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盈君 |
---|---|
論文名稱: |
《封神演義》中的法術、寶物及其文化意涵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4 |
中文關鍵詞: | 《封神演義》 、神魔小說 、母題 、法術 、寶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2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封神演義》以商周大戰為歷史背景,以法術、寶物構築成一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為明代魔幻大作。本論文就此特色,探討法術、寶物中的文化意涵。首先,將法術、寶物予以歸類,並分為「直接的」、「間接的」、「其他」。「直接的」是指變換身體、器官,以獲得戰鬥力,「間接的」指手持容器類寶物,或發揮想像力,幻化日用工具為不平凡,展現神奇力量,「其他」一類則為坐騎、精怪。在戰國時代,方士結合陰陽五行與數術,發展出占卜、占夢、讖語、占星、面相、觀氣等,而這些陰陽五行的概念都被《封神演義》吸收,並發展出精彩鬥法。獲寶的模式則可分為「遇難→獲寶→脫困」、「授寶→解難→卻敵」、「失寶→誤用→歸位」,除帶動情節發展,也使人體悟出人生況味。至於法術、寶物與人物形象之關聯,則分為三類。一為人物形象與法術、寶物密切相關者,作者創造法寶,結合神話、宗教信仰,為人物佩帶適合的法寶。二則人物雖為主將,但形象與法寶無所關聯,只是每一提及法術、寶物,就會想到該神祇。第三類屬和情節發展較無關係的神祇,祂們在書中地位不高,給人的印象不深,形象與法寶更無關係。至於所反映的母題,則從神話、宗教的角度切入,包括「盤古神話與宇宙卵母題」、「下凡歷劫、死亡回歸的母題」及「叛神母題」。巫術、陰陽五行、宗教對法術、寶物的影響,則指出雖為相同的法術、寶物,但以不同角度視之,得到的解釋也有所不同。最後則就《封神演義》對後世鬥法小說之影響,作探討研究。
一、專書
丁敏:《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07年出版一刷。
丁敏:《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7年出版一刷。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出版。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書局出版社,1991年初版。
白化文:《三生石上舊精魂─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北京:北京出版社出
版,2005年第二刷。
朱恆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初版。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對審美發生問題的思考》,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出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新北市:駱駝出版社,1993年初版二刷。
朱玲:《文學符號的審美符號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伍偉民、蔣見元:《道教文學三十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年初版。
牟鍾鑒:《宗教‧文藝‧民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出版。
任宗權:《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初版
二刷。
坎柏,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7年初版。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7年初版。
李豐楙等著:《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初
版。
李時人‧何滿子主編:《明清小說鑑賞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年初版。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版。
李保均:《明清小說比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李亦園等著:《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出
版二刷。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出
版。
佛洛伊德:《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佛洛伊德,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圖騰崇拜現象在孩童時期的重視》,
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版。
呂志鵬:《道教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初版。
呂宗力、鑾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初版。
何曉昕:《風水探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初
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再版。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台北:貫雅出版社,1994年初版。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3版。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
林家有:《史學方法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
林煌洲:《印度教宗教文化》,台北:東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
祁志祥:《佛學與中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二版。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初版。
苟波:《仙境仙人仙夢─中國古代小說中的道教理想主義》,成都:巴蜀出版社,2008年初版。
苟波:《道教與明清文學》,成都:巴蜀出版社,2010年出版。
范恩君:《道教神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初版。
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初版。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胡萬川:〈封神演義忠封神的意義〉,《93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開明出版社,1996年出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俞曉群:《數術探秘─數在中國古代的神祕意義》,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初版二刷。
孫一珍:《明代的小說藝術流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初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初版。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
埃里克‧J‧夏普:《比較宗教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初版。
馬書田:《中國諸神大觀》,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刷。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初版。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局,1992年初版。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第一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二刷。
黃清泉等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公司,1995年初版。
(清)葉德輝:《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附搜神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出版二刷。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出版。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民間敘事寶物主題探索》,北京:學院出版社,2003年初版。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2010年初版。
張瑋:《中國道教文化典故》,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初版。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出版。
陳惠琴:《傳奇的世界─中國古代小說創作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二刷。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陳建憲等著:《道教文化十二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初版。
陳東有等著:《人欲的解放─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與大眾審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出版。
陳大康:《中國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初版。
陸敬嚴:《圖說中國古代戰爭戰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曾勤良:《台灣民間信仰與封神演義之比較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出版。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初版。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初版一刷。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4年初版。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初版。
楊義:《中國敘事學》,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6年初版。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二版。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一版。
葛兆光等著:《宗教信仰與想像》,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7年初版。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
蒲安迪,沈亨壽譯:《明代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
趙世瑜等著:《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初版二刷。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
談鳳樑、陳泳超:《借神演史的封神演義》,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初版。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初版一刷。
劉彥彥:《論封神演義粗糙的復調寫作》,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劉衛英:《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初版。
劉漢東:《術─攻防與蠱惑》,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
劉逸生:《神魔國探奇》,杭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湖南:師大出版社,1993年版。
劉守華等著:《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8年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樂軍蘅:《意志與命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初版。
樂蘅軍等著:《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初版4刷。
蕭登福:《道教與密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出版。
蕭登福:《道教與民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出版。
蕭兵:《古代小說與神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蕭兵:《楚辭與神話》,杭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奇蹟参》,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出版。
程毅中:《神怪情俠的藝術世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程薔:《中國識寶傳說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初版。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初版。
霍韜晦:《現代佛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年出版。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謝路軍:《中國道教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初版。
萬晴川:《巫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美)艾梅蘭,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一刷。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初版。
譚邦和、黃清泉、蔣松源:《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出版。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台北:廣東出版社,1973年出版。
羅伯特‧比爾,《藏傳佛教─象徵符號與棄物圖解》,台北:時報出版社,2007年初版。
羅偉國:《道教的奧秘》,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
灌耕編譯:《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二版。
二、學位論文
沈淑芳:《封神演義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79年。
林朝泉:《封神演義的多重至上神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論,1996年。
朱秋鳳:《封神演義神仙譜系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97年。
蕭鳳嫻:《從思維方式剖析《封神演義》中封神的意義》,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97年。
賴玉樹:《明代神魔小說神格化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8年。
葉有林:《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9年。
陳昭利:《明清演史之神魔戰鬥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2001年。
潘桂美:《論《封神演義》中的民間童話質素》,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論,2001年。
江麗雯:《封神演義人物形象塑造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3年。
陳佩佩:《封神演義神話元素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運用語文研究所碩論,2003年。
張慧瓊:《精怪、妖術與明代神魔小說》,河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素娟:《論王孝廉的中國神話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劉雨過:《論明代神魔小說的童心童蘊》,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曲曉紅:《從封神演義的火攻透視火崇拜的文化內蘊》,遼寧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6年。
徐祥益:《從讖應論明代神魔小說》,中興大學中文所碩論,2006年。
梁淑惠:《《封神演義》人物源流及所呈現的社會意涵》,高師大回流中文碩論,2007年。
劉志風:《晚明小說審美與大眾閱讀興趣─以西遊記為例的考察》,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周博:《封神演義的成書及其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馮陽:《明清小說中的夢異現象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2007年。
倪智芸:《搜神記精怪故事之敘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文所碩士研究論文,2007年。
秦娟:《明清神魔小說中的妖怪形象研究》,河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孟德威:《明代中後期神魔小說繁盛的原因》,青島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三、單篇期刊論文
龔鵬程:〈以哪吒為定位看封神演義的天命世界〉,《中外文學》,1980年9月,頁18-39。
沈淑芳:〈封神演義中封神意義的探討〉,《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981年6月,頁221-236。
陳遼:〈道教與《封神演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五期,頁70-75。
張靜二:〈從天意與人力的衝突論封神演義〉,《漢學研究》,1988年6月,頁689-708。
周榮杰:〈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神話人物與台灣民間信仰(下)〉,《台南文化》,1988年12月,頁155-185。
周榮杰:〈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神話人物與台灣民間信仰(上)〉,《台南文化》,1988年12月,頁123-137。
潘賢強:〈明清宗教文化與神魔小說的思想內容〉,《東南學術》,1992年第4期,頁50-55。
廖玉蕙:〈佛經中入海求寶故事對我國傳奇之影響〉,《中正嶺學術研究期刊》,1993年6月,頁1-26。
陳大康:〈論明清小說的宏觀研究〉,《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11月,頁109-126。
潘承玉:〈怪力亂神:封神演義的文化品味〉,《池州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頁29-38。
高桂惠:〈我國古典小說中的贊、賦─以西遊記、封神演義為主的討論〉,《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頁163-182。
莫山洪:〈神化:中國古代小說的總體特徵〉,《柳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頁22-26。
李根亮:〈因神奇而美麗:評志怪神魔小說的獨特審美特徵〉,《開封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8-12。
何滿子:〈神魔小說與封神演義〉,《博覽群書》,1996年第9期,頁8-9。
劉仲宇:〈道教想像力對文學的滋潤─略論神魔小說和道法的關係〉,《中國道教》,1996年第1期,頁18-22。
劉仲宇,〈儒釋道與中國民俗關係述要》,《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余英時:〈明清小說與民間文化─和風堂新文集序〉,《聯合文學》,1996年9月,頁14-26。
周甲祿:〈變形:神魔小說最基本的藝術特徵〉,《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3期,頁126-128。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人物形象來源〉,《宗教學研究》,1996年第4期,頁29-35。
詹鄞鑫:〈血的魔力─巫術文化與思維之五〉,《中文自學指導》,1996年第6期,頁21-22轉頁26。
鄒毅:〈論道教與民俗文化的關係〉,《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3期,頁68-72。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的主題〉,《四川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頁64-73。
毛忠賢:〈道教的術數、符咒及其在小說中的運用〉,《宜春師專學報》,1997年第6期,頁19-23。
劉書成,〈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模式的文化內涵及功能〉,《西北師大學報》,1997年5月第3期,頁7-13。
蕭鳳嫻:〈封神演義世界觀剖析─生活世界的異化及復歸之道〉,《鵝湖》,1998年12年,頁30-41。
苟波:〈神魔小說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內涵〉,《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45-52。
胡勝:〈論文化心理機制對神魔小說生成的影響〉,《海南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頁66-69、頁84-104。
胡勝:〈論衰退期的中國神魔小說〉,《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5期,頁141-146。
胡勝:〈發展期神魔小說試論〉,《呼蘭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頁31-36。
胡勝:〈神魔小說的初興〉,《保定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頁54-58。
潘百齊、劉亮:〈論封神演義的道教文化涵蘊〉,《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2期,頁182-190。
高一農:〈神話思維的基本特徵〉,《晉陽學刊》,2000年第六期,頁45-51。
林姍玟:〈談《東度記》小說中的矛盾─從作者試圖融合「宗教立意」與「娛樂效果」角度分析〉,《國家圖書館館刊》,2000年11月,頁219-229。
潘承玉:〈濁穢廁神與窈窕女仙─紫姑神話文化意涵發微〉,《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0年12月第四期,頁40-44,轉頁51。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創作思想試論〉,《遼寧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頁55-59。
胡勝:〈神魔小說價值論〉,《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期,頁31-34。
魏文哲:〈天命觀:神話與謊言─論封神演義〉,《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頁151-158。
才讓南杰:〈封神演義主題的再思考〉,《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頁86-88。
趙章超:〈《封神演義》神王合一觀考論〉,《天津大學學報》,2001年第二期,頁103-106。
蕭鳳嫻:〈封神演義之天概念分析〉,《鵝湖》,2001年7月,頁46-56。
苟波:〈神魔小說的仙與道〉,《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頁41-46。
萬晴川:〈簡論巫術小說的結構方式〉,《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頁567-571。
趙章超:〈佛經鬥法故事與古代小說創作〉,《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頁24-27。
劉紅軍:〈亦真亦幻奧妙無窮─神魔小說人物形象塑造點滴談〉,《瀋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8-9。
蘇曼如,〈從中國封神概念探討『神』觀點的起源〉,《東方人文學志》,2002年9月,頁123-138。
姚曉黎,〈從講故事角度來看中國小說發展〉,《太原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41-45。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2004年1月,頁102-128。
南方朔:〈封神演義的神學譜〉,《聯合文學》,2004年3月,頁6-7。
陳文新、韓霄:〈西遊記與神魔小說風格類型之探析〉,《淮海工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25-29。
蔡新中:〈命運的力量─對封神演義的一種解讀〉,《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頁175-179。
陳大康,〈關於古典文學研究中一些現象的思考〉,《文學遺產》,2004年第一期,頁4-11頁,轉頁158。
石昌渝:〈封神演義政治宗教寓意〉,《東岳論叢》,2004年第3期,頁71-77。
林姍玟:〈《三教開迷歸正演義》和《東度記》的故事結構及寫作技巧之比較研究〉,《德霖學報》,2004年6月,頁87-105。
李時人:〈封神演義的多維閱讀〉,《中文自學指導》,2004年第1期,頁14-16。
朱越利:〈封神演義與宗教〉,《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3期,頁83-90。
鄧百意:〈晚明神魔小說創作幻易真難的困境與陌生化敘事〉,《蘭州學刊》,2006年第3期,頁67-69。
周群,〈宗教與文學〉,《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四期,頁48-50。
劉彥彥:〈論封神演義戲筆及其社會文化背景〉,《中共鄭州市委黨政學報》,2006年第6期,頁152-154。
曲曉紅:〈火攻技巧在封神演義中的運用與發展〉,《黃山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頁109-111。
王韜:〈天庭的誕生─評封神演義中神話時代的更替〉,《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4期,頁205-208。
王德威:〈明清小說的現代視角〉,《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9月,頁127-145。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9月,頁147-158。
于丹:〈中國戰爭女神源流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86-89。
李建武、李冬山:〈革命合法性與合道性地位的儒家倫理建構─封神演義中文王武王形象及其成因分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22卷第9期,頁25-28。
李建武、尹桂香,〈百年來封神演義研究評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27卷第4期,頁159-163。
王光容:〈佛教虛幻空間與小說想像力〉,《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年第 2期,頁44-45。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文藝研究》,2007年第12期,頁34-41。
陳文新:〈西遊記中的法寶〉,《文史知識》,2007年第1期,頁49-51。
王立:〈明清小說中的寶失家敗母題及淵源〉,《齊魯學刊》,2007年第2期,頁74-80。
陳鵬錄:〈封神演義對三國演義的模仿與創新〉,《賀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頁58-60。
劉彥彥:〈封神演義與密宗〉,《寧夏黨校學報》,2008年第6期,頁56-59。
張慧瓊:〈精怪形象演變對神魔小說類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7月第四期,頁104-107。
謝青芮:〈中西魔幻小說善惡觀念的文化透視─以指環王和封神演義為例〉,《時代文學》,2008年第11期,頁66-67。
惠彬:〈封神演義中宗教文化的融合與混同研究〉,《華章》,2008年第11期,頁46、49。
馮娟:〈封神演義與荷馬史詩中的女性群像〉,《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7卷第5期,頁111-113。
田永順、張娜、隋永良:〈封神演義的人文主義意試探析〉,《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23卷,頁33-35。
張暉:〈忠孝觀念與革命困境─封神演義中的忠孝與武王伐紂的合法性〉,《復旦學報》,2008年第5期,頁115-121。
李祥林:〈哪吒神話和蓮花母題〉,《民族文藝》,2008年第1期,頁70-77。
曲曉紅:〈民間火崇拜管窺─從封神演義中的拜火觀念談起〉,《池州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頁55-57。
張慧瓊:〈精怪形象演變對神魔小說類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104-107。
楊小敏、饒道慶:〈明清章回體小說文體探源〉,《社會科學家》,2009年第12期,頁21-23。
楊青,〈佛教的變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說〉,《河西學院學報》,2002年2月第一期,頁38-42。
鍾宗憲,〈《管錐編》對於「變形」的相關論述與思辨〉,《輔仁學誌》,2004年第31期,頁47-79。
姚少寶,〈封神演義中的火門武器〉,《聚焦新聞世界》,2007年8月,頁9。
王惠盈:〈葉朗對明清小說美學理論的詮介〉,《國文天地》,2009年6月,頁22-28。
楊仲堅:〈西遊記寶物崇拜的淵源與社會心理研究〉,《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第22期,頁96-97。
董群:〈明代神魔小說題材取向的道教化〉,《黑河學刊》,2009年第3期,頁46-48。
羅盎華:〈試論玄幻小說的藝術特徵〉,《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6月,頁42-43。
劉勇強,〈一僧一道一術士─明清小說超情節人物的敘事學意義〉,《文學遺產》,2009年第2期,頁104-116。
李桂奎:〈天時觀念與明清小說敘事與明清小說的敘事機制〉,《魯東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頁77-83。
萬晴川,〈探驪得珠 琳瑯滿目─評劉衛英博士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學術交流》,2009年第3期,頁193。
程國賦,〈明清通俗小說讖語研究〉,《文藝研究》,2009年第4期,頁30-40。
姚曉黎,〈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簡評〉,《太原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頁64。
房春草:〈相似的神統,不同的幻像─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宗教思想比較〉,《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頁118-128。
陳富元:〈試論山海經二元對應神話思維模式與明清神魔小說〉,《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20-22。
陳文新:〈明清章回小說的表達方式與文言敘事傳統〉,《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76-82。
蔣勇:〈奇幻文學的敘事時空〉,《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頁51-54。
劉志:〈魏晉南北朝山岳信仰與道教文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頁11-15。
張琪亞:〈民間信仰之宗教淵源〉,《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頁48-52。
四、網路資料
中國經典電子版工程http://www.cnculture.net/ebook/shi/mulu/suishu_jingjiz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