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子力 HSU,TZU LI |
---|---|
論文名稱: |
近/進/浸直排輪 ---------身體之再現/體現 The Representing and Experiencing of The Body in In-line skating World |
指導教授: |
劉一民
Liu, I-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近/進/浸 、直排輪 、再現 、體現 |
英文關鍵詞: | touching, trying, fascinating, in-line skating, representation, experi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走入直排輪世界中,經研究發現玩家經歷了「近」「進」「浸」這樣的三個流程,在「近」階段中,所感受到的是在全球化的影響及消費慾望的勾引下,使我們接「近」了直排輪,得以認識直排輪;在「進」階段中由於傳統文化上種種束縛,阻礙了許多人,但由於消費者本身的能動性突破了層層的障礙,得以「進」入到直排輪世界中,不過在實際體驗後有些人卻選擇離開,最後留下的是沉「浸」在直排輪世界中真正的玩家;在「浸」階段的玩家,是受到了一些不可見力量的吸引,樂於秀異出自己的身體、享受快感,使得玩家是身不由主的迷戀於此。
在「近」階段中,所看到的身體再現的形式,大多數是透過媒體、文字或現場比賽等呈現出來,刺激了大眾的想像,而將之體現在外形成了兩種類型:一種是運動消費類型;另一種則是運動實踐類型。在「進」階段中,身體再現的形式是透過影帶、雜誌、書籍等追求技術,這些體現在外又可分為二類型:一種以超人類型為代表;另一種則是悲劇想像式的英雄。在「浸」階段中再現是一種模仿身體,再經由身體模仿結合了超人與悲劇英雄後,體現在外的是一種肉身體現,在此形成了一種創造性身體。最後在直排輪世界中,我們看到玩家正透過極限體驗,不斷地感受不同的自我,在有意志及審美作用下,最終實現了一種生活風格,選擇做自己去感受存有的美。
When walking into the world of in-line skating, this thesis finds out that the players go through three levels: “touching”, “trying”, and “fascinating”. In the stage of touching, the players come close to in-line skating on account of the influence 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sire of consuming. In the stage of trying, they are afraid at first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bondag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they get rid of the bondage because of consumers’ agency. After entering the world of in-line skating, some players experience it but choose to leave, and the others make the decision to stay and be the real players. In the stage of fascinating, the players attracted by some invisible power are fond of showing their bodies. They just can’t help but fall in love with the sport.
In the stage of touching, the style of body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s to awake people’s imagination by media, words or competition, which divides into two types:one is sports consumption, and the other is sports fulfillment. In the stage of trying, the style of body representation chases for technique by videos, magazines, and books, which divides into two types:overman represents one type and imaginative tragic hero represents the other. In the stage of fascinating, the style of body representation is a kind of imitative body. The body imitation which combines overman and imaginative tragic hero represents a kind of “ the flesh,” and finally it becomes a kind of “creative body.” At last, in the world of in-line skating, the thesis finds out that the players enjoy feeling the various and different selfness by experiencing the extreme games. They live to feel the beauty of existence and fulfill their living style according to their will and esthetics.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李俊季主編(1999)。輕鬆學直排輪。台北:二匠文化。
李健鴻(1996)。快感消費文化。台北:前衛。
林志明譯(1997)。Baudrillard著。物體系。台北:時報。
周業峰譯(1999)馬克、包威爾,約翰、思文森合著。直排輪滑滑樂。台北:世潮。
易劍東(1998)。體育文化。台北:揚智。
洪凌譯(1998)Baudrillard著。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
高宣揚(2003)。當代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高宣揚(2002)。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張威克(1998)。大學體育之權力現象探微─從傅柯的權利觀出發。台中。天明。
黃瑞祺(2001)。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黃瑞祺主編(2003)。後學新論。台北:左岸。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台北:聯經。
黃俊傑(2001)。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Robert Bocock著。消費。台北:巨流。
張君玫譯(2001)約翰․史都瑞。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瑞麟譯(1998)梅奎爾著。傅柯。台北:桂冠。
傅佩榮解讀(1999)。論語。台北:立緒。
錢俊譯(1995)德雷福斯/拉比諾著。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
洪箐勵(2002)。悲劇沒落下的風爽河悲劇誕生之戶為文本閱讀:尼采與傅柯批判真理與主體自由思想之比較。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佳鈴(2001)。失去影子的世界-布希亞以擬象論當代實在。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宏昭(1997)。符號、擬仿、內爆-布希亞媒介社會論述探討。私立中國文化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嘉雯(2000)。記憶˙流浪˙扮裝-消費社會的婚紗攝影空間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俊儒(2003)。傅柯主體觀對課程理論之啟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榮豐(2000)。先秦儒家踐禮之身體觀。國立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宏銘(2003)。一種另類運動的文化地景以都市滑板族的運動空間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奇睿(2000)。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祺昌(2002)。時間、空間與攝影-解讀報紙九二一大地震之相片。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宗宜(2002)。傅柯論自我的技術。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卓軍(1998)。身體與想像的辯証 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呂潔如(2001)。只要你敢秀-青少年文化初探。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2號。頁108-114。
姚人多(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獨。當代,第50期。頁126-133。
劉一民(1991)。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的反省。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13輯。頁53-61。
蘇峰山(2003)。傅柯對權力之分析。收於黃瑞祺所編之歐洲社會理論。頁41-142。
鄭冠榮(1995)。透明的身體。當代,第112期,頁40-45。
韓立譯(1986)。性愛、倫理及其他。當代,創刊號,頁39-43。
吳崇旗、周靈山(2002)。淺析世界盃足球賽的全球化發展──傳播、政治、
經濟、文化的觀點。大專體育,第63期,頁152-158。
吳崇旗、周靈山(2002)。淺析全球化潮流中運動傳播媒體的發展。大專體育,第60期,頁104-110。
莊坤良(2001)。迎/拒全球化。中外文學,第30卷,40期,頁8-250。
李永熾(2000)。波笛爾與文化再生產。當代,第16期,頁18-230。
潘榮飲(2001)。現代消費理論的轉折與超越-從阿多諾、馬庫色到布希亞。思與言,第39卷,1期,頁145-172。
Charlotte Furth著。莊竹山譯。(1999)。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第10卷,4期,頁129-1430。
報紙:
黃建仁(2003,8月22日)。直排路檢定周六上路。蘋果日報,D4版。
黃慶安(2003,7月13日)。樹林極限運動場啟用。民生報,B6版。
黃慶安(2004,2月21日)。極限運動由業餘邁向專業化。民生報,B7版。
網路:
http://www.prosports.com.tw/
http://home.pchome.com.tw/cool/u8710316
http://www.tw-xgame.org/
http://www.justsports.net.tw/
http://www .wroller.idv.tw/
http://www.o22y.com/Taipei/asi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