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南州 |
---|---|
論文名稱: |
臺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洪泉湖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公民 、自我概念 、公民參與態度 、家庭社經背景 、家長管教態度 、幹部經驗 、教師領導方式 、傳播媒介的接觸 |
英文關鍵詞: | citizen, self-concept, citizen involvement attitud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s disciplinary attitude, experience of leadership, teacher’s leadership, contact of mass medi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市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現況,以作為擬定教育政策及實施公民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以台中市高中職一、二、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取樣法,計抽取6所學校,18個班級,共629名學生為有效樣本。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家庭社經背景、家長管教態度)、學校環境因素(包括學校性質、幹部經驗、社團經驗、教師領導方式)、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媒介接觸時間長短、媒介接觸內容)不同的學生,在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的差異情形。
其中自我概念包括:一般學業自我概念、語文自我概念、數理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同性同儕自我概念、異性同儕自我概念、父母關係、情緒自我概念、體能自我概念、外表自我概念十個向度;公民參與態度內容包括:公共事務態度、社會關懷態度、社會責任態度、關心時事態度四個分量表。
本研究以邱皓政教授編製之「青少年多元自我概念量表」、鄭慧蘭碩士編製之「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分別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法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自我概念概況
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之自我概念傾向於正向。
1.女生在一般學業、語文、一般自我、父母關係方面比男生佳,男生則在數理、體能自我概念的表現上優於女生。
2.一、二、三年級學生之總自我概念並無顯著差異。
3.社經地位不同的學生總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者優於低社經地位者。
4.家長管教態度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並無差異。
5.高中學生、高職學生自我概念並無顯著差異。唯有一般學業自我概念,高中組的得分高於高職組的得分,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水準。
6.幹部經驗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幹部經驗時間長者較優。
7.社團經驗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社團經驗時間長者較優。
8.教師領導方式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教師領導方式較民主,學生自我概念較優。
9.閱報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閱報時間越長者,自我概念越正向。
10.收看電視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11.上網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上網時間越久者,自我概念越負面。
12.閱報版面不同的學生總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13.收看電視節目不同的學生總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
二、公民參與態度概況
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之公民參與態度趨於正向。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之「社會關懷態度」及「社會責任態度」傾向相當積極;而「公共事務態度」、「關心時事態度」也傾向正面。若依每一題平均得分情形排列,由高至低依次為「社會關懷態度」、「社會責任態度」、「公共事務態度」、「關心時事態度」。
1.男女學生的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且女生之公民參與態度較男生為積極。
2.不同年級學生之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二年級最積極、一年級其次,三年級較差。
3.社經地位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無顯著差異。
4.家長管教態度不同的高中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無顯著差異。
5.高中學生、高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高中生較高職生為積極。
6.幹部經驗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幹部經驗時間越長者越積極。
7.社團經驗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並無顯著差異。
8.教師領導方式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教師領導採民主方式,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較積極。
9.閱報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閱報時間每天平均半到一小時者,公民參與態度較積極。
10.收看電視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收看時間越長,公民參與態度越不積極。
11.上網時間長短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上網時間越長,公民參與態度越不積極。
12.閱報版面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常閱讀國內外政經消息、社論組的公民參與態度較積極。
13.收看電視節目類型不同的學生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差異。以觀看「社教文化」類型節目為主的學生,有最積極、正向之公民參與態度。
三、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之關係
台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成正相關。自我概念越佳、越正向,其公民參與態度也越積極。
四、有效影響台中市高中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因素
以公民參與態度為效標變項時,對公民參與態度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依序為:
1.自我概念
2.每天看報紙時間
3.性別
4.教師領導方式
5.每天看電視時間
6.閱報內容。
此六個變項可以共同解釋台中市高中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總變異量的25.3%。
其中「自我概念」變項可解釋台中市高中職學生公民參與態度的變異量為19.5%。
五、依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提出以下之建議:
1.輔導學生為眾服務,形成正向自我概念。
2.教師甚宜以身作則,民主方式領導學生。
3.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取代接受影音訊息。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學位論文
王文科(1992)。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王志嫻(1999)。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清龍(1992)。自我概念與其相關因素對國中生違規行為的預測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惠民(1992)。台灣地區電視涵化效果研究-以大學生民主價值取向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尤育士(1988)。自我肯定訓練對增進高中僑生自我觀念及自我肯定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石之瑜(1999)。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田秀萍(1987)。接觸大眾媒介行為與政治社會化關聯性之研究─以政大學生政治容忍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鷹等(譯)(1990)。Massella等著。文化與自我。台北:遠流出版社。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諶(1987)。台中市中小學公民教育績效之評估-日常生活行為取向之分析。
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伍至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1987)。推展公民教育發揮訓導功能實驗研究報告。
台北:台灣書店。
余霖(1985)。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學校因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鎮遠(1993)。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清基(1992)。教育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台北:景文。
林世欣(2000)。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
林思伶(1989)。性別與投票行為研究:七十五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婦女投票參與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邦傑(1986a)。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正昇行為科學社。
林邦傑(1986b)。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台北:正昇科學教育社。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出版社。
林清江(1978)。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1980)。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林清江(1988)。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皓政(1998)。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分化與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128-002。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洪泉湖(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
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之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錚蓉(1992)。高中僑生與本地生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比較暨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苗天蕙(1991)。台灣地區大學女生政治定向與行為模式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元瑛(譯) (1988)。J. W. Kinch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段盛華(1988)。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俊(1983)。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
台北: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
陳忠慶(1980)。假期青年自強活動對大學生政治態度影響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燕(1994)。北高兩市國中學生政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萍(1995)。價值澄清式法治教學對國中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昺麟(1995)。國中教育的選擇和社會化動能與學生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中等(譯)(1991)。N.J. Smelser著。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兒童學科畢業成績學業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伶(2003)。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陳義彦(1977)。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義彥(1979)。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作者自印。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秀雄(1992)。加強各級學校民主法治教育整體研究與規劃(高中職組)。
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張秀雄(1993)。民主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王錦雀(1997)。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為例。論文發表於:86年度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
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雪君(1995)。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景裕(199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家庭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知比較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明(1983)。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瀧森(1985)。國中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板橋地區國三學生公民教育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秀蘭(1998)。政治教育的抉擇---為什麼?教什麼?
論文發表於:87學年度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楊志賢(2000)。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添富(1994)。我國大專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廖添富(1995)。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現代公民性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廖添富(1996)。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現代公民性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佑星(1985)。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琳(199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自我觀念與法治態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高橋(1985)。社會學。台北:巨流。
鄧毓浩(1992)。加強各級學校民主法治教育整體研究與規劃(國中組)。
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賴媛姬(1995)。台北市國中學生權利態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英耀(1985)。系統減敏感法與認知行為治療法對國中學生的焦慮、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的效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宏光(1998)。台北巿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期刊
王家琇(1991)。高級中學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探討。
台灣教育。486期:25-33。
李文政 (1999)。政治社會化的理論探討。社會科教育學報。2,127-147。
吳金香(1979)。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1輯,431-437頁。
林水波(1973)。學校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11(3),13-22。
林正文(1981)。父母教養態度與少年犯行為困擾之關係。 台南師專學報,14,121-160。
林以正(1995)。人際與自我。學生輔導,36,46-51。
袁頌西(1969)。政治社會化-政治學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思與言,第七卷第四期,頁2-8。
袁頌西(1971)。兒童與政治:台北市國小兒童政治態度之研究。
政治學報,頁66-113頁。
袁頌西(1974)。我國家庭政治化與少年政治功效意識之研究(上)(下)。
思與言,11(5)(6),1-12,22-29。
陳文俊(1988)。台灣地區學生的政治文化。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3),23-60。
郭為藩(1990)。自我觀念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教師天地,48期,17-21頁。
郭靜姿(1985)。從幾個觀點談資優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
資優教育季刊,第16期,261-276頁。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
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國賜(1992)。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26,15-21。
廖添富(1993)。個人政治功效意識、政治參與態度與家庭社會化變項之關係。
公民訓育學報,3,105-123。
蔡性國(1993)。大眾傳播媒介對政治態度與行為之影響。
傳習,11。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14期,115-124頁。
二、外文部分
Al-Jibouri,O.M.(1985). Social status,personal contro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 aspiring leaders : Male- Female comparisons.(doctor dissertation,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8610348.
Allport G. W. (1935)."Attitude", in C. Murchison (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ester,Mass: Cland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 A. & Verba, Sidney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ik,J.M.(1994).The effects of eniveronmental and personal factors on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Korean students (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Georgia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9520811.
Barber, Benjamin R. (1984). Strong democrac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ledsoe ,J.(1967). Self-concept of children and their intelligence , achievement , interests , and anxiety . Child Educ., 43,pp.436-438.
Blume , R.(1968). How the child sees himself may relate to how the teacher sees himself. Michigan Education Journal, 46.pp9-11.
Burns, R. B.(1979). The self concept. New York: Longman.
Combs, A.W.,and D. Snygg.(1959).Individual Behavior:A Perceptual Approach to Behavior,rev.ed., New York:Harper and Row,p.127,p.146.
Combs,A.W.(1981).Some observations on self-concept research and theory. Self Concep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Ballinger Public Company.
Dannis,J.,Lindberg,L.,McCrone,D.& Stiefhold,R. (1973).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o democratic orientations in four western systems,In C.G.Bell(ed.). Growth Change,129-154.Encino:CA:Dickenson.
Dinkmeyer. D.& Caldwell .E.(1970).Devlopment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Comprehensive school approach. N.Y.:McGraw-Hill.
Dygert, C. W.(1980). The effects of a human relations program on self concept and achievement of eighth grade rural stud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Ohio.
Eagly, A. H.(1987).Sex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a social- role intepretation. Hillsdale,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Engle,H. S. & Ochoa,A. S. (1988). 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N.Y.:Teacher Colledge Press.
Fitts, W.H.(1965). Manual Tennessee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Self Concept Scale . Nashville , Tennessee.
Fitts, W. H.(1972). The self-concept and performance. Tennessee:The Dede Walace Center.
Glennie,E.J.(1997). 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resources: The effect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on soci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en and female.( doctor dissertation,Duke University ).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9814514.
Hallingshead, A.(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eaven: Yale.
Hattie , J.(1992). Self - Concept . 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
Havighurst, R. J. (1953).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Hurlock.(1974).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Hyman,H.H.(195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N.Y.: The Free Press.
James, W.(1890).Textbook of Psychology.
Kaplan, H. B.(1971). The Self-esteem motive.
Levenson,G.(1972). The school’s contribution to the learning of participatory responsibility. In B.G.Massialas( ed.), Political youth,trational school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ence-Hall.
Lewis,H.S.(1962). The teenage joiner and his ouientations toward public affairs:A test of two mulitiple group mem-bership hypotheses. (doctoral disserlatio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Disseriation Abstracts,1962,23,1405-1406.
Lipest,S.M.(1963). Political man. N.Y.: Doubledry Co.
Lynch, M.D., Norem-Hebeisen, A.A., & Gergen, K.J.,(1981).Self-concep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Cambridge, MA: A Subsidiary of Harper & Row.
McGuire ,W. J. & McGuire ,C. V.(1982). Significant others in self-space : sex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the social self. In Suls, J. (E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rch , H. W.(1986).Age and Sex effect i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elf-concept : Preadolescence to early-adulthoo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pp.417-430.
Marsh, H. W., Richards, G., & Barnes, J. (1986a).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s: A long-term follow-up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an Outward Bound progra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 475-492.
Marsh, H. W., Richards, G.,& Barnes, J.(1986b).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s: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an Outward Bound progra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173-187.
Marshall, H. H.(1989).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cept. Young Children,44(5),44-51.
Marsh, H.W.(1990a). A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model of self- concep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77-170.
Marsh, H.W.(1990b).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I(SDQ-I) manual.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Sydney: Macarthur.
Marsh, H.W.(1990c). Causal order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ulti-wave, longitudinal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4), 46-56.
Marsh, H. W., & Yeung, A.S.(1997). Causal effects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of longitudinal da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1),41-54.
Mead, George H. (1934). MIND,SELF, and SOCIE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158-159.
Miller, P.(1979). Sex of Subject and Self-Concept variables. In, R.C. Wylie, The Self-Concept. Lincoln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Newcomb,Theodore M.(1953).”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ve Acts”, Psychological Review, Vo1.LX. pp.393-404.
Peterson , A. C.(1981).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cept in adolescence. In Lyluch, M.D. (Ed.), Self-concept :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 Cambridge, Massachutts: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Purkey,W.(1970).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yNolds,H.T.(1974). Politics and the common man. Illionis: The Dorecy Press.
Roe,K and Muijs,D.(1998).Children and computer games-A profile of the heavy user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3(2),181-200
Rogers, C.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Ed.),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Vol.3). New York: McGraw-Hill.p.200.
Rosenberg,(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Rosenberg ,M.(1989).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Connecticu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mith,E.S.(1999). The making of citizens : Social capital and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youth. 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igital dissertations,AAT 9937893.
Song, I. S. & Hattie , J. A.(1984). Home environment, Self- 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ausal Mode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 p.1270.
Stangvik,G.(1979). Self-concept and school segregation.Goteborg,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ACTA, Sweden.
Suler,J.(1998).Adolescents in cyberspace.【On-Line】
Available:http://www1.rider.edu/uler/suler/psycyber/adoles.html
Suler.J.(2000).Identity Management in cyberspace. 【On-Line】
Available:http://www1.rider.edu/uler/suler/psycyber/identity management.html
Torney, J. V., Farnen, R. F. & Oppenheim, A. N. (1975). 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tries. N.Y.:Johu Wiley & Sons.
Wylie, R.(1974). The self-concept : A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Lincoln, Nebraska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Ziblatt,D.(1970). High schoo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Sigel,R.S.(ed.). New York: Randon House. 36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