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瑛哲
Lin,Ying Jer
論文名稱: 『與生命對話』,浪漫到時代新思維的和諧 - 林瑛哲繪畫創作與理念探討
" Communicate with Art Life ", Harmony of Romantic to new way of era - Lin Yingjer 's Artist Created and Concept of Analysis
指導教授: 謝孝德
Hsieh, Hsiao-D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生命對話浪漫真實象徵數位媒體新思維靈性林瑛哲
英文關鍵詞: communicate with Art Life, romance, reality, symbolic meaning, new concepts of digital media, intelligence, Lin Ying J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形成創作必然是非常龐大的體系,本篇論文的範圍設定在,「浪漫抒情的靈性」;在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中加入更多的形而上之意念,展示更深層的真理及哲學的互動性,融入感性和直觀的特質。「寫實、現實到真實」;探討現實觀的寫實傳達,表現真實存在與意涵的共鳴。「象徵意涵的活泉」;反映個人的主觀感覺,把它引向虛無飄渺的“理念”世界,當象徵的想法存在時,我們的世界存在。「數位媒體新思維」;數位科技造就全新視覺藝術風貌,挑戰原有藝術形態的呈現,帶來劇烈的發酵作用,等四個方面的探討。作更深層的思想和解析,挖掘不同領域當中合於自己的搭配及價值理念。

    本文探討個人創作的意識形態,發掘對這系列作品的影響因素,並在章節所論述的觀點裡,理出藝術創作中所牽動的學理及演變而來的各家觀點做為驗證。本論文,第一章;陳述個人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說明創作研究的範圍與方法步驟。第二章;創作的形成因素與學理依據,用藝術的手打開心靈的窗,用心耕耘創作,開啟「與生命對話」創作的園地。第三章;透過文獻理論及藝術史料探討浪漫到時代新思維的和諧。第四章;林瑛哲 2004~07年《與生命對話》系列創作作品的解析。第五章;結論。

    藝術創造者在每個不同階段中,將會因為複雜的時空變異與內在自我的價值定位,產生細密而複雜的遷移與改變。突破、解決、調整、統合、累積理念與思想資源,進入宇宙和靈性的互動形成神性的觸發,展開以宇宙為本體的生命歷程,在創作上推陳出新勇闖實踐生命熱力。

    思維與藝術創造不能作絕對的定位,要經常與內心和思想打交道及談判,進入主觀意識與環境時間的和諧理路。這就是「與生命作交集」,正是帶出筆者「與生命對話」的主題研究。追求崇高、卓絕、宏偉、莊嚴、浩瀚,釋放靈性的光芒。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four concepts:

    ◎ “Lyrical and romantic intelligence” - a mixture of the concept of metaphysics and modalit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reation in order to show a deeper truth in the interaction of philosoph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ption viewed directly.
    ◎ Reality, actuality and truth- discussing real transmission of actuality which expresses sympathy between reality and connotation.
    ◎ Fountain with symbolic meaning- reflects personal subjective feelings in the entirely unreal “ideal” world. Our world exists when the symbolic thinking exists.
    ◎ New concept of digital media- digital science creates new forms of visual arts and they also work as an agent to challenge the existence of previous arts forms.

    Deeper analysis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what is the most suitable and applicable in different fields.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ideology in individual arts creation a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is series of work. Different art works and the different opinions of artist and experts are verifying them.

    Chapter one stat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individual creation and explains the scope and procedures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provides the formation factors of a cre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harmony from romance into contemporary thinking from the prospect of theories in documents and history of arts. Chapter four explains the series of “Communicate with Art Life” by Lin Yingjer from 2004-2007 and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art creators shift and change subtly and their self-value is affected and becomes complicated because of complex space variation. They should penetrate, solve, adjust, integrate and accumulate ideas and to interact between the universe and intelligence and to/stimulate the spirit. They should also regard the universe as the nature of the life journey, develop their new art by weeding through the old and put some sparks into life.

    There is no absolute location for thinking and arts creation. We should make connection or negotiate with the inner world of our hearts so as to come into the harmonious way of subjectivity, environment and time. That is “mix with life”, which leads to the topic of the research in “Communicate with Art Life”. The topic is to pursue loftiness, extremity, magnificence, solemnity and extensiveness and let art glorify with intelligence.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前 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8 第二章 創作的形成因素與學理依據 第一節 用藝術的手打開心靈的窗 18 第二節 用心田耕耘創作 24 第三節 「與生命對話」系列創作的園地 30 第三章 浪漫靈性到時代新思維 第一節 浪漫抒情的靈性 36 一、浪漫主義的起源與特徵 二、浪漫主義的藝術表現 泰奧多爾‧傑利柯(Theodore Gericault)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三、東方思想的浪漫作風 第二節 寫實、現實到真實 63 一、發展自西方的寫實潮流 (一)、表達現實社會的寫實主義 法蘭西斯科.哥雅 (Francisco Goya)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哈拿.杜米埃(Honore Daumier) (二)、在風景畫方面的寫實主義 西奧多·盧梭(Théodore Rousseau) 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二、寫實風格在東方 (一)、寫實創作在海峽兩岸的發展 (二)、思辨 第三節 象徵意涵的活泉 89 一、象徵主義的起源與表現 象徵主義作家的表現形式 皮維.德.夏凡納(Puvis de Chavannes) 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 奧迪隆.魯東(Odilon Redon) 費爾南.克洛晉夫(Fernand Khnopff) 二、象徵元素無所不在的應用 (一)、西方基督教教義解釋象徵的原則 (二)、隱喻與文化 第四節 數位媒體新思維 116 一、東、西方文化的特質與前瞻 二、平面視覺藝術的薪火相傳 (一)、數位科技引發的人類新進化論 (二)、數位科技時代帶來藝術界的衝擊 三、數位科技在視覺藝術應用上的憧憬 四、數位應用在繪畫藝術上的支援 (一)、數位產品與電腦人工智慧開創新局面 (二)、實際使用過程帶來的啟發及創作想法的提升 第四章 『與生命對話』創作與研究 第一節 藝術創造精進崇高與平庸的分析 147 第二節 美的和諧共鳴 153 一、客觀對象內容與形式和諧 二、審美的心理、意識的和諧 三、主客觀互相對立的和諧 四、社會、自然與自身的和諧 第三節 階段性創作 - 林瑛哲作品解析 156 作品一,《生命、靈性與奇蹟 -- 生命的泉源》 作品二,《氣宇軒昂 -- 鷹揚峻嶺》 作品三,《茵紅紫印 -- 旭海草原豔陽山坡》 作品四,《中白鷺與黑鷺的對話》 作品五,《拍翅聲引領著景仰 -- 蕙蓀林場》 作品六,《蜿蜒的浪花 -- 東海岸三仙台觀景》 作品七,《晨曦初現 -- 法國南岸》 作品八,《翠綠的香水百合花》 作品九,《遠眺山嵐的高爽--蕙蓀林場》 作品十,《豔陽山坡海風吹 -- 鵝鑾鼻旭海》 作品十一,《豔陽中的鳥唱》 作品十二,《舒坦的林間步道》 作品十三,《閒情 -- 與佛羅倫斯的對話》 作品十四,《鐵道邊綻放的花朵》 作品十五,《詩性與浪漫 -- 老牆前的雀鳥》 作品十六,《詩性與浪漫 --海韻》 作品十七,《詩性與浪漫 --情愫》 作品十八,《詩性與浪漫 -- 心念的嚮往》 作品十九,《人與天、地的和諧》 作品二十,《心海的靈動》 《林瑛哲畫展 -- 與生命對話》展出於師大畫廊 第五章 結論 197 ◎ 全面創造力的提昇 ◎ 藝術的冒險與重生 ◎ 作品展現藝術真理 ◎ 任何獨特自我世界的品質 ◎ 生命直到永遠

    中文書目:

    陳崇德(1990)《流動的生命意象—鐵道冥想系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市:桂冠。
    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葉劉天增、陳瓊花、何慧芬等(1993)。《藝術概論》。國立空中大學。
    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葉劉天增、陳瓊花、何慧芬等(1993)。《藝術概論》。國立空中大學。
    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葉劉天增、陳瓊花、何慧芬等(1993)。《藝術概論》。國立空中大學。
    漢寶德、黃光男…等十一人(1993)。《生活美學》。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邱桂英(1994)。《「荷塘風起」系列—邱桂英水墨重彩創作理念及解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戈思明(1994)。《農情楓丹白露 米勒、柯洛與巴比松畫派》。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邦雄等(1995)。《中國哲學史》。國立空中大學。
    黃俊穎(1995)。《主題的真實場域—黃俊穎水墨創作系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伯敏(1997)。《中國繪畫通史》。東大圖書公司。
    范夢(1997)。《寫實到印象》。藝術圖書公司。
    劉豐榮(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及其教育義涵之研究》。文景出版。
    陳迺臣(1998)。《教育哲學》。心理出版社。
    彭宇薰(1999)。《美育》103期〈音樂與繪畫類比性之探索—談表現主義之荀白克與孟克〉。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岳川(2002)。《全球化與中國文化》。韓國漢城新星出版社。
    劉立(2005)。《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遠流出版公司。
    俞崑。《中國繪畫史》。華正書局。
    張朝暉、徐琛。《中國繪畫史》。文津出版。
    李長俊著。《西洋美術史綱要》。雄獅圖書。
    凌嵩朗等編著。《藝術概論》。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劉文潭著。《現代美學》。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秀雄著。《美術心理學》。台北市立美術館。
    劉文潭著。《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環宇出版社。
    劉昌元著。《西洋美學導論》。聯經出版。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三民書局。
    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論》。文津出版社。

    翻譯書目:

    布萊恩莫里斯著,張慧端譯(2000)《宗教人類學導讀》。台北市:國立編譯館版。
    伊利亞德 ( Mircea Eliade ) 著,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丹納著,傅雷譯(2004)。《藝術哲學》。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嘉門安雄編,呂清大譯。《西洋美術史》。大陸書店。
    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聯經出版。
    崔默(William Calloley Tremmel)著,賴妙淨譯。《宗教學導論》。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西文書目:

    Gassier, P. Dibujos de Goya(1973)。《Los Albumes》。 Friburgo。
    Gassier, P. Dibujos de Goya(1975。《Estudios para grabados y pinturas》。 Friburgo。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