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明賢
LI,MING-XIAN
論文名稱: 咸菜甕:一個沿山鄉街的空間演變
指導教授: 施添福
Shih, Ti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7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咸菜甕鄉街空間型態平埔族拓墾過程番漢衝突天災三界廟1829年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正式拓墾於乾隆末年的咸菜甕庄,於嘉慶初年由竹塹社番衛阿貴依舊招客漢佃,繼續
    經營其墾務。在衛家三代主持之下,拓墾活動尚種順利。就因其以平埔族身份領導拓
    墾,而大大影響了鄉街空間型態的發展。
    形成於嘉道時期的咸菜甕鄉街,在同光年間大為興盛,但截至日據初期,老街與新街
    仍舊明顯地分離獨立。本文即在探討,從形成到興盛,鄉街空間型態演變的過程。初
    則交代咸菜甕土地拓墾過程中遭遇的問題,次則探討孕育形成於拓墾過程中的社會組
    織,最後,則分期說明鄉街空間的演變。結果如下:
    (1)土地拓墾除受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限制外,同時也受安全因素影響。漢族愈
    墾愈深,侵入番族的生存空間,番漢衝突日益尖銳。隘糧大租的調陞,反映出防番隘
    務的加重。拓墾前期順利,後期則進展緩慢,除番族抵抗外,也因墾戶把隘不週之故
    。而墾戶變動頻繁,除墾戶把隘不力外,恐係地方勢豪競充墾戶,或互控不休、製造
    緊張,或激番生變、嫁禍一方;也可能是區外豪勢從中使弄所致。
    (2)不管是番族抵抗、墾戶未盡職責或勢豪競充墾戶,均使先民在拓墾過程中,須
    時刻面臨生番出草的威協。此外,也要承受患、瘴癘等天災的侵襲。在此重重危機的
    環境下,孕育而出的社會組織具有以下的特色:大宗族不發達,小宗族普遍設嘗立祠
    ,大規模的廟祠稀少。而小宗族在廟祠嘗會的設建上扮演重要角色,同時也在鄉街的
    空間型態上發揮若干作用。
    (3)老街在嘉慶十七年(1812)形成,是以公館為中心的衛家勢力範圍。基於風水
    的考量,以及漢族自我中心觀念的作祟,鄉民的信仰中心三界廟乃建設於老街外數百
    公尺處的新街。新街乃於道光九年(1929)形成。淡水的開港,樟腦與茶的貿易繁榮
    了咸菜甕及其鄉街。但是,一直到日據初期,老街與新街尚各自分離。究其原因,係
    地方勢力的對立所導致。然而,日本殖民新勢力的進入逐漸地打破了這種隔離狀態。
    (4)日人勢力的進入,首先即摧毀三界廟,官治機構接二連三設置於三界廟殘址上
    。其意圖甚明,即在控制鄉街中心,取代地方的原有勢力。隨即日人鼓勵開發產業,
    茶產業的興盛,使咸菜甕鄉街繁榮如昔。在日人統治經營下,不斷地購買土地,作為
    機關設施的用地。基於實際的需求,各種公共設施幾乎都分布於新街的北側,新街乃
    逐漸地往北延伸,終與老街互相連結。
    由本文個案研究顯示,鄉街的形成與發展,受土地拓墾及其社會組織的影響與限制,
    最後,又因國家力量的介入,而劇烈地改變其空間型態。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