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瑋婷
論文名稱: 張曉風散文譬喻修辭研究
指導教授: 陳滿銘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張曉風現代散文修辭譬喻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4下載:8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代文學家張曉風以獨創的藝術語言體現出散文的辭采之美,本論文即以張曉風的散文修辭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其中運用情形較多且修辭效用較強的「譬喻」來分析其散文之美,藉以瞭解她在散文創作上鍛鍊文字的巧思。全文主要從表意方式、表意內容、美感三大範疇來分析,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以張曉風散文修辭為研究主題的動機,並界定譬喻辭格為研究範圍與以及說明研究方法,接著再作相關研究文獻的回顧與探討。第二章「張曉風散文的類型與風格」,探究張曉風的散文整體創作,從文學生命形塑的角度析論其創作歷程,論述其散文作品的類型與風格,以對本論文所要探討的文本有基本的體認。第三章「張曉風散文譬喻修辭之表意方式」,針對譬喻的構成形式分為基本類型與特殊類型這二大類,瞭解她如何運用譬喻三要素的各種組成方式來呈現其文字風貌,並探討譬喻與其他辭格交集的情形,使研究從單一辭格縱深的探析,橫向連繫到其他的相關面向。第四章「張曉風散文譬喻修辭之表意內容」,將文本中的所有譬喻辭例依本體的屬性概分為「人」、「自然」、「物」三大類,再於各類別的譬喻本體下細分其所對應的喻體類別;另探討與「文學」相關內容之譬喻,以呼應她的文學家身分。論述方式為從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關係分析其內涵意義,並探究二者在理性意義上的差距。而從本體和喻體的選擇上可瞭解她對某些主題的特別偏好,同時也可挖掘出她隱藏在作品背後的創作意識與內在思維。第五章「張曉風散文譬喻修辭之美感」,從審美思維的角度來分析其譬喻的文字美感價值,分為「從審美意象談虛實」、「從感覺挪移談通感」、「從奇異變化談創新」這三大討論範疇。首先以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將審美意象結合「虛實」美學概念來分析文本;再針對文本中譬喻運用通感的情形,依不同感官的組合加以分類析論;最後以藝術創新的觀點,分別從形式與內容這二個層面來探究張曉風散文的語言魅力之所在。第六章「結論」,將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作統整說明並梳理要點,映證出張曉風如何藉由譬喻修辭迸發出現代散文的文采光華。

    張曉風散文譬喻修辭研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文獻檢討 14 第二章 張曉風散文的類型與風格 19 第一節 張曉風文學生命形塑 19 第二節 張曉風散文類型 27 第三節 張曉風散文風格 32 第三章 張曉風散文譬喻修辭之表意方式 47 第一節 張曉風散文譬喻之基本構成形式 47 一、明喻 48 二、隱喻 49 三、略喻 51 四、借喻 51 第二節 張曉風散文譬喻之特殊構成形式 55 一、博喻 56 二、連鎖喻 57 三、倒喻 59 四、其他特殊譬喻 61 第三節 張曉風散文譬喻與其他辭格之交集 64 一、譬喻與表意方法辭格之交集 65 (一)譬喻與設問 66 (二)譬喻與映襯 68 (三)譬喻與夸飾 69 (四)譬喻與借代 71 二、譬喻與優美形式辭格之交集 71 (一)譬喻與排比 72 (二)譬喻與頂針 74 (三)譬喻與回文 75 (四)譬喻與錯綜 76 第四章 張曉風散文譬喻修辭之表意內容 79 第一節 本體為「人」 81 一、以人喻人 81 二、以自然喻人 86 三、以物喻人 92 四、本體為人體 95 五、本體為人事 98 第二節 本體為「自然」 104 一、以自然喻自然 105 (一)以自然景象喻自然景象 105 (二)自然景象與植物互喻 106 (三)自然景象與動物互喻 107 二、以物喻自然 108 (一)以物喻自然景象 108 (二)以物喻植物 111 三、以人喻自然 114 (一)以人喻自然景象 114 (二)以人喻植物 115 (三)以人體喻自然 117 四、以事喻自然 117 (一)以事喻自然景象 118 (二)以事喻植物 118 第三節 本體為「物」 119 一、以物喻物 120 二、以自然喻物 121 三、以人喻物 123 第四節 文學類之譬喻 125 一、本體為文學類 125 二、喻體為文學類 127 第五章 張曉風散文譬喻修辭之美感 131 第一節 從審美意象談虛實 131 一、化虛為實 134 (一)本體為心覺 135 (二)本體為事理 140 (三)本體為生命 141 二、化實為虛 144 第二節 從感覺挪移談通感 148 一、視覺與聽覺的通感 151 (一)以視覺喻聽覺 151 (二)以聽覺喻視覺 153 二、聽覺與觸覺的通感 154 三、聽覺與味覺的通感 155 四、嗅覺與視覺的通感 156 五、多重感覺的通感 157 第三節 從奇異變化談創新 159 一、譬喻形式的創新 159 (一)特殊構成的變化 160 (二)多層次組合變化 165 (三)辭格交集的變化 166 二、譬喻內容的創新 166 (一)形似──高相似度譬喻 170 (二)神似──低相似度譬喻 176 第六章 結論 183 參考文獻 191 一、文本 191 (一)張曉風散文作品 191 (二)張曉風合集作品 192 (三)張曉風編選散文集 192 二、修辭學參考書目 193 三、學位論文 194 四、研究專書 195 五、報紙期刊文章 196

    一、文本
    (一)張曉風散文作品
    《地毯的那一端》,台北:文星,1966年。
    《給你,瑩瑩》,香港:基督教文藝,1968年。
    《愁鄉石》,台北:晨鐘,1971年。
    《安全感》,台北:靈聲光,1973年。
    《黑紗》,台北:宇宙光,1975年。
    《非非集》,台北:言心,1976年。
    《詩詩、晴晴與我》,台北:宇宙光,1977年。
    《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台北:宇宙光,1977年。
    《步下紅毯之後》,台北:九歌,1979年。
    《花之筆記》,台北:道聲,1980年。
    《你還沒有愛過》,台北:大地,1981年。
    《再生緣》,台北:爾雅,1982年。
    《幽默五十三號》,台北:九歌,1982年。
    《給你》,台北:宇宙光,1983年。
    《心繫》,台北:百科,1983年。
    《三弦》,台北:爾雅,1983年。(按:與席慕蓉、愛亞合著)
    《通菜與通婚》,台北:九歌,1983年。
    《我在》,台北:爾雅,1983年;2004年。
    《從你美麗的流域》,台北:爾雅,1988年。
    《玉想》,台北:九歌,1990年。
    《我知道你是誰》,台北:九歌,1994年。
    《這杯咖啡的温度剛好》,台北:九歌,1996年。
    《你的側影好美》,台北:九歌,1997年。
    《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台北:九歌,1989年。
    (二)張曉風合集作品
    《曉風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9年。
    《曉風吹起》,台北:文經,1990年。
    《曉風散文集》,台北:道聲,1993年。
    《張曉風自選集》,北京:新知三聯書房,2000年。
    《張曉風精選集》,台北:九歌,2004年。
    (三)張曉風編選散文集
    《親親》,台北:爾雅,1980年。
    《蜜蜜》,台北:爾雅,1980年。
    《有情人》,台北:爾雅,1980年。
    《有情天地》,台北:爾雅,1980年。
    《錦繡天地好文章》,台北:綜合月刊,1981年。
    《大地之歌》,台北:大地,1982年。
    《第一篇詩--鳥之文學》,台北:爾雅,1983年。
    《問題小說》,台北:現代關係,1984年。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台北:巨人,1972年。
    《九十年散文選》,台北:爾雅,2001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1970-1989》,台北:九歌,1989年。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貳)1989-2003》,台北:九歌,2003年。
    二、修辭學參考書目
    中國修辭學會華東分會主編,《修辭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1983年。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德春,《修辭學探索》,北京:北京,1983年。
    王德春、陳晨,《現代修辭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1年。
    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台北:建宏,1996年。
    吳士文,《修辭格論析》,上海:上海教育,1986年。
    吳禮權,《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1998年。
    吳禮權,《修辭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2002年。
    沈師謙,《修辭方法析論》,台北:文史哲,2002年。
    沈師謙,《修辭學》,台北縣蘆州市: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
    姚亞平,《當代中國修辭學》,廣州:廣東教育,1996年。
    姚殿芳、潘兆明,《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
    徐芹庭,《修辭學發微》,台北:中華,1971。
    袁暉,《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太原:書海,2000年。
    袁暉、宗廷虎主編,《漢語修辭學史》,太原:山西人民,1995年。
    張宗正,《理論修辭學:宏觀視野下的大修辭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張春榮,《一把文學的梯子》,台北:爾雅,1995年。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2001年。
    張春榮,《修辭萬花筒》,板橋:駱駝,1996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1989年。
    馮廣藝,《漢語比喻研究史》,武漢:湖北教育,2002年。
    黃省三,《文法修辭學》,台北:萬卷樓,1999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2004年。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1994年。
    劉煥輝,《修辭學綱要》,南昌:百花洲文藝,1993年。
    蔡師宗陽,《修辭學探微》,台北:文史哲,2001年。
    蔡師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1991年。
    駱小所,《現代修辭學》,昆明:雲南人民,1995年。
    三、學位論文
    牟方芝,《張曉風散文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4年。
    葉嘉文,《張曉風植物散文鑑賞與教學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教學碩士班,2002年。
    賴玫怡,《修辭心理與美感之探析──以夸飾、譬喻為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2000年。
    謝青雲,《張曉風戲劇研究》,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2001年。
    藍培甄,《張曉風抒情散文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2005年。
    四、研究專書
    方祖燊,《散文的創作鑑賞與批評》,台北:中央文物,1983年。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1994年。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1974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金楓,1991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1996年。
    沈師謙,《文學概論》,台北:五南,2002年。
    沈師謙、趙衛民、張堂錡編著,《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縣蘆州市: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1993年。
    阿盛,《作家列傳》,台北:爾雅,1985年。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台北:純文學,1973年。
    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著,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台北:昭明,2000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2001年。
    張皓,《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武漢:湖北教育,1996年。
    陳義芝主編,《散文教室》,台北:九歌:2002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1987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新影》,台北:文津,2004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1988年。
    楊恩寰,《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1993年。
    趙衛民,《散文啟蒙》,台北:名田文化,2003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200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2000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2001年。
    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文教,1990年。
    錢鍾書,《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花城,1990年。
    駱小所,《藝術語言學》,昆明:雲南人民,1992年。
    魏飴,《散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年。
    五、報紙期刊文章
    王文興,〈張曉風的藝術──評「我在」〉,《中國時報》,1985年3月15日。
    王志紅,〈通感隱喻的認知闡釋〉,《修辭學習》,2005年3期。
    王興中、袁焱,〈談談比喻意象〉,《修辭論叢:第二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
    王藍,〈張曉風的創作──在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講〉,《文學時代雙月刊》,15期,1983年9月。
    石曉楓,〈多情的眼,柔軟的心〉,《中央日報》,2003年6月15日。
    朱星鶴,〈張曉風的書──從「地毯」的那一端到「愁鄉石」〉,《幼獅文藝》,37卷6期,62年6月。
    江守義、張潔友,〈比喻的敘事功能〉,《修辭學習》,2001年3期。
    何宇平,〈淋漓健筆寫多愁〉,《修辭學習》,1998年5期。
    李玉琂,〈試談比喻的形似和神似〉,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欣倫記錄整理,〈在古典中鍛鑄現代──世紀末談張曉風〉,《中國時報》,1999年7月14日。
    李瑞,〈曉風吹過中國──訪散文推薦獎得獎人張曉風〉,《中國時報》,1980年2月24日。
    李樺,〈張曉風散文的語言魅力〉,《修辭學習》,2001年6期。
    沈師謙,〈朓脫傳神的諷諭文學〉,《明道文藝》,106期,1985年1月。
    沈師謙,〈張曉風不得不精采〉,《中央日報》,1994年10月28日。
    沈師謙,〈寫出生命的春天──評張曉風「沸點及其他」〉,《幼獅少年》,第108期,1984年7月。
    林怡芳,〈有以與人的採蓮女子──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國文天地》,10卷11期,1995年4月。
    林芝採訪,〈寫作揀選我一生〉,《幼獅少年》,第108期,1984年7月。
    林素芬,〈引火荼野的先鋒──作家張曉風專訪〉,《幼獅文藝》,516期,1996年12月。
    林彩淑,〈亦秀亦豪的健筆──張曉風教授訪談記〉,《文藝月刊》,254期,1990年8月。
    林貴真,〈「再生緣」讀後〉,《中央日報》,1982年7月6日。
    林貴真,〈屬於中國的情〉,《中央日報》,1981年3月11日。
    林麗月,〈千山萬水我走過〉,《中央日報》,1984年11月4日。
    姜守暘,〈淺談藝術通感的類型及作用〉,《遼寧師專學報》,2001年1期。
    姚儀敏,〈為生命唱一首歌─訪散文大家張曉風女士〉,《中央月刊》,23卷12期,1990年12月。
    柳惠容,〈「我在」在我心〉,《文訊雜誌》,16期,1985年2月。
    孫梓評,〈拾來的風景──張曉風和她的書房〉,《中央日報》,2001年9月7日。
    孫梓評,〈當風吹過盹谷─專訪張曉風〉,《文訊雜誌》,182期,2000年12月。
    席慕蓉,〈曉風〉,《文學時代雙月刊》,15期,1983年9月。
    徐光萍,〈生命的箋注──張曉風詩性解釋散文解讀〉,《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10月。
    徐美玲,〈沒有書房的作家──張曉風〉,《自由青年》,75卷1期,1986年1月。
    桂文亞,〈果樹──張曉風訪問記〉,《聯合報》,1975年12月30日。
    馬維敏,〈善變的張曉風〉,《中華日報》,1987年4月29日。
    康來新,〈再生緣〉,《時報雜誌》,167期,1983年2月13日。
    張春榮,〈活著與當下──談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文訊雜誌》,135期,1997年1月。
    張曉風,〈散文,在中國〉,《中央月刊》,1984年,13卷5期。
    梅遜,〈讀張曉風「我喜歡」〉,《文壇》,105期,1969年3月。
    畢玲,〈有情世界──談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明道文藝》,45期,1979年12月。
    許秋煌,〈微曦中的純稚──介紹「我與詩詩、晴晴」〉,《愛書人》,90期,1977年12月21日。
    郭明福,〈有情世界──淺介「親親」〉,《書評書目》,87期,1980年7月。
    郭明福,〈嘈嘈切切如私語──試談「三弦」〉,《台灣新生報》,1983年8月10日。
    陳玲珍,〈生活在生活中──張曉風訪問記〉,《文學時代雙月刊》,15期,1983年9月。
    陳師滿銘,〈論意與象的連結──從格式塔「異質同構」說切入〉,《國文天地》,21卷4期,2005年9月。
    陳素芳,〈張曉風愛筆、愛美、愛生活〉,《中華日報》,1989年12月5日。
    陳蘭香,〈意象化辭格探微〉,《楚雄師專學報》,1999年10月,14卷14期。
    彭增安、張少云,〈比喻創造的幾個原則〉,《修辭學習》,1999年5期。
    黃秉勝,〈夢與黎明的驚動─評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北師語文教育通訊》,5期,1997年6月。
    黃靖雅、唐鎔訪問;陳明清執筆,〈亦秀亦豪的健筆──訪作家張曉風老師〉,《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10期,1984年5月30日。
    楊照,〈不止是位散文家──閱讀張曉風〉,《中國時報》,1999年6月18日。
    楊馥璟,〈一日一回新──張曉風的散文永遠讓人眼睛一亮〉,《九歌》,201期,1997年12月10日。
    董雲霞,〈像她這樣的一個女子──訪張曉風女士〉,《新書月刊》,10期,1984年7月。
    詩影,〈永恆的守護神──我讀「親親」〉,《明道文藝》,68期,1981年1月。
    鄒桂苑,〈張曉風研究資料〉,《文訊月刊》,78卷116期,1995年6月。
    雷淑娟,〈通感意象言語呈現策略探微〉,《修辭學習》,2002年5期。
    廖世苹、傅德岷,〈論張曉風散文的審美風範〉,《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9月。
    廖美珍,〈平凡中的感情世界──讀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有感〉,《中央日報》,1979年9月26日。
    趙彥杰,〈健筆如雲 煥美如詩──論張曉風散文集《畫晴》的文化品味與情感觀照〉,《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5月。
    趙毅、花勇,〈試論比喻的兩種類型〉,《福建財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4期。
    劉煥輝,〈關於辭格的分類的探討〉,《江西大學學報》,1980年,3期。
    劉慧珍,〈篇篇有寒梅之香 字字如纓絡敲冰──張曉風散文論〉,《語文學刊》,2001年2期。
    劉韻蘋,〈從修辭格看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6期,1994年 4月。
    樓肇明,〈張曉風散文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3月。
    潘麗珠,〈溫潤如玉、昕昕有光──訪〈行道樹〉作者張曉風〉,《國文天地》,9卷2期,1993年7月。
    蔣祖霞,〈比喻藝術縱橫談〉,《菏澤師專學報》, 2001年8月,23卷3期。
    蔡詩萍採訪,王妙如記錄,〈愛在天地間──張曉風專訪〉,《中國時報》,1999年6月19日。
    鄭全和,〈論意象〉,《雲夢月刊》,1994年2期。
    鄭芳郁,〈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的四種修辭格試探〉,《國文天地》,9卷12期,1994年5月。
    鄭彩仁,〈地毯的那一端〉,《翰海觀潮》,1997年5月。
    鄭傑光,〈我的淚來自我的愛──關於張曉風〉,《中華文藝》,8卷3期,1974年11月。
    鄧寒梅,〈張曉風散文的詩化特徵〉,《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9年10月。
    魯瑞菁,〈情繫天地之間──評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聯合文學》,5卷3期,1989年1月。
    盧怡文,〈茶香與酒情──評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北師語文教育通訊》,5期,1997年6月。
    駱小所,〈淺談藝術語言「立象」的虛化和表達的藝術化〉,《修辭學習》,2002年5期。
    駱小所,〈藝術語言再探索〉,《語言文字應用》,1994年4期。
    鍾怡雯,〈隨興讀書,自在生活──張曉風用單純的心經營每一天〉,《國文天地》,11卷6期,1995年11月。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新書月刊》,9期,1984年6月。
    隱地,〈柔美的強人〉,《文學時代雙月刊》,15期,1983年9月。
    隱地,〈讀張曉風的「地毯那一端」〉,《自由青年》,34卷9期,1965年11月。
    蘇延紅,〈感悟曉風──張曉風詩性解釋學散文初探〉,《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3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