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金利湜 kim lee sik |
---|---|
論文名稱: |
司馬遷的文學理論與批評 |
指導教授: | 賴明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司馬遷 、史記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1 下載:9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七章進行論述: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研究動機、研究命題、研究方法與內容概要。
第二章:討論「司馬遷的創作背景與思想傾向」。第一節旨在分析司馬遷身處的時代背景,重點放在時代的轉變對司馬遷的衝擊以及漢初文化的蓬勃發展對司馬遷創作的影響。這兩種背景,為第二節天才的成長(身世背景)提供了溫床和激素。第二節的重點是探討司馬遷的出生與稟賦、教育與訓練、不幸的遭遇。筆者認為這三種因素中,特別是他的悲劇性遭遇,激勵他走上創作《史記》這一條艱辛的大道。第三節則探討司馬遷的思想傾向,以便進一步研究司馬遷的文學理論與批評。有關司馬遷生卒年,並非本論文研究的重點,故不加詳述。
第三章:「司馬遷的文學理論」,分「文學觀」、「創作論」二節,將《史記》中談文論藝的文字,細加歸納分析,整理出他的文學理論。第一節「文學觀」分為「區分文學與學術」、「重視文學家,喜愛文學作品」、「文學的認識作用」、「文學的教育作用」、「文學的借鑑作用」、「文學的諷諫作用」等六個步驟來進行分析。第二節「創作論」則分「創作動機-發憤著書」、「創作精神-展現實錄精神與發揚《春秋》義法」、「創作價值-有用與無用之大用」、「創作藝術」等四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司馬遷的文學理論」基本上屬於現實主義的範疇。因為,司馬遷自幼接受儒學的薰陶,他寫《史記》以繼承孔子的《春秋》自任,所以,我們從他的文學理論中也可以看得出儒家的明顯思想。但是,他所涉及的理論是多方面的,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心理派的描寫,有浪漫主義的情調。例如他突出諷諫而不突出教化,強調刺譏而不強調頌美,就和漢儒的詩論、樂論很不相同。他對屈原〈離騷〉的評價,敢於採納劉安的論斷,把它和《詩經》相提並論,甚至凌駕於風雅之上,並不像班固那樣以不守「經義」「法度」相指摘。司馬遷在文學上之所以能具有高出於同時代評論家的識力,不受世俗的支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四章為「司馬遷的文學批評」,本章重點放在司馬遷「知人論世」的批評方法。戰國時代的孟子提出「知人論世」,並按這個原則論詩。但因為三百篇大都是民間無名氏的作品,年代久遠,本事難考,所謂「知人論世」往往流於鑿空臆測。真正做到了「知人論世」的是司馬遷。我們看《史記》對屈原、司馬相如等人及其作品的批評,另外對「詩」、「楚辭」、「賦」的批評,都是放在當時時代以及具體環境中論述的。
第五章為「後世對司馬遷文學的評論」。本章重點放在文學領域內,以便凸顯出司馬遷的文學思想。後世對司馬遷《史記》文學性的認識,從歷史過程來看,是逐步深化的,本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探討魏晉文人著眼於《史記》文章的簡潔及辭采的華美,初步認識《史記》的文學性。第二層次是探討唐宋文人著眼於《史記》散文的成就論其藝術風格美。第三層次是探討唐宋以後普遍認識《史記》文章的結構,轉折波瀾,人物刻劃具有小說因素。
第六章為「司馬遷的文學理論對後世影響」。司馬遷的文學理論對後世影響是多方面的。本章主要從詩歌、散文、小說創作及理論的影響等三方面來進行論述。司馬遷說:「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也。」《詩經》中有大量的諷刺詩,給司馬遷「發憤著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屈原的作品「發憤以抒情」,司馬遷繼承了這種抒情的意蘊中,不僅使自己作品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也對詩歌理論及創作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故以此為第一節。司馬遷創立的「春秋義法」及他的文章風格,直接影響了後來古典散文的創作及理論。尤其是他的文章成為後世散文家的楷模。李長之說:「司馬遷的散文,乃是純正的散文,乃是唐宋以來奉為模範的散文。- 也就是古文家所推崇為正統的散文。」評他的文章風格:「稱為奇而韻,奇就是來自秦漢的矯健,而變為疏蕩;韻就是由於經過《楚辭》的洗禮,使疏蕩處不走入偏枯躁急,同時卻有已經有著下一代的風格的萌芽。」正因為司馬遷的《史記》具有這樣偉大的感染力量,他的影響便在中國文學史蔚成了一脈相傳的散文主流,故以此為第二節。司馬遷不惟影響了後來的小說,他本人就也有如一位小說家;這話同樣可以說他和戲劇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說,他也是一個出色的劇作家,這是就他善於寫緊張的局面(如楚漢大戰,荊軻刺秦王,灌夫鬧酒等),以及善於寫對話而可見的。由於《史記》充滿豐富生動的歷史故事,和各種類型人物的傳奇性材料,所以自然成為後世小說、戲曲創作取材的寶庫。另外,司馬遷「發憤著書」說也對後世小說、戲曲理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故以此為第三節。
第七章為「結論」。將本論文研究成果,加以歸納整理。
參考書目
本論文(經史子集)類的參考書目,按作者的時代先後編排。此外,其他相關專書,依出版先後為排列。
一、 史記原典及其校注、評點
史記一百三十卷 【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 臺北 藝文印書館
史記抄 【明】茅坤 臺南:莊嚴 一九九六年八月
史記評林 【明】凌稚隆輯校【明】 李光縉增補
天津:古籍 一九九八年三月
史記論文一百三十卷 【清】吳見思評點 康熙刊本
臺北:中華 一九六七年重刊
史記會注考證 【日】瀧川龍太郎
臺北:文史哲 一九九三年十月
史記今釋 楊家駱編著 臺北:正中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史記選 王伯祥 臺北:學海 一九八一年九月
歷代名家評史記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
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八六年三月
白話史記 臺北:聯經 一九八六年四月
史記今註 馬持盈 臺北:商務 一九九一年七月
史記選注 韓兆琦 臺北:里仁 一九九六年八月
史記 胡懷琛、莊適選注 臺北:商務
一九九八年四月
二、 直接研究史記的著作
(一) 專書
司馬遷 季鎮淮 上海:人民 一九六二年五月
史記論文集 陳信雄、于大成主編
臺北:木鐸 一九六八年一月
史記札記 【清】郭嵩燾 臺北:世界書局 一九七四年八月
司馬遷研究 劉偉民 國立編驛館 一九七五年二月
史記人名索引 洪北江 臺北:洪氏 一九七八年十月
史記論贊研究 施人豪 臺北:文史哲 一九七九年七月
司馬遷撰寫史記採用左傳的研究
顧立三 臺北:正中 一九八○年初版
史記會注考證駁義 魯實先 臺北:洙泗 一九八一年十月
司馬遷之學術思想 賴明德 臺北:洪氏 一九八三年二月
史記論稿 徐朔方 江蘇:古籍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史記管窺 程金造 陝西:人民 一九八五年三月
史記述尚書研究 古國順 臺北:文史哲 一九八五年五月
司馬遷與史記新探 張維嶽編 臺北:崧高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史記索引 聶石樵 臺北:大同 一九八六年三月
司馬遷評傳 肖黎 吉林:文史 一九八六年五月
史記藝術美研究 宋嗣廉 東北師範大學 一九八六年六月
史記論贊集釋 張大可 陝西:人民 一九八六年八月
司馬遷論稿 聶石樵 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八七年一月
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
范文芳 臺北:文史哲 一九八七年五月
史記方法試論 游信利 臺北:文史哲 一九八八年年十月
司馬遷史學批評及理論
周一平 華東師範大學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史記政治人物述評 汪惠敏 臺北:師苑 一九九○年四月
史記研究史略 張新科、俞樟華
西安:三秦 一九九○年十一月
司馬遷其人及其書 王國維等著
臺北:長安 一九九一年二月
司馬遷和史記 胡佩偉 臺北:群玉堂 一九九一年初版
史記論文選集 黃沛榮 臺北:長安 一九九一年三月
司馬遷評傳 黃新亞 光明日報 一九九一年五月
史記研究粹編 張高評 高雄:復文 一九九二年四月
史記評介 徐文珊 臺北:維新 一九九二年八月
司馬遷與老莊思想 劉光義 臺北:商務 一九九二年九月
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 陳桐生 臺北:文津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史記美學論 何世華 臺北:水牛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司馬遷的世界 鄭樑生編譯
臺北:志文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司馬遷評傳 張大可 南京大學 一九九四年六月
太史公書研究 趙生群 陝西:人民 一九九四年六月
史記漢書比較研究 朴宰雨 北京:新華 一九九四年八月
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輯)
何清谷編 陝西:人民 一九九四年九月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專題索引
徐興海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一月
史記解題 吳福助 臺北:國家 一九九五年一月
史記菁華錄 姚苧田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四月
史記與中國文學 張新科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七月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李長之 臺北:開明 一九九五年七月
司馬遷的創作思維 徐興海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七月
司馬遷一家言 張大可 俞樟華等著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八月
司馬遷行年新考 施 丁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八月
司馬遷教育思想述略 楊生枝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八月
話說史記 蔡新發 臺北:萬卷樓 一九九五年十月
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
周先民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十月
史記博議 韓兆琦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史記名篇述論稿 陳桐生 汕頭大學 一九九六年一月
史記 李成珪編譯 韓國:漢城大學 一九九六年三月
史記通論 韓兆琦 廣西師大 一九九六年四月
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三輯)
袁仲一、張文立、張新科
陝西:人民 一九九六年十月
史記的學術成就 楊燕起 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九六年七月
司馬遷史記 丁範鎮等譯
韓國:漢城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史記考索 朱東潤 華東師範大學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司馬遷評傳 許凌雲 廣西教育 一九九七年八月
史記文獻研究 鄭之洪 巴蜀書社 一九九七年十月
史記評賞 賴漢屏 臺北:三民 一九九八年一月
(二) 學位論文
史記的寫作技巧
朴宰雨 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八一年
史記修辭技巧研究
金聖日 高雄師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八四年
司馬遷浪漫意識的文學觀
柳貞愛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八五年
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
李寅浩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一九九一年
千姿百態的人物話卷 -《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
巫淑如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六年
史記的褒貶義法
郭瓊瑜 文化大學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六年
(三) 期刊論文
太史公寫作的藝術 王平零 大學生活
一九五六年二卷六至七期
略論史記的人物的心裡刻劃 朱一清 安徽大學學報
一九七九年第三期
史記散論 沈秋雄 孔孟月刊
一九七九年第十七期
司馬遷與黃老 王叔岷 台大文史哲學報
一九八○年第三十六期
論史記的民間文學色彩 楊 迅 江西大學學報
一九八○年第二期
向史記人物傳記學習文史結合的經驗 郭雙成 鄭州大學學報
一九八○年第三期
論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實錄精神 王克韶 延邊大學學報
一九八○年第四期
論司馬遷的文學觀 姚鳳林 北方論叢
一九八○年第五期
司馬遷對人的態度 李少雍 學習與思考
一九八一年年第三期
史記的場面描寫 白靜生 紹興師專學報
一九八一年第三期
史記述評兼論司馬遷的藝術手法 段熙仲 社會科學及刊
一九八一年第六期
司馬遷對儒道二家思想之融合 汪惠敏 輔仁學志
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
司馬遷的史記與兩漢散文 曾 余 百花園
一九八二年第六期
淺談司馬遷史記中的文學實踐 王友懷 人文雜誌
一九八四年第一期
司馬遷傳記文學藝術成就簡論 陸永品 河北師院學報
一九八四年第一期
無韻之離騷-淺談史記的抒情特色 王長華 河北師院學報
一九八四年第二期
史記的語言藝術 李孝堂 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
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試論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對批判文學理論的影響
袁伯誠 固原師大報報
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試談司馬遷對人物的褒貶 牟家寬 南充師院學報
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淺談史記的諷刺藝術 何旭光、李毅凌 錦州師院學報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淺談史記的浪漫主義 何旭光 固原師傳學報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在史記千恣百態的人物群像中漫步
韓登庸 內蒙古師大
一九八五年第三期
司馬遷及其成就 尤信雄 師大國文學報
一九八六年第十二期
論史記的人物描寫 潘嘯龍 成都師專學報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談史記散文的藝術美 吳汝煜 蘇州教育學院學刊
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史記傳記文學寫作藝術論綱 姜 濤 遼寧大學學報
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司馬遷著作史記的環境、目的和條件
秋 煦 訓育研究
一九八八年第二十六卷四期
史記語言的藝術特徵 楊樹增 東北師大學報
一九八八年第五期
史記藝術略論 楊樹增 東北師大學報
一九八九年第五期
略論史記人物傳記的藝術技巧 趙芳遠 河北學刊
一九九一年第五期
司馬遷的文學觀 林翠芬 雲林工專學報
一九九一年第十期
論史記的文學性 鄭應鴻 黃埔學報
一九九二年五月第二十四期
由史記一書看司馬遷的文學理念與文學特色
孫良水 藝術學報
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五十二期
史記乃「無韻之離騷」申論 劉正忠 孔孟月刊
一九九五年五月 第三十三卷第九期
左傳、史記、戰國策之史學價值與文學特性舉隅
陳瑞芬 一九九五年六月第五十六期
史記的思想性及藝術特色 田博元 人文學報
一九九五年十月第十九期
太史公牛馬走析辨 林礽乾 中國學術年刊
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二十期
三、 相關著作
(一) 經部
周易 十三經注書之一 臺北:藝文
尚書 十三經注書之一 臺北:藝文
詩經 十三經注書之二 臺北:藝文
周禮 十三經注書之三 臺北:藝文
左傳 十三經注書之六 臺北:藝文
公羊傳 十三經注書之七 臺北:藝文
穀梁傳 十三經注書之七 臺北:藝文
論語 十三經注書之八 臺北:藝文
孟子 十三經注書之八 臺北:藝文
(二) 史部
二十五史 臺北:鼎文 一九七○年
通志 【宋】鄭樵 上海:商務 一九三五年三月
續藏書 【明】李贄 臺北:學生 一九七四年五月
二十二史札記 【清】趙翼 台北:世界 一九九六年三月
十七史商榷 【清】王鳴盛 臺北:大化 一九八四年五月再版
二十二史考異 【清】錢大盺 【日】京都中文出版社
一九八○年八月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臺北:商務 一九七六年七月
(三) 子部
老子 臺北︰三民 一九九三年一月
莊子 臺北︰三民 一九九六年二月
荀子 臺北:世界 一九七八年四月
淮南子 【漢】劉安 臺北:三民 一九九七年八月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臺北︰商務 一九八四年五月
法言 【漢】揚雄 臺北︰世界 一九五八年五月
鶴林玉露 【宋】羅大經 臺北:開明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金聖嘆評點才子全集
【明】金聖嘆著、林乾編
北京:光明日報 一九九七八月
日知錄 【清】顧炎武 臺北:明倫 一九七○年十月
義門讀書記 【清】河焯 上海:古籍 一九九二年七月
聊齋誌異 【清】蒲松齡著 張友鶴輯校
上海:古籍 一九七八年四月
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鄂著
北京:師大 一九九二年四月
(四) 集部
楚辭 屈原著、【漢】王逸注
臺北:黎明 一九七三年七月
陶淵明集 陶淵明著、楊勇校箋
臺北:正文 一九八七年六月
文選 【梁】簫統編 李善注
臺北:五南 一九九一年十月
詩品 鐘嶸著、呂德申校釋
新華書店 一九八六年四月
韓昌黎集 【唐】韓愈 臺北:河洛 一九七五年三月
柳河東集 【唐】柳宗元 臺北:河洛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
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 臺北:里仁 一九八○年十月
歐陽永叔集 【宋】歐陽修 臺灣:商務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
嘉祐集 【宋】蘇洵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九八三年六月
曾鞏全集 【宋】曾鞏 臺北:河洛 一九七五年三月
王安石全集 【宋】王安石 臺北︰河洛 一九七四年十月
蘇東坡全集 【宋】蘇軾著 臺北:世界 一九九六年二月
蘇軾詩集 【宋】蘇軾著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
臺北:學海 一九八三年一月
蘇轍集 【宋】蘇轍 臺北:河洛 一九七五年十月
餘師錄 【宋】王正德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九八三年六月
文章精義 【宋】李耆傾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九八三年六月
荊溪林下偶談 【宋】吳子良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九八三年六月
朱文公文集 【宋】朱熹 臺北:商務 一九七○年十月
隱居通義 【元】劉壎著 【清】劉凝刊行
臺北:廣文 一九七一年八月
遜志齋集 【明】方孝孺 臺北:商務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
王龍溪全集 【明】王畿 臺北:華文 一九七○年五月
白蘇齋類集 【明】袁宗道 臺北:偉文 一九七六年九月
茅鹿門集 【明】茅坤 浙江:古籍 一九九三年十月
李贄焚書 【明】李贄 上海 :上海雜誌 一九三六年三月
黃陶庵先生全集 【明】黃淳耀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方苞集 【清】方苞 上海:古籍 一九八三年五月
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臺北:世界 一九五○年五月
求闕齋讀書錄 【清】曾國藩 臺北:廣文 一九六九年一月
藝概 【清】劉熙載 臺北:金楓 一九九八年七月
(五) 其他專書
詩言志辯 朱自清 臺北:開明 一九四七年八月
作文教學法 梁啟超 臺北:中華 一九六○年一月
註明昭明文選 于先華 臺北:學海 一九七七年九月
苦悶的象徵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
臺北:志文 一九八○年十二月
先秦兩漢歷史論文集 李則芬 臺北:商務 一九八四年二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臺灣:開明 一九八四年二月
文學理論資料匯編 臺北:華諾 一九八五年十月
中國古文美學初編 郁元 湖北:長江文藝 一九八六年五月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劉綱紀
臺北:漢京文化 一九八六年八月
中國文學講話 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一九八八年三月
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 康曉城 臺北:文史哲 一九八八年八月
文心雕龍義證 詹 上海:古籍 一九八九年八月
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張少康 臺北:淑馨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新編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臺北:三民 一九九○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 傅武光 臺北:文津 一九九○年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 馮滬祥 臺北:學生 一九九○年二月
魯迅全集 魯 迅 臺北:谷風 一九九○年十二月
古典文學論探索 王夢鷗 臺北:正中 一九九一年十月
文學理論 RENR&WELLEK著、梁伯傑譯
臺北:水牛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唐代古文運動探究 黃春貴 臺北:八德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六月
宋代古文運動探究 黃春貴 臺北:八德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六月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編
臺北:里仁 一九九二年七月
中國文學批評 呂正惠 蔡英俊主編
臺北:學生 一九九二年八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 臺北:藍燈 一九九二年九月
中國文學理論史 黃保真、成復旺、蔡鐘翔
臺北:洪葉 一九九三年初版
兩漢思想史 徐復觀 臺北:學生 一九九三年二月
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
張雙英 臺北:萬卷樓 一九九三年十月
先秦兩漢文學史稿 聶石樵 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九四年四月
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
楊松年 臺北:文史哲 一九九四年五月
中國文學史 劉大杰 臺北:華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中國文學史 葉慶柄 臺北︰學生 一九九四年九月
傳記文學史綱 楊正潤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文學概論 王夢鷗 臺北:藝文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中國文學批評方法探源 陸海明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中國小說史 韓秋白、顧青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六月
中國散文史 劉一沾、石旭紅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六月
中國詩歌史 張建業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六月
中國美學史 葉 郎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六月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張少康、劉三富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七月
美的歷程 李澤厚 臺北:三民 一九九五年七月
中國詩學批評史 陳良運 江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七月
先秦散文藝術新探 譚家健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月
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
逢甲大學中文系所編輯 臺北:新文豐 一九九五年十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
郭英德、謝師煒、尚學鋒、于翠玲
北京:中華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中國散文學通論 朱世英、方迺、劉國華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中國小說學通論 寧宗一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中國文章論 【日】佐藤一郎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一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 臺灣:商務 一九九六年三月
中國詩學思想史 蕭華榮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一九九六年四月
先秦兩漢文論選 張少康、盧永璘編選
北京:人民 一九九六年五月
韓柳古文新論 王基倫 臺北:里仁 一九九六年六月
中國古代文學 鐘尚鈞、閻笑非
高雄:復文 一九九六年八月
中國文學史通論 周揚、錢仲聯、王瑤、周振甫
上海:東方 一九九六年八月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王運熙、顧易生
上海:商務 一九九六年十月
中古文學理論範疇 詹福瑞 河北大學 一九九七年五月
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
于迎春 北京:東方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六月
中國文學概論 袁行霈 臺北:五南 一九九七年七月
中國古代文論選 郭紹虞 上海:古籍 一九九七年九月
文學概論 張 健 臺北:五南 一九九八年一月
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李生龍 湖南:岳麓書社 一九九八年三月
中國文學理論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
臺北:聯經出版 一九九八年九月
詩經與楚辭 吳宏一 臺北:臺灣書店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 陳蘭村主編
北京:語文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