand Oaks, CA: Sage.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UNESCO &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1994).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dopted by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ccess and Quality (Salamanca, Spain, June 7-10, 1994) (pp. 5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