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琬茹
論文名稱: 端木國瑚《周易指》詮例發微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端木國瑚杭辛齋命卦聲應卦象數易學清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22下載:2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為學術集大成之時代,易學更是百家爭鳴,象數易學以及義理易學各擅其場,較為前代特出者則是《易》之考據、音韻、論述、凡例、輯佚者超越前代。然清代《易》學研究大多停留在黃宗羲、王夫之、毛奇齡、胡渭、李光地、惠棟、張惠言、焦循等大家,然杭辛齋《學易筆談》一書中提及端木國瑚欲包羅漢、宋:焦、京、陳、卲之學,「欲治漢、宋於一爐,一一以經傳互證,無一字一辭之虛設,視焦、紀二氏為更上一層。」杭辛齋以為鶴田足堪為當代重要大家,故應具有研究價值,且乾嘉易學研究也已經過多年醞釀,奠基於焦循,或可續探於端木國瑚。
    端木國瑚認為聖人撰述之《繫辭》深得《易》旨,無一言誣語,無一句閑文,使《易》為一整體論述架構,環環相扣。且對於〈雜卦〉、〈序卦〉的卦序運用亦能見其義理。鶴田以象數、圖書為其核心,不管是五行、納甲、互卦、逸象、太極、〈河〉、〈洛〉及先後天概念的發揮等,皆能隨手納入《易》爻辭的分析之中。最為難得的,鶴田後出轉精發展許多卦類,如聲應卦、命卦、相錯卦、相雜卦等,並建立一系列逸象,使文字說解能更多元、變化,也讓《易》學更進入無所不包、無卦不可引的階段。另鶴田於解《易》時,充分體現當代《易》學研究以小學入經的特色,藉由文字辨析解讀,尋其達詁外,更廣博地搜羅經典,對將《易》中相同字句、相似行氣印證比較,企圖找出其不可斷滅之聯繫,引之為說。
    本文在殫精耗慮整理《周易指》過程,由無至有,在相雜卦、逸象以及聲應、命卦的引用邏輯小有所得,實乃此次研究的成就,亦求教於後進者。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體例 2 第二章 端木國瑚之生平考述 第一節 親族述 5 第二節 生平梗概 8 第三節 師友交游 13 第四節 著作 23 第三章 端木國瑚釋易方式(上) 第一節 援用《易》、《十翼》解 33 第二節 以漢象數易解之 36 一、 孟喜卦氣 36 二、 京房 39 (一) 八宮卦次、世應 (二) 五行 (三) 納甲、陰陽 三、 易緯 44 四、 鄭玄 46 (一) 五行生成 (二) 爻辰 (三) 爻體 五、 虞翻 55 (一) 逸象、半象 (二) 月體納甲 第三節 以宋圖書易解之 65 一、 說之以〈河圖〉、〈洛書〉 66 二、 說之以太極 68 三、 說之以邵 70 第四章 端木國瑚釋易方式(下) 第一節 徵引群經解 75 一、 《尚書》 79 二、 《周禮》 81 三、 《儀禮》 83 四、 《禮記》 (一) 小戴禮記 (二) 大戴禮記 五、 《春秋傳》 87 第二節 以小學訓詁解之 88 一、 說之以形義 88 二、 說之以音義 92 三、 說之以字義 93 四、 說之以訓詁、考證 95 第三節 廣徵古籍解之 96 一、 博引諸子 96 二、 廣涉古籍 97 (一) 《周髀算經》 (二) 《春秋繁露》 第四節 以醫道解之 一、 醫學 102 二、 道教 104 第五節 以史事解 105 第六節 以地理解 107 一、 地形 二、 季風 第五章 《周易指.易例》發凡 第一節 陰陽往來凡例 111 第二節 卦類變化凡例 122 一、 論象、數、理 122 二、 相錯卦 123 三、 相雜卦 128 (一) 六爻相雜 (二) 中爻相雜 四、 卦變 133 五、 類卦 135 六、 之卦 136 七、 反卦 138 八、 命卦 139 九、 聲應卦 141 第六章 《周易指》結構析探 第一節 論《易》之結構分析 145 一、 解卦順序通例 145 二、 上下經排列序理 149 第二節 《周易指》易學術語之詮解 151 一、 凡卦六爻皆是往來八卦 151 二、 直方卦 152 三、 對時卦 154四、 三才六爻 157 五、 原始要終 158 六、 得中之象 159 七、 當位之說 160 第三節 《易》無閑文 162一、 《易》用字有其固定意涵 163 二、 《繫辭》斷吉凶 164 第七章 結論 167 參考書目 171

    一、 古籍(按四庫分類及年代排列)
    【易類】
    1. 《京房易傳》,《增訂漢魏叢書》一,王謨輯,景清乾隆五十六年金谿王氏刻八十六種本,臺北:大化書局,1983.12。
    2. 《周易參同契》,《增訂漢魏叢書》四,王謨輯,景清乾隆五十六年金谿王氏刻八十六種本,臺北:大化書局,1983.12。
    3. 《易緯乾坤鑿度.坤鑿度》,《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58,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4. 安居香山、中村彰八編:《重修緯書集成.易》,日本:株氏會社明德出版社,1981。
    5. 劉牧:《易數鉤隱圖》,《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冊143,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6. 邵雍:《皇極經世書》,收於《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冊80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7. 朱震:《漢上易學.卦圖》,《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冊1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8. 《易學啟蒙》,收於鄭萬耕主編:《易學精華》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2。
    9. 蔡沉:《洪範皇極內篇》四集,《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10.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8.9。
    11. 王夫之:《周易外傳》,《船山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5。
    12. 胡渭:《易圖明辨》,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5。
    13. 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6。
    14. 惠棟:《易漢學》,《惠氏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1。
    15. 惠棟:《周易述》,《惠氏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1。
    16. 張惠言:《周易鄭氏義》,《張惠言易學十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12。
    17.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述》,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9.6。
    18. 焦循:《易圖略》,《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10。
    19. 端木國瑚:《周易指》,《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一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000年據道光刻本影印出版。
    20. 端木國瑚:《周易葬經》,收於劉永明主編:《增補四庫未收書術數類古籍大全》第六集《堪輿集成》(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21. 杭辛齋:《學易筆談》,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5。

    【經類】
    22. 《大戴禮記》,《增訂漢魏叢書》一,王謨輯,景清乾隆五十六年金谿王氏刻八十六種本,臺北:大化書局,1983.12。
    23.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24.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1.9。

    【史類】
    25. 韋昭:《國語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
    26. 《逸周書》,《四部叢刊正編》冊十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27.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10。
    28. 《漢書》,《新校漢書集注》五,臺北:世界書局,1973.3。
    29.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9。
    30. 《晉書.天文志》,收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95。
    31. 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0。
    32.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
    33. 端木百祿著、陳謐補輯:《太鶴山人年譜》,《惜硯樓集刊》,典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34. 《續碑傳》卷七十七,收於《清代碑傳全集》,臺北:大化書局。
    35. 《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1。
    36. 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收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九,臺北,明文書局,1985.5。
    37. 唐鑑:《清儒學案小識》,收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臺北:明文書局,1985.5。
    38. 竇鎮輯:《國朝書畫家筆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39. 汪兆鏞:《嶺南畫徵略》,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
    40. 張季易:《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
    41. 王雲五主編:《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子類】
    42.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3。
    43. 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0.8。
    44. 《管子》,《新編諸子集成》五,臺北:世界書局,1972.10。
    45.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
    46. 《呂氏春秋》,《新編諸子集成》七,臺北:世界書局,1972.10。
    47. 《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七,臺北:世界書局,1972.10。
    48. 《春秋繁露》,《增訂漢魏叢書》一,王謨輯,景清乾隆五十六年金谿王氏刻八十六種本,臺北:大化書局,1983.12。
    49. 《白虎通義》,《增訂漢魏叢書》一,,王謨輯,景清乾隆五十六年金谿王氏刻八十六種本,臺北:大化書局,1983.12。
    50. 《陰符經》,《增訂漢魏叢書》四,,王謨輯,景清乾隆五十六年金谿王氏刻八十六種本,臺北:大化書局,1983.12。
    51. 王充:《論衡》,《新編諸子集成》七,臺北:世界書局,1972.10。
    52. 《黃帝內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3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53. 揚雄:《方言》,收於錢繹撰集,李發舜、黃進中點校:《方言纂述》,北京:中華書局,1991.1。
    54. 趙君卿:《周髀算經》,《四庫叢刊初編子部》冊23,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南陵徐氏積學齋藏明刊本,1936。
    55.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12。

    【集類】
    56. 李昉等人:《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1。
    57. 朱熹編,程顥、程頤撰:《二程全書.明道文集》,日本: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6.6。
    58. 焦循:《雕菰樓集》,臺北:鼎文書局,1977.9。
    59. 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第九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
    60. 陸以湉:《冷廬雜識》,《歷代筆記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9。

    【小學類】
    6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7。
    62. 阮元編纂:《經籍纂詁》,臺北:鳴宇出版社,1979.4。
    63.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6
    64. 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新興書局,1960。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先後排列)

    1.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11。
    2. 王新春:《周易虞氏學》上,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2。
    3. 王慶餘、曠文楠:《道醫窺祕––道教醫學康復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7。
    4. 朱伯崑:《周易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8。
    5.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6. 何澤恆:《焦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7. 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
    8. 李申:《周易與易圖》,臺北:大展出版社,2002.9。
    9.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4。
    10.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7。
    11.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6。
    12. 施維主編:《周易八卦圖解》,成都:巴蜀書社,2003.3。
    13. 高明:《理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10。
    14.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6。
    15.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12。
    16. 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6。
    17.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85.5。
    18. 黃師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1995.3。
    19. 張其成:《易圖探秘》,北京:中國書店,2003.1。
    20. 張其成:《象數易學》,臺北:志遠書局,2003.4。
    21. 張伯明:《易經研讀與易卦研習》,臺中:瑞成書局,1998.11。
    22. 張青松:《杭辛齋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23. 張惠民:《地球科學概論》,臺北:明文書局,1990.3。
    24.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4。
    25.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02,1997。
    26.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12。
    27.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9。
    28.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2。
    29.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乾隆朝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5。
    30. 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7。
    31. 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6。
    32.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2。

    三、 單篇論文

    1. 何佑森:〈清代經學思潮〉,《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委會,1994。
    2. 唐明邦:〈《周易》與《黃帝內經》〉,收於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四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5。
    3. 張志哲:〈周易象數與道教神秘〉,收於龔鵬程主編:《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上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10。
    4. 詹石窗:〈《陰符經》與《周易》〉之分類,收於《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8。
    5. 楊慶中:〈本世紀易學研究中的經傳分觀與以傳解經,收於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五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9。
    6. 鄭吉雄:〈乾嘉學者治經方法與體系舉例試釋〉,收於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治經方法》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研究叢刊2,200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