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文立 |
---|---|
論文名稱: |
從自然到人文空間的轉化──宜蘭員山地區的拓墾行動(1802-1945)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Wen, Chen-Hua 詹素娟 Chan, Su-Ch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宜蘭 、員山 、大湖 、隘界 、雙連埤 、內湖 、拓墾 、領域化 、結首制 、埤圳 、西皮福祿 、禦番信仰 、隘防 、隘墾 、隘勇線 、蕃地 、治水 、浮覆地 、宜蘭濁水溪 、大永興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6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以土地開發、拓墾為名的研究成果,顯示出「拓墾」具有狹義、廣義二種角度。狹義的拓墾,專指土地開拓活動。廣義,則多關注某種狀態的社會趨向另個目標的變動過程,即移墾社會的變遷研究。本文選取跨越不同地形、目前研究成果較少的宜蘭員山,以其中天然、新生、新取得的土地作為研究空間,以土地開拓活動為脈絡,釐析自然由行動者化為人文區界的歷程。目的在於理解拓墾初期的自然環境如何影響移民的行動;而移民適應新環境的社群領域、國家掌握的版圖領域,二者又如何隨著地區的拓墾活動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形塑出一個地區的「領域化」歷程。
在前述目的下,本文大要有三:首先,員山拓墾史可循自然條件、人文環境與歷史進程大致分為四個各具特色的地區。老員山地區的墾殖歷程,是宜蘭典型;以「結首制」為基礎自行發展成為有機的村落社會,其中的社群內團體意識則隨著時間自祖藉地緣向現居地緣移動。淺山地區雖是老員山向西的延伸,但卻因為泰雅族的威脅,其武裝性質一直持續到日治時期,土地的拓墾行動亦然;意味著宜蘭地區拓墾時序並不是一致的,內部也並非均質的。雙連埤地區,在隘勇線推進之下稍趨穩定,也在臺灣島內交通的改善下,吸引臺灣各地區移民、本島資本家,以及宜蘭當地諸製糖會社先後進入。內湖地區則在臺灣總督府的投資下,使河道洲地穩定、溪底地浮覆,成為堪以利用的新空間;又因地近宜蘭行政中心,與早已開墾的老員山相鄰,勞動力充足、交通方便而逐漸成為老員山的腹地一部。
其次,目前宜蘭拓墾、區域研究成果,呈現循時間、空間二分為「清代、平原:日治、近山」的失衡狀態;在兩個時代中,均持續處於開拓狀態的近山瘠地、臨溪洲地,則遭到忽略。因此,筆者認為,員山內部四個地區分別自成一格的拓墾歷程,意味著:單獨以平原、山地地形進行切割,是無法用以概括該地形地區拓墾歷程的。又,若不能暫時擱置「清代、日治時期」加於區域的切割概念,也不見得能夠釐清地區的拓墾特質。必須打破時間、空間二分概念,審視中介地形地區(如本文的近山地帶,或低濕地帶等)與拓墾行動間的交互作用,才能重新確立宜蘭區域、及區域下各地區特質。
第三,也是本研究的嘗試與企圖:即在釐清研究區域拓墾歷程、地區特質的基礎上,理解自然環境轉化為人文空間的歷程,旨在以拓墾為主軸提出「領域」、「領域化」的拓墾研究路徑。具體的說,可從地景的變化、土地權利的確認方式、社群團體的空間、行政區域的劃分等四個層次,釐析研究區域的拓墾歷程與特質。在以員山為例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領域化層次並不必然依序出現,在同一時間下也能有多種層次存在;這將有助於人文空間界線的釐清與建立,免於受到既有地形、時代概念的限制,也能對相對單純的拓墾初期社會特質有所認識。
一、地圖、地籍資料
〈土地臺帳〉(三鬮內湖小段、大湖雙連埤小段),宜蘭地政事務所。
〈各縣市、鄉鎮行政區域圖〉,行政院內政部。
〈官有林野圖〉,內政部土地測量局。
〈宜蘭縣員山鄉160磅藍曬地籍圖〉,國土測繪中心。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96年。
二、時人著述、官方文書、地方志書
伊藤重郎
1939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宜蘭廳
1911 《宜蘭廳第五統計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14 《宜蘭廳第六統計書》。臺北:小塚印刷工場。
1917 《宜蘭廳第八統計書》。臺北:臺北印刷株式會社。
1985 《宜蘭廳治一斑》。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16年原刊。
1900-1920 《宜蘭廳報》。宜蘭:宜蘭廳。
姚 瑩
1984 《東槎紀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829年原刊。
持地六三郎
1998 《台灣殖民政策》。臺北:南天書局。1919年原刊。
柯培元
2006 《噶瑪蘭志略》。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837年原刊。
馬偕原著、林耀南譯
1959 《臺灣遙寄》。臺北:臺灣省文獻會編纂組。1895年原刊。
陳淑均
2006 《噶瑪蘭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852年原刊。
陳夢林
1984 《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717年原刊。
黃叔璥
1996 《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724年原刊。
溫 吉編譯
1999 《臺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北州
1920-1945 《臺北州報》。臺北:臺北州。
臺北州警務部
1923 《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臺北:臺北州警務部。
臺灣日日新報社
1896-1944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漢珍數位圖書。2006年建置。
臺灣守備混成第一旅團司令部編
1985 《臺灣史料》。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00年原刊。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
1919 《事業要覽》。臺北:臺灣拓殖株式會社。
臺灣總督府
1895-1945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1919 《臺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1938 《宜蘭濁水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
1941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
1915-1943 《臺灣糖業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 《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遠藤寫真館編
1921 《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真館。
劉銘傳
1997 《劉壯肅公奏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06年原刊。
蔣師轍、薛紹元
1993 《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5年原刊。
興南新聞社
1943 《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
藍鼎元
1958 《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22年原刊。
鷹取田一郎
2009 《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1916年原刊。
三、研究專著
王振寰、瞿海源
2000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王學新譯著
2001 《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末光欣也
2004 《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1895-1945/46 五十年の軌跡》。臺北:致良。
石田浩
1985 《台湾漢人村落の社会経済構造》。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
吳建民總編纂
2000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四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敏顯
2007 《老宜蘭的版圖》。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李鹿苹
1984 《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正芳
2004 《宜蘭城與宜蘭人的生活》。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玲玲
1997 《宜蘭縣文職機關之變革》。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偉盛
1993 《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
林萬榮
1973 《宜蘭史畧》。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邱坤良
1979 《民間戲曲散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邱坤良等
2002 《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
邱彥貴計畫主持、林怡靚等撰述
2006 《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姜道章
2006 《現代地理學的概念與方法》。臺北:文津。
施添福
1997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施添福總編纂、黃雯娟撰述
2000 《臺灣地名辭書 卷一 宜蘭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約翰斯頓主編,柴彥威等譯
2004 《人文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 泓
1983 《清代臺灣天然災害》。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明士主編,林玉茹、李毓中著
2004 《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 第七冊: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基 辛(R. Kes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
1989 《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 菼
1970 《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素玢
2001 《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9-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國史館。
許雪姬主編
2009 《杜香國文書資料彙編目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許雪姬總策畫
2004 《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志梧
1988 《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臺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
陳其南
1994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陳國章等
1971 《人文地理學通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組。
陳進傳
1989 《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彰化:左羊出版社。
1995 《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7 《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書》。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84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春明
1985 《青番公的故事》。臺北:皇冠文學。
黃雯娟
1997 《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黃鴻禧
2001 《話說員山》。宜蘭:員山鄉公所。
楊建成編著
2003 《古早台灣人著名醫師圖文鑑(1895-1945)》。臺北:俊傑。
楊惠仙
2007 《神岡:筱雲呂玉慶堂典藏古文書集》。南投:臺灣文獻館。
廖守臣
1984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廖風德
1990 《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
遠流臺灣館編著
2000 《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
劉妮玲
1983 《清代台灣民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衛惠林、王人英
1966 《臺灣土著各族近年人口增加與聚落移動調查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盧世標纂修
1969 《宜蘭縣志合訂本》。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
戴維‧賈里(David Jary)等著,周業謙等譯
2005 《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
謝國興
1993 《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
四、學位論文
王慧芬
2000 〈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懿玲
1980 〈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力庸
2001 〈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文良
2001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君玲
2006 〈陣頭、文物與展演:論蘭陽地區北管陣頭文物的展演及其文化意涵〉,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工藝美術組碩士論文。
林欣怡
2000 〈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以南投平林溪流域為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宏
1996 〈蘭陽平原三山國王廟景觀之生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鉅強
2005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旭宜
1995 〈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慶森
1969 〈宜蘭平原之區域地理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娟
1991 〈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馨瑩
2002 〈宜蘭雙連埤古河道的地形演育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于玲
1998 〈清代噶瑪蘭土地租佃制度的形成與演變──以國家與階級關係為中心的分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娟
1990 〈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詹素娟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90年)〉,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英杰
2001 〈宜蘭近山地區發展過程之研究(1796-1920)──樟腦、泰雅與叭哩沙平原〉,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純
2006 〈屏東中北部平原河川浮覆地的土地利用與變遷(1927-2006)〉,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美玲
2004 〈宜蘭地區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之演變〉,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明靜
2004 〈水圳空間的領域性研究──以嘉南大圳灌溉區為主〉,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五、期刊論文
王世慶
1985 〈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36:2,頁107-150。
1985 〈談清代臺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料〉,《臺灣文獻》39:4,頁181-196。
田原委人子
1913 〈隘勇線小誌〉,《蕃界》3,頁144-148。
白長川
1984 〈蘇澳開拓史考〉,《臺灣文獻》35:4,頁171-212。
1993 〈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42:3/4,頁215-232。
全島の農林課長會議
1941 〈昭和十六年度米穀增產關係獎勵事業實施計劃〉,《臺灣農會報》3:6,頁85-88。
何鳳嬌
2006 〈戰後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社有地的接收與處理〉,《國史館學術集刊》7,頁257-295。
李文良
2000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5:2,頁35-54。
2004 〈土地行政與契約文書──臺灣總督府檔案抄存契約文書解題〉,《臺灣史研究》11:2,頁223-242。
李清蓮
1976 〈宜蘭之西皮福祿百年考〉,《蘭陽》8,頁101-110。
李紹盛
1973 〈臺灣的隘防制度〉,《臺灣文獻》24:3,頁184-201。
周月櫻
1993 〈礁溪鄉耆老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雜誌》2,頁39-56。
周志煌
1994 〈台灣北管「子弟班」所反映的社群分類現象──以西皮福祿及軒園之爭為中心的探索〉,《國文天地》10:1,頁70-75。
周翔鶴
1997 〈埤圳‧結首制‧力裁業戶──水利古文書中所見之宜蘭拓墾初期社會狀況〉,《臺灣研究集刊》第3期、總第57期,頁69-78。
1998 〈從水利事業看清代宜蘭的社會領導階層與家族興起〉,《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總第59期,頁62-70。
林茂賢
1994 〈蘭陽俚諺(八)〉,《宜蘭文獻雜誌》12,頁74。
邱錦和、黃朝慶
2003 〈由搶救雙連埤的水草籲多營造生態水池〉,《自然保育季刊》43,頁38-44
施添福
1994 〈蘭陽平原傳統聚落及人文生態意義〉,《空間雜誌》62,頁104。
1996 〈宜蘭的聚落發展及實查〉,《宜蘭文獻雜誌》22,頁38-57。
徐雪霞
1993 〈清代宜蘭的發展〉,《臺北文獻》直字69,頁131-170。
根岸勉治
1964 〈噶瑪蘭熟番移動與漢族之殖民〉,《臺灣風物》14:4,頁7-10。
張 菼
1976 〈宜蘭兩次械鬥事件之剖析──論噶瑪蘭粵莊殘閩與挑夫械鬥兩案〉,《臺灣文獻》27:2,頁54-71。
張文義
2003 〈宜蘭河河道與航運的變遷初探〉,《宜蘭文獻雜誌》62(2003),頁3-25。
張瓊文
2002 〈新店丘陵的土地經營(1810-1890)〉,《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6,頁85-102。
莊英章、吳文星
1985 〈清代頭城的拓墾與發展〉,《臺灣文獻》36:3/4,頁213-238。
許倬雲原著、曾雨潤翻譯
1993 〈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宜蘭文獻雜誌》5,頁71-93。
許雪姬
1990 〈宜蘭開發史事探微──吳光裔事蹟考〉,《臺灣風物》31:3,頁31-42。
1994 〈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下冊,頁55-88。
陳國川
2000 〈日治時期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3,頁1-51。
陳漢光編譯
1972 〈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頁85-104。
彭名琍
2002 〈雙連埤──一個宜蘭客家社區的初步考察〉,《宜蘭文獻雜誌》60,頁47-73。
黃素貞
2005 〈邊陲區域與「慚愧祖師」信仰──以林屺埔大坪頂地區為例〉,《地理研究》42,頁73-104。
黃富三
1985 〈清代台灣土地開發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23:1,頁18-24。
黃雯娟
2004 〈日治時代宜蘭叭哩沙地域的土地開發〉,《宜蘭文獻雜誌》69/70,頁3-59。
2008 〈國家、環境與邊區社會的建構:日治時期宜蘭三星地區的個案研究〉,《白沙歷史地理學報》5,頁223-277。
溫振華
1985 〈清代台灣的建城與防衛體系的演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3,頁253-274。
2005 〈清代台灣淡北地區的拓墾〉,《臺灣風物》55:3,頁15-41。
詹素娟
2004 〈雙重邊緣下的族群角色──以清末至日治初期宜蘭叭哩沙邊區的熟番為例〉,《臺灣文獻》56:4,頁100-116。
臺史公
1905 〈宜蘭地方の防蕃沿革〉,《臺灣慣習記事》5:11,頁18-30
增子行員調
1944 〈蘭陽地方に於ける日糖二結製糖工場撤退後の蔗園の動向に就て〉,《臺灣金融經濟月報》(1944.1),頁20-21。
蔡淵洯
1985 〈光復後台灣地區有關清代台灣社會史研究的檢討〉,《思與言》23:1,頁71-92。
1985 〈合股經營與清代台灣的土地開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3,頁275-302。
鄭仲浩
2003 〈光復前宜蘭舊城區的市街發展與變遷〉,《宜蘭文獻雜誌》77/78,頁3-53。
簡秀珍
2002 〈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慶典中的遊藝活動〉,《藝術評論》13,頁95-133。
顏杏如
2007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臺灣史研究》14:3,頁97-138。
六、論文著作集
王世慶
1999 〈結首制與噶瑪蘭的開發──兼論結首制起自荷蘭人之說〉,收於湯熙勇,《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輯,頁469-501。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
2008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之土地投資與經營──以總督府出資之社有地為中心〉,收於王世慶等撰稿,《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論文集》,頁1-55。南投:臺灣文獻館。
石田浩
1998 〈宜蘭村落的形成與其同族組織未發達的原因──台灣農村研究的課題和問題意識〉,收於李素月,《「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8-328。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李壬癸
1995 〈宜蘭縣境內的各種族群及其遷移歷史〉,收於褚錦婷,《「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2-90。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李宗信
2008 〈淺談地理資訊系統(GIS)於臺灣史研究上之應用〉,收於蔡美蒨,《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一)》,頁121-147。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參考組。
周翔鶴
2000 〈水利企業者、結首和佃戶──清代宜蘭水利文書研究〉,收於廖英杰,《「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58。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林茂賢
2000 〈宜蘭俗語初探〉,收於廖英杰,《「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3-342。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邱彥貴
1996 〈宜蘭溪北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自傳說看歷史性的族群關係論述〉,收於李素月,《「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266-293。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施添福
1996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收於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臺灣史論文精選(上)》,頁157-219。臺北:玉山社。
張文義
2004 〈港口、河道與利澤簡──宜蘭東港的航道與航運情形初探〉,收於石雅如、許美智,《蘭陽溪生命史:「宜蘭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71-391。宜蘭:宜蘭縣史館。
張素玢
2007 〈濁水溪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收於陳慈玉,《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頁389-42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張智欽
2006 〈宜蘭地區三山國王信仰與族群互動〉,收於許美智,《族群與文化─第六屆宜蘭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31-672。宜蘭:宜蘭縣史館。
陳進傳
1998 〈五十年來宜蘭史研究的回顧〉,收於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中國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頁2147-2209。新店:國史館。
黃雯娟
2009 〈日治初期宜蘭平原熟番地權的轉變與三星「四十佃」地名的形成〉,收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抽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 〈宜蘭近山地域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收於林祥偉,《台灣人文地理資訊系統的案例與研究》,頁11-32。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
溫振華
1999 〈清代臺灣土地開發研究回顧〉,收於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頁31-40。臺北:稻鄉出版社。
詹素娟
1995 〈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之來源、分佈與遷徙──以哆囉美遠社、猴猴社為中心之研究〉,收於潘英海、詹素娟,《平埔研究論文集》,頁41- 76。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8 〈歷史轉折期的噶瑪蘭族──十九世紀的擴散與變遷〉,收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4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1 〈有加有留(u ke u lau)──清代噶瑪蘭的族群土地政策〉,收於詹素娟、潘英海,《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113-138。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3 〈宜蘭河與原住民──從水系看噶瑪蘭的村落與文化〉,收於黃于玲、李素月,《故鄉的河、慢慢的流──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文集》,頁199-224。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蔡淵洯
1986 〈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收於瞿海源、章英華,《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頁45-6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簡秀珍
2001 〈清代宜蘭地區北管分派原因探考及其文化意涵分析〉,收於范揚坤、李毓芳,《2001年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126。臺北:民族音樂學會。
簡松年記錄,林克勤整理
2000 〈員山鄉耆老座談會紀錄〉,收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宜蘭縣鄉土史料》,頁221-23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七、網路資料與其他
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供應系統」,2009年12月9日,資料網址:http://gweb.wra.gov.tw/wrweb/ 。
中央研究院,「台灣歷史文化地圖」,2010年1月25日,資料網址:http://thcts.ascc.net/ 。
內政部地政司,「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2010年7月29日,資料網址:http://easymap.land.moi.gov.tw/ 。
〈陳長庚先生訪談紀錄〉,陳長庚口述,陳文立採訪整理, 2002年12月29日,未刊稿。
〈鄒林寶珠女士訪談紀錄〉,鄒林寶珠口述,陳文立採訪整理, 2010年9月12日,未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