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葉玉鳳
HSIEH YEH, Yu-Feng
論文名稱: 社會工作者倡議經驗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ers' Advocacy
指導教授: 沈慶盈
Shen, Ching-Ying
口試委員: 沈慶盈 李明政 陳杏容
口試日期: 2021/10/2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1
中文關鍵詞: 社會工作者倡議
英文關鍵詞: social worker, advocacy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82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倡議已是社會工作中相當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與服務使用者一起工作或是代表服務使用者提供服務工作的一種過程,社會工作者期望透過倡議可以讓社會朝向更公平的方向發展,讓服務使用者享有更具公平正義之社會。
    本研究之目的為透過紀錄社會工作者過往倡議的經驗及工作方法,以提供給目前正在倡議路上的社會工作者或是想要成為倡議者的社會工作者參考。研究者訪談3位具有倡議經驗的資深社會工作者,結果發現社會工作倡議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也沒有固定模式,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以促成改變。另外,目前倡議的專業傳承及相關訓練皆有所不足,期望未來能有更多社會工作者投入倡議工作。

    Advocac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in social work. It is a process of working with service users or providing services on behalf of service users. Social workers expect that the society could develop in a more equitable way, so service users could enjoy a more fair and just society through advocac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ocial workers who are currently on the road of advocacy or who want to be advocators by recording the advocacy experience and working methods of senior social workers.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ree senior social workers with advocacy experience and found that social work advocacy is not a simple path, nor does it have a fixed model. It requires the right time, right place, and right people to facilitate the change of society.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fessional inheritance and training are insufficient so far, and it is hoped that more social workers will be involved in advocacy work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倡議的內涵 4 第二節 倡議的運用策略及方法 7 第三節 美國社會工作之倡議觀點 10 第四節 台灣倡議之實務運作 10 第五節 增強權能觀點與倡議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1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1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8 第四節 研究嚴謹性 19 第五節 研究倫理 2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倡議的緣起 21 第二節 倡議的經驗與工作方法 32 第三節 倡議工作的挑戰與因應 37 第四節 倡議工作的未來與傳承 4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3 第二節 對倡議工作的建議 5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55 參考文獻 56 附件一、訪談同意書 60 附件二、訪談大綱 61

    中文部份: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美欣(2009)。倡議型非營利組織的公共關係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篤強(2009)。社會工作電子倡議的應用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6),95-109。
    何志成(2004)。非營利組織的議題倡導與價值維護-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1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市:洪葉。
    李佳欣(2012)。社區治理網絡中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市。
    李映樺(2013)。台灣非營利組織執行社會行銷之模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李惟農(2018)。異性戀社會工作者倡導同志權益之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李慕義(2013)。我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從事政策倡議之研究:以基督教為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沈意婷(2018)。「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環境倡議策略與困境挑戰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3版)。台北:五南。
    胡湘偉(2014)。罕見疾病基金會議題倡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
    姜誌貞(1998)。非營利組織政策倡導之研究:以婦女團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徐秉琦(2007)。倡議型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楓雁(2002)。台灣地區專業社會工作者實踐倡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張錦麗(2004)。法院「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方案的倡導歷程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103-148。
    許珍維(2012)。司法場域中社會工作者個案倡導之策略與影響因素:以「駐地 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向明(201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冠臻(2019)。藝術展演作為一種性別議題的倡議方法:以《拾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陳筱婷(2015)。我國同志團體推動同性婚姻政策倡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麗萍(2012)。非營利組織的倡導行為:以全人健康照護理念推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黃珉蓉(2011)。臺灣倡議型非營利聯盟組織之興起與發展:以殘障聯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
    黃曼婷(2015)。非政府組織募款之策略與成效-以台灣倡議型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黃雅文(1999)。我國非營利組織議題倡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詹火生(201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 期,21-29。
    鄒瑞員(2009)。非營利組織網路行銷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青少年兒童福利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盧詠麗(2012)。法院家暴事件服務處社會工作倡導經驗之探究~以勵馨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秀芬(2016)。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
    韓意慈(2017)。為曲高和寡的社會工作倡導提出整合取向的新途徑。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8,1-28。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巨流。
    簡春安、趙善如(2008)。社會工作哲學與理論。臺北市:巨流。
    羅元禎(2012)。倡議型非營利組織策略發展與志工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臺北市。
    羅依婷(2008)。非營利組織的政策倡導策略與社會資本之型塑-以推動性別工作平等之婦女團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羅叡婷(2014)。以社會行銷觀點倡議非營利組織理念之研究-以勵馨基金會推動「台灣女孩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份:
    Audrey A.(2010) Diverse Approaches to Parent Advocacy During Special Education Home–School Interactions Identification and Use of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Traino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Volume 31 Number 1 ,34-47.
    Karen K , Kirst-Ashman.(2017)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 social welfare : critical thinking perspective. (Fifth Edition)Brooks Cole Publication.
    Lindy Zaretsky York Region District School Board(2004)Advocacy and administration: from conflict to collaboration, Thornhill, Ontario, Canada;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Vol. 42 No. 2.
    Margaret R. Rogers, Marisa E. Marraccini, Elisabeth C. O’Bryon, Jennifer A. Dupont-Frechette, and Anna G.(2019) Psychological Services Advocates in Public Service Settings: Voices From the Field . Lubiner Online First Publication, May 23, 2019. http://dx.doi.org/10.1037/ser0000345
    Payne, M. (2005)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3rd 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網站資訊:
    社會工作師倫理守則https://nusw.org.tw/%e7%a4%be%e6%9c%83%e5%b7%a5%e4%bd%9c%e5%80%ab%e7%90%86/
    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倫理守則http://fdjpkc.fudan.edu.cn/_upload/article/files/06/3f/211a275242f2ba5b9a63999d8596/7124521d-be90-438c-8bca-12a2b168c8ca.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