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幼莉
Zhang, You-Li
論文名稱: 夢遊異境—張幼莉水墨創作論述
Sleepingwalking mood—the Ink Painting Discussion of Zhang You-Li
指導教授: 莊連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9
中文關鍵詞: 烏托邦夢境水墨錯置
英文關鍵詞: Utopia, Dreamland, Ink, Misplace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現實社會中人們普遍缺乏的自身認同感,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質疑著手,探討在現今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所產生的人際疏遠、自我價值感不足、對於自身感到茫然……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如何透過夢境紓解應對外界情境的壓力,並試圖重新找回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身價值。
    透過多面向學理依據釐清並探析「夢境」、「烏托邦」與自我之相關概念,以及其中與藝術的關聯,以現實生活與外在經驗為出發點,透過精神分析中自我意識的機制與相關文獻解釋,梳理以「夢」為主題的創作轉化與呈現形式,並以相關藝術家及作品的分析,更深入理解以夢境融入作品的藝術表現方式,同時筆者以自身的內心轉化與投射,透過個人的創作建構與實踐,創造出對應的圖像,建構與詮釋個人的心境以及對於環境的省思,將無形的情緒,透過畫面表現當中的。
    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動物、昆蟲、植物等圖像做為主體,經由對其圖像的投射、轉換,加以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經驗、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並以水墨、膠彩等媒材,與空間、物體、時間的錯置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虛幻的場景構成」與「主體的寫實描寫」,實踐本計劃之「空間的混雜」與「主體具象化」的目的。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general lack of self-identity and self-questioning of people in the real world, and discusses the alienation, lack of self-worth, and confusion about oneself in the current civilized socie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is environment, how do people use dreams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coping with external situations, and try to regain their self-esteem and affirm their own value.
    This study clarifies and explore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dreams", "utopia" and self,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art through academic basis, starting from real life and external experience, and through self-awareness mechanism and related literature in psychoanalysis , Sort out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presentation form with the theme of "dream",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artists and work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dream into the work.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uses his own inner transformation and projection, through personal creation Construct and practice, create corresponding images, construct and interpret personal mood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xpress intangible emotions through the pictures.
    The creative thinking turned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method, taking the images of animals, insects, plants as the main body, through the proj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images, and the author’s own background, experience, subconsciousness, mood... etc. Contrast, and use ink, glue color and other media, and the dislocation of space, objects, and time as the actual cre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illusory scene composition" and "realistic description of the subject", the "space mixing" of this project is practiced. "And the purpose of "subjective visualization".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如夢的奇異之境 12 第一節 外在經驗到自我意識 12 第二節 夢境氛圍的展現 14 第三節 超脫實境的空間轉換 21 第四節 內心的投射轉化 24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28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建構 28 第二節 創作方法與過程 31 第三節 表現媒材與技法 33 第四章 創作作品解析 37 第一節 創作概念 37 第二節 創作作品分析 44 第五章 結論 67 參考文獻 69

    (一)書籍
    H.W.Janson著,曾堉等譯,《西洋藝術史》,臺北:幼獅文化,1980。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新北市:立緒文化,1999。
    Sigmund Fried著,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夢的解析》,臺北:知書房,2000 年。
    王帆著,《繪畫藝術空間論》,北京:北京大學,2012。
    方聞著,《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大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辛西亞.弗瑞蘭著,劉依綺譯,《別鬧了,這是藝術嗎?》,臺北:左岸,2007。
    吳光遠,《性與夢的世界:關於佛洛伊德》,臺北:創智文化,2009。
    彼得.蓋伊,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臺北:立緒,2010。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許雅惠 著,《社會問題》,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陳岸瑛、陸丁,《新烏托邦主義》,臺北:揚智文化,2001。
    陳嘉璟,《維摩斗室空間美感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2。
    郭熙撰,《林泉高致》,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73年10 月版。
    張心龍,《百幅名畫的啟示》,臺北:雄獅,2002。
    黃均,《仕女畫的研究與技法》,中國:北京工藝美術,1987。
    熊哲宏,《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貓頭鷹,2000。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1998。
    劉文潭,《現代美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霍斯特.伍德瑪.江森,唐文聘譯,《美術之旅:人類美術發展史》。臺北:桂冠, 1989。
    簡美玲編譯,《莊子新釋》,台南:文國書局,1988年1月。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6。

    (二)學位論文
    潘冠婷,《豐腴詼諧劇場—潘冠婷繪畫創作論述》(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三)網頁引用
    柯敏薰,《等你擁有勇氣》,魔鏡歌詞網,2014年。
    https://mojim.com/twy135580x1x5.htm(2019.12.25瀏覽)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7/2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