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佳葳 Lin, Chia-wei |
---|---|
論文名稱: |
俞平伯新詩主張及觀念發展研究 |
指導教授: | 徐國能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7 |
中文關鍵詞: | 俞平伯 、新詩 、白話詩 、新詩理論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09.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9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俞平伯可說是最早推動新詩創作的先驅詩人之一,除了實際參與新詩的寫作,還發表過多篇詩論文章,致力於新詩理論的建構。俞平伯的詩論文章主要集中發表於1918至1924年,在這期間俞平伯所作的二十多篇詩論文章,無論對當時的詩壇或此後新詩發展的走向都起到一定的影響,甚至還引發不小的爭議。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指出,俞平伯的新詩詩論存在明顯的內部「矛盾」問題,然而,對潛藏在「矛盾」這個表層現象背後的詩觀變化歷程,卻少有研究進一步深入探討。
本文在富有動態意義的歷時性脈絡底下,重新審視了俞平伯散見於各篇詩論文章當中的新詩主張,發現到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前後「矛盾」的論點,所反映的正是俞平伯新詩觀念在不同時期發生轉變的證據。依照轉變的內容,茲將俞平伯的新詩主張及觀念發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期:1921年以前為「形成期」──由最初「偏於描寫」的「模仿論」傾向,逐步形成「主客觀聯合」的「表現論」詩觀體系;1921至1922年為「轉向期」──由原本重視詩人主體性的「表現論」觀點,轉向強調文學社會功能的「實用論」觀點;1922年以後則進入「整合期」──修正先前偏頗的「實用論」論點,呈現出向「表現論」回歸的趨向。於是,原本互相矛盾的「表現論」與「實用論」論點在此得到調和,也使俞平伯的新詩觀念終於來到內外融會、群我均衡的圓融境界。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排序)
﹝梁﹞劉勰著,莊適選註,王雲五、朱經農主編:《文心雕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宋﹞歐陽脩著,黃進德批注:《六一詩話》(與﹝宋﹞釋惠洪著,黃進德批注:《冷齋夜話》合籍出版),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沈德潛選:《古詩源》,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據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本校訂。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1.俞平伯個人著作
俞平伯:《雜拌兒》,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
俞平伯:《俞平伯舊體詩鈔》,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俞平伯著;樂齊、孫玉蓉編:《俞平伯詩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俞平伯:《燕知草》,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一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三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五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2.俞平伯研究專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選:《俞平伯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李風宇:《失落的荊棘冠──俞平伯家族文化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周作人、俞平伯著;孫玉蓉編注:《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上海:上海譯文,2013年。
俞平伯著;孫玉蓉編:《俞平伯序跋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
俞平伯著;孫玉蓉編:《俞平伯書信集》,開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俞平伯:《俞平伯家書》,北京,開明出版社,1996年。
俞潤民、陳煦:《德清俞氏‧俞樾 俞陛云 俞平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孫玉蓉編:《俞平伯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孫玉蓉編纂:《俞平伯年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其他相關專著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上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5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中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6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下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
朱自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1935年。
朱汝瞳:《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漫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朱汝瞳:《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秀萍:《文學研究會與中國現代文學制度》,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何錫章:《中國文學漫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
周作人著,張明高、范橋編:《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周作人:《周作人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姚一鳴:《文學背後的世界─民國文人寫作、出版秘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茅盾:《話匣子》,上海:上海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1945年。
茅盾:《茅盾文藝雜論集》(上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胡適:《胡適文存》(卷一),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30年。
胡適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1935年。
胡適:《嘗試集(附《去國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陳國恩:《走向自由之維──20世紀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黃開發:《文學之用:從啟蒙到革命》,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賈植芳、蘇興良、劉裕蓮、周春東、李玉珍編:《文學研究會資料》(上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賈植芳、蘇興良、劉裕蓮、周春東、李玉珍編:《文學研究會資料》(中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魯迅:《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鄭振鐸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1935年。
潘頌德:《中國現代詩論三十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錢中文、劉方喜、吳子林:《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中的理論問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錢光培、向遠:《現代詩人及流派瑣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錢理群:《周作人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饒鴻競、陳頌聲、李偉江、吳宏聰、張正吾、董修智、王佩娟編:《創造社資料》(上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饒鴻競、陳頌聲、李偉江、吳宏聰、張正吾、董修智、王佩娟編:《創造社資料》(下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O. M.:《我們的七月 一九二四年》,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年。
﹝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王寧校:《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1981年。
﹝俄﹞托爾斯泰著,耿濟之譯:《藝術論》(第四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俄﹞列夫‧托爾斯泰著,豐陳寶譯:《藝術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二)學位論文
艾潔:《論「模仿說」在西方文論中的發展及其現狀》,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清宇:《抒情傳統下的自我與文學──俞平伯文學思想、創作論》,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6年。
吳希艷:《世紀末中國文學創作的平民化傾向》,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1年。
吳詩媛:《「為藝術」與二三十年代的文學思潮》,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帥:《二十世紀初「到民間去」口號研究》,遼寧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13年。
張冀:《「為人生」與五四新文學的理論建構》,海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楊敏:《列夫‧托爾斯泰藝術理論在中國的命運》,西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鄧艮:《初期白話詩壇坐標上的俞平伯》,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沛生:《近代國語運動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7年。
潘淳:《貴族的平民化嘗試──俞平伯的新詩研究》,蘇州大學高等學校教師碩士論文,2010年。
(三)期刊論文
1.臺灣
李鵬飛:〈古代詩詞藝術鑑賞與詩學研究:從黃節到林庚〉,《人文中國學報》第16期,2010年9月,頁239-274。
吳裕巽:〈詩人、作家、學者俞平伯〉,《樂清會刊》第9期,2006年6月,頁25-28。
胡馨丹:〈馬森之擬寫實主義觀析論〉,《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373-428。
孫玉蓉:〈寵也紅學,辱也紅學──記紅學家俞平伯的坎坷經歷〉,《傳記文學》第79卷第1期,總第470期,2001年7月,頁26-35。
孫玉蓉:〈北大雙才子 友誼貫終生──記俞平伯與傅斯年的交往〉,《傳記文學》第85卷第2期,總第507期,2004年8月,頁78-85。
許以棋:〈中國新詩開拓者──俞平伯專訪〉,《文星》第107期,1987年5月,頁132-139。
陸永品:〈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紅學大師俞平伯的近況〉,《國文天地》第6卷第1期,總第61期,1990年6月,頁79-83。
張良志:〈一江秦淮水‧兩幅風景圖──讀〈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札記〉,《書和人》第655期,1990年9月,頁1-4。
張秀亞:〈關於俞平伯〉,《純文學》第3卷第2期,1968年2月,頁202-207。
黃艾仁:〈歷歷前塵揮不去──胡適與俞平伯無息無悔的情誼〉,《傳記文學》第84卷第4期,總第503期,2004年4月,頁75-90。
楊昌年:〈俞平伯承傳清真〉,《歷史月刊》第160期,2001年5月,頁85-88。
蔣登科:〈俞平伯的新詩理論〉,《詩網絡》第13期,2004年2月,頁52-60。
關國煊:〈紅學大師俞平伯〉,《傳記文學》第57卷第6期,總第343期,1990年12月,頁81-90。
2.大陸
王天橋:〈論俞平伯與中國新詩〉,《文教資料》2008年10月號上旬刊,頁149-151。
王珂:〈詩是藝術地表現平民性情感的語言藝術──論現代漢詩的現實出路〉,《東南學術》2000年第5期,頁103-106。
王美蕓:〈俞平伯創作與現代期刊關係研究〉,《福建工程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446-450。
王彬:〈新詩觀念中的俞平伯〉,《詩探索》1995年第4期,頁154-159。
王燁:〈文學研究會與初期革命文學的倡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總第175期,頁121-128。
申旗:〈「襲用舊題作新詩」──俞平伯的〈夜雨〉與古典詩詞中的「夜雨」〉,《文史博覽(理論)》2014年6月,頁31-33。
朱自清:〈民眾文學談〉,《文學旬刊》(雙十增刊),1921年10月10日。
朱自清:〈民眾文學的討論〉,《文學旬刊》第26期,1922年1月21日。
朱德發:〈「國語的文學」與「文學的國語」──新探胡適倡導新文學的宗旨觀〉,《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總第205期,頁64-71。
吉明學:〈我國第一個新詩雜誌──《詩》月刊〉,《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頁35-42。
吳小如:〈俞平伯先生的新舊體詩〉,《讀書》1991年第5期,無頁碼。
吳思敬:〈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與當代詩歌主潮〉,《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114-120。
吳星云:〈「到民間去」:民國初期知識分子心路〉,《東方論壇》2004年第3期,頁88-93。
余佐贊:〈俞平伯《冬夜》試析──兼論《冬夜》對新詩形式發展的貢獻〉,《上饒師專學報(社)》1991年第1期,頁117-120。
李秀云、闞風平:〈藝術何為?──讀托爾斯泰《藝術論》札記〉,《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8月,頁53-56。
李建立:〈五四現實主義的話語悖論〉,《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0年第7期,頁142-143。
李建立:〈五四現實主義理論的反思〉,《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年第6期,頁89-90。
李娜、劉方:〈琴心劍膽 弸中彪外──俞平伯早期中西文化觀窺見〉,《咸寧學院學報》第31卷第10期,2011年10月,頁32-33。
李娜:〈文章千古傳 得失寸心間──俞平伯早期新詩理論簡析〉,《湖北科技學院學報》第32卷第11期,2012年11月,頁90-92。
李清宇:〈抒情傳統中音樂與詩歌關係之古今演變──以俞平伯《冬夜》詩集為中心〉,《中文自學指導》2008年第3期,總199期,頁59-64。
沈窮竹:〈朱自清、俞平伯詩學之比較──兼議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8期,2009年8月,頁40-44。
沈窮竹、陳涵、李華:〈朱自清、俞平伯詩論之比較〉,《寧波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4期,2009年8月,頁57-60。
宗白華:〈新詩略談〉,《少年中國》第1卷第8期,1920年2月,頁60-62。
林林:〈論周作人早期對新詩理論建設的貢獻〉,《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7年9月,頁69-71、84。
俞平伯:〈略談詩詞的欣賞〉,《文學評論》1979年第5期,頁9-10。
俞平伯:〈戊午年(1918)別後日記〉,《新文學史料》,1990年第4期,頁4-6。
郝栩甲:〈論俞平伯探索新詩發展之路〉,《文學教育(上)》2009年10月,頁134-135。
袁一丹:〈俞平伯《遙夜歸思引》表微〉,《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第3卷第3期,總第11期,2012年9月,頁47-55。
袁紅濤:〈「白話」與「國語」:從國語運動認識文學革命〉,《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總第136期,頁67-71。
秦亢宗、蔣成瑀:〈「五四」時期寫實派白話詩述評〉,《杭州大學學報》,第12卷第3期,1982年9月。
孫玉蓉:〈俞平伯資料三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1期,頁222-229。
孫玉蓉:〈俞平伯傳略〉,《晉陽月刊》1988年第1期,總第34期,頁61-71。
孫玉蓉:〈《詩》月刊創刊之前〉,《新文學史料》1990年第4期,頁17-19。
修客:〈貴族詩與平民詩人〉,《詩刊》1993年第5期,頁61-62。
殷鑒:〈「不愛」中的真愛──俞平伯〈願你〉與胡適〈「應該」〉對讀〉,《名作欣賞》2009年第5期,頁82-85。
廖四平:〈新詩:「詩底進化的還原」──俞平伯的詩論〉,《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10-115、169。
陳水云:〈從傳統到現代的詞學轉型──俞平伯家族的詞學史〉,《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2期,總第157期,頁152-159。
陳卓團:〈試評康白情的詩藝命題「新詩是貴族的」〉,《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2001年10月,頁50-55。
張大為:〈論俞平伯早期的詩學理路〉,《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8期,總第158期,頁152-155。
張彤:〈俞平伯新詩藝術風格探微〉,《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10月,第23卷第5期,頁60-62。
張劍:〈朱自清「剎那主義」的人生觀解讀〉,《作家雜誌》2008年第6期,頁4-6。
張寧:〈俞平伯的白話詩和白話詩論〉,《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3期,頁34-37。
許昂諾:〈文學上的貴族與民眾〉,《文學旬刊》第28期,1922年2月11日。
許霆:〈文學研究會詩學追求論〉,《求是學刊》1997年第1期,頁80-83。
陸揚、張禎:〈托爾斯泰《藝術論》在中國〉,《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總第63期,頁39-44。
黃小麗:〈論文學研究會對「民眾文學」的探討〉,《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頁84-87。
曾平:〈文學革命與「平民文學」的意義重構〉,《中華文化論壇》,2009年第2期,頁48-58。
湯凌云:〈俞平伯的新詩觀〉,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第20卷,總87期,頁72-78。
黃鋼:〈俞平伯對新詩藝術的貢獻〉,《烏魯木齊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一期,2000年3月,頁54-62。
彭毓暉:〈吳宓與俞平伯詩初探〉,《青年文學家》2009年第8期,頁16。
童龍超:〈概念的歧義與五四「平民文學」的爭論〉,《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頁126-129。
葉紹鈞:〈零星的說些〉,《文藝復興》第3卷第3期,1947年5月。
楊春時、朱盈蓓:〈中國現代文學貴族精神的缺失與平民主義的偏向〉,《學術交流》總第150期,2006年9月,頁162-166。
趙海彥:〈俞平伯與中國現代趣味主義文學思潮〉,《晉陽月刊》2004年第4期,頁98-101。
鄭子瑜:〈俞平伯早期詩論〉,《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頁50-52。
鄭敏:〈朱自清的「剎那主義」──1921-1923年朱自清致俞平伯書信閱讀札記〉,《語文學刊》2010年第7期,頁61-63。
鄧艮:〈旁逸斜出:重審俞平伯新詩〉,《浙江學刊》2006年第1期,頁103-110。
鄧艮:〈建構的先鋒:重審俞平伯新詩〉,《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32卷,總第149期,頁41-45。
鄧紹基:〈略談俞平伯先生對古典文學研究的貢獻〉,《文學評論》1991年第1期,頁5-14。
鄧曉成:〈當前詩歌的平民化及其誤讀〉,《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15-18。
蔣和森:〈記俞平伯〉,《新文學史料》,1990年第4期,頁32-34。
蔣登科、任毅:〈俞平伯新詩理論述評〉,《紹興文理學院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頁47-49。
潘頌德:〈俞平伯的詩論〉,《湖州師專學報》1988年第2期,總第32期,頁75-80。
樂齊:〈新文學史上的第一個詩刊──《詩》月刊〉,《新文學史料》1983年第4期,頁211-216。
錢大宇:〈俞平伯作品研讀札記〉,《湖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總第20期,頁64-70。
聶振斌:〈「為人生的藝術」與「為藝術的藝術」論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71-77、110。
羅立桂:〈啟蒙精神規約下的文學「民眾化」探求──以《文學旬刊》「民眾文學」論爭為中心的考察〉,《北方論叢》總第225期,2011年第1期,頁29-33。
曠新年:〈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中國新文學對現實主義的理解、接受與闡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4期,2014年7月,頁70-83。
關峰:〈周作人和俞平伯的文學交往〉,《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16年3月,頁111-115。
嚴麟書:〈俞平伯的詩集〉,《書城》1994年第11期,頁29-30。
﹝日﹞平林初之輔著,海晶譯:〈民眾藝術底理論和實際〉,《小說月報》第12卷第11號,1921年11月10日,頁8-16。
三、報紙雜誌(依出版時間排序)
《青年雜誌》,第1卷第3號,1915年11月15日。
《青年雜誌》,第1卷第4號,1915年12月15日。
《新青年》,第2卷第1號,1916年9月1日。
《新青年》,第2卷第5號,1917年1月1日。
《新青年》,第2卷第6號,1917年2月1日。
《新青年》,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15日。
《新青年》,第4卷第6號,1918年6月15日。
《新社會》,第7號,1920年1月。
《晨報附刊》,1922年5月27、28、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