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冠雯
Wang, Kuan-Wen
論文名稱: 大學棒球校隊球員男性氣概之建構
College Baseball Players’ Constructions of Masculinities
指導教授: 劉美慧
Liu, Mei-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3
中文關鍵詞: 男性氣概社會建構論運動員性別研究
英文關鍵詞: masculinities,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thletes, gender stu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4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以北部一所大學棒球校隊為研究場域,並邀請場域中五名最具霸權式男性氣概之球員為研究參與者,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探究棒球校隊成員在家庭生活、學校/同儕生活、球隊生活中蘊含哪些建構男性氣概的因素,以及男性氣概的多元流動情形。研究結果發現:

    一、球隊成員普遍崇尚男性氣概,明確界定並展現男性氣概的外在形象與行為標準。男性應該身材高大、說話不扭捏作態、樂於競爭與挑戰、不能出現任何女性化的特質。

    二、球員透由學校舉辦的體育競賽活動、男女同學的不同互動方式及同儕的選擇,瞭解受歡迎的男性氣概形象為何,並結合家庭中父母的互動方式、家務分工及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形成對於男性性別角色的認知,並進一步形塑為男性氣概。

    三、球隊講究能力與資歷領導,能力佳者在球隊中較有發言的機會,也較有代表球隊出賽的機會,而能力同時與棒球資歷息息相關,建構出男性氣概的層級制度。

    四、男性氣概會隨著情境而轉換,透過場上與場下情境的轉換,男性氣概也由霸權式轉向共謀式。而球隊中並非全員皆屬於霸權式男性氣概,因資歷與能力的差異,球員內部的男性氣概也有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促進球隊性別平等教育的相關建議,並提出有關男性氣概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how baseball player’s masculinitie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ir life and to analyze the varieties of their masculinities in the team.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university’s baseball team in northern Taiwan. This study appli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collect th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for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baseball team members clearly defined masculinities and they showed the masculinities both in their appearance and behaviors. They are tall and strong, speak straightforward, and enjoy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

    2. The factors influenced the athlete’s masculinities including sports competition, different ways of interaction with males and females, parents’ shar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household activities, and parents’ expectation to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gender.

    3. The team emphasized ability and seniority which constructed hierarchy of masculinities. The team members with higher capabilities had more power and better position in the team.

    4. The team members showed different masculiniti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y showed hegemonic masculinities in the field while complicit masculinities out of the field. They also showed different masculinities based on their ability and seniorit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mad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baseball team’s gender equality and for the study of masculinities.

    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男性研究的發展 9 第二節 男性氣概的意涵 18 第三節 男性氣概的建構 27 第四節 運動領域中的性別現象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4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2 第四節 研究歷程 60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5 第四章 研究發現 77 第一節 家庭生活 77 第二節 學校/同儕生活 119 第三節 球隊生活 1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5 第一節 結論 205 第二節 建議 210 第三節 研究省思 213 參考文獻 215 訪談大綱 220 參與研究同意函 223

    一、中文部分

    王大維(2007)。當玩笑變成攻擊-笑話與男性氣概認同建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1,74-79。

    王大維(2010)。成年前期男性氣概建構之論述分析(博士論文)。取自
    http://120.107.160.6/cgi-bin/cdrfb3/gsweb.cgi?o=dstdcdr。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原作者: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台北:洪葉。

    王振寰、瞿海源(2005)。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五南。

    王素淳(2007)。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TCTC576012)

    王翊涵(2002)。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http://ir.lib.nknu.edu.tw/handle/987654321/16655。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6。

    王雅各(2007)。新世紀的男性研究。女學學誌,24,135-174。

    甘允良(2009)。運動與男性氣概論述之研究-以台灣棒球的演進系譜為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原作者:Johnson Allan G)。台北:群學。

    朱蘭慧(2003)。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應用心理研究,17 ,85-119。

    何明修(2006)。臺灣工會運動中的男性氣概。臺灣社會學刊,36,65-108。

    李健儀(2009)。拉保險的男人-男性氣概展演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TPU0208014)

    林文蘭(2011)。棒球文化:紅土上的原住民文化展演和運動儀式。文化研究,12,203-259。

    洪淑慧(2011)。霸凌事件VS.男性氣概。師友月刊,525,53-56。

    孫郁文(2008)。時尚雜誌中的男性身體意象與男性氣概再現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高穎超(2006)。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郭怡伶(2005)。磨蹭的快感?-阿魯巴的男性氣概建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郭道遠(2008)。「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佑任(2003)。父權意識型態下的男性經驗探究:以三位國小教育人員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7,121-156。

    陳冠潔(2011)。我不是娘娘腔-男性氣概威脅對女性化品牌跨性別延伸效果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陳彥文(2008)。國中男學生男性氣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陳嘉鴻(2007)。鬆動霸權式男性氣概:以男性瑜珈參與之敘說為例。世新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陳震齊(2006)。娘同志在異性戀霸權下的自處與在霸權式陽剛下的認同選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游美惠(2002)。男性/陽剛特質&女性/陰柔特質。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101-106。

    游鑑明(1999)。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歷史觀察。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197-222頁)。台北:心理。

    黃淑玲(2003)。男性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的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281-337頁)。台北:巨流。

    黃淑玲(2007)。男性性與男性氣概。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267-290頁)。台北:巨流。

    黃麗珍(譯)(2009),性別與性慾特質:關鍵理論與思想巨擘。(原作者:Cris Beasley)。台北:韋伯。

    黃國彥(2000)。文件分析法。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楊巧玲(2007)。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楊幸真(2007)。高中男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做性別」、「做男孩」。「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幸真(2010)。高中男生陽剛特質學習與實踐之民族誌研究。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68-104頁)。台北:巨流。

    楊淑智(譯)(1995)。新男性:掙脫男性氣概的枷鎖。(原作者:Pittman F.)。台北:牛頓。

    楊喻婷(2008)。淺談廣告與霸權男性氣質。國立中正大學,未出版,嘉義縣。

    楊婷伊(2013)。運動場域中身體資本與性別氣質:女子籃球運動員之身體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廖家宏(2008)。當運動遇上性/別:五名男同志運動員的認同與處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裴學儒(2001)。 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壓迫:台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劉泗漢(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原作者:Connell R. W.)。台北:書林。
    蔡佳蓉、甘允良(2012)。男性氣概與運動。中華體育季刊,24(1),52-58。

    鄭黛琳(2010)。台灣社會中的男性氣概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鍾德文、何育敏(2007)。職業棒球運動啦啦隊文化與觀眾互動之探討。修平人文社會學報,9,1-10。

    二、英文部分

    Beynon, J. (2002). Masculinities and culture.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Birrell, S, & Cole, C. L. (1990). Double fault :Renee richard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ization of differenc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1), 1-21.

    Burr, V. (2003). Social constructionism (2nd ed.). London, UK: Routledge.

    Candace, W, & Zimmerman D. H. (2002).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Routledge.

    Clatterbaugh, K. (1997).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masculinity: Men, women, and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2nd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Connell, R. W. (2005). Masculinities. Cambridge, UK: Polity.

    Connell, R, & Messerschmidt, J. (2005). Hegemonic masculinity: Rethinking the concept. Gender and Society, 19, 829–859.

    Dempster. S. (2011). I drink, therefore I'm man: Gender discourses, alcoh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ritish undergraduate masculinities. Gender & Education,23(5), 635-653.

    Haugbolle, S. (2012). The Militia man: Memory and militarized masculinity in lebanon. Journal of Middle East Women's Studies, 8 (1), 115-139.

    Hollander, P. (2002). Contested zionist masculinity and the redemption of the schlemiel in Levi Aryeh Arieli's 'Allah Karim!. Israel Studies, 17 (3), 92-118.

    Pyke, K. D. (1996). Class-based masculinitie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gender, class, and interpersonal power. Gender and Society, 10, 527-549.

    Ramirez, M. (2012). Performing gender by performing music: Constructions of masculinities in a college music scen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20(2),108-124..

    Renold, E. (2004). ‘Other’ boys: Negotiating non-hegemonic masculiniti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Gender and Education, 16, 247-266.

    Swain, J. (2000). The money’s good, the fame’s good, the girls are good: The role of playground footbal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young boys’ masculinity in a junior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1, 95-1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