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聿瑩 |
---|---|
論文名稱: |
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經營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王如哲
Wang, Ru-Jer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5 |
中文關鍵詞: | 市場化 、高等教育 、經營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market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6 下載:5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為因應市場化,所採取經營策略之現況。乃藉由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的情形,以及實施時所面臨的問題,同時,比較不同背景之大學校院,在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的程度與問題影響度上,是否具有差異。最後,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提供政府機關、學校與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整理、歸納文獻與問卷結果,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高等教育市場化之內涵,是指以市場供需關係,引導高等教育的發展。
2.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可採行的「市場化經營策略」,包含「組織再造策略」、「競爭力優勢策略」、「品質管理策略」、「行銷管理策略」、「標竿管理策略」與「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3.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具備高度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現況。
4.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於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各別實施上,雖然均已達中度策略運用或以上,但仍有加強的必要。
5.在二十二個分策略當中,需特別強化「服務品質管理系統策略」、「高等教育機構整合策略」、「軟硬體設施策略」、「流通管理策略」與「標竿程序策略」之運用。
6.「私立學校」於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及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實施程度上,大部分優於「公立學校」。
7.「科技大學」於「組織再造策略」的採行度上,高於「一般大學」。
8.「小型學校」在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及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採行程度上,大部分僅達中度的策略運用,實施現狀不甚理想,且顯著低於「大型學校」與「中型學校」。
9.當前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施行「市場化經營策略」時,所面臨的問題,尚不算太嚴重,惟仍有問題存在。
10.「目前政府法規對學校策略運用的限制太多」導致「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程度受到相當的影響。
11.「缺乏學校領導者對策略的支持」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的程度影響最小。
12.人員之問題,乃是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實施「市場化經營策略」時,所面臨之主要困難。
13.策略內部相關問題,在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時,較不被視為困難所在。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employed by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for educational marketization.
By the use of references and survey study, the enforcement and the problems confronted by employing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are analyzed. Meanwhile, the issue about the differences arises when executing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 (property, types and scale) is also discussed in the research. Last, th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references to government, schools and further research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re are eleven conclusions listed as follows:
1.The purpose of marketization in higer education is to utilize the Demand-and-Supply Relation in educational market for dir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2.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that can be employed by orga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clude organization restructuring strateg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es,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market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benchmark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3.In higher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are highly employed.
4.In higher education, though the employment rate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was fair or abov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they still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use of the strategies.
5.In the twenty-two sub-strategies, the application of service level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egral strategi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facilities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strategies,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benchmarking procedure strategies still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6.The enforcing level is higher in private schools than in public schools no matter in the whole or six facets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7. The adopted rate of organization restructuring strategies is higher in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than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8.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made by small-scale colleges was fair in the execution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was worse than that of big-scale or middle-scale colleges.
9.For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the problems do exist when implementing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10. The restriction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policy controlled government influences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11.The lack of support from the leader of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has the least influence on implement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12.The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when implementing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are the insufficient ability, lack of training in making management policy, and the disagreement of opinion between staff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13. For the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ssue of planning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marketization is not considered as a problem.
壹、中文文獻
內政部(2005)。內政統計月報:歷年單齡人口數。台北市:內政部。
王如哲(2004)。比較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如哲(2005)。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臺灣教育,632,21-29。
王保進(2006)。標竿取向的高等教育評鑑標準設計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2,9-33。
王昭明、田振榮(2002,6月)。建教合作教育思潮之探討。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71-81),台北市。
王瑞賢(2001)。To be or to have:自由經濟下臺灣教育重建論述。教育研究資訊,9(5),1-16。
王德順(2006)。企業管理。台北市:五南。
王憲筠(2003)。國內外經營環境改變下我國私立大學院校競爭策略之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麗雲(2002,12月)。高等教育整併與學術卓越。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2-106),台北市。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市:遠流。
司徒達賢(2002,12月)。大學整併與經營管理。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5-84),台北市。
司徒達賢(2004)。打造未來領導人:管理教育與大學發展。台北市:天下雜誌。
司徒達賢(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台北市:天下文化。
司徒達賢(譯)(1979)。Glueck, William F.著。企業政策與策略規劃(Business policy : strategy 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on)。台北市:東華。
左逢源(2003)。學校組織再造、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例。國教之友,55(1),40-48。
成群豪、湯堯(2004)。高等教育經營。台北市:高等教育。
朱延智(2006)。企業管理概論。台北市:五南。
朱鎮明(2001)。新公共管理之政治哲學研究—臺灣經驗驗證。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四期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永猛(1999)。經濟學。台北:空中大學。
吳育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麥田。
吳偉慈、李茂興、林建江(譯)(2001)。G. B. Dale, & L. C. Cooper, & A. Wilkinson著。管理品質與人力資源(Managing Quality & Human Resources: A Guide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台北市:弘智。
吳國志、陳壟、馮施鈺衍、盧慧慧(譯)(2002)。Margaret Preedy、Ron Glatter & Rosalind Levacic編。教育管理:策略、質量與資源(Educational management: strategy, quality and resources)。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
吳清山、林天祐(2005)。競爭優勢。教育研究月刊,138,162。
吳淑華(2000,6月)。企業競爭優勢與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載於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舉辦之「第一屆提昇競爭力與經營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36-46),台北市。
吳慧君、鄭彩鳳(2006)。標竿管理理論、實務發展與教育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42,40-59。
呂巧華(2002)。我國大學校院整併策略與行政運作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生源(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宜靜(2005)。服務業競爭策略、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與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宋玫玫、李真文(2005)。一所向上提昇的大學—淡江大學的發展經驗。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The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to Higher Education Trends, Curriculum, and Governance)(頁413-462)。台北市:高等教育。
宋玫玫、陳伯璋(2005)。美國大學治理之影響因素:兼談現代大學的新挑戰。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The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to Higher Education Trends, Curriculum, and Governance)(頁295-319)。台北市:高等教育。
巫由惠(2005)。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習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希揚(2005)。我國高中職教育市場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編譯)(2002)。Steph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市:華泰文化。
李敦義(2000)。市場化理論分析及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8(6),62-88。
李雅村(2000)。新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價值批判。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新民、黃美惠、戴嘉南(2005)。幼兒教師的組織文化知覺與組織承諾初探。國立臺南大學學報,39(1),21∼40。
李曉康(2002)。管理主義、市場化與大學評鑑:香港的經驗。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55-181)。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曉康、陳泰英(2002)「市場化」趨勢對新加坡大學教育改革的影響。教育政策論壇,5(2),43-64。
和俊民(2004)。中國高等教育市場營銷的初步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湖北省。
周祝瑛(2002,12月)。高等教育整合模式之初探。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105),台北市。
林文斌、林鐘沂(譯)(1999)。Owen E. Hughes著。公共管理新論(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台北市:韋伯文化。
林本炫(2006)。我國私立大學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10,64-91。
林宜萱(譯)(2003)。Mike Freedman & Benjamin B. Tregoe著。策略領導實戰指南:擬定並執行完備策略,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The art and discipline of strategic leadership)。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林金榜(譯)(2003)。Bruce Ahlstrand & Henry Mintzberg & Joseph Lampel著。策略巡禮:管理大師明茲柏格的策略管理全書(Strategy Safari: A Guide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台北市:商周。
林建江、吳天元、吳天方、樊學良(2003,12月)。教育競爭力理論基礎之建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國立中正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辦之「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5)。嘉義縣。
林海清(2000)。跨世紀教育組織再造。教育政策論壇,3(1),70-96。
林海清(2005)。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逢祺(2002)。市場化:高等教育的危機或轉機。今日教育,67,121-127。
林福來(2004,12月)。高等教育鼓勵研究發展的策略。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小組舉辦之「我國高等教育的美麗境界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05-115),台北市。
邱皓政(2002)。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姜麗娟(2004)。Porter的「鑽石模式」及Clark的「大學轉型路徑」對國內高等教育機構競爭優勢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頁181-211)。高雄市:復文。
施佑政(2001)。多角化對臺灣集團企業效率之影響。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宜蕙(2005)。台南市國小教師對Apple教育市場化觀點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紀宓妏(2004)。高等教育市場化與通識經典教育間張力關係之探究---以南華大學經典教育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胡玲琳、劉莉莉(2001)。美國高等教育市場化芻議。20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314.htm
范熾文(2004)。人力資源管理及其在學校行政上應用。學校行政,157,72-78。
孫武著、周亨祥譯注(2004)。孫子。台北市:臺灣古籍。
翁福元(2002)。國家、市場與高等教育:台灣的挑戰。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90-117)。台北市:高等教育。
翁翠萍(2006)。杜正勝:技專校院專業化,一般大學產業化。2006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9/18/n1458378.htm
馬發輝(2003)。高等技職教育整併策略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崔延紘(1996)。企業管理。台北市:五南。
張可翰、陳盈如(譯)(2005)。I. Palmer, & C. Hardy著。管理學的探索(Thinking about management)。台北市:韋伯文化。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8,10-16。
張明輝(2004)。教育組織變革。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理論與案例(第十二章)。台北市:五南(出版中)。
張家宜(2002)。高等教育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家宜(2005)。大學組織結構與運作。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259-283)。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嘉雯(2001)。競爭策略、組織間關係策略、組織間關係管理型態與競爭優勢關係之探討。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誌純(2004)。企業組織再造程序員工權益之研究----以資遣費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緯良(2001)。企業概論。台北市:華泰文化。
教育部(1994)。大學法修正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a)。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b)。大學增設、調整系所班組及招生名額採總量發展方式審查作業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c)。國立大學校院區域資源整合開發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a)。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b)。規劃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小組研議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c)。目前大學院校整合趨勢與推動研究型大學現況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a)。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研究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b)。教師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a)。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4 學年度)。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b)。大學法修正案條文對照表。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a)。私立學校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b)。各級各類私立學校設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06年11月20日,取自http://140.111.34.46/dict/
梁忠銘(2000)。學校管理與國際標準組織認證概念運用的探討。台東師院學報,11,1-20。
梁金盛(2000)。臺灣地區大學院校整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莫家豪(2002a,12月)。全球化與大學整併:國際的經驗。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0),台北市。
莫家豪、羅浩俊(2002)。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84-220)。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士君(1992)。轉型中的我國大學及管理教育。台北市:地球。
許士軍(2001)。許士軍為你讀管理好書。台北市:天下文化。
許士軍(2005)。大學市場化,是趨勢?還是逆流?遠見雜誌,5,40-42。
許南弘(譯)(1977)。D. Dillard著。凱因斯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theory of a monetary economy)。台北:協志工業。
許靜雪(2003)。1980年代以來英美高等教育市場化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郭昭佑、閻自安(2003)。標竿學習對教育評鑑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23,78-90。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怡如(2003)。英國教育改革趨勢:新管理主義。教育研究月刊,113,146-159。
陳芳吟(2004)。從市場化的觀點探討澳洲高等教育的轉變。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泰然(2004,12月)。高等教育提昇教學品質的策略。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小組舉辦之「我國高等教育的美麗境界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15-127),台北市。
陳國嘉(1994)。全方位經營:策略規劃與組織調整。台北市:中小企業聯合輔導中心。
陳慶鏗(2005)。大學教育經費籌措與分配。載於黃政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第十四章)。台北市:臺灣大學。
陳麗珠(2002,12月)。大學整併政策的規模經濟與盲點。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2-75),台北市。
陳耀茂(2000)。ISO與TQM的融合:品管世紀的新遊戲規則。台北市:書泉。
彭森明(2004)。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美國名校的啟示。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頁107-125)。台北:淡江大學。
湯 堯(2000)。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台北市:五南。
湯 堯(2001)。論述高等教育經營之策略:以S.W.O.T為例。教育學刊,17,147-161。
湯 堯(2002)。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之建立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5),1-27。
湯 堯(2004)。高等教育的「法」與「規」。2006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fcouncil/discussion/tang03.htm
湯 堯(2005)。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台北市:天下文化。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市:天下文化。
黃 藿(2004)。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現象。教育研究期刊,121,138-139。
黃昆輝(2002)。教育行政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思芳(2006)。私立技專校院經營策略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A科技大學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黃湘茹(2006)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中師範學院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嘉明(2003)。完全中學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台北縣立清水高中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少璇(2003)。高等教育的競爭策略:以四所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巧玲(2003)。知識經濟╱商品化教育╱績效學校:九○年代教育市場化的發展與挑戰。教育學刊,21,225-242。
楊金玲、盧俊明(2003,1月16日)。大學改革/國立大學法人化:系所調整採先輔導後整併。東森新聞。2006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3/01/16/326-1401475.htm
楊思偉(2004)。教育市場化應休矣!師友,450,8-13。
楊春學(2000)。凱恩斯。香港:中華書局。
楊振富(譯)(2004)。Bok , D.著。高等教育商業化?大學何價(University in the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台北市:天下文化。
楊國賜(2003)。提昇大學教育品質,增進國際競爭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4,75-86。
楊深坑(序)(2000)。序言。載於戴曉霞(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頁7-8)。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朝祥(2004,12月)。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小組舉辦之「我國高等教育的美麗境界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3-43),台北市。
楊朝祥(序)(2005)。大學之道在於盡善盡美。載於湯堯(著),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頁1-4)。台北市:天下文化。
楊錦洲(2004)。策略創造優勢:運用策略規劃,永續經營事業。臺北:聯經。
溫明麗(2000)。教育理念與實踐Q&A。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詹世弘(序)(2004)。K. L. David著。讓市場機制實現學術價值。載於賴慈芸(譯),搶救大學,都是行銷惹的禍?!(Shakespeare, Einstein, and the Bottom Line: The Marketing of Higher Education)(頁24-33)。台北市:天下雜誌。
廖鴻裕(2001)。中英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濟大學比較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蓋浙生(1995)。大學募款是必然發展的趨勢。教改通訊,8,13-14。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4)。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29-51。
趙婷婷(2002)。大學市場化趨勢與大學精神的傳承。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51-266)。台北市:高等教育。
趙鳳培(譯)(1971)。Dillard, D.著。凱因斯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theory of a monetary economy)。台北市:三民。
劉仲成(2001)。從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探索學校行政領導的革新作為。研習資訊,18(4),60-69。
劉仲成(2004)。教育市場化下學校經營的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57,45-49。
劉常勇(2001)。何謂標竿管理。2006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cme.org.tw/bm/index.htm
劉莉莉、謝安邦(2002)。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72-85)。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源俊(1995)。論大學法再修訂的大方向。2006年11月4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08/15.html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
鄭新輝(2003)。再造學校組織與人力資源—期待新瓶與新酒。國教之友,55(1),3-20。
鄧廣良(1998)。新右派對社會政策的影響。載於李建正(主編),新社會政策(頁67-76)。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盧福海(2004)。以組織學習觀點探討學校經營策略—以台北市私立高中職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戴永久(1994)。全面品質管理。台北市: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
戴明國(2000)。綜合高中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國良(2004)。經營策略企劃全書= Business strategy:新事業與專業案最佳實務解析。臺北市:商周。
戴曉霞(1999)。市場導向及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2,233- 254。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揚智文化。
戴曉霞(2001)。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7,301-328。
戴曉霞(2002,12月)。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整併理念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48),台北市,28。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明村(無日期)。巨變時代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之突破策略。2007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kmu.edu.tw/~devel/school-devel/147.doc
鍾宜興(2000,3月)。臺灣、英國、俄國高等教育市場化趨勢之比較。載於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研討會」會議手冊(頁62-75)。
簡淑彬(2003)。國民小學組織再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秀如(2003)。新論公共管理(NPM)及其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改革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6(1),93-110。
魏惠娟(2006)。臺灣地區學校行銷研究評析及其對學校行銷策略規劃的啟示:1984年-2004年的探索。教育政策論壇,9(2),131-154。
龐開基(2004)。私立技專校院組織再造經營策略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蘇石磐(1992)。市場經濟之發展。台北市:誼昌。
蘇峰山(2003)。教育市場化論述分析:教育鬆綁的雙重詮釋。載於齊力、蘇峰山(主編),市場、國家與教育(頁1-26)。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蘇鴻志(2005)。伯樂與千里馬:如何成功地求職、徵才與留人。台北市:海洋文化。
貳、西文文獻
Alstete, J. W. (1995). Benchmar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dapting best practices to improve quality. Washington, DC: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pple. M. W. (2000). Standards, markets and curriculum. In B. M. Franklin (Ed), Curriculum and consequence : Herbert M. Kliebard and the promise of school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Armstrong, M. (1994). A handbook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practice. London: Kogan page.
Barkley, B. T. & Saylor, J. H. (1994). Customer-driven project man agement: A new paradigm in total quality implement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egg, D., Fisher, S. & Dornbusch, R. (1991). Economics. London: McGraw Hill.
Bogan, C. E. & English, J. M. (1994), Benchmarking for best pracices: Winning through innovative adapt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urke, J,C. (2005). The many faces of accountability. In Joseph C. Burke & Associates (Eds), 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 Balancing public, academic, and market demands. (pp. 1-24).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Camp, R, C. (1989). Benchmarking: The search for industry best practices that lead to superior performance. WI: 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Currie, J. & Vidovich, L. (2000). Privatization and competition policies for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 135-151.
Dill, D. D. (1997). Higher education markets and public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0 (3), 167-185.
Downey, C.J., Frase, E.F. & Peters, J.J. (1994). The quality education challeng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Drucker, P. F. (1992).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actices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HarperBusiness.
Feerrar, P. W. (2005). The impact of the recent financial market downturn on private liberal arts colleg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Feigenbaum, A. V. (1983). Total quality control. New York: McGraw-Hill.
Foskett, N. (1998). Linking market to strategy. In David Middlewood & Jacky Lumby (Ed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pp. 47-63). London :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Gintis, H.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chool choice.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6(3), 492-511.
Gray, L. (1991). Marketing education.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ll, A. (1996). Personnel management.In Warner, D. & Palfreyman, D. (Eds.),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key elements. (pp.90-103).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nse, E.M. & Henry, W. (1992).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systems. School Oranisation, 12(2), 255-267.
Jackson, N. J. (1998). Introduction to benchmarking assessment practice. In N. Jackson (Ed.), Pilot studies in benchmarking assessment practice in UK higher education. Glouceste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Jackson, N., & Lund, H. (2000). Introduction to benchmarking. In Jackson, N., & Lund, H. S. (Eds.), Benchmark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pp. 3-13).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Jongbloed, B. (2003). Market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lark’s triangle and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markets.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57(2),110-135.
Kelly, A. (2001). Benchmarking for school improvement: A practical guide for comparing and improving effectiveness.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Kotler, P. (1995).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cLaughlin, T. H. (1994). Politics, markets and schools: The central issues. In Bridges, D. & McLaughlin, T. H. (Eds.), Education and the market plac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cMahon, W. W. (1984), Why families invest in education. In Sudman, S. & Spaeth, M. (Eds.),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and consumer data: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Ferber (pp. 79-83).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Middlewood, D & Lumby, J. (1998).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Middlewood, D. (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an overview. In David Middlewood & Jacky Lumby (Ed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pp. 47-63).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Monastero, R. Perry (2005). American pioneers in neophyt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Where the mission meets the marke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ondy, R. W. & Noe, R. M. (1993),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Murgatroyd, S & Morgan, C. (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school. Buckin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Nunnally, J.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lin, M, B. (2005). The institutional mission and identity of an American Catholic college in the competitiv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orter, M.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NY: Free press.
Richardson, R. T. (2006).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effect of market competi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strategy in small business school higher education.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ung, Youl Kwan (2004). Market-driven education reform and curriculum commodificati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Taylor, J & Miroiu, A. (2002). Government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Leland Conley Barrows (Ed.), Policy making, 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Bucharest: UNESCO CEPES.
Vidovich, L., & Slee, R. (2000).The unsteady ascendancy of market accountability in Australian and English hig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Australia, Sydney University.
Watson, D. (2000). Managing strategy.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Whitty, G. (1997). Marketization, the state, an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m. In Halsey, A. H., et. al. (Eds), Education-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N. (2001). Leadership, bastard leadership and managerialism.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29 (3), 275-290.
Zairi, M. (1996). Effective benchmarking: Learning from the best. London: Chapman &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