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儒修
Ju-Hsiu Kuo
論文名稱: 我國社會學科碩士研究生之研究準備度 評量發展研究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readiness assessment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Social Sciences
指導教授: 吳美美
Wu, Mei-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研究素養研究準備度研究準備度評量
英文關鍵詞: research literacy, research readiness, research readiness assess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7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人數明顯有逐年成長趨勢,但國內對於研究生的知識與技能培養的相關研究甚少,且對於研究準備度的概念以及內涵也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碩士研究生之準備度內涵為何,透過釐清研究準備度的內涵,描繪一個適用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準備度概念架構,同時發展碩士研究生研究準備度評量,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研究能力如何,期望激發其學習動機,以增進自我研究準備度,也可提供學術圖書館與教學單位發展研究教學指導課程內容之參考。
    本研究屬混合式研究,採先質後量的序列混合設計方法。質性取向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透過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的內容分析探究研究準備度內涵,並且根據質性研究的結果來進行研究準備度評量編製,量化取向研究方法採調查法,針對本研究選取之社會學科碩士學生樣本進行線上測驗,蒐集測驗資料進行評量難易度、鑑別度與信效度分析,以檢驗研究準備度評量之適切性。
    根據本研究質性分析歸納結果,研究準備度內涵可歸納為「研究基本概念」、「文獻回顧」、「實徵資料蒐集」、「實徵資料分析」與「報告撰寫」五大項目,其中涵蓋基礎資訊素養能力與研究專業知識技能,基礎資訊素養能力部分,根據ACRL提出之高等資訊素養能力指標,包含「資訊需求的釐清與辨識能力」、「資訊獲取能力」、「資訊分析評估與內化能力」、「資訊利用能力」與「資訊倫理能力」共五項能力項目;進階的研究專業知識技能根據本研究進行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分析結果,歸納包含「方法論與研究取向」、「測量、樣本與信效度」、「研究倫理」、「研究意識與研究問題」、「學術文獻蒐集與評析」、「取樣方法」、「資料蒐集方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量化資料分析方法」、「混合式資料分析方法」、「書寫格式與技巧」以及「報告與討論」,共十二項研究應備之專業研究能力項目。
    根據本研究量化分析檢測結果,發現本研究發展之研究準備度評量,整體而言難易度適中、鑑別度量達優良標準,且具有一定信度與效度,是適用於本研究所取樣之社會學科範疇的碩士研究生使用的研究準備度評量。雖然受研究範疇與限制的影響,未能進行較大規模的題庫建立和測驗實施活動,是否適用於大範圍之社會學科碩士研究生使用的部分仍有待後續研究發展的考驗。但是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可作為未來後續的研究準備度相關評量工具發展之參考。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has remarkably increased in Taiwan; however, the issues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expertise and readiness of students remain unexplored. In this thesis, we investigate these topics by means of reconceptualizing the connotation of research readiness, thereby establish a suitable concept of research readiness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develop the research readiness assessment. These tools may motivate the graduate students, and help them to realize their capability in research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research readines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Furthermore, it also offers a guideline for developing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by the academic library and teaching departments.
    This study used the mixed-metho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In qualitative approach, the syllabus is implemen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notation of research readiness, and to develop the assessment tools based on the obtained results. And then, in quantitative approach, the item, reliability as well as validity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gathering from questionnaire to examine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readiness assessment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s of research readines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major categories: the research basics conception, literature review, empirical data collection, empirical data analysis, and report writing. These aspects full cover the capabilit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research expertise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adiness assessment has the good credibility and validity that can promote the graduat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ir research readines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is study are two. Firstly,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in that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research readiness. Secondly, a research readiness assessment tool has been developed. Although the study is limited by number of samples in population, these findings offer a reference for the sequential research with respect to the research readiness and assessment too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研究歷程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7 第二節 資訊素養和研究準備度的關係 13 第三節 個人知識管理和研究準備度的關係 18 第四節 社會科學研究的倫理與規範 23 第五節 準備度相關研究 25 第六節 研究準備度相關評量工具 29 第七節 文獻探討小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6 第二節 研究實施步驟 37 第三節 質性取向--內容分析法 39 第四節 量化取向--調查法 45 第四章 「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析 52 第一節 「研究法」課程內涵知識技能分析 52 第二節 「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2 第三節 「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析小結 74 第五章 研究準備度評量發展 77 第一節 國外研究準備度工具之內容設計 77 第二節 評量目標與內容確立 80 第三節 雙項細目表規劃 82 第四節 評量格式選擇 84 第五節 試題編製 86 第六節 審查修改試題 88 第七節 預試實施與試題分析篩選 90 第六章 研究測驗實施與資料分析 95 第一節 研究測驗實施 95 第二節 樣本分析 98 第三節 「碩士研究生研究準備度評量」適切性分析 100 第四節 研究準備度各面向答題表現分析 11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4 附錄一 「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析樣本兩階段取樣結果 129 附錄二「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分析樣本簡介 131 附錄三 「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析文本初步編碼 136 附錄四 國外研究準備度評量工具測驗概念分析 151 附錄五 研究準備度評量之專家審查意見表 164 附錄六 專家審查研究準備度評量之建議與修改紀錄表 173 附錄七 研究準備度評量題庫 176 附錄八 研究準備度評量預試問卷 184 附錄九 研究準備度評量預試試題篩選 192 附錄十 研究準備度評量定稿 194 附錄十一 研究準備度評量線上施測平台擷取畫面 199   表 次 表2- 1 Kuhlthau的資訊搜尋歷程模式(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9 表2- 2 研究歷程歸納 10 表2- 3 資訊素養於研究歷程中的應用 17 表2- 4 相關學者提出之個人知識管理應用情境與應備能力內容 21 表2- 5 個人知識管理於研究歷程中的應用 22 表2- 6 各類型準備度相關研究內容 25 表2- 7 高等教育學生研究準備度相關評量工具簡介 30 表2- 9 研究準備度之內涵架構 34 表3- 1 社會學科六大學們研究所數量統計 40 表3- 2 第二階段立意取樣之樣本數量分配 41 表3- 3 「研究法」課程內容大綱取樣結果 42 表3- 4 正式研究測驗抽樣架構 48 表4- 1 「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分析抽樣架構 52 表4- 2 C01課程大綱內容架構 62 表4- 3 C02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3 表4- 4 C03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4 表4- 5 C04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4 表4- 6 C05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5 表4- 7 C06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6 表4- 8 C07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7 表4- 9 C08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7 表4- 10 C09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8 表4- 11 C10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69 表4- 12 C11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70 表4- 13 C12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71 表4- 14 C13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71 表4- 15 C14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72 表4- 16 C15教學大綱內容架構 73 表4- 17 研究法的內涵 75 表5- 1國外研究準備度評量工具之測驗內容設計 79 表5- 2 研究準備度評量測驗概念架構 81 表5- 3國外研究準備度評量工具範例題庫雙向細目表 83 表5- 4 研究準備度評量雙向細目表 84 表5- 5 各類準備度相關研究之測量工具類型 85 表5- 6 研究準備度評量測驗項目內容細目表 87 表5- 7 研究準備度評量內容效度CVI值 89 表5- 8 預試分析之研究準備度評量試題鑑別度分布 92 表5- 9 預試分析之研究準備度評量試題難易度分布 92 表5- 10 研究準備度評量定稿內容架構與試題分布 93 表6- 1 正式研究測驗樣本架構與評量發放研究所數規劃 96 表6- 2 正式施測樣本回收統計 97 表6- 3母群與回收樣本於社會學科六大學門分布比例 98 表6- 4 研究準備度評量試題難易度分配 101 表6- 5 研究準備度評量各試題極端組平均答對率與鑑別度 102 表6- 6研究準備度評量試題鑑別度分析 103 表6- 7 有與無修過研究法課程經驗的兩組受試者成績表現t檢定摘要表 106 表6- 8 不同年級學生受試者成績表現t檢定摘要表 107 表6- 9 本研究準備度評量各構面因素分析摘要表 108 表6- 10 研究準備度評量填答感受意見調查問卷分析 110 表6- 11 各面向試題答題表現 111 表7- 1 研究準備度內涵知識技能架構 114 表7- 2 研究準備度評量內容架構 117

    一、 中文部分
    David, M.&Sutton, C. D. (2009)。研究方法的基礎(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臺北縣:韋伯。(原著出版年:2004年)
    DeVellis, R. F. (1999)。量表發展:理論與應用(國立編譯館譯)。臺北市:弘智。(原著出版年:1991年)
    Gagne, R. M.、Wager, W. W.、Golas, K. C. & Keller, J. M. (2006)。學習導向的教學設計原理(杜振亞、郭聰貴、周伶瑛、鄭麗娟、林麗娟、吳佳蕙譯)。臺北市: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5年)
    Herzog, T. (200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朱若柔譯)。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96年)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1994年)
    Neuman, W. L. (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0)
    王汎森(2005)。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電子報,8。2013年4月25日,檢自:http://homepage.ntu.edu.tw/~ylwang2008/a-wangvonsen.pdf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美美(2009,6月)。研究生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論文中的文獻探討。在逢甲大學圖書館,學術研究精進坊。臺中市。
    吳美美(2010)。從ICT衍生的圖書資訊服務思考數位圖書館教育的內涵。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1),35-60。
    吳美美(2011,3月)。數位學習與圖書館員數位素養教育的思考。在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暨研究所,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縣。
    吳美美、王宏仁(2007)。數位時代中小學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概念構架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2(1),97-122。
    吳美美、吳思慧(2006)。在職進修者研究方法課的數位學習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95(1),89-111。
    李郁雅(2000)。博士論文研究歷程中情境與資訊行為之探索: 以植物分類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柯寓芝(2008)。從個人資訊管理探討學位論文相關電子資料之管理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孟琦(2008)。國小教師教學準備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統計處(2012a)。大專校院概況。2012年9月15日,檢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important/OVERVIEW_U01.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2b)。大專校院各校科系別學生數。2013年11月7日,檢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detail/101/101_students.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2c)。大專校院學科三分類之歸納表。2012年10月19日,檢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bcode/bcode3type.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2d)。大學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2013年10月19日,檢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bcode/bcode_u.xls
    教育大辭書(2012)。表面效度。2013年11月24日,檢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509476/
    許天瑞(2001)。情境領導理論在我國國民小學行政領導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逢甲大學圖書館(2009)。逢甲大學圖書館最新消息:「學術論文精進坊」場場精彩報名從速。2012年12月12日,檢自:http://www.library.fcu.edu.tw/libnews/?p=3575

    逢甲大學圖書館(2012)。逢甲大學圖書館最新消息:「研究素養精進坊」報名囉!。2012年12月12日,檢自:http://www.library.fcu.edu.tw/libnews/?p=501
    陳芷沂(2006)。高齡者教師教學準備度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嘉義縣。
    陳柏熹(2011)。心理與教育測驗:測驗編製理論與實務。新北市:精策教育。
    曾怡瑛(2005)。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型式與教師準備度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黃文琪、吳明德(2008)。學者研究歷程中之電子期刊使用研究:以電機資訊學院教師為例。大學圖書館,12(1),22-42。
    黃志燻(2004)。國中教師科技準備度量表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美蘭(2008)。大專院校生數位學習準備度指標之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臺北縣。
    楊孝爃(1987)。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十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楊淨涵(2009)。碩士生生活經驗之回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葛樹人(2001)。心理測驗學(3版)。臺北市:桂冠圖書。
    廖淑真(2007)。碩士生對資訊素養之熟練度與態度之調查研究:以亞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中市。
    趙美聲、陳鏗任、王玉蘭(2007)。數位學習準備度指標之發展。T&D飛訊,64,1-20。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臺北市:高等教育。
    鄧運林(1995)。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臺北市:五南。
    鄭金謀(2010)。社會通識統整教學對提昇科大學生知識管理能力之成效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3),41-51。

    二、 英文部分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000).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Oct. 22, 2012, from 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12). State of America's libraries report 2012: academic libraries. Retrieved Oct. 22, 2012, from http://www.ala.org/news/mediapresscenter/americaslibraries/soal2012/academic-libraries
    Barth, S. (2004). Self-Organization: taking a personal approach to KM. In M. Rao (Ed.), knowledge management yools and techniques:practitioners and experts evaluate km solutions (pp. 347-361). UK: Butterworth-Heinemann.
    Covello, S. & Lei, J. (2010). A review of digi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s. Syracuse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IDD & E, 2.
    Dorsey, P.A. (2000). What is pkm? Overview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Retrieved Oct. 7, 2012, from http://www.sacw.cn/What%20is%20PKM.html
    Frand, J. & Hixon, C. (1999).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Who, What, Why, When, Where, How? Retrieved Oct. 7, 2012, from http://www.and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PKM.htm
    Garner, S. (2010).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search, 8(12), 43-48.
    Ivanitskaya, L., Laus, R., & Casey, A.M. (2004). Research readiness self-assessment: assessing students' research skill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41(1/2), 167-183. Retrieved from http://condor.cmich.edu/cdm/ref/collection/p1610-01coll1/id/3154
    Jorgenson, E.L. (1996).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teaching readiness of beginning adult basic education teachers in Missouri.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Retrieved Oct. 30, 2012, from http://proquest.umi.com/pqdlink?Ver=1&Exp=10-20-2017&FMT=7&DID=736874631&RQT=309&attempt=1&cfc=1
    Kuhlthau, C.C. (2004).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2d ed.). Westport, CT: Libraries Unlimited.
    Kuhlthau, C.C. (2012).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Retrieved Dec. 12, 2012, from http://comminfo.rutgers.edu/~kuhlthau/information_search_process.htm
    Lehigh University. (2004). Research skills assessment. Retrieved Feb. 06, 2013, from http://library2.lehigh.edu/content/research_skills_assessment
    Parasuraman, A. (2000). Technology readiness index (TRI): multiple-item scale to measure readiness to embrace new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4), 307-320.
    Project SAILS. (2012).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Retrieved Feb. 06, 2013, from https://www.projectsails.org.
    RRSA. (2012). Meeting the needs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consumers. Retrieved Feb. 06, 2013, from http://rrsa.cmich.edu/twiki/bin/view/RRSA/WebHome
    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 (2012). Building a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system. Retrieved from 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 website: http://www.smarterbalanced.org/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2/07/Building_a_Plan_for_Higher_Education.pdf
    Shapiro, J. J., & Hughes, S. K. (1996).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liberal art. Retrieved Oct. 30, 2012, from EDUCAUSE website: http://net.educause.edu/apps/er/review/reviewArticles/31231.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