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元伶
Lo, Yuan-Ling
論文名稱: 成人持續參與線上遠距課程之學習歷程研究
Explo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Continuing E-learning for the Adult
指導教授: 林儷蓉
Lin, Li-Jung
口試委員: 顏心彥
Yen, Hsin-Yen
廖邕
Liao, Yung
林儷蓉
Lin, Li-Jung
口試日期: 2022/07/2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線上語言課程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成效社會認知理論
英文關鍵詞: online language course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outcome\effectivenes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研究方法: 深度訪談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4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旨在探討成人持續參與線上遠距課程之學習歷程,以臺北市市中心的普通綜合大學其進修推廣學院非學分推廣班之線上語言課程之學員為研究對象,便利取樣訪問8位成人學習者,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瞭解成人學習者的持續參與數位學習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綜整歸納研究結果:一、成人學習者持續參與線上課程之動機誘因可分為內在個人動機及外在環境因素。二、學習策略部分,成人學習者會利用線上課程的特性,建立各式的學習策略以使得自身的線上學習歷程得以持續不中斷。三、學習成效部分,成人學習者對於線上學習的接受度逐漸增加,但仍希望有實體活動以增加社交機會;成人學習者透過線上學習仍可以有效達成學習目標,得以將所學實際運用於生活、職場及拓展職涯。依據上述之研究結論,對於教育機構建議可開發同時實體及線上的混成課程、辦理實體活動增加學習者黏著度及提供教學者更多的線上教學輔助;對於成人學習者建議積極參與線上課程的各個環節,可增加體驗及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並多加利用線上學習方式以利持續終身學習。

    This study has utiliz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adults who participate continuously in online remote courses. Students enrolled in non-credit online language courses at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the heart of Taipei City were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has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eight adult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eir continuing participation in digital learn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have been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ternal personal motivation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elements can be categorized as the incentive motives for adult learners to consistently participate in online courses. 2. Regarding learning strategies, adult learners will uti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courses to develop a variet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to ensure that their online learning process continues uninterrupted. 3. Regarding learning outcomeeffectiveness, adult learners can still achieve their learning goals through online learning and apply what they've learned to their daily lives, workplace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find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nstruct a hybrid course that combines physical and online courses concurrently, host real activity to boost learner retention, and offer teachers with additional online teaching suppor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dult learner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online courses that can help them get more experience, learn from the expertise of others, and make greater use of online learning methods to enhance lifelong learn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社會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成人學習歷程 12 第三節 數位學習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36 第五節 研究品質與研究倫理 37 第六節 研究程序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描述 4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的數位學習動機 4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的數位學習策略 59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的數位學習成效 68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反思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建議 81 第三節 研究反思 82 參考文獻 85 附錄 94

    丁振豐 (2000)。替代性學習。教育大辭書。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1323/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 (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究。6,354-376。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第五版)。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暨學習型態對學習績效的影響-網頁設計時地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王幸華 (2019)。數位遠距課程與傳統課室教學成效之比較-以「文學與人生」數位課程為例 (計畫編號:PGE107078)。臺北市:教育部。
    王梅玲、張艾琦 (2019)。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線上學習、圖書館使用與學生自評學習成效之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5(1),36-64。
    甘瑞雯 (2019)。臺北市政府消防人員數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朱敬先 (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朱瑞淵、陳梅君 (2010)。自行車參與者深度休閒與遊憩專門化之研究-以美利達單車消遙遊爲例。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8(1),55-6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取自:http://wiki. teldap.tw/index.php?title=%E6%95%B8%E4%BD%8D%E5%AD%B8%E7%BF%92 %E5%9C%8B%E5%AE%B6%E5%9E%8B%E7%A7%91%E6%8A%80%E8%A8% 88%E7%95%AB#.E7.9B.AE.E6.A8.99
    江怡君、林宗良、盧瑞山 (2016)。自行車隊參與者認真休閒、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探討。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1,1-14。
    江怡蓉 (2017)。在職教育訓練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實體課程與數位課程為幹擾變數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任朝霞、陳萍 (2004)。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5),138-140。
    余泰魁 (2007) 。科技媒介學習環境之學習成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9,69-90。
    李政賢 (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Marshall. C., & Rossman, G.B., 1999) 。
    李政賢 (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Robert Yin, 2011)
    李姿青 (2007)。員工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數位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再長、黃麗鴦 (2007)。在職人士進修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之相關研究-以成大碩士在職專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7 (4),1-24。
    李建儒 (2008)。數位學習者人格特質,自我導向學習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李雅慧、葉俊廷 (2014)。高齡學習者持續參與學習的動機之歷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51-63。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杜佳靜、黃玉萍、張菽萱 (2010)。大學生學習適應、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量表之建構-以Y技術學院為例。育達科大學報,24,33-56。
    汪瑞芝、廖玲珠 (2008)。會計習作課程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當代會計,9(1),105-130。
    何鴻略 (2010)。從社會促進理論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之同儕學習進度的影響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邱富宏、陳錦章 (2002)。融入認知策略與工具的網路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0(3),261-285。
    岳修平、劉伊霖 (2005)。自我效能對成人學習動機及表現之影響。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8,25-32。
    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92-106。
    吳清基、林天佑 (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文麗 (2017)。探討數位原生代在數位學習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坤輝 (2008)。學生對中外籍英文教師教學策略之認知與分析。真理大學人文報,6,139-153。
    周曉虹 (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桂冠圖書。(Albert Bandura, 1977)
    花敬凱 (2000)。自我效能理論對資優障礙學生生涯發展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233,19-25。
    林麗惠 (1997)。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職訓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學員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天祐 (2002)。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育嬰 (2009)。探討護理人員在職教育使用數位學習的障礙因數與動機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林進財、陳瑞全、陳啟斌、歐陽玉萍 (2007) 。E-learning學習績效運用模糊法評估。資訊管理學報,14(2),247-271。
    林雨昕 (2019)。臺美高中生同步與非同步遠距語言交換互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施宥廷 (2016)。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困擾: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111-128。
    紀河、麥繡文 (2006)。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及基本特性。中國遠端教育,01S,20-23。
    紀河、徐永珍、耿曉君 (2006)。成人的網路學習策略研究。中國遠端教育,08S,34-38。
    孫治民(1999)。成人的學習特性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南亞學報,(19),205-216。
    郭生玉 (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臺中市:精華出版社。
    陳怡華 (1999)。從學習參與障礙論成人基本教育改進途徑。成人教育,48,44-50。
    陳雪雲 (1999)。邁向全球化社會的多元素養與教育。理論與政策,13 (2),15-36。
    陳渝苓 (2009)。「意義的追尋與歷程的建構」:休閒研究的典範衝突與爭辯。戶外遊憩研究,22(1),1-19。
    陳李綢 (1991)。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智力的促進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李綢 (2000)。學習。教育大辭書。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64/
    陳年興、林甘敏 (2002) 。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資訊管理學報,8 (2),121-133。
    陳銘村 (2016)。原住民成人學習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詩妤 (2021)。疫情加速器!全球教育科技產業市值翻兆,線上自學主題大洗牌。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6662
    陳奕婷 (2021)。探討臺北市樂齡教育參與動機、效益與願付意願之因素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新逸、郭盈芝 (2006)。中小學教師遠距進修之學習參與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空中教學論叢,20,169-190。
    陶詔靈 (2018)。成人遠程學習動機的激發、維持與強化。中國成人教育,15,9-11。
    梁麗珍、賴靜惠 (2007)。在不同學習策略使用下學習動機與自我導向學習相關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5 (1),50-68。
    莊雪華、黃繼仁、江佳勳 (2014)。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探討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因素。教育資料與研究,115,223-251。
    彭妮絲 (2016)。CFL學生華語文文化認知與語言學習策略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47(2),17-37。
    溫明麗 (2006)。詮釋典範與教育研究。載於潘慧玲 (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 (頁155-186)。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唐應山,徐航 (2019)。線上藝術課程學習有效性的探索—以國家開放大學“中國傳統山水畫”為例。管理與資訊學報,24,77-106。
    張家倩 (1998)。應用全球資訊往發展成人自學式教材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郁蔚 (2002)。公共圖書館網路資訊服務與終身學習。書苑,51,17-33。
    張可婷 (譯)(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新北市:韋伯文化。(Flick, U., 2007)
    張同廟、韓筱玲 (2014)。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幸福感之探討-以救國團終身學習成員為例。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3,30-45。
    張軒瑄、林家葆 (2015)。臺灣地區退休族群之再學習動機、消費行為與阻礙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10(1),35-55。
    張筱祺 (2020)。智慧學習產業產值調查報告。臺北市:經濟部。取自:https://www.epark.org.tw/download/。
    許智翔 (2004)。不同團隊訓練方式之成效評估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教育部(2021)。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規劃【公告】。2022年1月20日取自http://covid.tku.edu.tw/files/1100518_moe1.pdf
    程柄林 (2002)。多重目標導向、動機問題與調整策略之交互作用。師大學報,47 (1),39-58。
    項圓芬 (2011)。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游璧如 (2006)。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 (1996)。成人發展與適應。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黃富順 (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敬仁、蘇皇文、王硯聰、柯元植、劉建生、林建華 (2008)。數位學習中學習者風格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之影響分析。商業現代化學刊,4(3),67-80。
    黃美玲 (2001)。成人參與非同步遠距教育學習動機及學習意向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添丁 (2015)。數位學習融入課程之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慈濟科技大學學報,(1),35-52。
    黃如意、蔡銘修 (2019)。自我調節學習理論協助技術型高中學生國語文寫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56-59。
    曾淑賢 (2003)。公共圖書館在終身學習社會中的經營策略與服務效能。臺北市:孫運瑞基金會。
    葛樹人 (1990)。心理測驗學。臺北市:桂冠。
    楊國賜 (2014)。終身學習的新思維與新方向。臺灣教育,689,2-7。
    楊靜愉 (2021)。大一學生在專題式外語劇場課程的學習投入與語言學習策略使用之質性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5 (1) ,33-62。
    董佩瑄(2011)。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學習特性、學習策略與英語教學型態偏好之探究-以臺北市社區大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美聲、陳姚真(1999)。遠距教育—系統觀。臺北市:松崗圖書。
    趙珮如 (2013)。我國銀髮族數位學習探討-以南瀛網路社區大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鄭茹方、施錦村 (2015)。自我效能、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間之關係研究。全球管理與經濟,11(2),119-136。
    劉昱辰 (2017)。社會支持、學習動機對數位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守成 (2007)。數位學習與公務人力培訓。考銓季刊,49,1-13。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玉龍 (2017)。從終身學習談學校教育人員在職進修之紮根理論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276-280.
    蔡喬育 (2010)。增強成人華語學習的動機:Woldkowski動機的時間連續模式應用。華語文教學研究,7,81-96。
    蔡茗涵(2017) 。成人與高齡者餐與數位科技課程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與學習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淑芬 (2005)。桃園縣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婧宜、李雅慧 (2016)。高齡者持續參與學習之因素及其對高齡教育課程規劃之啟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刊,2 (2),49-65。
    蕭雅雲 (2008)。在職人員數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探討--以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鮑文麗 (2017)。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對成人教育發展啟示。中國成人教育,4,15。
    薛凱方 (2005)。生涯自主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學習投入之模式驗證-以自我決定理論之觀點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韓美文(2014)。從課程與證照結合探討課程學習動機、證照取得動機、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慈濟技術學院學報,23,137-154。
    魏雅璇 (2013)。成人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臺東地區護理人員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臺北市:五南圖書。
    簡美雲 (2019)。高等回流教育跨世代同儕學習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蘇以青、柯薰貴、劉雅瑛 (2008)。課室教學與數位學習兩種學習模式的比較-學習者之主觀經驗。高雄護理雜誌,1,8-21。
    顧明遠(1998)。教育大辭典。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中國上海教育。
    顧大維、劉岳旻. (2010)。由優使性測試觀點探究數位學習平台之介面設計-以 WebCT 平台為例。永達學報,10(1),72-87。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5), 469–480.
    Bandura, A. (1971).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ew York, NY: General Learning Press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iehler, R. F. & Snowman (1986) , J. Psychology applied to teaching,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randt, R. S. (1987). On Teachers Coaching Teachers: A Conversation with Bruce Joy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5), 12-17.
    Ehrman, M., & Oxford, R. (1990). Adult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in an intensive training sett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4(3), 311-327.
    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3), 326–339.
    Hu, S., & Hossler, D. (2000). Willingness to pay and preference for private institution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1, 685-701.
    Hrastinski, S. (2008). Asynchronous and synchronous e-learning. Educause quarterly, 31(4), 51-55.
    Knowles (1984). Introductio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helping adults learn. In Knowles, M. S, & Associates, Andragogy in action: Applying modern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pp. 1-2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oebs, S., & Weibelzahl, S. (2006). Towards a good mix in blended learning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Outline of a Delphi Study.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4227), 10-17.
    McBrien, J. L., Cheng, R., & Jones, P. (2009). Virtual spaces: Employing a synchronous online classroom to facilitate student engagement in onlin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10(3).
    Mouzakitis, G. S., & Tuncay, N. (2011). E-lear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2(1), 166-173.
    Ott, K. D. (2011). Technology and adult learning: Understanding e-learning and the lifelong learn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 Society, 7(3).
    Rogers, Alan, ed. (2010) Teaching Adults. Maidenhead, Berkshire,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Trace A. Urdan, Cornelia C. Weggen. (2000). Corporate e-Learning:Exploring a New Frontier, WR Hambrecht Co, 9-14.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9/3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