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宜蓓
Li, Yi-Bei
論文名稱: 激化的回聲室:臉書使用者檢舉行為的個人微權力展現—以同婚議題為例
The Intensifying Echo Chamber: The Micro-power of Facebook Users' Flagging Behavior — On the Issue of Same Sex Marriage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蔡如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臉書檢舉同溫層婚姻平權運動同婚議題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MC.011.2018.F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群媒體中有不同程度的檢舉機制,本論文藉由臉書的檢舉功能,探討在同婚議題裡,不同的陣營運用檢舉制度作為一種手段,鞏固自己的立場。本論文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討論臉書使用者的檢舉經驗與行為,使用者認可理性溝通的重要性,且基於臉書作為一公共領域,不應該允許「仇恨言論」、謠言等不實言論出現在臉書上,因而,檢舉是一種必要的手段。
    在臉書這個權力爭戰的場域,諸多意識型態的衝突均於此場域內眾聲喧嘩、相互較勁,然而檢舉的資訊量少,並無法清楚的傳達檢舉者的想法,並不是一個好的表達方式;使用者對於自己立場的論述建構,劃分為「我們」與「他們」,也更加鞏固自己的立場。此外,同婚議題不同陣營間線上線下場域的轉移,讓彼此凝聚共識、建構認同感。臉書檢舉功能的失效,也讓使用者越來越沒信心,臉書檢舉是依據其社群守則規範,然而,人工的審查機制卻備受質疑,檢舉並無法確切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多次檢舉失敗後,使用者也逐漸不想使用檢舉。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社群媒體中的檢舉功能 2 第三節 當網路沒有檢舉 8 第四節 議題的選擇 9 第五節 問題意識 11 第二章 文獻對話 13 第一節 臉書使用者行為研究 13 第二節 檢舉的效應 19 第三章 婚姻平權運動概述 25 第一節 婚姻平權運動簡史 25 第二節 同志運動的網路動員 27 第三節 反同婚陣營的興起 29 第四節 邊緣化的觀點:毀家廢婚派 31 第四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深度訪談法 35 第二節 受訪者概述 36 第五章 臉書檢舉行為分析 41 第一節 臉書使用者檢舉的經驗 41 (一)、「仇恨言論」 42 (二)、散佈謠言 46 (三)、湊熱鬧心態—跟風檢舉 49 (四)、臉書作為「公共領域」的想像 51 第二節 檢舉侵犯誰的言論自由 52 第三節 臉書使用者微權力的展現 54 (一)、「我們」、「他們」的論述 54 (二)、線上線下場域的轉移 57 第四節 激化的回聲室 60 (一)、臉書同溫層效應 61 (二)、打破同溫層 67 (三)、臉書的失效 68 第六章 結論 7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0 第二節 研究討論與意義 71 (一)、臉書檢舉制度的社會意義 72 (二)、臉書檢舉對於同婚議題的意義 7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3 參考文獻 74 中文文獻 74 英文文獻 81

    中文文獻
    Alvin(2018.2.8)。〈Facebook帖文審查員:「如果可以,不建議你做這個工作」〉,《關鍵評論網》。上網時間:2018年5月28日,取自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89430
    Chou, V.(2016.2.18)。〈綠社盟的敗筆,與直面群眾的期許〉,《端傳媒》。上網日期:2017年9月9日,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18-opinion-the-failure-of-social-democratic-party-viv-chou/
    Daniel Alison(2016.11.28)。〈萌萌創傷症候群:中後期患者以摩天輪或寵物發洩性慾〉,《報橘》。上網時間:2018年2月19日,取自https://buzzorange.com/2016/11/28/hrc-trauma-syndrome/
    Facebook使用說明(無日期)。〈如何檢舉〉,上網日期:2017年2月26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help/181495968648557?helpref=faq_content
    Facebook使用說明(無日期)。〈刪除社團和封存社團有何差別〉,上網日期:2018年5月26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help/1754012771545090
    Huang, A.(2017.5.29)。〈臉書審查員工作曝光:每日看上千則斬首、人獸交、性侵畫面,壓力大到需要看心理醫生〉,《關鍵評論網》。上網日期:2017年7月19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9468
    Mill, J.(2013),《論自由》(On Liberty),孟凡禮譯。台北:五南。
    PTT鄉民百科(無日期)。〈噓文(噓爆)〉。上網日期:2017年4月3日,取自http://zh.pttpedia.wikia.com/wiki/%E5%99%93%E6%96%87%EF%BC%88%E5%99%93%E7%88%86%EF%BC%89
    PTT鄉民的特殊用語(無日期)。〈PTT鄉民的特殊用語〉,上網日期:2017年2月5日,取自http://ptt-kkman-pcman.org/ptt-bbs-5f.html
    YouTube(無日期)。〈社群規範〉。上網日期:2017年3月15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yt/policyandsafety/zh-TW/communityguidelines.html
    上報快訊(2017.3.23)。〈滿天星曾大叔生氣了,怒罵自己人「歇斯底里」〉,《上報》。上網日期:2018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4208
    尤美女委員國會辦公室電子報(2015.3.16)。〈尤美女委員國會辦公室電子報〉,《立法院全球資訊網》。上網日期:2017年6月2日,取自http://www.ly.gov.tw/03_leg/0301_main/epaper/epaperView.action?id=3181&layoutNo=5&type=O&lgno=00008&stage=8
    王雅各(1999)。《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出版社。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文化。
    王增勇(2005)。〈導讀:傅柯與社會工作的對話〉,《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
    王顥中(2013.6.29)。〈平等的幻象〉,《苦勞網》。上網日期:2018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4787
    朱家安(2014.10.16)。〈護家盟震驚全台:反同的七個超爛理由〉,《鳴人堂》。上網日期:2018年2月19日,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8/422457
    朱家安(2015.12.7)。〈檢舉臉書貼文,算侵犯言論自由嗎?〉,《閱讀最前線》。上網日期:2017年4月3日,取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5/12/07/kris-151207-freedom-of-speech-in-cyberspace/
    朱家安(2015.4.14)。〈解放乳頭的言論自由:社群網站開放多元討論的社會責任〉,《閱讀最前線》。上網日期:2017年3月16日,取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5/04/14/kris-150414-free-nipples-freedom-of-speech/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台北:皇冠。
    何春蕤(2011)。〈情感嬌貴化:變化中的台灣性佈局〉,《中國性研究》2011年第六輯,黃盈盈、潘綏銘主編,性學萬有文庫062。高雄:萬有出版社,頁262-276。
    吳姮憓、羅偉峰(2014)。〈「按讚、留言或分享」-探究影響臉書訊息反應行為意圖之前置因素〉,《行銷評論》,11(2): 107-131。
    吳家豪(2018.4.25)。〈Facebook審查檢舉靠他們 年底上看2萬人〉,《中央通訊社》。上網時間:2018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804250353-1.aspx
    李品儀(2014)。《白玫瑰運動之研究─從情感,社會運動與法律修正之角度切入》。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學位論文。
    周莉芳(2016.11.16)。〈推特抗霸凌新功能 通知欄也能靜音防擾〉,《中央通訊社》。上網時間:2017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611160070-1.aspx
    林宇玲(2014)。〈網路與公共領域:從審議模式轉向多元公眾模式〉,《新聞學研究》,118: 55-85。
    林秀雲(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13版,臺北: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2012].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3th Edition. Boston, MA: Wadsworth.)。
    林良齊(2017.11.24)。〈LGBT滾出台灣?捍家盟:我們不是反同團體〉,《聯合報》。上網時間:2018年3月27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72/2838145
    林近(2014)。《社群媒體的沉默螺旋現象—以臉書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冠妙(2017.5.24)。〈宣告民法違憲 大法官:2年完成修法 修民法或立專法未說明〉,《民報》。上網日期:2017年6月1日,取自http://www.peoplenews.tw/news/19aa558d-5101-45be-bebe-f212508cdd20
    林淑芬(2004)。〈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1),頁117-150。
    林博涵(2013)。《到底讚不讚:Facebook使用者按「讚」心理歷程之探討》。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意仁(2011)。《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PTT Gossiping 看板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珊(2008)。〈土生土長的台灣部落格 ─ 無名小站〉,《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70)。上網時間:2017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0/70-02.htm
    雨沁(2011)。〈揭露臺灣性別平等教育真面目—讓孩子這樣「毒」書,放心嗎?〉,《神國》25期。上網日期:2018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shen-guo.org/true-face-of-taiwan-gender-education.html
    侯政男(2010)。〈台灣同志運動之媒體策略模是研究:以2009台灣同志大遊行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
    科技報橘(2018.3.19)。〈臉書史上最大規模洩密事件:5000 萬個資流竄,再玩奇怪的心理測驗隱私不保啊!〉,《科技報橘》。上網日期:2018年5月28日,取自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03/19/cambridge-analytica-facebook-trump/
    唐士哲(2004)。〈民族誌學應用於網路研究的契機、問題、挑戰〉。《資訊社會研究》(6),頁59-90。
    捍衛家庭學生聯盟(2017.11.24)。〈某團體:LGBT滾出台灣 捍家盟:嚴厲譴責!〉,臉書。上網日期:2018年3月27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FVSO/photos/a.233324873509150.1073741829.233315653510072/873419849499646/?type=3&theater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張盈堃(2003)。〈網路同志運動的可能與不可能〉,《資訊社會研究》(4),頁53-86。
    張庭瑜(2016.11.10)。〈用盡洪荒之力阻止川普勝選的美國主流媒體,為何終究還是失敗了?〉,《數位時代》。上網時間:2017年10月23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1765/social-media-vs-traditional-media-in-2016-us-election
    張鈜閔(2015年12月04日)。〈談納保遭大量檢舉 陸生諷:這就是言論自由?〉,《蘋果即時新聞》。上網日期:2014年1月09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04/746206/
    張錦華(1993)。〈從意識形態到權力╱知識-福柯的後現代主義與傳播研究〉,《政大學報》,66: 313-347。
    戚宇賢(2015)。《你刪除了多少好友? 探討太陽花學運期間的臉書使用行為》。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家榮(2007)。〈資訊科技的權力問題:從網路空間的探問出發談親密歸訓與嵌入性價值的常規化〉,《資訊社會研究》(12),頁179-211。
    梁景和(2015.10.15)。〈五四時期的「毀家廢婚」論戰〉,《立場新聞》。上網時間:2018年2月19日,取自https://www.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al/%E4%BA%94%E5%9B%9B%E6%99%82%E6%9C%9F%E7%9A%84-%E6%AF%80%E5%AE%B6%E5%BB%A2%E5%A9%9A-%E8%AB%96%E6%88%B0/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台北:巨流。
    畢恆達(2009.10.31)。〈同志大遊行空間的歷史軌跡〉,《苦勞網》。上網日期:2017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8052
    盛威(2016.9.17)。〈這個社交網站號稱不審查內容、言論自由,結果吸引來了一群網絡暴民〉,《PingWest品玩》。上網時間:2017年9月7日,取自http://www.pingwest.com/a-free-speech-utopia/
    陳康怡、盧鐵榮(2010)。《青年、隱蔽與網絡世界去權與充權》,36-38頁。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陳逸婷(2013.12.1)。〈性道德防線劇烈拉扯,反多元成家 擠爆凱道〉,《苦勞網》。上網日期:2018年1月21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6525
    喀飛(2000)。〈台灣同志運動十年回顧〉。台北同志國際論壇發言稿。上網日期:2017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3827
    喀飛(2015.10.30)。〈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回顧〉,《苦勞網》。上網日期:2017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3827
    黃厚銘&林意仁(2013)。〈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研究》(115),頁 1-50。
    黃厚銘(2002)。〈皮耶‧布赫迪厄與反身社會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2)。上網時間:2017年8月11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2/22-02.htm
    黃厚銘(2011)。〈PTT的歷史與文化:mob-ility的理論視角〉,《基礎研究》。
    黃晶琳(2015.11.24)。〈國人愛用臉書稱冠亞太〉,《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16年6月18日,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087/1333621-%E5%9C%8B%E4%BA%BA%E6%84%9B%E7%94%A8%E8%87%89%E6%9B%B8-%E7%A8%B1%E5%86%A0%E4%BA%9E%E5%A4%AA
    管中祥(2013.8.22)。〈管中祥:別怕社會運動〉,《獨立評論》。上網時間:2017年9月10日,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555
    管中祥主編(2013)。《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臺北市:紅桌文化。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8)。《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 [1975]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Vintage.)
    劉慧雯(2008)。〈網際網路公共領域角色的反思:以東海劈腿事件與鴻海打壓新聞自由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97: 45-81。
    歐篷爾(2017.3.15)。〈從美國媒體集體失準談起〉,《看雜誌》。上網時間:2017年9月13日,取自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7/22720?page=2
    蔡宜倩(2016.11.22)。〈「潮擊敗」直播投票同婚議題,訴求遭疑過激烈 下一代幸福聯盟:切勿造成社會對立〉,《基督教今日報》。上網日期:2018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9821
    鄭佑漢(2017.3.24)。〈衝撞體制30年 祁家威催生同婚修法〉,《新頭殼》。上網日期:2017年6月1日,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3-24/83422
    鄭竣丹(2012)。《Facebook用戶按「讚」行為之探討》。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婷方(2015.7.23)。〈頭一遭!爭取同性婚姻平權 北市政府提釋憲〉,《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7年5月29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88320
    聯合報(2016.12.27)。〈婚姻平權初審過關 同婚修法大事紀看這裡〉,《聯合報》。上網日期:2017年5月28日,取自http://a.udn.com/focus/2016/12/27/26661/index.html
    簡至潔(2012)。〈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 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台灣人權學刊》。第一卷第三期,頁187-201。
    簡至潔(2013)。〈多元成家,我支持!你呢?〉,《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上網日期:2017年5月31日,取自https://tapcpr.wordpress.com/%E4%BC%B4%E4%BE%B6%E7%9B%9F%E8%8D%89%E6%A1%88/%E8%8D%89%E6%A1%88%E7%B0%A1%E4%BB%8B/%E5%A4%9A%E5%85%83%E6%88%90%E5%AE%B6%EF%BC%8C%E6%88%91%E6%94%AF%E6%8C%81%EF%BC%81%E4%BD%A0%E5%91%A2%EF%BC%9F/
    羅秉祥(2013.1.11)。〈教會應雍容大度對待同性戀者公民權〉,《時代論壇》。上網日期:2018年1月25日,取自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6290&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關啟文(2015.4.1)。〈「婚姻平權」的反思〉,《香港性文化學會》。上網日期:2018年1月25日,取自https://blog.scs.org.hk/2015/04/01/%E3%80%8C%E5%A9%9A%E5%A7%BB%E5%B9%B3%E6%AC%8A%E3%80%8D%E7%9A%84%E5%8F%8D%E6%80%9D/
    蘇慧婕(2012)。〈淺論社群網路時代中的言論自由爭議:以臉書按讚為例〉,《台灣法學雜誌》。第214期,頁28-37。
    蘋果日報(2014.4.3)。〈【巷戰】行動代號:小蜜蜂築巢〉,《蘋果日報》。上網時間:2017年9月7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403/372595/

    英文文獻
    Barberá, P., Jost, J. T., Nagler, J., Tucker, J. A., & Bonneau, R. (2015). Tweeting from left to right: Is onlin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ore than an echo chamb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10), 1531-1542.
    Braddon‐Mitchell, D., & West, C. (2004). What is free speech?.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12(4), 437-460.
    Carter, J. (2016.9.22). Growing our trusted flagger program into YouTube heroes. YouTube official blog. 上網日期:2017年1月28日,取自https://youtube.googleblog.com/2016/09/growing-our-trusted-flagger-program.html
    Crawford, K., & Gillespie, T. (2016). What is a flag for? Social media reporting tools and the vocabulary of complaint. New Media & Society, 18(3), 410-428.
    De Querol, R. (2016.1.25). Zygmunt Bauman: “Social media are a trap”. El País. 上網日期:2017年10月25日,取自https://elpais.com/elpais/2016/01/19/inenglish/1453208692_424660.html
    Downs, J. (2016.9.15) What flagging matters? YouTube official blog. 上網日期:2017年1月28日,取自https://youtube.googleblog.com/2016/09/why-flagging-matters.html
    Engel, K. (2015.4.15). Moderating Facebook: The Dark Side of Social Networking. Who is hosting this. 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whoishostingthis.com/blog/2015/04/15/moderating-facebook/
    Habermas, J. (1974). The public sphere: An encyclopedia article (S. Lennox and F. Lennox, Trans.). New German Critique, 3, 49-55.
    McLaughlin, C. & Vitak, J. (2011). Norm evolution and violation on Facebook. New Media & Society, 14(2), 299-315.
    Nakagawa, S. (2013.5.25). Why I support same sex marriage as a civil right, but not as a strategy to achieve structural change. ChangeLab. 上網日期:2018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racefiles.com/2013/03/25/why-i-support-same-sex-marriage-as-a-civil-right-but-not-as-a-strategy-to-achieve-structural-change/
    Reeve, E. (2016). The secret lives of Tumblr teens. New Republic, 247(3), 46-59.
    Sawicki, J. (1991). Disciplining Foucault: Feminism, power, and the body. Psychology Press.
    Solon, O. (2017.5.25). Underpaid and overburdened: the life of a Facebook moderator. The Guardian. 上網日期:2017年5月30日,取自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17/may/25/facebook-moderator-underpaid-overburdened-extreme-content
    Suler, J.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3), 321-26.
    Sunstein, C. R. (2001). Echo chambers: Bush v. Gore, impeachment, and beyon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anichkowsky, A. (2013.6.26). Queer and opposed to marriage equality. Anders Zanichkowsky. 上網日期:2017年10月25日,取自https://azanichkowsky.wordpress.com/2013/06/26/why-i-oppose-marriage-equal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