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雅伶 Chiu, Ya-lin |
---|---|
論文名稱: |
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參與動機與集體效能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heerleading players perceived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
指導教授: |
鄭志富
Cheng, Chih-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競技啦啦隊 、轉型領導 、參與動機 、集體效能 |
英文關鍵詞: | cheerleading,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motivation, collective efficac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參與動機與集體效能之關係,以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選手共472名選手為研究對象,於2012年11月12日至11月30日以問卷進行資料的蒐集,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在量化資料統計完畢後,再於2013年5月3日至11日,將參與100學年度大專盃啦啦隊錦賽各組第一名的學校,各取一位選手(共三位)進行半結構訪談,以瞭解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參與動機與集體效能之現況為何,研究發現如下:
一、教練的領導行為對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選手具有影響力,參與動機的形成會讓選手提升對此項運動的興趣與熱情,而在集體效能的形成,以提升團隊的信心為最重要。
二、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選手在接觸競技啦啦隊時間、接受教練指導時間、比賽組別及比賽成績對教練的領導行為有影響力;不同性別、接觸競技啦啦隊時間、比賽組別對於參與動機有影響力;年級與比賽成績則對集體效能有影響力。
三、轉型領導的「促進合作」、「智能啟發」及參與動機的「內在動機」、「無動機」對集體效能有預測力。
本研究結果期待能提供給我國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教練作為領導選手時的方針,或當作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重點發展學校選聘教練時的參考依據,以間接提升我國競技啦啦隊的水準。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cheerleading players perceived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re were 472 participants, the cheerleading players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rom who were collected information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for data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the cheerleading players perceived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three interviewees were se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top ranked teams of 2012 college national cheerleading championship.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ed:
1. The cheerleading players were influenced in coaches’ promote cooper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player’s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otivation to maintain players’ passion and enthusiasm, collective efficacy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confidence level of the team.
2. The cheerleading players were more affected to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during practice,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division and different team goals. Different gender, participant years and competition division were also affected to motivations. Those senior members and the past competition places were more affected to team cohesion.
3. “Promote cooperation ” and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i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s well a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no motivation” in motivation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eam cohe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a reference to the coach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heerleading teams in the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cheerleading in Taiwan.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部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秉鈞(1995)。管理學。臺北市:華泰書局。
王俊憲(2011)。臺北市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2013)。100學年度大專校院啦啦隊錦標秩序冊。臺北市:作者。
吳淑任(2008)。國小學校轉型領導與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吳慧卿(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雲梅(2008)。競技啦啦隊動機氣候、集體效能與運動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呂雲梅、高三福(2008)。從集體效能的觀點談競技啦啦隊,中華體育季刊,22(1),121-127。
李京展、林耀豐 (2010)。不同背景變項的桌球選手運動熱情及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教大科學學刊,6,93-115。
李炯煌 (2003)。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123-133。
李炯煌、季力康 (2006)。目標取向和能力知覺對運動動機之預測。大專體育學刊,8(3),65-76。
李降昌(2006)。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內在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靜怡(2008)。教練轉型領導與運動參與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杜茂生(2012)教練轉型領導與領導信任對團隊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卓國雄(2000)集體效能和團隊凝聚力對社會懈怠與拔河成績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周學雰(2008)。團隊凝聚力、自我效能、集體效能、競技倦怠與退出意圖的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克仰(2012)。大專校院棒球選手知覺教練轉型領導風格、自信心與勝任能力對團隊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季燕、季力康(2003)。運動動機量表之編製-信度與效度分析。臺灣運動心理學報,(2),15-32。
林宛曉(2008)。女子籃球選手知覺交易領導和轉型領導對運動動機、滿足感與退出意圖之預測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文生(2011)。高中田徑運動員知覺轉型領導、交易領導對領導信任、動機氣候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洪志仁(2011)。臺北市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嘉文(2005)。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福源(2008)。高中教師與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胡漢良(2011)。國小籃球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球員參與動機對團隊效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柯淑君(2010)。國小棒球教練領導風格對團隊價值觀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高三福(2004)。集體效能與團隊表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運動心理學報,4,47-64。
高三福(2007)。運動領導理論的發展及可行的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21(1),59-66。
高三福(2009)。教練的轉型與交易領導及運動員的團隊承諾:內在動機的調節效果。體育學報,42(3),45-61。
張永勛(2001)。臺北市大專教練轉型領導行為對運動員成就目標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張志成(199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暨不同凝聚力組型輸贏歸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春興(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緯良(2003)。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莊木坤(2006)。領導型態對工作投入、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關係研究-以台電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莊煥綱(2008)。國民中學教師權威性格、教師集體效能與管教風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艷惠(1997)。教學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許獻元(2004)。綱路之團體互動對集體效能與團體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郭蕙菁(2009)。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秀芬、黎正評(2008)。凝聚力與集體效能對團隊運動表現之影響。2008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究會專刊,87-94。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俊瑋(2009)。教師集體效能感之概念、測量及其相關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2(2),122-150。
陳彥卉(2009)。全國中等學校空手道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游文杉、林勁宏、邱玉惠、歐陽秀(2012)。大專校院桌球教練轉型領導與選手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4(1),179-188。
湯慧娟、宋一夫(2009)。高中排球運動團隊家長式領導與轉型領導對團隊效能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6,79-90。
黃金柱(2008)。當代運動管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郁銘(2011)。高中橄欖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家齊(2011)。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文化。
黃雅芳(2007)。國中導師領導行為、學生自我效能與班級集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純碧(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楊淑怡(2010)。全國高中女子籃球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對成績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綺儷(1993)。啦啦隊精神內涵之探討。實踐學報,24,155-171。
葛晶珮(2010)。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知覺教練交易領導、轉型領導與選手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如萍(2005)。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啦啦隊隊員目標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選吉(2000)。我國甲組成棒選手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間的關係及對運動表現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蔡忠義(2009)。從運動動機的觀點來探討運動員倦怠與熱情之間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鄭文輝(2011)。高中職撞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志富(2004)。體育行政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嘉勝(2005)。教練領導風格與運員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自主性、關係感及勝任感之中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麗媛、麥秀英(2002)。校園啦啦隊競賽意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3,191-199。
盧佩秋(2003)。團隊領導對集體效能與團隊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文娟(2008)。國中體育教師領導風格對國中學生上體育課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簡瑞宇、蔡文程(2009)。動機理論與運動動機相關研究之探討。福爾摩沙體育學刊,3,30-40。
二、英文部份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90).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e exercise of personal agency.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 128-163.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Academic Press.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 Harper & Row.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Feltz, D. L., & Lirgg, C. D. (1998). Perceived team and player efficacy in hocke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3, 557-564.
Fransen, K., Vanbeselaere, N., Exadaktylos, V., Vande Broek, G., De Cuyper, B., Berckmans, D., & Boen, F. (2012). “Yes, we can!”: Perceptions of collective efficacy sources in volleybal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30(7), 641-649.
Heuze, J. P., Sarrazin, P., Masiero, M., Raimbault, N., & Thomas, J. P. (2006). The relationships of 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 to cohesion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elite female team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8, 201-218.
International Cheer Union (2012) . 2013 ICU word championships team cheer dividions rule and regul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eerunion.org/aspnet_client/FreeTextBox/upload/documents/ICU_2013_rules-divs_team-cheer.pdf
Myers, N. D., Feltz, D. L., & Simpson, I. P. (2004). Individual and crew determinants of colleceive efficacy in rowing.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6, 136-153.
Neil, R., & Hart, E.(1986).The all new offical cheerleader's handbook.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Robert, G. C. (1992). Motivation in sports and exercise: Conceptual constraints and convergence. In G. C. Roberts (Ed.),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pp. 3-29).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pink. K. S. (1990). Group cohesion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of volleyball team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sychology, 12, 301-311.
Ulin, P. R., Robinson, E. T., Tolley, E. E (2005). Qualitative methods in public health: A field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Vallerand, R. J., Deci, E. L. & Ryan, R. M. (1987).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sport. In K. Pandolf (Ed.),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 pp. 389-425). New York: Macmilan
Vallerand, R. J.,& Losier G. F. (1999).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sport.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1, 142-169
Watson, C. B., Chemers, M. M., & Preiser, N. (2001). Collecive efficacy: A multilevel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1057-1068.
Zaccaro, S. J., Blair, V., Peterson, C., & Zazanis, M. (1995). Collective efficacy. In J. E. Maddux (Ed.), Self-efficacy,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 308-330). New York: Plen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