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冠璇
Pan, Guan-Xuan
論文名稱: 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n participation motives and barri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ports team player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程紹同
Cheng, Shao-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阻礙因素
英文關鍵詞: Sports team, participation motives, barrie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1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了瞭解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人口背景、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的現況,並比較不同人口背景的選手在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的差異情形。透過自編問卷,採便利抽樣方式進行調查,總計得到442份有效問卷。之後再以描述性統計、探索性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與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大致以「男性」選手佔多數(62.9%);年級以「三年級」人數最多(39%),「二年級」次之(33.2%);最佳運動比賽成績以「全市前六名」人數最多(40%);學業成績以「59分以下」人數最多(34.5%);父母兩人每月薪水總收入情形以「四萬元以下」比例最高(36.9%);最多人參與的項目為田徑(25.6%);最少人參與的項目為撞球(2%)。 
    二、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選手的參與動機排名前五項為:「加入校隊可以增進運動技術」、「加入校隊可以學會新的運動技術」、「加入校隊能比別人多一項才能」、「加入校隊可以讓我享受運動方面的樂趣」、「加入校隊對以後升學有幫助」。
    三、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選手的阻礙因素排名前五項為:「我認為政府不重視校隊」、「我擔心課業成績會退步」、「我覺得校隊比賽經費不足」、「我覺得校隊訓練太累太辛苦」、「我覺得讀書與練習時間相衝突,無法兼顧」。
    四、不同「運動種類」的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級」、「最佳運動比賽成績」、「運動種類」,在阻礙因素上有顯著差異。
    六、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background, barrier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es of sports team player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rticipation motives and barrier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factors via questionnaires.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442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independent sample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re used to analyze these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Male players of junior high sports teams are the majority(62.9%), the largest group is the 9th grade(39%), the second largest group is the 8th grade(33.2%), the best performance achievement in the top 6 teams of New Taipei City dominated at most(40%), and the scores of th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s were mostly below 59 points(34.5%),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student parents’ monthly salaries were below $40,000 NTD(36.9%). The highest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s from the team of track-field(25.6%) and the least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from billiards(2%).
    2.The top 5 participation motives includes: (1) skill improvement, (2) new technique learning, (3) extra sports skills, (4) fun, and (5) good for high school application.
    3.The top 5 barriers includes: (1) governmental ignorance of school sports teams, (2) failure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3) inadequateness of team financial support, (4) overload training, and (5)conflicts between training and studying.
    4.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articipation motives in sports teams.
    5.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barriers in grade, best performance, and sports team.
    6.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motives and barri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ports team players in New Taipei City.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VII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4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競技運動………………………………………………………….…….7 第二節 青少年身心發展與運動的關係……………………………………...13 第三節 需求、動機與激勵之相關文獻探討……………………………………21 第四節 阻礙因素之相關文獻探討………………………………………….. 35 第五節 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相關性之文獻探討…………………………….40 第六節 本章總結……………………………………………………………...42 第参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步驟……………………………………………………………...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47 第四節 研究問卷設計…………………………………………………….....50 第五節 問卷預試實施與檢測………………………………………………...5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6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背景資料描述………………………62 第二節 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68 第三節 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84 第四節 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相關性分析.10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2 第二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06   二、英文部分…………………….…………….…………………………111 附錄一 預試問卷………………..……..…………………………………………113 附錄二 正式問卷…………………………………….…………………….………116

    中文部分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萩惠(2008)。臺北市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方進隆(1992)。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
    白貽修(2008)。臺北市立公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文忠(1997)。運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吳萬福(2007)。有效的運動訓練與指導法。臺北市:易利。
    朱紹文(2009)。苗栗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臺北市:心理。
    吳海助(1997)。臺中市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家庭背景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忠仁(民85)。臺北縣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麗容(2005)。婦女在古今奧林匹克運動會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貴福、盧淑雲(2008)。運動保健與體適能。臺北市:冠學。
    林志坤(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騎乘自行車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金松(2009)。臺北市北區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連煌(2007)。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策略、與應用。臺北市:文景書局。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胡耿毓 (2000)。我國各級學校排球代表隊學生流失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洪嘉文(2005)。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蒲玲(民76)。臺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年籍、學業成就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類型影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徐慶忠(2006)。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徐元民、許義雄等17位(2007)。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上)。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徐德治(2008)。臺東縣高中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志成(1994)。學校運動團隊組訓的理念與影響因素。國民體育季刊,23(2),55-62。
    翁志成(2008)。運動競賽。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安槐、陳萌生(2000)。體育大辭典。上海:辭書。
    陳炳楓(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建良(2008)。新北市國小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樹淵、許梓宜(2008)。體育運動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美華(2008)。阻礙國小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耀嘉(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市:桂冠。
    莊永隆(2006)。烏來溫泉遊客遊憩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民94)。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成果報告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葉憲清(民85)。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三號-四所城鄉國中體育經營現狀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卷1期,1-41頁。
    程紹同、呂佳霙、黃煜(譯)(2005)。體育運動行政與管理。臺北市:揚智。(Horine, L. & Stotlar, D. , 2003. Administ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rogram, 5th ed.)。
    湯銘新(1996)。奧運百週年發展史。臺北市: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出版。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俊英(1996)。多變量分析。臺北市:華泰。
    黃雅惠(2003)。女性運動員於社會化中之動機、角色衝突及困境之研究-以參與九十二年大專運動會甲組女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蕙娟(2003)。體育運動組織領導者激勵理論應用之探討。中華體育,17:3=66,99-106。
    黃新作(2007)。運動保健與運動處方。臺北市:四章堂。
    黃永志(2008)。屏東縣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黃景耀(2009)。東吳大學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瑞成(2008)。我國推動學校競技運動策略之研究。新竹市:偉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宏亮(民8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業與其因應策略。體育學報,86期,9-13頁。
    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勝輝(2004)。臺北縣立完全中學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與選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雅惠(2006)。大學生運動參與與性別角色關係之研究¬-以輔仁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婷翔(2006)。女性休閒運動阻礙之策略研究。臺北市:光鹽。
    張婷翔(2007)。大學女學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任之之研究-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臺北市:悅翔。
    張志豪(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選手之家長支持子女參與田徑代表隊之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恆山(2001)。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彭俊鵬(2005)。臺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現況與組隊考量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榮正(2008)。以馬斯洛需求理論探討員工激勵-以A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蒲逸生(2005)。 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志顯(民88b)。大學運動選手對代表隊參與價值認同情形之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新北市教育局(2010)。新北市教育局核定體育重點學校及運動種類表。2010年10月28日,取自新北市教育局電子公文,北教學字第0990031633 號,網址:www.tpc.edu.tw /_file/2052/SG/26337/39634.html。
    廖國翔(2008)。臺北地區網球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冠璇(2011)。激勵理論於選手運動行為上之應用。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十期,344-358頁。新北市:輔仁大學體育學系。
    蔡益成(2009)。基隆市國中教師運動休閒涉入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鄧瑞芳(2008)。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鄧明宇、李介至、鄭凰君(2008)。心理學概論。臺北市:新京文。
    劉照金、邱金松(2008)。我國體育政策變遷。臺北市:華都。
    鄭玉卿(1992)。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及其在教育上的蘊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志富(1999)。體育運動管理功能-激勵。運動管理學論著輯錄,98-118,未出版。
    鄭國隆(2009)。臺北市中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岳雄(2006)。基礎體適能訓練全書。臺北市:千富。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伸裕(2007)。基礎運動科學。臺北市:易利。
    戴偉謙(2006)。體育文史的新領域。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瑞陽(2009)。競技運動文化的概念與特徵。國民體育,38(3),18-25。
    羅湘晴(2010)。激勵理論應用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Alderfer, C.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38-2000. 4, 142-175.

    Atwater, E. (1992). Adolescenc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Benes, F. M. (1989). Myelination of cortical-hippocampal relays during late adolescence. Schizophrenia Bulletin, 15, 585-593.

    Baron, R. A. (1998).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rawford, D. W. ,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Leisure. Leisure ciences, 9, 119-127.

    Dyer, K. F. (1977). The trend of the male-female performance differential in athletics, swimming, and cycling, 1948-1976.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9, 325-338.

    Deci, E. L. , & Ryan, R. W.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motivation. New York: Plenum.

    Engel, J. F. , Blackwell, R. D. , &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 NY: The Dryclen Dress.
    Gage, N. L. , & Berliner, D. C. (1984). Educatuonal psychology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ill, D. L. , Gross, J. B. , and Huddleston, S. (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1), 1-14.

    Herkowitz, J. (1978). Sex-role expectations and motor behavior of theyoung child. In M. V. Ridenour(Ed.), Motor develop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Book Co.

    Linder. K. J. , John, D. P. , & Butcher, J. (1991). Factors in withdrawal from youth sport: A proposed model. Journal of Behavior, 14(1), 3-18.

    Murry, H. A. (1938). Exploration in personality: A clinical and study of fifty men of college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low ,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rshall , W. A. (1977). Human growth and its disorde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intich, P. R. ,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Schunk, D. H. (1990).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on motivation and effic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gy, 82, 1-6.

    Smoll, F. L. , & Schutz, R. W. (1990). Quantify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performance: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6, 360-369.

    Segalowitz, S. J. , Unsal, A. , & Dywan, J. (1992). Cleverness and wisdom in 12-year-olds: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late maturation of the frontal lobe.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8(2 & 3), 279-298.

    Stuss, D. T. (1992).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functions. Brain and Cognition, 20, 8-23.

    Steinberg, L. (1993). Adolesc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Slavin, R. E.(200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homas, J. R. , & French, K. E. (1985). Gender differences across age in motor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60-282.

    Tanner, J. M. (1990). Foetus into man: Physical growth from conception to maturity (revised. & enlarged ed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ipp, B. J. , & Ward, S. A. (1992). Will women soon outrun men? Nature, 355, 2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