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憲章
Yang, Hsien-Chang
論文名稱: 國中校長應用溝通行動理論於校園衝突管理之研究
Applying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on Campus Conflict Management: The Ca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指導教授: 侯世光
Hou, Shih-Kua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溝通行動溝通行動理論衝突管理國中校長
英文關鍵詞: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conflict management,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TAHRD.007.2018.F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為探究國中校長應用溝通行動理論於校園衝突管理之適用性。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分別訪談全國六大地區之六位國中校長;問卷調查法則以全國72所國中校長為主要調查對象。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中校長知覺校園衝突
    (一)不同背景的國中校長對於溝通行動及衝突管理的看法並無差異
    (二)溝通行動不夠落實是校園衝突的主要原因
    (三)藉由溝通行動的介入避免造成衝突的負面影響
    (四)藉由溝通行動介入能轉變衝突結果成正面效果
    二、溝通行動應用在校園衝突管理可行性
    (一)國中校長普遍認同溝通行動對校園衝突管理是有效的
    (二)落實溝通行動就是最佳的衝突管理策略
    (三)溝通行動就是採取樂於溝通的態度、讓人聽懂的溝通內容、互相尊重的溝通方式及反省自己的意識型態
    三、國中校長溝通行動與衝突管理的關係
    (一)溝通情境的營造靠校長的領導風格
    (二)校長本身的溝通能力需要有效提升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給國中校長的建議:「溝通」是校長治校的重點、用輕鬆的心情來處理校園衝突、校長誠意溝通解決校園衝突、校長要維持公平的立場獲得信任感、校長溝通時保持公正友善的態度。
    二、給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加強培養校長的衝突管理實戰能力、頒行的教育法令或公文要明確周延可行、研發提供校長的溝通表達的訓練課程。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蒐集更多的衝突情境及成功案例分享、主要對象建議以教師為主。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on campus conflict management within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 with six principals from six main regions and also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 72 principal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campus conflict percep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1) No differences between principal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on perceiving communicative action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2) Not fully implementing communicative action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conflicts.
    (3) Implementing communicative actions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 caused by conflicts.
    (4) Implementing communicative actions to turn conflicts into opportunities driving positive impacts.
    2. The feasibility of employing communicative actions on campus
    (1) Principals generally agree that communicative actions are effective on campus conflict management.
    (2) Implementing communicative actions is the best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y.
    (3) Communicative actions include the attitude willing to communicate, the contents enabling to understand, the way showing mutual respect and the self-reflection to evaluate one’s own ideology.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ve action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of principals
    (1)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are created by principals’leadership styles.
    (2) Principals’ communicative skills need to be developed effectively.

    Thes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llow the researcher to present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1. For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for principals to implement school management. Keep relaxed and show sincerity to deal with campus conflicts. Secure fairness to build trust. Maintain an open and friendly attitude during communication.
    2. For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Train and strengthen principals’ practical ability of conflict management. The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 stated in educational acts and official documents need to be precise, thorough and practical. Develop training courses of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for principals.
    3. For future researchers: More conflict scenarios and successful stories can be collected and shared. Teachers can b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V 目 錄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校園衝突意涵及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溝通行動理論內涵分析 32 第三節 溝通行動於衝突管理之應用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研究設計概念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89 第二節 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16 第三節 研究發現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6 一、中文部份 156 二、外文部份 161 附 錄 165 附錄一:問卷初稿 166 附錄二:專家效度修正後之正式問卷 172 附錄三:訪談大綱 177 附錄四:深度訪談委託邀請函 17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淳美 (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衝突管理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杰(2009)。台中市國民小學親師衝突原因及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宜穎 (2006)。 親師衝突對私立幼兒園教師教學情緒及教學承諾之影響。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李明來 (2008)。 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邱汶津 (2015)。即時通訊LINE在國小親師溝通應用之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祖賢(1996)。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邱漢誠 (2000)。Habermas 溝通行動理論之析論。復興崗學報,69,263-283。
    沈 六(1986)。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水牛。
    吳正陽(2007)。利潤中心制產生之組織衝突對績效的影響探討—以國際觀光旅館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7)。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珍梅(2012)。幼兒園親師衝突中的權力建構與性別經驗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8,97-114。
    周春美、沈建華(1995)。如何建立學校組織衝突管理模式。技職雙月刊,25,49-53。
    林振中 (2006)。Habermas 之溝通行動理論在營造和諧校園的應用探討。中等教育,57:3,p62-77。
    林佳珍 (2009)。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麗(2012)。國小教師親師衝突原因認知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以台北市某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林振春(1993)。衝突管理理論及其在團體中的運用。社會教育學刊,22,73-106。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堙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文(2008)。幼稚園家長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郡瑩、林淑華(2000)。哈伯瑪斯(J.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親師溝通歷程中的啟示。研習資訊,17(2),70-75。
    余姿瑩(2008)。高雄市國民中學師生管教衝突類型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茂田 (2006)。哈伯瑪斯溝通行動之互為主體性論述及其教育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怡芳 (2008)。幼兒園親師不愉快經驗之探究。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志明(2011)。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昌智(1988)。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胡惟惇 (2008)。哈伯瑪斯溝通理性觀探析─兼論台灣完全中學團體間溝通之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夢鯨 (1991)。從教育合理性的詮釋與批判論教育的合理轉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高宣揚(1987)。新Marx 主義導引,臺北:洞察。
    高榮孝 (2005)。Habermas 的溝通理論與宗教交談-宗教交談的真理觀。輔仁大學碩士論文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華強(2008)。校園衝突與危機處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宗顯 (2003)。共識論述與差異政略思想在學校行政革新上的和合與適用性:Habermas、Lyotard 與中國「道」思想的論釋性應用。教育研究集刊,40:2,97-115。
    黃怡雯 (2006)。客籍國中小校長的領導風格、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祺(1986)。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巨流。
    黃建清 (2005)。國民小學親師衝突原因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雪緣 (2007)。 初任校長第一年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毅叡 (2007)。國民中小學學校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關係研究:從微觀政治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景營的天空。臺北:高等教育。
    陳若懿 (2014)。從哈伯瑪斯「溝通行動論」探討特教團隊的溝通模式—以丹鳳高中之國中部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珠 (2011)。國小校長辦學理念形成因素與實踐 之研究 -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美和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玟甄 (2005)。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昭曄(2004)。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教育研究(高師),12, 213-223。
    陳淑芬 (2007)。「中部地區中小學與學校教師會組織衝突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秋 (2005)。Habermas 之審議式民主觀對於公民教育之啟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21。
    陳禮中(2002)。人際大挑戰。臺北:宇河。
    溫子欣(2009)。成功校長領導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溫明麗 (1996)。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臺北:師大書苑。
    曾燦金(1994)。衝突係助力乎?抑阻力乎?論組織衝突之正反功能及其在學校行政管理之啟示。教育文摘,34(3),150-158。
    張天泰 (2009)。台灣校園師生溝通出了什麼問題?-以J.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分析《危險心靈》中的師生衝突。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臺北:東華。
    張德銳 (1994)。學校組織行為。臺北:五南。
    張德銳 (2004)。教育行政研究(第四版)。臺北:五南。
    張鍠焜(1999)。傅柯與Habermas啟蒙觀點及其教育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念湘(2008)。國民小學校長混合教練、師傅教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美玉 (2009)。領導行為對部屬衝突管理策略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魯先華 (2004)。教育行政組織業務與幕僚人員的衝突管理。中等教育,54:6,104-119。
    廖春文(1991)。Habermas 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適用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廖勇潭 (2006)。「國民小學行政與教學衝突困境及其因應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進雄 (1997)。學校組織衝突管理之探討。中等教育,5(48),13-20。
    蔡培村(主編)(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蔡淑媜 (2005)。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在數學教育親師溝通上的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金都 (2010)。國小校長建構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孫智辰 (2006)。從社工員服務外籍配偶的主體經驗檢視其處遇過程-以哈伯瑪斯的理想言談情境為觀點。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華亭(2009)。世界最簡單的哲理書:影響一生的簡單道理。臺北:德威。
    黎瑋(2015)。Jürgen Habermas論辯理論及其在教育政策形成之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杏玲 (2010)。哈伯瑪斯溝通理論在國民中學衝突管理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蘇俐綺(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對親師衝突現況知覺與其教學承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永治(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原因知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正平 (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知覺與衝突管理策略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2015)。校長的情緒領導。臺北:五南。

    二、外文部份
    Ashworth, M.A. (1989). A study of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s of principles and superintendents in the public schools of Ohio.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Aquino, K. (2000). Structural and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of workplace victimization: The effects of hierarchical statu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 171-193.
    Bondesio, M.J. (1992). Conflict Management at School: An Unavoidable Tas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5655)
    Bogdan, R.C. and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 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lake, R.R. and Monton, J.S. (1964). The Managerial Grid: The key to leadership excellence. Houston, TX: Gulf.
    Dessler, G. (1998). Personnel Management 4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Inc.
    Drory, A. and Ritov, I. (1997). Effect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opponent’s power on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8(2): 48-161
    Falbo, T. and Peplau, L.A. (1980). Power strategi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18-628.
    Forsyth, D. R. (1990). Group dynamics. (2nd ed.), CA: Brooks Cole.
    Gibson, J.L., Ivancevich, J.M. and Donnelly, J.H. (1990). Organizations. Texas: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Held, D. (1980).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ellriegel, D., Slocum, J.W. and Woodman, R.W. (198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New York: West.
    Habermas, J. (1981a).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1) (trans. by McCarthy, W.A.), Boston: Beacon Press.
    Habermas, J. (1981b).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2) (McCarthy, W. A.trans.), Boston: Beacon Press.
    Habermas, J. (1979).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Herbert, T. T. (1976).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Macmillan.
    Ingram, D. (1987). Habermas and the dialectic of reas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D.W. (1978).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emisphere.
    Katz, L.G. (1996). Child development knowledge and teacher preparation: Confronting assumptions. Special Issu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1.2: 135–146.
    Koehler, J.W., Anatol, K.W.E. and Applbaum, R.L. (1978). Public communication. New York: Macmillian.
    Laue, J. (1987). The emergence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ird party roles in conflict. In D. J. D.Sandole and I. Sandole-Staroste (Eds.),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roblem
    solving. London: Frances Printer.
    May, T. (2001). Interviewing: Methods and process. In Social: Issues,methods andprocess , 120-145.
    MaCarthy, E.J. (198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Haomewood, 7th ed., Illinois:Richard D. Irwin Inc.
    Maxwell, E. (1998). “I can do it myself”reflections on early self-efficacy. Roeper Review, 20, 183-188.
    Mcdaniel (1992). A comparison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respect to levels of cconflict, cconflict resolution behaviors, teacher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Nunnally, J.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Y.: McGraw-Hill.
    Peaget J. (1965).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Marjorie Gabain tran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latt, J. (2002).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view. In J. Gubrium and J. Holstein (Eds.),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Context and Method, 33-54. London: Sage.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12, pp.296-320.
    Rahim, M.A., Magner, N.R. and Shapiro, D.L. (2000). Motivational beliefs, study strategies, and mathematics attainment in high- and low-achievi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287-316.
    Rallis, S.F. and Rossman, G.B. (1998). Learning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Robbins, S.P. (2001). Organization behavior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2007). Korea’s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A Short History.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esser, C. and Loper, M. (1983). Management: The key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Sashkin, M. and Morris, W.C. (198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and experience. NJ: Reston.
    Schultz, B.G. (1989). Communicating in the small group: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Searle, J.P. (1969). Speech act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ers, R.H.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Thomas, K.W. (1976).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W.K. Hoy and C.G. Miskel (Eds.), New York: McGraw-Hill, 1991.
    Warren, L.A. (1986 ). Developing program offerings. In H. Beder, Market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exley, K.N. and Yurk, G.A. (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sonal psychology. IL: Irwin.
    Weber, A.L. (1992).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