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帆
Ye, Fan
論文名稱: 經營位置的古與今 —葉帆水墨創作論述
The Past and Present Consideration of position —Description of Fan Ye's Creation of Ink Paintings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口試委員: 李振明
Li,Zhen-Ming
程代勒
Cheng,Dai-Le
孫翼華
Sun,Yi-Hua
李宗仁
Li,Zong-Ren
謝其昌
Xie,Qi-Chang
口試日期: 2021/04/08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水墨空間表現界畫透視經營位置敘述性繪畫
英文關鍵詞: space concept, ink painting, space expression, narrative painting, perspective, iconography
研究方法: 文獻考察法作品分析法個人創作實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42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現象學和象徵主義的角度,來對建築空間展開思考和想像的話,那麼空間 並不是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築學就是棲居的詩學,筆者的 個人創作是以此為題材開始的,而本研究將圍繞繪畫藝術中的空間表現而展開。
    本文將研究範圍縮減到敘事學背景下山水畫、界畫、人物畫和風俗畫中的空 間表現,這與筆者自己水墨畫創作中的空間表現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較強的 形式感是筆者作品的特點,但這特點主要也是為了表現暗含在作品中的敘述結 構。期望通過對比研究中西方繪畫作品中的空間表現,釐清一些關於繪畫空間表 現的脈絡與視覺經驗,進一步深化並應用在個人水墨創作作品中。筆者發現,敘 事性情節相關的空間處理,都是有一定經驗和規律可循的,空間表現的發展深受 時代的觀看方式影響。研究空間轉向問題,對空間表現作深入的探討和經驗積累。
    本文通過對比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性圖像的空間營造法則,與西方同類型圖像 的空間營造進行對比,主要採取圖像學研究、作品對比分析法、以及文獻分析 法,分析中西空間表現差異性的成因。
    在本文的結構安排上,首先筆者主要探討了敘事學背景下,中國與西方的空 間概念的表現。其中第一層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性圖像中空間的表現,包括人 物、山水、風俗畫,並將最為特殊的一類——敦煌壁畫中經變畫單獨提煉出來, 進行圖像分析。第二層著重以西方 14-19 世紀敘事性圖像中的空間表現作為研究 對象,討論西方對於「空間概念」的認識,以及在繪畫中的表現方式。
    然後,筆者在比較研究中察覺中西方空間差異,並研究這種差異的成因,主 要分析源於中西方空間觀念的根本不同,以及作品創作時表現媒材和表現手法的 差異。基於這些研究筆者進行了大量的水墨作品創作實踐,分析了筆者的創作理 念以及作品的形式,並對代表作品作詳細解析。
    最後,筆者認為空間表現與視覺觀看的關係是成互相影響的關係,這一部 分,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了筆者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是、為體察藝術創作者 如何通過繪畫語言進行空間表現,在視覺表現的引導下,讓觀者看到更多維的空 間,有更豐富的視覺體驗。其二、是在水墨畫語境中如何表現空間,形塑水墨中 特別的空間表現語彙,拓展水墨藝術語言的邊界,這是筆者研究空間概念並運用 於個人創作實踐中的重要環節,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幫助指導筆者的創作實踐。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and symbolism, to think and imagine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then the space is not a container filled with objects, but a dwelling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rchitecture is dwelling poetry. The author ’s personal creation is based on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me, and 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spatial epression in painting art.
      Influenced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Wu Hong, Long Diyong and other predecessors, this article narrows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to the spatial expression in landscape painting, boundary painting, figure painting and genre paint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rratolog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patial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own ink painting creation. There is a great relationship.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patial express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it will clarify some context and visual experience about the spatial expression of paintings, and further deepen and apply it in personal ink painting creation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spatial processing related to narrative plots has certain experience and rules to follow. Research is not the goal, but the first step of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in exploring spati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pace creation rules of narrative images in ancient China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space creation of the same types of images in the West. It mainly adopts imaging stud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rk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patial performance.
      In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this article,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cept of spa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rratology. The first layer mainly studi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in ancient Chinese narrative images, including figures, landscapes, and genre paintings, and separately extracts the most special type—the Dunhuang frescoes from the changed paintings for image analysis. The second layer focuses on th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in Western narrative images from the 14th to the 19th centuries as a research object, discussing the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spatial concepts" and the way of expression in painting.
      Then,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the author notic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paces, and studied the causes of such differences, mainly analyzing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spatial concept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media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work. Based on these researches,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ink and wash works creation practice, and analyzed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work series.
    Finall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performance and visual viewing is a mutually influential relationship. In this par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some of the author ’s own ideas are added. First, to understand how art creators use painting langua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visual performance, spatial performance allows viewers to see more dimensional space and have a richer visual experience. Second, it is how to express space in the context of ink painting, shape the special vocabulary of space expression in ink painting, and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ink art language. This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the author to study the concept of space and apply it to personal creative practice. 'S research can help guide the author's creative practic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8 第四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敘事學背景下繪畫中的空間表現15 第一節 中國古代敘事性繪畫中的空間表現15 第二節 敦煌壁畫中的空間表現29 第三節 西方14-19世紀敘事性繪畫中的空間表現33 第三章 繪畫中空間表現的差異性37 第一節 觀念的差異37 第二節 表現手法的差異45 第三節 繪畫藝術中的空間表現如何影響觀看47 第四節 空間表現如何推進繪畫語言的發展49 第四章 個人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51 第一節 個人創作思維52 第二節 個人創作媒材研究55 第三節 個人創作表現形式分析57 第五章 個人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60 第一節「迷樓」系列作品分析61 第二節「追憶」系列作品分析63 第三節「中國花園」系列作品分析66 第四節「此時此地」系列作品分析69 第六章 個人代表作品解析74 第七章 結論138 參考文獻140

    翻譯書
    馬丁∙蓋福特著,王燕飛譯,《更大的資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13。
    羅洛„梅,楊韶剛譯,《創造的勇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福柯,謝強,馬月譯,《規訓與懲罰》,上海: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8。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沈語冰譯,《藝術與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9。
    專書
    丁弋茜,《12-15 世紀義大利《最後的審判》圖像研究》,北京:北京服裝學 院。
    孔得兵、李根,《敘事性繪畫創作中的時間與空間意識研究》,台北:漢宇2019。
    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 2004。
    方聞,《宋元繪畫》,上海:上海書畫,2017。
    方聞,《超越再現:8 世紀至 14 世紀中國書畫》,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王治,《空間表達與寓意--以敦煌西方凈土變結構研究為中心》,北京:中央美 術學院。
    王家豪,《論再現的潛能:現實性、敘事與圖像》,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9。
    王慧民,《敦煌佛教圖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加斯東„巴什拉,《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巫鴻,《空間的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巫鴻,《超越大限——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胡昉,《苦惱人的微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140
    貢布裡希,《規範與形式》,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8。
    高居翰,《山外山》,上海:三聯書店, 2009。
    高居翰,《不朽的林泉》,上海:三聯書店, 2012。
    崇秀全,《耶穌圖像的象徵藝術研究——以義大利 12-15 世紀被釘十字架耶穌 圖像為例》,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張朋川,《韓熙載夜宴圖圖像志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張堅沃,《林格爾.哥特形式論》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張賀,《西方空間觀念的演變邏輯》,蘇州:蘇州大學, 2010。
    陳葉蕾,《謝赫「六法」視野下的影視動畫創作研究》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9。
    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彭吉象,《中國藝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董欣賓、鄭奇,《中國繪畫六法生態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上海:三聯書店,2014。
    劉穎,《敦煌莫高窟吐蕃後期經變畫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2010。
    邁克爾„蘇利文,《中國藝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韓玉濤,《寫意論》,北京:人民美術,2009。
    韓剛,《謝赫「六法」義證》,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羅伯特·大衛斯,貝絲·琳達史密斯,《文藝復興人》,江蘇:江蘇鳳凰文藝出 版社,2019。
    楊成寅,《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註:宋代卷》,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特里巴雷特,《為什麼那是藝術》,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
    吉羅莎琳·克勞斯,《現代主義神話前衛的原創性及其他》,南京:江蘇鳳凰美 術出版社,2015。
    姆貝爾,《天文之書》,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泰森,《宇宙必修課》,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18。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
    赫豪爾赫„路易士„博爾赫斯,《密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爾曼·黑塞,《悉達多》,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