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怡婷 |
---|---|
論文名稱: |
悲憫與救贖——嚴歌苓小說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4 |
中文關鍵詞: | 悲憫 、救贖 、淑世 、悲劇 、敘事美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嚴歌苓作為北美華文文學界最細膩的女作家,自在遊走於多樣書寫體裁,成果豐碩、質量俱佳外,其雅俗共賞的敘事魅力,更廣受學術界的肯定與矚目。筆者以「悲憫」為題,尋求嚴歌苓悲憫意識的成因,以及作家在悲憫情懷下所呈現的關注與救贖。
本論文藉由回溯嚴歌苓的生平事蹟,探討其生命歷程與創作主題之對應;再經由視角、情節、技巧、文字等面向,探討作家獨特的敘事美學。之後回歸文本,探討嚴歌苓在悲憫情懷下所關注的生命苦難,並思考悲劇所能帶來的美感經驗與生命意義。最後提舉純善寬容、死亡淨化、執著信念等三種方式作為嚴歌苓救贖苦難的途徑,強調作家生命哲學、悲憫意識的遞嬗圓融。文末總論嚴歌苓的創作歷程,並述及作家的書寫定位與未來研究展望。
【嚴歌苓著作】
一、臺灣出版
(一)、小說作品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臺北:爾雅出版社 ,1993。
——《少女小漁》 ,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
——《海那邊》,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
——《草鞋權貴》,臺北:三民出版社,1995。
——《倒淌河》,臺北:三民出版社,1996。
——《扶桑》,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
——《人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
——《天浴》,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風箏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
——《白蛇》,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
——《誰家有女初養成》,臺北:三民出版社,2001。
——《無出路咖啡館》,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
——《密語者》,臺北:三民出版社,2004。
——《穗子物語》,臺北:三民出版社,2005。
——《太平洋探戈》,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
——《第九個寡婦》,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
——《一個女人的史詩》,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
——《赴宴者》,臺北:三民出版社,2008。
——《小姨多鶴》,臺北:三民出版社,2008。
——《寄居者》,臺北:三民出版社,2009。
(二)、其他作品
——《陳沖前傳》,臺北:三民出版社,1994。
——《波希米亞樓》,臺北:三民出版社,1999。
——〈絕望的理想主義〉,《中央日報》16版,1993年1月16日。
——〈苦悶中的反思〉,《聯合報》37版,1994年9月16日。
——〈嚴歌苓創作觀〉,《八十五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頁175。
——〈陳沖說故事的方式〉,《九歌出版社雜誌》213期第4版,1998年12月
10日。
——〈書禍〉,《中華日報》16版,1997年2月8日。
——〈中國文學的游牧民族《少女小漁》〉,《中央日報》18版,1998年1月
2日。
——〈弱者的宣言——我寫《少女小漁》〉,《中央日報》18版,1998年8月
25日。
——〈戰戰兢兢〉,《中央日報》18版,2000年2月18日。
——〈掙來的愛情〉,《中央日報》20版,2001年8月17日。
——〈讀書與美麗〉,《中央日報》18版,2001年12月6日。
——〈寫作他方:嚴歌苓答編輯〉,《印刻文學生活誌》61期,2008年9月,
頁103-105。
——〈熱帶的雨〉,《印刻文學生活誌》61期,2008年9月,頁106-113。
——〈集裝鄉村落〉,《印刻文學生活誌》61期,2008年9月,頁114-122。
二、 大陸出版
(一)、小說作品
——《綠血》,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6 。
——《一個女兵的悄悄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87 。
——《雌性的草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89 。
——《海那邊》,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
——《扶桑》,北京華僑出版社, 1996。
——《失眠人的豔遇》,四川文藝出版社,1997 。
——《草鞋權貴》,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 。
——《洞房‧少女小漁》,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 。
——《白蛇‧橙血》,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 。
——《人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
——《也是亞當,也是夏娃》,中國華文出版社,2000 。
——《吳川是個黃女孩》,成都時代出版社,2000 。
——《無出路咖啡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嚴歌苓文集》(1-7),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
——《花兒與少年》,崑崙出版社,2004 。
——《穗子物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
——《美國故事》,崑崙出版社,2005 。
——《嚴歌苓自選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
——《一個女人的史詩》,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第九個寡婦》,作家出版社,2006。
——《密語者》,台海出版社,2006。
——《金陵十三釵》,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 。
——《馬在吼》(《雌性的草地》刪節本),崑崙出版社,2007
——《小姨多鶴》,作家出版社,2008 。
——《寄居者》,新星出版社,2009 。
——《心理醫生在嗎》〈原《人寰》〉,新星出版社 ,2009。
——《鐵梨花》〉與父親蕭馬聯合創作〉,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幸福來敲門》,花山文藝出版社,2011。
——《霜降》〈原《草鞋權貴》〉,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
(二)、其他作品
——《陳沖傳》,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
——《波西米亞樓》,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殘缺的月亮〉,《戲劇與電影》,1980年第3期。
——〈七個戰士和一個零〉,《收穫》,1981年第3期。
——〈無詞的歌〉,《電影作品》,1981年第1期。
——〈臘姐〉,《青春》,1982年第7期。
——〈血緣〉,《青春》,1983年第9期。
——〈父與女〉,《電影新時代》,1983年第4期。
——〈「歌神」和她的十二個月〉,《青年文學》,1984年第3期。
——〈芝麻官與芝麻事〉,《青春》,1984年第2期。
——〈大歌星〉,《廣州文藝》,1988年第6期。
——〈你跟我來,我給你水喝〉,《花城》,1988年第1期。
——〈方月餅〉,《上海文學》,1992年第10期,頁56-57。
——〈失眠人的豔遇〉,《上海文學》,1993年第4期,頁40-46。
——〈女房東〉,《上海文學》,1993年第9期,頁42-48。
——〈大陸妹〉,《中國作家》,1993年第2期,頁160-162。
——〈搶劫犯查理和我〉,《小說界》,1994年第3期,頁165-172。
——〈茉莉的最後一日〉,《小說界》,1995年第4期,頁154-160。
——〈我的美國同學與老師〉,《北京文學》,1995 年第8期,頁10-12。
——〈約會〉,《小說界》,1996 年第2期,頁160-168+174。
——〈拉斯維加斯的謎語〉,《上海文學》,1997 年第2期,頁4-15。
——〈丹尼斯醫生〉,《法律與生活》1998 年第1期,頁58-59。
——〈蛋鋪裡的安娜〉,《法律與生活》,1998 年第2期,頁60-61。
——〈美式春節〉,《法律與生活》,1998 年第3期,頁60-61。
——〈漢尼格老師〉,《法律與生活》,1998 年第5期,頁56-57。
——〈波西米亞樓〉,《法律與生活》,1998 年第7 期,頁58-59。
——〈芝加哥的警與匪〉,《法律與生活》, 1998 年第10期,頁54-55
——〈人寰〉,《小說界》,1998 年第1期,頁4-84。
——〈我為什麼寫《人寰》〉,《小說界》,1998 年第1期,頁85-86。
——〈無出路咖啡館〉〈之二〉,《上海文學》,1998 年第7 期,頁39-42。
——〈風箏歌〉,《小說界》,1999年第1期,頁125-131。
——〈青檸檬色的鳥〉,北京文學,1999年第l期,頁18-23。
——〈艾曼達〉,《中國作家》,1999年第1期,頁166-179。
——〈冤家〉,《上海文學》,1999年第2期,32-39。
——〈陳沖的初戀〉,《重慶與世界》,1999年第5期,頁55-56。
——〈也是亞當,也是夏娃〉,《北京文學》,2000年第11期,頁46-77+89。
——〈誰家有女初養成〉,《當代》,2000年第4 期,頁4-49。
——〈老人魚〉,《北京文學》,2002年第11期,頁45-55。
——〈待下來,活下去〉,《學習博覽》,2010年第3期,頁56-57。
——〈我的「激情休克」〉,《時代文學》,2002年第5期,頁57-58。
——〈拖鞋大隊〉,《上海文學》,2003年第9期,頁6-18+2。
——〈奇才〉,《上海文學》,2003年第9期,頁19-24+2。
——〈故事外的故事〉 ,《青年文學》 2004年第9期, 2004年9月2日,
頁1。
——〈白麻雀〉,《上海文學》,2004年第1期,頁25-39。
——〈司務長摩根〉,《上海文學》,2004年第2期,頁102-109。
——〈小顧豔情〉,《上海文學》,2004年第7期,頁20-32。
——〈十年一覺美國夢〉,《華文文學》,2005年第3期,頁47-48。
——〈走筆阿布賈〉,《小說界》,2005年第3期,頁168-175。
——〈吳川是個好女孩〉,《上海文學》,2005年第6期,頁4-31。
——〈金陵十三釵〉,《名作欣賞》,2006年第13期,頁3-31。
——〈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嗎?——嚴歌苓與復旦大學學生的對話〉,《上海文學》 2006年第5期,頁4-7。
——〈集裝箱村落〉,《上海文學》,2006年第7期,頁4-9。
——〈蘇安•梅〉,《上海文學 》,2006年 7期,頁10-14。
——〈熱帶的雨〉,《上海文學》,2006年第7期,頁15-19。
——〈親歷美國納稅人的悲哀〉,《中國稅務》,2006年第7期,頁56-57
——〈我們的富饒是故事〉,《長篇小說選刊》,2006年第6期,頁4。
——〈第九位寡婦〉,《當代》,2006年第2期,頁4-119。
——〈小說與當代生活——上海大學文學周圓桌會議紀要〉,《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6 期,頁101-112。
——〈密語者〉,《北京文學》,2007年第3期,頁17-46。
——〈「癮」君子秘經〉,《上海采風》,2007年第12期,頁68-69。
——〈耗子〉,《歲月》,2007 年第3 期,頁9-18。
——〈佐瑪巖〉,《文學界(原創版)》,2007年第3期,頁50-51。
——〈赤貧魅力測試〉,《才智〈才情齋〉》,2007年第3 期,頁46。
——〈情牽美國外交官,FBI讓我幾近崩潰〉,《鵑花》,2007年第7期,頁
12-14。
——〈在芝加哥身無分文〉,《青年博覽》,2007年第12期,頁38-39。
——〈我總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視野》,2007年第13期,頁44。
——〈母親與小魚〉,《青年博覽》,2007年第22 期,頁28-29。
——〈FBI 監視下的婚姻〉,《愛情婚姻家庭(冷暖人生)》,2008年第1期,頁64-65。
——〈小姨多鶴〉,《人民文學》,2008年第3期,頁2-119。
——〈寄居者〉,《小說月報》,2008年第4期,頁83-160。
——〈行路難〉,《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6期,頁78-79。
——〈失落的版圖〉,《新世紀文學選刊》,2008年第8期,頁48-50。
——〈黑寶哥〉,《視野》,2008年第17期,頁64-65。
——〈書禍〉,《思維與智慧》,2009 年第3期,頁14-15。
——〈那不曾飄逝的降落傘〉,《可樂》,2009 年第8期,頁4-15。
——〈婚姻是一種嚴格的紀律〉,《婦女生活》,2010年第2期,頁16-172。
備註:本表所錄作品發表時間,以各篇首次發表者為主,各篇期數則為出版月份。資料來源: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94-2010)
【專著】
一、中文專著
丁帆、許志英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王 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臺北:洪業文化,2003。
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臺北 : INK印刻出版, 2002。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硏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文化,1993。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小說新論》,臺北:麥田文化,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文化,2001。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王繼志、陳龍著:《沈從文的文學世界》,臺北:三民出版社,1999。
申丹、王麗亞著:《西方敘事學 : 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矛 鋒:《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 : 同性戀文學》,臺北 : 笙易出版社,2000。
向陽、須文蔚主編:《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報導文學讀本》,臺北:二魚文化,2002。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板橋:駱駝出版,
1987初版、1993二版。
余 華:《活著》,臺北:麥田文化,1994初版,2007四版。
吳光遠:《尼采對自己的讀者是很挑剔的》,臺北:海鴿文化,2008。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
威資訊科技,2002。
宋如珊:《隔海眺望:大陸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
李 喬 :《小說入門》,臺北 :大安出版社,1996。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市:聯合文學,2000。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文化,1998。
李歐梵:《新感覺派小說選》,臺北:允晨出版社, 1998。
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社,2003。
肖 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四川:巴蜀書社,2005。
林綺雲主編:《生死學》,臺北:洪葉文化,2000。
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1989。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
夏祖焯:《近代外國文學思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
孫乃修:《佛洛伊德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
翁振盛、葉偉忠:《敘事學‧風格學》,臺北:文建會,2010。
高宣揚:《存在主義》,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1995。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聯合文學,2006。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文化出版社,1998。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07。
張俊才、李揚:《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主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張堂錡、欒梅健編著:《大陸當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
張堂錡:《現代小說槪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社,2001。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盛 英 :《中國新時期女作家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2。
郭為藩編:《現代心理學說》,臺北:師大書苑,1992。
陳俊輝:《祁克果存在詮釋學》,臺北:師大書苑,2002。
陳思和 :《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 臺北: 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1。
陳思和 :《談虎談兔》, 廣西: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初版、1992增訂2版。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資訊,2002。
陳麗桂:《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1993。
彭 剛:《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9。
黃文貴:《存在的啟示:薩特及其作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資訊,2005
楊 義:《中國敘事學(圖文版)》,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9。
楊師昌年:《十二重樓月自明》,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8。
楊師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 : 近代文學名家作品析評》,臺北: 里仁出版
社,1999。
楊師昌年:《風裡芙蕖自有姿 : 楊昌年論評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出版社書局,1997。
楊師昌年:《超人行──域外小說評析》,臺北:幼獅出版社,1992。
楊鍚彭:《新譯山海經》,臺北:三民出版社,2004初版,2009二版。
劉 俊:《從台港到海外 : 跨區域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廣州 : 花城出版
社,2004。
劉 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臺北:爾雅出版社出版社,1995年
劉 俊:《跨界整合——世界華文文學綜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文化出版社, 1995初版,2005二版。
劉昌元:《文學中的哲學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出版社,2002。
劉戴福:《存在主義哲學與文學》,臺中:曾文出版社,1977。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2006。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 1987初版,1989修訂五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3。
鄭樹森:《小說地圖》,臺北:INK印刻出版,2007。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出版社書局,1994。
駱以軍:《遣悲懷》,臺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01。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臺北:女書文化,2003。
饒芃子、楊匡漢主編:《海外華文文學教程》,廣州:暨南大學,2009。
二、外文譯著
Frank Centricchia Tomas MaC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 1994。
Miranda Bruce-Mitford, Philip Wilkinson著;李時芬、林淑媚譯:《符號與象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9。
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The Art of Fiction),臺北:木馬文化,2006。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德明譯:《給靑年小說家的信》,臺北 : 聯經出版社,2004。
卡夫卡(Franz Kafka)著;姬健梅譯:《變形記》,臺北:麥田文化,2009。
卡謬(Albert Camus)著;張一喬譯:《異鄉人》,臺北:麥田文化,2009。
史帝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出版社,2005。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事學:敘事學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北京:社會科學,2003。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楊美惠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
佛斯特(Forster E.M.)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
沙特(Jean-Paul Sartre)著;劉大悲譯:《沙特文學論》,臺北:新潮文庫,1980。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
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臺北:新潮文庫,1982。
芝耶洛‧費魯奇(Piero Ferrucci)著;席玉蘋譯:《仁慈的吸引力》,臺北:大塊文化,2005初版,2009再版。
契訶夫著;汝龍譯:《契訶夫小說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5。
珍妮特‧榭爾絲(Janet Sayers)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Mothers of psychoanalysis ),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文化,2005。
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Tragic Senseof Life),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初版,1982再版。
納波科夫(Vladimir Nabokov)著;黃建人譯:《洛麗塔》,臺北:林鬱文化,1993。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羅麗英譯:《愛慾與文明》,臺北:南方叢書,1988。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章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 ,2000。
薩伊德(Said Edward W);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
【學位論文】
田京靄:《論嚴歌苓的「新移民小說」創作》,武漢:武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
學所,碩士論文,2005。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臺
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邢 楠:《嚴歌苓小說研究》, 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9。
林以捷:《創傷與治療——論嚴歌苓的我說書寫》,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皇杏:《存在主義的側影——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析論》,彰化:彰化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婉蓉:《嚴歌苓第一人稱小說敘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徐文娟:《嚴歌苓小說主題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
張 潔:《嚴歌苓小說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臺北:東 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
陳慧玲:《嚴歌苓《雌性的草地》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6。
黃 河:《邊緣人生的詩性言說》,湖南:湖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
文,2005。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
論文,2004。2005年由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資訊出版。
葉如芳:《嚴歌苓的移民女性書寫》,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
劉 燕:《論嚴歌苓小說創作中的悲劇書寫》,江蘇:楊州大學中國文學所,
碩士論文,2008。
簡汝兌:《生命與書寫的辯證——嚴歌苓創作論》,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期刊論文】
王宜青:〈兒童視角的敘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內涵〉,《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19-22。
付立峰:〈論嚴歌苓的母性敘事〉,《華文文學》第80期,2007年3月,頁
84-89。
江少川:〈雙重邊緣生存悲劇現代敘事——評旅美女作家嚴歌苓《誰家有女初
長成》〉,《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16-18。
吳佳陵:〈種子不死——嚴歌苓筆下的海外華人〉,《傳習》第17期,1999
年4月,頁139~148。
吳閩閩:〈道德「他者」桎梏下的自我苦役——嚴歌苓《人寰》解讀〉,《牡
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09期,頁5-7。
李 鋒:〈一曲悲壯的英雄主義頌歌——談梁曉聲知青小說的主題意蘊〉,《
文學研究》2005年第11期,頁31-33。
李仕芬:〈扶桑與克里斯的愛情神話——嚴歌苓的《扶桑》故事〉,《人文中
國學報》10期,2002年7月,頁105-122。
李仕芬:〈男性敘述下的女性傳奇——讀嚴歌苓的〈倒淌河〉〉,《世界華文
文學論壇》,2003年第4期, 頁21-25。
李仕芬:〈拖著長辮的中國男人——嚴歌苓的《橙血》〉,《文訊》268期,2002年10月,頁8-11。
李仕芬:〈嚴歌苓的海外華人故事——《扶桑》析論〉,《中國文化月刊》268期,2002年7月,頁74-96。
李曉林:〈嚴歌苓作品中的悲憫與荒誕〉,《小說評論》2003年第1期,頁66-71。
車紅梅:〈成長的困惑與突圍——論北大荒知青文學中的「鐵姑娘」〉,《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頁93-96。
邢楠、王洪:〈從底層寫作到女性敘事——評嚴歌苓的小說創作〉,《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 》2009年第5期,頁176-179。
林水福:〈淡筆寫濃情——談嚴歌苓的《小姨多鶴》〉,《文訊》204期,2008年10月,頁118-120。
林佳芬:〈嚴歌苓《扶桑》的歷史抒懷〉,《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1期,2004年7月,頁219-232。
金 陽:〈嚴歌苓評傳〉,《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北京市:中國婦女出版社,1980 年,頁326-336。
侯桂新:〈論知青小說的敘事模式〉,《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49-54。
南 翔:〈心靈有負的證明——嚴歌苓小說的美感結構〉,《華文文學》2002年2期。頁36-43。
南 翔:〈屬於歷史也屬於私人的心靈往事——嚴歌苓長篇小說的美感結構〉,《文學世紀》,94年5月,頁54-60。
奕 佛:〈單純人有大智慧〉,《北京紀事》2005年第2期,2005年2月,頁
34-37。
姚曉南:〈找尋一種方式讓別人懂你——嚴歌苓小說《扶桑》的敘事解讀〉,
《名作欣賞》2005年13期,2005年7月,頁88-93。
柳 珊:〈闡釋者的魅力——論嚴歌苓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
第1期,1999年1月,頁38-45。
徐文娟:〈施叔青與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書寫〉,《雲漢學刊》第7卷,2000
年6月,頁107-142。
郝海洪:〈女性隱秘情感的揭秘——嚴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學解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卷第1期,頁141-142。
高宗池:〈知青小說中女知青形象簡析〉,《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
第2期,頁18-23。
張 莉:〈理想的血腥 人性的異化——《雌性的草地》中人物的人性異化〉, 山東:《泰山鄉企業職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18-19。
張 瓊:〈此身‧彼岸——嚴歌苓復旦講座側記〉,汕頭:《華文文學》第65 期,2004年第6期,頁66-68。
張美娥:〈短篇小說「海那邊」評析〉,板中學報,1996年5月,頁40-47。
莫言等:〈「小說與當代生活」五人談〉,《上海文學》 2006年第8期,頁4-7。
莫麗君:〈知青小說對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的探索與追求〉,《遼寧工程技術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頁640-642。
莊宜文:〈嚴歌苓:為傷痕加冕〉,《1998台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
建會出版,1999年06月,頁206。
許劍橋:〈橫越異境的文字騎隊——嚴歌苓和她的創作舞臺〉,《 文訊》262 期, 2007年8月, 頁21-25 。
郭明福:〈悲涼之外——我讀《少女小漁》〉,《文訊》第56期,1993年9
月,頁22-23。
陳思和:〈自己的書架:嚴歌苓的《第九個寡婦》〉,《名作欣賞》 2008年
第5期,頁102-104。
陳思和:〈最時髦的富有是空空蕩蕩——嚴歌苓短篇小說藝術初探〉,《上海
文學》2003年第9期 ,頁25-28。
陳振華:〈撲朔迷離的現代性敘事——嚴歌苓小說敘事藝術初探〉,《華文文
學》第36期(2000年2月),頁22-26。
陳瑞琳:〈冷靜的憂傷——從嚴歌苓的創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學的特質〉,汕頭:《華文文學》第58期,2003年5月,頁35-40、61。
陳瑞琳:〈風景這邊獨好——我看當代北美華文文壇〉,汕頭:《華文文學》
第54期,2003年01期,頁8-14。
陳碧月:〈大陸當代女性小說的關懷意識〉,《國文天地》 第23卷第12期,
2008年5月,頁56-61。
陶 藍:〈評嚴歌苓對中國女人之「最高雌性」的文學書寫〉,《電影評介》
2009年第14 期,頁105-106。
舒 勤:〈對人性、欲望的沉思與展示——論《雌性的草地》與《天浴》的欲
望敘事〉,《求索》2006年第6期,頁193-194、148。
馮品佳:〈嚴歌苓短篇小說中的華裔移民經驗:以〈栗色頭髮〉、〈大陸妹〉
及〈少女小漁〉為例〉,《中外文學》第29卷第11期,2001年4月,頁44-61。
黃錦珠:〈從嚴歌苓小說看買賣式跨國婚姻與女性流動〉,《婦研縱橫》,2006年1月,頁45-50。
黃錦珠:〈磐固如石的;浮幻若煙的……讀嚴歌苓《第九個寡婦》〉,《文訊》253期,2006年11月,頁102-103。
葛 亮:〈紫色:嚴歌苓和她的移民小說〉,《文學世紀》第4卷第3期(總第
36期),頁 66-69。
詹 悟:〈百萬小說獎——《人寰》的剖析〉,《書評》40卷,1999年6月,
頁15-22。
劉 俊:〈第一代美國華人文學的多重面向——以白先勇、聶華苓、嚴歌苓、
哈金為例〉,《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4卷第6期,2006
年12月,頁15-20。
劉 豔:〈非成人視角的敘事策略——蕭紅「憶家」 題材系列與嚴歌荃《穗子物語》合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120-
125。
蔡雅薰:〈西方的神女,東方的女神——讀嚴歌苓的《扶桑》〉,《文訊》96 期,1996年12月,頁11-12。
蔡雅薰:〈試析移民小說的幾個特質——以嚴歌苓「扶桑」為例〉,《中國現
代文學理論》季刊第6期,1997年6月,頁265-279。
鄧玉英:〈悲劇與抗爭——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 2010年第2期 ,頁12-13、47。
羅偉文:〈存在主義與先鋒小說的死亡言說〉,《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2004年第10期,頁58-62。
譚旻雁:〈存在主義對我國新時期小說的影響和滲透〉,《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頁61-63。
蘇偉貞:〈真情與假貨——讀嚴歌苓《赴宴者》及其他〉,《文訊》265期,
2007年11月, 頁13-15 。
◎備註:大陸期刊論文大多以月份為期數,以上未另註出版月者,皆為此類。
【報章雜誌】
丁文玲:〈探索卑微人性,嚴歌苓喬裝赴宴〉,《中國時報文化出版社》18版
,2008年2月17日。
于 青:〈我所認識的嚴歌苓〉,《明道文藝》第323期, 2003年2月,頁
98-105。
于 青:〈嚴歌苓情懷〉,《中華日報》16版,1998年12月2日~12月5日。
方素素:〈高人一等的說故事家——嚴歌苓〉,《出版情報》第160期,2001
年8月,頁36-37。
王 燕:〈傳奇女人嚴歌苓:生活是「掙」出來的〉,《婚姻與家庭》(性情讀本) 2009年第4期,2009年4月,頁34-36。
田新彬:〈一名舞蹈兵的創作之路——訪嚴歌苓 〉,《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2008年10月24日。
石曉楓:〈說不完的文革故事——嚴歌苓《穗子物語》評介〉,《中央日報》副刊, 2005年2月20日。
朱西甯:〈零缺點的小說〉,《中央日報》16版,1993年1月16日。
朱沿華:〈最乾凈的同性戀小說〉,《新聞周刊》2002年 18期,2002年9月,頁62-63。
江中明:〈嚴歌苓——人如小說,用詞忒簡潔〉,《聯合報》18版,1997年11月12日。
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繆斯——嚴歌苓訪談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06年第3期,頁48-52。
吳月蕙:〈悲憫與溫柔〉,《中央日報》18版,1998年1月2日。
吳虹飛:〈嚴歌苓:我是很會愛的〉,《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3期,2006年6月,頁56-58。
呂澤加:〈荒涼而美麗的島嶼——「少女小漁」嚴歌苓談文學〉,《中央日報》18版,1996年8月18日。
李芳蓓:〈在悲憫中感悟人生——讀嚴歌苓的作品「少女小漁」〉,《青年日報》15版,1997年1月29日。
李碩儒:〈嚴歌苓‧李碩儒對話錄〉,《出版廣角》2001年第8期,頁78-80。
沈 怡:〈嚴歌苓深耕移民文學〉,《聯合報》35版,1996年6月3日。 邱 婷:〈偷時間寫作連連受矚目 嚴歌苓爬格子露面了〉,《民生報》14版
,1993年8月11日。
邱 婷:〈嚴歌苓利筆剖處生活淚〉,《民生報》15版,1994年11月21日。
邱貴芬:〈唐人街女性傳奇〉,《中國時報文化出版社》38版,1996年10月3
日。
亮 軒:〈多情易老更無怨〉,《中央日報》18版,1998年1月2日。
洪進業:〈嚴歌苓——在台初露頭角的大陸旅美作家〉,《中國時報文化出版社開卷》31版,1993年8月20日。
胡錦媛:〈邊緣的距離,愁鄉的姿態〉,《聯合報》45版,1997年9月15日。
徐敏子:〈跨越隱疾—嚴歌苓精神得很〉,《民生報》4版,2003年10月26日。
徐淑卿:〈海那邊的故事〉,《中國時報文化出版社》38版,1996年5月9日。
徐淑卿:〈嚴歌苓——說不盡歷劫的故事〉,《中國時報文化出版社》41版,
1998年4月30日。
康正果:〈移根的況味——論嚴歌苓的新移民小說〉(上)(下),《中央日報》18版,1996年10月15-16日。
張 晨:〈海外文學豐收時期〉,《中國時報文化出版社》47版,1990年2月
17日。
莊 園:〈嚴歌苓訪談〉,《華文文學》第72期,2006年01期,頁100-102。
陳思和:〈人性透視下的東方倫理——讀長篇小說《人寰》並致作家嚴歌苓〉
(上)(下),《中央日報》22版,1998年4月3-4日。
陳思和:〈從「會哭的樹」談起〉,《中央日報》18版,1998年1月2日。
陳曉明:〈文字之舞與狐狸之隱——評嚴歌苓的《花兒與少年》〉,《中國時
報文化出版社副刊》,2004年4月10-11日。
彭蕙仙:〈記憶之書《人寰》裡記憶與命運的糾葛〉,《中央日報》20版,1998年4月20日。
彭蕙仙:〈嚴歌苓黃土地上學做莊稼〉,《中央日報》18版,1997年12月31日。
舒晉瑜:〈嚴歌苓:從舞蹈演員到作家〉,《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第10
期,頁17-18。
萬佳歡:〈嚴歌苓:寄居在文學深處〉,《中國新聞周刊》 2009年第12期, 頁69-71。
董保中:〈從海這邊到海那邊——嚴歌苓的小說經驗〉,《中央日報》18版,
1995年10月20日。
劉序昭:〈美的鄉愁〉,《中央日報》18版,1998年1月2日。
劉紀蕙:〈人寰之內——戀父情結與國家迷戀〉,《中國時報文化出版社》37
版, 1998年3月31日。
劉湄蘭:〈終於讓馬里歐帶大的——「少女小漁」〉,《台灣日報》11版,1995年5月9日。
潘昀珈:〈2010給閱讀者的備忘錄〉,《自由時報文化出版社》D11版,2010
年12月28日。
鄭雅文:〈洞悉人生的悲歡離合〉,《中央日報》18版,1998年 1月2日。 盧佳慧:〈文學是我的宗教——嚴歌苓、張貴興對談小說創作〉,《中國時報
文化出版社》37版,1998 年 8 月 5 日。
羅雪揮:〈嚴歌苓:我可以在我的小說裏再活一遍〉,《中國新聞周刊》2006 年第7期,頁68-69。
【網路資料】
方維保、曾豔:〈文明衝突中的身份追認——論嚴歌苓的小說創作〉。網址:
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China/fang-wei-bao/fang-wei-bao_02.htm。瀏覽日期:2011.3.3。
田新彬:〈人性的探勘者——訪嚴歌苓〉,《世界日報》副刊,2006年10月
13日。網址:http://wenxinshe.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
?NewsID=17157。瀏覽日期:2010.9.14。
白郁虹:〈嚴歌苓:漂泊讓我更加懂得欣賞和批判〉。網址:http://big5.565.net/story?docID=3E9B1606A2E24D4A30D4194D。瀏覽日期:2011.3.25。
岳 芸:〈著名小說家嚴歌苓「為講故事活著」〉,《大紀元》,2009年5月
1日。網址:http://epochtimes.com/gb/9/5/1/n2513187.htm。瀏覽日
期:2010.9.14。
沿 華:〈嚴歌苓在寫作中保持高貴〉,《中國文化報》2003年07月23日。
網址:http://www.luckup.net/m/ca35242.htm。瀏覽日期:2010.9.16。
侯冬華:〈嚴歌苓:人生比小說更強悍〉,《華聲報》,2006年6月26日。網
址:http://big5.chinaqw.cn:89/news/2006/0626/68/34047.shtml。瀏覽日期:2010.9.14。
美麗佳人:〈嚴歌苓:生活就是一切〉,《美麗佳人》雜誌訪談錄,2009年8月20日。網址:http://www.marieclairechina.com/people/celebrity/node_54
04。瀏覽日期:2010.9.14。
苗 春:〈老作家蕭馬談女兒嚴歌苓〉。網址:http://book.kanunu.org/files/chinese/201103/2010/46386.html。瀏覽日期:2011.4.29。
張中江:〈兩條命的嚴歌苓:多變若妖,生活在傳說中〉,《南都週刊》2009年3月27日 。網址:http://www.cns.hk:89/cul/news/2009/03-27/1621893.shtml。瀏覽日期:2010.9.16。
賀紹俊:〈民間生存哲學的快樂精靈——嚴歌苓筆下創新的文學筆觸〉。網址:http: //book.kanunu.org/files/chinese/201103/2010/46359.html。瀏覽日期:2011.4.25。
楊雅蓮:〈嚴歌苓:人生比小說更精彩〉,《中國新聞報》,2009年5月22日。網址:http://www.jyb.cn/book/mjys/200905/t20090522_275584.html。瀏
覽日期:2011.1.10。
雷志龍:〈嚴歌苓:我是樂觀的寄居者〉,《京華時報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16日。網址: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60/8966532.html。瀏
覽日期:2010.10.24。
維基百科:索引條目「上山下鄉運動」。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4%
B8%8A%E5%B1%B1%E4%B8%8B%E9%84%89。瀏覽日期:2011.2.28。
維基百科:索引條目「大躍進」。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BA%8D%E9%80%B2。瀏覽日期:2011.3.4。
維基百科:索引條目「中國文聯」。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C%8B%E6%96%87%E8%81%AF。瀏覽日期:2011.2.28。
維基百科:索引條目「中越戰爭」。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8%AD%E8%B6%8A%E6%88%98%E4%BA%89。瀏覽日期:2011.2.28。
維基百科:索引條目「六四事件」。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AD%E5%9B%9B%E4%BA%8B%E4%BB%B6。瀏覽日期:2011.2.28。
維基百科:索引條目「南京大屠殺」。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5%A4%A7%E5%B1%A0%E6%AE%BA。瀏覽日期:2011.2.28。
維基百科:索引條目「神曲」。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6%9B%B2。瀏覽日期:2011.4.2。
嚴歌苓:〈小說源於我創傷性的記憶〉。網址:http://www.singtaonet.com:82/culture/book/t20060517_215190.html。瀏覽日期:2011.3.12。
嚴歌苓:〈錯位歸屬〉,網址: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5%B0%91%E5%A5%B3%E5%B0%8F%E6%B8%94%E3%80%8B。瀏覽日期: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