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湘櫻
論文名稱: 落地生拓—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
指導教授: 陳國川
Chen, Kuo-Chuan
翁國盈
Wong, Kuo-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家族宗族組織定居維生方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1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系教學碩士班
    論文名稱:落地生拓—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
    指導教授:陳國川、翁國盈
    研 究 生:劉湘櫻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七萬字,共分六章十七節,並以一千餘字的摘要說明。)

    摘 要
    本文試圖以宗族組織為指標來探討龍潭鄉九座寮鍾家的「定根」與「生拓」的過程。並且,透過家族個案之微觀研究,來體現維生方式與定居分布的因果關係,提供一個小區域宗族組織發展的比對與驗證。
    龍潭鄉的自然環境在傳統農業的發展上有諸多限制。首先,土壤為強酸性的紅壤,有機質含量低,黏土的特性及土壤中夾雜著礫石層,都讓農耕更為困難。其二,長達八個月的東北季風,對本區的農作物,尤其是稻作影響甚劇,而冬半年的降水及蒸發量特性,亦影響第二期稻作的進行。其三,台地上的河流,均為大嵙崁溪被淡水河襲奪後殘餘的「無能河」,河道短促,坡度陡峻,無法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是故,欲經營「歲皆兩熟」的集約稻作農業,築埤鑿圳,是先備條件。
    在人文背景方面,早期有霄裡社為主的平埔族在此活動,但僅止於游獵與粗放的旱作,其後,在與漢人的接觸過程中,習得農耕的技術,學會水利開發的方法,並且發展出番業戶招佃開墾的土地經營方式。但是,隨著漢人一波波的移墾,
    地權不斷流失,在喪失生活領域的情況下,道光三年,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遷往番界以東的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於是,本區就在漢人的努力開墾之下,逐步建構成一個漢人的移墾社會。
    鍾家第一代、第二代來到地旱土瘠的九座寮,為了發展水稻農業,必須挖陂塘以資灌溉,但是遇陂塘水不足時又得適時將二期農作改成蕃薯。如此緊湊而繁多的農事都需時時在農田旁穿梭照顧,於是,鍾家大部分的成員都住在伙房中,遵照族長的指揮,全力發展傳統稻作農業,以提高土地贍養力。在歷經了第一、二代的經濟基礎及人口數量後,鍾家開始重新建立家族組織,首先,從構建祠堂開始,顯示了客家人的崇祖文化。其二,積極加入本地寺廟神的祭祀活動,表現出認同地域,融入跨越祖籍人群的祭祀圈中。以上兩個指標,即為學者用以判定移民家族已發展為一土著社會,不僅是「移」民,而是認同該地為自己的根據地,決定終老於斯。此一血緣地緣意識的轉變,具體地表現在祭祖與宗教活動上,即稱之為「定根」。
    同治年間,淡水開為通商口岸也帶動了茶葉的出口貿易盛期,鍾家在衡量各種條件後,也投入茶葉的生產。由於茶園經營的勞動力需求更高、更即時,故選擇住在土地周圍對茶樹、水稻、蕃薯的栽培,能更機動的使用人力。同時透過茶葉的高獲利,對家族的影響有:第一,積極地購地置產,將農業生產的利潤投資在土地上,使農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第二,農業生產規模造成的勞力需求提高,使家族的人口成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土地贍養力提高,足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第三,將農業的利潤導向工商業的企業經營,在創造更大利潤的同時,也提升了鍾家的社會地位,強化對地方事務的影響力。此時期的家族民居分布,顯示:田作及茶園的經營仍是家屋必須緊密結合於耕地之上的主因。
    日治時代中期,部分子孫由於土地鬮分的分割越細,狹小的耕地已不足以供應一家的基本需求,於是自大正年間,出現首波向外遷移的人口;接著,昭和年間由於戰事影響,茶園利潤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呈現上下變動的不穩定性,造成光復前後的10年間外移人口達到高峰,光復後,茶園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在大環境的產業結構轉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幾乎是成年後即向外求發展,於是,鍾家前四代定居於九座寮的農耕生活方式,到了第五代開始出現了轉變,由於投入了工業或商業、服務業的維生方式,使得家屋隨著工作地點而向外移出九座寮,而鍾家的生活空間也從土地所在的九座寮,逐步向外擴展,使宗族的勢力得以擴展到更廣大的空間,展現代代子孫「生拓」的過程。
    歸納鍾家各個不同時期,不同的維生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土地不同的態度,當從事農業生產時,對土地的依附感是很強的,家屋也會分佈在其間,但是當農業經營的利潤低,土地的贍養力相對下降時,後代子孫就紛紛外移,尋找獲利更高的維生方式,對土地依附感不再,甚至以粗放或拋荒的方式對待土地。
    最後,永遠緊緊地聯繫著家族情感的是宗祠所在之處,而族產則是維繫家族物質基礎的「血食」,透過祭祀祖先,子孫得以再次團圓,凝聚力量,使宗族組織得以繼續緊密維繫。

    關鍵字:家族、宗族組織、定居、維生方式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觀點與資料來源………………………………………………… 9 第二章 龍潭地區的環境特性…………………………………………………… 11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1 第二節 人文環境……………………………………………………………… 20 第三節 小結…………………………………………………………………… 28 第三章 鍾家移民龍潭與定根…………………………………………………… 29 第一節 鍾家移民龍潭的緣由與過程……………………………………………29 第二節 傳統農業的發展與特色…………………………………………………31 第三節 鍾家的定根………………………………………………………………41 第四節 小結…………………………………………………………………… 50 第四章 維生方式的轉變………………………………………………………… 51 第一節 茶葉經營的背景……………………………………………………… 51 第二節 茶樹的栽培與產銷方式…………………………………………………55 第三節 茶園經營的利潤與影響…………………………………………………59 第四節 小結…………………………………………………………………… 67 第五章 鍾家的外移……………………………………………………………… 68 第一節 外移的緣由………………………………………………………………68 第二節 維生方式與定居分布的關係……………………………………………80 第三節 祭祀公業的運作與功能…………………………………………………88 第六章 結論……………………………………………………………………… 92 參考文獻…………………………………………………………………………… 94 附錄…………………………………………………………………………………100 圖 次 圖1-1 清代竹塹地區土牛溝及龍潭鄉的位置…………………………………… 2 圖1-2 昭和元年(1926)桃園地區漢庄之祖籍分布…………………………… 4 圖2-1 龍潭鄉等高線圖………………………………………………………… 12 圖2-2 龍潭鄉土壤圖………………………………………………………………14 圖2-3 龍潭鄉的氣溫和雨量………………………………………………………16 圖2-4 龍潭鄉的降水日數…………………………………………………………16 圖2-5 龍潭鄉的降水量與器皿蒸發量比較圖……………………………………17 圖2-6 龍潭鄉地面水文系統的分布………………………………………………19 圖2-7 清代霄裡社域略圖……………………………………………………… 21 圖3-1 九座寮鍾家之土地利用……………………………………………………32 圖3-2 九座寮一年週期農業曆……………………………………………………37 圖3-3 九座寮一年週期輪作系統的能量循環……………………………………37 圖3-4 傳統稻作農村的田園民宅生態結構………………………………………39 圖3-5 九座寮鍾家伙房的空間配置………………………………………………40 圖3-6 1-3代鍾家伙房分布圖………………………………………………… 49 圖4-1 龍潭的年中相對濕度………………………………………………………53 圖4-2 桃園各級霧之時數…………………………………………………………54 圖4-3 九座寮一年週期農業曆……………………………………………………57 圖4-4 烏龍茶出口量………………………………………………………………60 圖4-5 第四代鍾家伙房分布圖……………………………………………………66 圖5-1 九座寮三房的土地分布圖…………………………………………………70 圖5-2 龍潭鄉歷年來茶葉生產變化………………………………………………77 圖5-3 鍾家第五代的遷移…………………………………………………………85 圖5-4 鍾家第六代的外移及居住地人口累計……………………………………86 圖5-5 鍾家第七代的外移及居住地人口累計……………………………………87 圖5-6 九座寮「鍾朝香公祭祀公業」之土地分布…………………………… 89 表 次 表1-1 昭和元年(1926)桃園地區漢庄之祖籍分布………………………… 3 表2-1 荷蘭時期霄裡社戶口表…………………………………………………19 表2-2 清代龍潭地區的養贍埔地………………………………………………23 表3-1 龍潭鄉各庄的水田率…………………………………………………… 32 表3-2 鍾家成員的職業與居住點………………………………………………47 表4-1 龍潭鄉各庄茶園面積及粗製茶生產比例………………………………52 表4-2 九座寮庄粗製茶統計……………………………………………………54 表4-3 製茶品質…………………………………………………………………54 表4-4 烏龍茶之出口量…………………………………………………………58 表4-5 茶由耕作至粗製完成的成本收益………………………………………59 表4-6 特用作物的單位成本收益比較…………………………………………60 表4-7 鍾家土地統計……………………………………………………………61 表4-8 九座寮鍾家各世代人口統計……………………………………………62 表5-1 九座寮鍾家外移人口的移出地…………………………………………66 表5-2 九座寮鍾家外移人口的就業狀況………………………………………66 表5-3 九座寮鍾家的土地分配…………………………………………………67 表5-4 龍潭庄茶葉生產統計……………………………………………………69 表5-5 影響茶農生計的因素……………………………………………………70 表5-6 桃園縣茶菁每公頃生產費用統計………………………………………73 表5-7 各業受雇員工每人每月平均薪資………………………………………75 表5-8 九座寮鍾家五~七代的就業狀況………………………………………76 表5-9 九座寮鍾家五~七代的人口分布………………………………………76 表5-10 朝香公祖堂祭祀一覽表……………………………………………… 90 附錄一………………………………………………………………………………100 附錄二………………………………………………………………………………101 附錄三………………………………………………………………………………102 附錄四………………………………………………………………………………104 附錄五………………………………………………………………………………105 附錄六………………………………………………………………………………106 附錄七………………………………………………………………………………107 附錄八………………………………………………………………………………108

    參考文獻
    一、 統計書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
    《台灣省勞工統計報告》。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台灣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
    《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
    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統計要覽》
    桃園廳庶務課
    1917《桃園廳產業統計》
    1918《桃園廳第一統計書》
    1919《桃園廳第二統計書》
    新竹州
    《新竹州第一、二、三、四、十一、十三、十六、十八統計書》

    二、 中文資料
    大租調查
    1963 《清代大租調查書》,台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東
    1998 《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王世慶
    1958 〈清代台灣的米價〉,收於王世慶(1994),《清代台灣社會經濟》,73-91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孔永松
    1994 〈從客家文化看客家人的家族制〉,《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619-624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2002 〈論客家宗族社會的裂變〉,《客家與東南亞》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輯,79-95頁,香港:三聯書店。
    孔永松、李小平
    1995 《客家宗族社會》,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石再添等
    1983〈台灣北部與東部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9:20-72。
    台灣風物
    1969〈桃園縣龍潭鄉鄉土史座談會〉,《台灣風物》,19(1.2):33-40。

    台灣區鍾姓宗親總會
    1999 《鍾姓大宗譜》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8 《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台灣區茶輸出同業公會
    1965 《台茶輸出百年簡史》,台北:臺灣區茶輸出同業公會。
    李允斐
    1997 〈客家伙房的歷史進程〉,《美濃鎮誌》上冊,163-189,高雄:美濃鎮公所。
    吳振鐸等
    1980 《台灣農家要覽(上)》,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
    吳育臻
    1988 《新竹縣大隘鄉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吳學明
    1986 《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李明賢
    1991 《咸菜甕:一個沿山鄉街的空間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私法物權
    1963《台灣私法物權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曉平
    2002 〈客家祠堂與客家文化〉,《客家與東南亞》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輯,48-61頁,香港:三聯書店。
    林滿紅
    1979 〈貿易與清末台灣的經濟社會變遷〉,《食貨月刊》,9(4):146-160。
    1997 《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文騫
    1967 《桃園台地水文與水利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林木連等
    2003 《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
    林美容
    2000 《鄉土史與村庄史 : 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臺原出版社。
    林明德
    1999 《桃園縣大溪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扁聯文化調查研究》,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東嘉生
    1955 〈清代台灣之地租關係〉,收於《台灣經濟史二集》61-73頁,台灣研究叢刊第3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添福
    1982 《台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7 《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1990 〈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原刊於《台灣風物》40(4),現收錄於《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65-116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1991 〈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原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現收錄於《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143-167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1992 〈清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形態〉,原載於《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陳秋坤、許雪姬主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論文集(1);現收錄於《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171-225頁,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1993 〈台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收於張炎憲、陳美容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131-184頁,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照彥
    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李明峻譯,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一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段承璞
    1992 《台灣戰後經濟》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三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郁永河
    1957 《裨海記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姜道章
    1961 〈台灣茶葉貿易史(二)(上)〉,《大陸雜誌》,(22)3:20-21。台北:大陸雜誌。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書第三號,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敏麟
    1980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唐贊袞
    1958 《臺陽見聞錄》,台灣文獻叢刊第3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1962 《桃園縣志卷一土地志》。

    桃園縣政府
    1989 《桃園縣志卷四(上)經濟志》。
    陳正祥
    1961 《台灣地誌(下)》,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4號,台北:南天書局。
    陳其南
    1985 〈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漢學研究》,3(1):127-184頁。
    1989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培桂
    1963 《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國川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 : 師大書苑。
    2002 《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殖與活動形式》,地理研究叢書第29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張其昀
    1963 《中華五千年史》,中國文化研究所叢書,台北 : 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張漢裕
    1974 〈台灣米糖比價之研究〉,《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 張漢裕博士論文集(一)》,張漢裕博士論文集出版委員會。
    張素玢
    1995 〈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99-126頁。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張我軍、張佩英
    1949 〈台灣之茶(一)〉、〈台灣之茶(二)〉《台灣之茶》,台灣特產叢刊第三種,台北: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
    1993 《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曹永和
    1991 《台灣早期歷史之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曹永和、吳密察
    1986 《日據前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經濟篇軍事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盛清沂
    1980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0(4):154-176。
    1982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台灣文獻》,32(1):136-157。
    莊英章
    1977 《林圯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乙種,第八號。
    莊英章、陳運棟
    1983 〈清末台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期,59-110頁。
    第一、二屆管理委員會
    1998 《祭祀公業鍾朝香鍾天富鍾善興管理委員會成立六週年紀念專輯》
    彭德修
    1996 《客家話發音字典》,台北:南天書局。
    程大學
    1985 〈祭祀公業問題之初探〉,《台灣文獻》36(3、4):279-355。
    湯元吉
    1954 《台灣省桃園縣土壤調查報告書》,台灣肥料公司叢刊第21種,台北: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世祝
    1978〈台灣茶葉的地理學研究〉,《台南師專學報》,11:115,台南:台南師專。
    溫振華
    1996 〈清代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321-335頁,台北:玉山出版社。
    楊萬全
    1993 《水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楊貴三
    1975 《桃園地區氣候之研究—及與台北新竹二地氣候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楊幸雪
    1995 《漢人血緣聚落的分化與整合:以彰化縣溪湖鎮湖仔內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楊淑玲
    1994 《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楊宗穆
    2001 《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1790-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詹素娟、張素玢
    2001 《平埔族史篇(北)—北台灣平埔族群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廖風德
    1985 〈清代台灣農村埤圳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三期,147-191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廖振順
    1989 《桃園縣龍潭鄉陂塘之初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廖秋娥
    1989《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漢聲
    1989《漢聲雜誌:台灣的客家人專集》,台北:漢聲雜誌社。

    鄧時中
    1994 〈龍潭鄉茶村生活空間的演化研究〉,《元培學報》創刊號,151-166頁。元培醫事技術專科學校編印。
    劉熙
    1985 《茶樹栽培與茶葉初製》,台北:五洲出版社。
    劉勁峰
    2002 〈上猶五指峰的姓氏宗族與神明崇拜〉,《客家與東南亞》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輯,130-155頁,香港:三聯書店。
    劉昭明
    1996 《台灣的氣象與氣候》,台北:常民文化。
    劉正剛
    1997 《閩粵客家人在四川》,廣西教育出版社。
    潘振墉
    2001 《桃園縣龍潭鄉高原社區拓展史》,桃園:高原社區發展協會。
    龍元宮、南天宮聯合慶成祈安福醮委員會
    1997 《龍元宮、南天宮聯合慶成祈安福醮專輯》
    龍元宮、南天宮聯合慶成祈安福醮委員會
    1997 《龍元宮、南天宮聯合慶成祈安福醮專輯》」
    鍾會可
    1961 《鍾氏宗譜》
    鍾姓祖嘗
    2004 《祭祀公業鍾姓祖嘗第四屆第二次派下員大會紀錄》
    戴炎輝
    1979 《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年代不詳《九座寮土地查定名簿》,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1901 《新竹廳竹北一堡打鐵坑庄新打坑》土地申告書,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桃仔園廳竹北二堡下南片庄》土地申告書,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1905 《田收穫查定書》,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收穫查定書》,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蕭萬祿
    1941 《通台屯番全案》,由蕭萬祿抄錄。

    三、 英、日文部分(包括英文中譯本)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1905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東京市。
    台灣總督府茶葉栽培試驗場
    1911 《台灣茶葉一班》,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新竹州商工獎勵館
    1931 《新竹州商工概鑑》
    熱帶產業調查會
    1935 《茶葉關調查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
    Davidson,J.W.
    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Past and Present
    蔡啟恆譯,1972,《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灣研究叢刊第10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Ronald G. Knapp
    1980 〈Settlement and Frontier Land Tenure〉,《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55-6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