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彥綺 YEH,YEN-CHI |
---|---|
論文名稱: |
修復式正義在少年矯正學校行政核心團隊組織衝突管理之可行性研究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Applying Restorative Justice to the Administrative Core Team upon Conflict Management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
指導教授: | 游進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1 |
中文關鍵詞: | 少年矯正學校 、修復式正義 、組織衝突管理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restorative justice,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3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修復式正義運用在少年矯正學校行政核心團隊衝突管理之可行性。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取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分別訪談少年矯正學校教師、警衛隊員、教導員與行政人員(含兼任職務)共10名。問卷調查法則以少年矯正學校全體正職員工共106名為主要調查對象。實際回收104份,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102份,可用率;達98.15%。調查所得之資料,以描述統計方法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單一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考驗Scheffe’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據以形成結果。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期能有助於少年矯正學校在衝突管理策略之參考。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少年矯正學校教職員工在知覺組織衝突原因方面屬中等程度。
二、少年矯正學校教職員工知覺組織衝突原因時,較常因「科層結構」與「權力關係」產生衝突。
三、不同背景變項少年矯正學校教職員工知覺衝突原因之看法並無顯著差異。
四、權力運作下,基層工作者產生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五、少年矯正學校教職員工知覺學校行政核心團隊組織衝突管理策略方面以「合作型策略」為主,且少年矯正學校行政核心團隊自認以衝突管理以「合作型策略」居多,但靈活運用各種衝突管理策略,而且衝突策略會因人而異。
六、少年矯正學校教職員工普遍認為學校行政核心團隊衝突管理策略,受「領導者風格」及「個人因素」影響,但仍以「合作型策略」居多。
七、少年矯正學校教職員工認同運用修復式正義在衝突管理的可行性高。
八、不同職務之少年矯正學校教職員工認同運用修復式正義看法,在對話態度方面有差異。
九、少年矯正學校行政核心團隊善加運用修復式正義可成為好的管理衝突策略。
十、少年矯正學校行政核心團隊運用修復式正義在衝突管理上會因「個人因素」及「產生不信任」而受到限制。
最後,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學校成員、主管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人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restorative justice to the administrative core team upon conflict management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Bo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was administered to collect pertinent data.The interviewee included 10 educator, such as teachers, guardians and instructors (including part time jobs)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The questionnaires contained 106 staffs with full time jobs at all faculties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The survey sample size is 106, and 102 samples are valid out of 104 responded survey samples, making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of 98.15%. The sample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ost-test comparison Scheffe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ome conclusions were offered as follows:
1.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among the faculty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was Moderate.
2. When the faculty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recognizes the causes of conflict, they would drop into the struggles because of "bureaucratic structure" and "power-sharing".
3. The view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toward the juveni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faculty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The strategy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re Team upon Conflict Management toward the juveni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was less different among the faculty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4. The grass-roots workers would face the conflict of dreams and reality under the authority.
5. The faculty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recognized the strategy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re Team upon Conflict Management was“cooperation”. Although the Administrative Core Team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thought that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Management was“coop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ert various strategies flexibly and to vary with individuals.
6. The faculty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thought that the strategy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re Team upon Conflict Management was mostly “cooperation”, though it was influenced by "leadership" and "personal factors".
7. The faculty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acknowledges that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Restorative Justice upon Conflict Management was high.
8. The faculty in charge of various jobs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acknowledges that there was difference to conversational attitudes if they utilize Restorative Justice upon Conflict Management
9. It can be a good strategy of managing Conflict if the Administrative Core Team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took the best advantage of Restorative Justice.
10. It would be restricted due to "personal factors" and "mistrust" when the Administrative Core Team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used Restorative Justice upon Conflic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was offered for the school personnel,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respectively
中文部分
王大方(1996)。玻璃天花板-管理女性vs.女性領導。臺北。時報文化。
王秀燕(2003)。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朝茂(1992)。學校衝突問題探討。教育文粹,21,106-126。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如哲等(1999)。教育行政。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王春展(1994),國民小學組織溝通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建智(2003)。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譯)(1983)。教育行政學 ─ 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復文。
王振鴻(1989)。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同理心與教師衝突反應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俐(1994)。有話好說 ─ 邁向圓融的人際溝通。臺北:南宏。
王朝茂(1992a)。教師非理性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朝茂(1992b)。學校衝突問題之探析。教育文粹,21,106-126。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金針(1999)。女校長與學校行政領導行為。兩性平等教育季刊,9,78-84。
申章政(1999)。國小校長管理溝通類型、衝突管理風格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元祥(2001)。衝突管理策略分析。教育研究雙月刊,83,63-71。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組織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江滿堂(200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江照男(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宋德發(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塑造學校組織文化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朝權(譯)(1988)。領導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余朝權(1990)。領導綱領。臺北:遠流出版社。
余瑞陽(1997)。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晶晶(2008)。以女性主義觀點探討國民中、小學女性校長之玻璃天花板。學校行政雙月刊,56,107-123。
呂祝義(1994)。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玉惠(1997)。國民小學女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玉惠(2000)。重塑新的校園權力運作結構。臺灣教育,6,12-23。
李茂生(2001)。死刑廢止運動的社會意義。人權國家與死刑廢除-臺灣死刑問題的再探討研討會論文。
李茂生(2008),新少年司法與矯治制度實施十年光與影,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
李茂興譯(1994)。組織行為。臺北:揚智文化。
李茂興、陳夢怡(譯)。Henry L.Tosi,Near P.Mero,John R.Rizzo 著。組織行為管理學(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臺北市,弘志。
李新民(1994)。國小教師規範權力運作對六年級學生班級參與與心態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新鄉(2008)。組織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1995)。Robbins,S.P.著。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書局。
李奕篤(2007)。員工情緒智慧與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 — 以金屬製品公司為例。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芬(1996)。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慧(2003)。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李莉莉(2003)。國小女性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建樹(2003)。大學院校行政人員知識管理態度與學校組織文化、人格特質關聯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政翰(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百祿(1996)。衝突管理。輯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頁313-344。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吳宗立(2003)。學校行政決策。高雄:復文。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1)。解釋名詞-衝突管理。教育研究月刊,85,112。
吳明隆(2006)。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
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臺北:華泰。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利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志清(2003)。臺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衝突及其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R. G. Owen著。教育組織行為。臺北:揚智。
林易蓉(2002)。國民小學運用策略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端(1998)。臺灣調解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國家科學委員會。林靜茹(1993)。國民中小學校長人際衝突管理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愫嫻(2004)。少年犯罪。臺北:五南。
周愫嫻(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
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柯進雄(1994)。衝突理論與學校領導。臺北:臺聯出版社。
侯怡楓(1998)。一位國小女性校長領導實務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帥韻儀(2003)。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衝突問題解決模式建立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峻豪(1996)。國民小學校長之衝突管理策略及其成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淑芬(2007)。臺灣地區國民中學女性校長領導策略之研究:女性主義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孫志麟(2005)。跨越科層:學校組織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8(1),29-62。
莊忠進(1993)。論回復性司法。警學叢刊,33(4),P 55~74。
莊胡慧宜(1997)。有效能的學校。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莊黃翔(2008)。桃園縣回任教師的國小主任學校行政衝突類型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春金(2003)。修復式正義的理論與實踐。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臺北:學林。
許春金(2003)。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理念與途徑:參與式刑事司法。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 期。臺北: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陳伯照(2006)。學校組織公平知覺與組織垂直衝突關係之研究-以內外控人格特質為干擾變項。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竟民(2009)。修復式正義於高職學生暴力行為成效評估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珈谷(2002)。論修復式司法。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奎憙(2003)。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祖輝(2004)。本土性的復歸式正義「和解」經驗建構:探索性的文本分析研究。犯罪學期刊,6(2)。嘉義: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陳清泉(2001)。學校組織衝突、抗拒、環境和個人特質對校長角色壓力之探討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芬(2007)。中部地區中小學與學校教師會組織衝突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陳泰華(2008)。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學生輔導管教之可行性研究-以臺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皇(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嘉慧(2007)。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運作策略與衝突因應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慶安(2000)。談學校衝突管理。學校行政,10,50-53。
黃政達(2006)。我國修復式正義與刑案調解機能之實證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麗莉(1996)。中國人的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黃翠紋(1994)。婚姻暴力受虐婦女接受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調解滿意度影響因素之分析,犯罪學期刊,6(1)。嘉義: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黃蘭媖(2007)。追尋犯罪被害人的正義之路:從福利到修復、從控制到重分配。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35-78。
范慧瑩(2009)。修復式正義處理國中校園欺凌事件之成效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思平(2001)。國民中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正宏(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組織運作、衝突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燦金(1994)。衝突係助力乎?抑阻力乎?論組織衝突之正反功能及其在學校行政管理之啟示。教育文摘,34(3),150-158。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張淵智(2007)。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榮祖(2010)。建構修復式正義之非行少年司法保護系統-兼論修復式正義在我國少年保護事件。臺灣高雄少年法院院刊,17,61-72。
張榮景(2005)。學校組織衝突管理與協商談判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7,50-67。
趙彥博(2006)。少年矯正學校收容人副文化之研究—以明陽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楊家豪(2011)。國民小學組織衝突與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先華(2004)。教育行政組織業務與幕僚人員的衝突管理,中等教育,54:6,
104-119。
潘怡秋(2003)。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發生原因、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蔡進雄(1997)。學校組織衝突管理之探討。中等教育,5(48),13-20。
蔡進雄(2003)。學校行政教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臺北:復文。
蔡樹培(1994)。人群關係與組織管理。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韓經綸譯(1994)。Steers, R.M. (1991)原著。組織行為學導論。臺北:五南。
簡麗賢(2004)。臺北縣市高級中等學校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惠蘭(2010)。宜蘭縣立國民中學教師知覺組織衝突原因及其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松源(2004)。綜合高中教師的組織衝突原因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美英(2004)。高級職業學校組織衝突原因及其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子欽(2005)。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會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杏玲(2009)。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在國民中學衝突管理應用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瞿立鶴(1992)。教育行政。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茂昌發行。
英文部分
Adams,D.C.(1989)﹒Perceptions of conflict,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and commitment in middle level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azemore, G. (1996) Three paradigms for juvenile justice, London 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Braithwaite,J(1989)Crime,shame and reintegration.Melbourne,Australia:Oxford Unverisity Press
.Cheng, Y.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Earnest, G. W. (1993).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s as reflections of jungian personality type preferences of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s North Central Region Directors and District Direc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7252)
Greenberg, J., & Baron, R. A. (1993).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4th ed.). Boston, Mass,Allyn and Bacon.
Hanson, E. M. (200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Boston , Mass,Allyn and Bacon.
Hellriegel, D., Slocum, J., & Woodman, R. W.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th ed.). Cincinnati, Ohio :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
Jerry, A. (2007).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n initial model of curricular leadershipculture in middl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503894)
Mirzeoglu, N. (200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and management: A study at schoo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Turke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503760)
Rajek, B. (1997).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9957)
Refik, B. (2006).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s, 3(1), 5-24.
Pondy,L.R.(1967)﹒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296-320.
Robbins, S. P. (1996).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controversies,applications.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Thomas, K. W. (1976).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 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889-935). Chicago: Rand McNaly.
Zehr,H.(1995).Changing lenses:A new focusfor crime and justice.Waterloo:Heral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