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連忠
HUANG, LIEN-CHUNG
論文名稱: 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
指導教授: 王開府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2
中文關鍵詞: 禪宗公案體相用體用景德傳燈錄範疇佛性本體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12下載:2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的學術動機與目標,主要是試圖為禪宗公案建構一套解釋的哲學系統,能夠回應現代學術研究的挑戰及檢驗。並且透過合理及適宜的範疇,釐清研究的層面,揭顯公案思想義理的底蘊,為禪宗公案學術化的研究,舖設通往研究方法論的建構與更為深入公案思想的康莊大道,正是本文研究之目的與希望達成之學術價值。
    本文的研究是以公案思想為主題,透過體相用的哲學範疇,分別討論公案的佛性本體論、修證境界論與修行工夫論思想。由於禪宗語錄公案的相關文獻,非常龐雜且卷帙繁多,筆者學力有限,所以選擇了《景德傳燈錄》為公案研究的取材範圍中心,但不以此為限,除了大量的參考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旁及禪宗其他的文獻。至於研究的架構及系統,主要是得自於宗密禪教一致理論的靈感啟發,並且從《大乘起信論》中「法」與「義」的格局,舖展一分為三──體相用範疇的研究系統。宗密的禪教一致,主要是「以教證禪」與「禪教相資」的立場,而本文論證的路線是「以論(《大乘起信論》)釋禪」與「範疇論禪」的系統,強調從《大乘起信論》中詮釋「摩訶衍」(大乘佛法)的「法」即是眾生心,此心攝持一切世間與出世間法,也就是「實相」,本文將此連繫為「悟」的範疇。解釋「悟」(心)的「義」,即是體相用三大,本文設置為「體相用」範疇。換句話說,「體相用」範疇的「義」是詮釋「悟」範疇的「心」,如此的研究系統,主要是來自於《大乘起信論》的「法」與「義」對稱的思想格局。同時,禪宗公案在思想義理的預設是環繞著「悟」而開展的,「悟」也是佛教最為核心的觀念之一,其中又以禪宗特別講求「悟」的見地、悟境與修行工夫的理論。所以,在禪宗語錄公案的內容裏,或顯或隱,都是扣緊了「悟」的主題而環繞開展的。因此,研究「悟」的本質及原理,能夠深入了解禪宗精闢的思想,能夠揭示禪宗教義的底蘊。本文即是以體相用範疇,分別研究「悟」的佛性本體、修證境界與修行工夫論,並且統攝為一開而三的整體系統研究,成為研究的主體架構。
    本文研究的進程與方法,首先在第二章,處理禪宗公案的形成、演變、影響與價值,並且分成四小節,分別闡述公案的定義、起源與形成的歷史原因,公案文獻及文類的形成與表達形式的轉變,接著探討公案的分類、結構及功能作用,並且說明公案的語言特性、影響及學術價值。本文在第三章,介紹研究公案的哲學範疇,分析從體相用範疇的成立及其對禪宗公案思想研究的意義與價值。研究的進路,主要是從哲學範疇的定義,進一步討論中國哲學體用及體相用範疇的形成,希望能從中國哲學範疇的建立中,也建立起中國哲學的主體性,進而說明「體、相、用」範疇的建立,主要是由《大乘起信論》所提出,而且是適用於探討禪宗公案的思想。然後,以體相用範疇對禪宗的影響及其對公案研究的意義與價值為主題,更深入的分析《大乘起信論》體相用範疇的成立對禪宗思想的影響,介紹從體相用範疇建構公案研究的學術系統與方法進路,並且說明此範疇的成立對公案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代意義。本文在第四、五、六章中,以完整的系統,分別介紹公案「體」範疇的「佛性本體論」、「相」範疇的「修證境界論」與「用」範疇的「修行工夫論」。這三項部分是環繞著「悟」為中心,一開為三的分別討論悟的「體」、「相」及「用」。實際的研究進路與方法是說明何謂本體論?然後介紹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基本差異,確定佛教具有佛性本體論的思想,也探討惠能本體論思想的特質。接著,闡述禪宗佛性論的形成,從禪宗根本性質說明教外別傳到《壇經》傳宗的各項經論依據的轉變,再進一步的說明如來禪與祖師禪的佛性本體論的差異,以及歸結佛性本體論的理論根據。此外,「體」範疇另一項意義,就是從根本見地的成立保障成佛的可能性與實踐之依據,並且以為建構禪宗佛性本體論的義理系統。接著在第五章中討論的主題是公案修證境界論,也就是禪宗開悟的理論,說明從開悟思想論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的形成與意義,進而釐清開悟的定義、內容、原理與條件,再將開悟加以分類並討論其中含蘊的意義。不僅如此,由於開悟是內證的主觀體驗,所以必須從語錄公案中探討開悟的語詞風格,以及分析禪師對悟境現象的描述之中,是否相應於開悟的見地與修行工夫的實踐。然後,分析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的思想,特別是開悟的次第歷程與相應果位的說明,可以進一步的說明修證境界論是合乎於「相」範疇的「功德報身」義。接者,再說明開悟的公案教學系統與檢證標準。第六章,則是探討禪宗公案修行工夫論的思想,分別是從三個子題切入:其一,是探討解讀公案語言的條件與方法;其二,說明禪師啟悟學人的教學方法;其三,介紹禪宗學人的修行要領與參究公案的方法。有關於公案語言口語詞的解讀條件與方法,也是回應第二章探討的公案語言特性,做進一步深入及具體的研究。然後分析公案語言非邏輯與動作語言的解讀方法。在教學方法的層面,本文試以見地、證量、心力與配合生活因緣的啟悟為操作模型,以為禪師有一套教學的策略,是明不說破、暗設機關與痛下殺手的風格,並且扣端激發的方法為啟悟的原理。最後,說明禪宗學人的初機修行要領是發心立願為首、開悟見地為先與攝心無住的工夫理論。此外,具體的說明參究公案話頭與發起疑情的進階過程,並且提出知、明、默、疑、契、證六位參究公案話頭的歷程與方法為總結。
    透過本文的研究,特別是以體相用範疇為思考的進路,以體相用範疇的分類原則為探討公案思想的意義層面,期望能以此淺薄的成績,拋磚引玉,以開展禪宗公案學術思想研究的新局面。

    Abstract:
    The academic motive/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build a system of philosophy, which can react the challenge or check from modern academic field, to illuminate “complicated cases in Dhyana Sect”(禪宗公案). Moreover, making such a research clear by delimiting the appropriate categories concerned, revealing the great inner meanings, paving a golden wa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roaches pointing to the thoughts of the cases—all these will make this thesis academically valuabl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ose cases’ thoughts about buddhistic ontology (佛性本體論), boundary (修證境界論), and practices (修行工夫論). By means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philosophy—body (體), appearance (相), practice (用), given the tremendous related documents and the writer’s limited horizon, “Ching Te Chuan Teng Lu” (景德傳燈錄) is chosen as the only target texture here, but other data is covered by making much reference to modern scholars’ research as well as other documents of Dhyana Sect (禪宗). The structure of my system, mainly inspired by the theory of “Tzung Mi Zen Chiao unanimity” (宗密禪教一致), makes approaches to the triad of categories (體相用三範疇) developed from the bond of Law (法) and Meaning (義) in “Ta Sheng Chi Hsin Lun” (大乘起信論). This unanimity is chiefly placed in the positions of “probing Zenism by teaching” (以教證禪) and “Zenism and teaching benefit mutually” (禪教相資); my approach is in the system of illumination of Zenism by discussing “Ta Sheng Chi Hsin Lun” (大乘起信論) and categorization (範疇論禪). A large premium is put on this fact: the Law (法) in “Mo Ho Yen”(大乘佛法)is exactly “shared mentality” (眾生心), which can contain every mortal law or transcendental one, being so-called “Reality”(實相). The category of “ Enlightening“(悟)is referred to in my thesis. The triad of categories (體相用三範疇) in my thesis turns out to be the “Meaning” (義) to explain “Enlightening/Mentality” (悟/心).
    In other words, the Meaning in the triad correspond to the mentality in the category of “Enlightening”(悟), gotten by observing both Law (法) and Meaning (義)--the two symmetric thoughts in “Ta Sheng Chi Hsin Lun” (大乘起信論). Simultaneously. “Enlightening” (悟) is the pivot on which rotate the presumed reasons in “complicated cases in Dhyana Sect”(禪宗公案). Also, the concept serves as one core in Buddhism, especially Zenists put great emphasis on the theories of understanding insight, boundary, and practices. Hence, the content of the cases always seize the topic of Enlightening at any rate. Those about the topic’s essence and principles make it possible to comprehend Zen’s complicated thoughts and real content. The main structure goes well with the Buddhistic ontology, boundary, and practices in the frame of the triad of categories (體相用範疇).
    The second chapter, having four sections, deals with those cases’ formation, evolution, influence, and their value. They also state not only their definition, origin, historical causes, documents, the genre’s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expression, but their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 the philosophical categories of “complicated cases in Dhyana Sect”(禪宗公案) and their academic value. Furthermore, after thinking of their definition, body (體), appearance (相), and practice (用) in Chinese philosoph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view of their formation, hoping to build Chinese philosophical categories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triad categories (體相用範疇), a thought suitable for probing into the cases, was proposed in “Ta Sheng Chi Hsin Lun” (大乘起信論) first. The triad’s influence on Zenism and its meaning/value is the corner stone on which a whole academic system and methodology is built.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 individually give an explicit explanation of body/Buddhistic ontology (體/ 佛性本體論), appearance/ boundary (相/修證境界論) and practice/practices (用/修行工夫論). In fact, revolving around ”Enlightening” (悟), the three parts mentioned above bring about the central topic. By considering the definition of ontology, the basic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Buddhism has the thoughts of Buddhistic ontology are ensur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s of “Hui-neng” (慧能) as well explored. Next com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lements in Zenism, being added to the change of all the theories between the other branch sects and “Platform Sutra”(壇經). Furthermore, this fact is fully stated that “Tathaga Ahyana” (如來禪) is different from “Tripitaka Master Dhyana”(祖師禪) in their Buddhistic ontology, which is co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on Buddhistic ontology. Besides, the building of “primary insight”(根本見地) was endowed by “body” (體)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escaped (解脫).
    The fifth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boundary in those cases and the same theory of enlightening (悟) in Dhyana Sect (禪宗). Hereafter, the formation and meanings in the boundary are illustrated,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 content, principle, cond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re all clarified. Due to its subjectivity about one’s inner experience, Enlightening (悟) has to be explained in the linguistic context of those complicated cases (公案) and in the analysis of whether Tripitake Masters’ (禪師) descrip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Enlightening (悟) correspond to one’s insight and practices or not. The analysis, especially about the process and “the correspondence to Buddhistic hierarchy” (相應果位), can support the issue that boundary equal ”beneficence repays individual” (功德報身) in appearance category. At last,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complicated cases (公案) about enlighting and criteria is included in this chapter.
    The sixth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thoughts of practices in those cases. There are three sub-topics expected to hit the mark: First, to find the conditions and methods to decode the special linguistic expression in those cases. Second, to explain the teaching tactics chosen by Tripitaka Masters (禪師) to initiate their disciples. Third, to introduce the practices and the approaches to study those cases in Dhyana Sect (禪宗公案). Those decoding conditions and methods , aiming at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s in those cases, can be regarded as an advanced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fered in Chapter II. Those cases’ illogical expressions and body language are marked here. When it comes to their teaching tactics, insight (見地), certification (證量), mentality (心力), and initiation fitting with principal and subsidiary cause in life (配合生活的因緣)—all these are combined as an operational model for those Tripitaka Masters (禪師) to enlighten their followers. They wouldn’t proclaim their intention obviously, but reveal theirs in a variety of indirect ways, even belaboring or beating their dialogists soundly.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ll make it out that the essential points of practices in Dhyana Sect (禪宗) lie in making one’s first vow (發心立願為首), broadening one’s horizon initially (開悟見地為先), and rid one’s mentality of any obstruct (攝心無住). After concretely explaining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I draw a conclusion from the six elementary points: “Chih, Ming, Mo, I, Chi, Cheng” (知,明,默,疑,契,證) to end my thesis.
    I expect my superficial study, especially the approach of the triad of categories (體相用範疇) used as classifying principles to manage the meanings in those “complicated cases in Dhyana Sect”(禪宗公案), to be the least help in this field.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問題的產生與研究方法論1 第一節 本文研究之目的與價值1 第二節 本文研究之範圍與架構3 第三節 以往研究之成果與檢討6 第四節 本文研究之進程與方法8 第二章 禪宗公案的形成、演變、影響與價值11 第一節 禪宗公案的定義、起源與形成11 一、公案的定義11 二、公案的起源17 三、從西天二十八祖說看公案的形成19 四、「公案」一詞的出現及公案發生的歷史原因32 第二節 禪宗公案的形式、演變與發展34 一、公案文獻的形成34 二、公案文類的形成42 三、公案表達形式的轉變52 第三節 禪宗公案的分類、結構與作用56 一、公案的分類及主題56 二、公案的組織結構78 三、公案的作用與功能81 第四節 禪宗公案的特質、影響與價值88 一、公案的語言特性及思想特質88 二、公案對後世的影響99 三、公案的價值106 四、公案的興衰原因及「參究公案」評議112 第三章 體相用範疇與禪宗公案思想的研究115 第一節 範疇的定義與體相用範疇的形成115 一、哲學範疇的界義及功用115 二、體用範疇的形成與演變119 三、體相用範疇的界義與思想特質130 第二節 體相用範疇對禪宗的影響及其對公案研究的意義與價值139 一、《大乘起信論》體相用範疇對禪宗思想的影響139 二、從體相用範疇建構公案研究的學術系統與方法進路153 三、體相用範疇對公案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代意義157 第四章 禪宗公案佛性本體論159 第一節 禪宗佛性本體論之特質159 一、何謂本體論? 159 二、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基本差異162 三、佛教是否有本體論思想167 四、從《六祖壇經》論惠能本體論思想180 第二節 禪宗佛性論的形成183 一、從教外別傳到《壇經》傳宗的轉變183 二、如來禪與祖師禪的佛性本體論195 三、禪宗公案佛性本體論的理論根據197 第三節 根本見地與禪宗佛性論203 一、何謂見地? 203 二、從根本見地的成立保障成佛的可能性與實踐之依據208 三、從根本見地的成立建構禪宗佛性本體論的義理系統210 第五章 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221 第一節 從開悟思想論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的形成與意義221 一、何謂開悟?開悟的定義、內容、原理與條件221 二、開悟的分類與意義233 三、語錄公案中開悟的語詞風格與悟境現象的描述238 第二節 論禪宗公案修證境界論的思想特質與檢證標準244 一、禪宗開悟論的思想特質244 二、開悟的次第歷程與相應果位250 三、開悟的公案教學系統與檢證標準257 第六章 禪宗公案修行工夫論263 第一節 解讀公案語言的條件與方法263 一、公案語言口語詞的解讀條件與方法263 二、公案語言的非邏輯之解讀方法266 三、公案詩偈與動作語言的解讀條件與方法274 第二節 禪師啟悟的教學方法279 一、見地、證量、心力與生活因緣的啟悟為操作模型279 二、明不說破、暗設機關與痛下殺手的教學策略286 三、以有破有、以空破空與空有相破的啟悟原理291 第三節 禪宗學人的修行要領與參究公案的方法296 一、發心立願、開悟見地與攝心無住的修行初機要領297 二、參究公案話頭與發起疑情的進階修行工夫理論303 三、知、明、默、疑、契、證六位參究公案話頭的歷程與方法311 第七章 結論──禪宗公案學術研究的展望317 【附錄】 表一:景德傳燈錄各卷禪師人數統計327 表二:景德傳燈錄各版本禪宗祖師人數統計表328 表三:禪宗東西祖統(西天二十八祖)傳承對照一覽表329 表四:景德傳燈錄法脈圖332 表五:景德傳燈錄偈頌公案一覽表365 參考書目舉要375 【圖表目錄】 歷代學人暨相關典籍對於「公案」定義釋名一覽表13 禪宗公案的別名及其釋義50 《景德傳燈錄》中達摩至惠能公案表達形式一覽表52 《人天眼目》五宗禪法與公案判攝分類一覽表59 汾陽善昭十八問的翻譯及詮釋一覽表70 禪宗公案的思想內容結構表解80 先秦甲骨文、金文與郭店楚簡等體用字型及其使用意義舉例一覽表121 中國歷代學者體用範疇的使用一覽表126 體相用哲學範疇分類意義與儒釋道思想系統對照一覽表135 《景德傳燈錄》中禪師使用體用範疇內容一覽表150 「本體論」(ontology)詞源考察比較一覽表159 《景德傳燈錄》中引證《楞伽經》思想說明佛性論的部分198 《景德傳燈錄》中引證《大乘起信論》思想說明佛性論的部分198 《景德傳燈錄》中引證《金剛經》思想說明佛性論的部分199 《景德傳燈錄》中引證《涅槃經》思想說明佛性論的部分200 《景德傳燈錄》中引證《維摩詰經》(《淨名經》)思想說明佛性論的部分 202 《景德傳燈錄》中引證《楞嚴經》思想說明佛性論的部分202 宗密對禪門各宗的禪法見地判攝一覽表215 《景德傳燈錄》中有關「開悟」的記載一覽表238 《景德傳燈錄》中形容開悟運用「大悟」一詞一覽表239 《景德傳燈錄》中形容開悟運用「契悟」一詞一覽表241 《景德傳燈錄》中形容開悟運用「頓悟」一詞一覽表241 鈴木大拙列舉禪悟的八項特性245 宋.廓庵師遠的《十牛圖頌》與說明一覽表253 清.夢菴超格的《十牛圖頌》與說明一覽表255 蔡榮婷禪師啟悟法一覽表279 十項疑情不能發起的原因與促使成熟的方法一覽表309 《景德傳燈錄》與《博山和尚參禪警語》中六位參究公案方法一覽表312

    參考書目舉要
    壹、佛教經論類
    大正藏經類
    經序 冊數 經論名稱 卷數 編撰譯者
    0099 1 雜阿含經 50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0123 2 佛說放牛經 1 姚秦.鳩摩羅什譯
    0209 4 百喻經 4 蕭齊.求那毘地譯
    0215 1 佛說群牛譬經 1 西晉.法炬譯
    0220 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600 唐.玄奘譯
    0223 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27 姚秦.鳩摩羅什譯
    0235 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姚秦.鳩摩羅什譯
    0251 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 唐.玄奘譯
    0262 9 妙法蓮華經 7 姚秦.鳩摩羅什譯
    0278 9 大方廣佛華嚴經 60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0279 10 大方廣佛華嚴經 80 唐.實叉難陀譯
    0474 14 佛說維摩詰經 2 吳.支謙譯
    0475 14 維摩詰所說經 3 姚秦.鳩摩羅什譯
    0476 14 說無垢稱經 6 唐.玄奘譯
    0512 14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1 劉宋.沮渠京聲譯
    0602 15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2 後漢.安世高譯
    0604 15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1 後漢.安世高譯
    0613 15 禪祕要法經 3 姚秦.鳩摩羅什等譯
    0614 15 坐禪三昧經 2 姚秦.鳩摩羅什譯
    0618 15 達摩多羅禪經 2 東晉.佛陀跋跋羅譯
    0670 1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4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0842 1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1 唐.佛陀多羅譯
    1509 25 大智度論 100 後秦.鳩摩羅什譯
    1564 30 中論 4 姚秦.鳩摩羅什譯
    1568 30 十二門論 1 姚秦.鳩摩羅什譯
    1569 30 百論 2 姚秦.鳩摩羅什譯
    1579 30 瑜伽師地論 100 唐.玄奘譯
    1610 31 佛性論 4 陳.真諦譯
    1611 31 究竟一乘寶性論 4 後魏.勒那摩提譯
    1666 32 大乘起信論 1 梁.真諦譯
    1667 32 大乘起信論 2 唐.實叉難陀譯
    1795 3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 4 唐.宗密述
    1843 44 大乘起信論義疏 4 隋.慧遠撰
    1846 44 大乘起信論義記 5 唐.法藏撰
    1859 45 肇論疏 3 唐.元康撰
    1911 46 摩訶止觀 20 隋.智顗說
    1915 46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隋.智顗述
    1916 4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12 隋.智顗說
    1917 46 六妙法門 1 隋.智顗說
    2003 48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10 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
    2004 48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6 宋.正覺頌古.行評唱
    2005 48 無門關 1 宋.宗紹編
    2006 48 人天眼目 6 宋.智昭集
    2008 4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1 元.宗寶編
    2010 48 信心銘 1 隋.僧璨作
    2011 48 最上乘論 1 唐.弘忍述
    2012 48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1 唐.裴休集
    2013 48 禪宗永嘉集 1 唐.玄覺撰
    2014 48 永嘉證道歌 1 唐.玄覺撰
    2015 48 禪源諸詮集都序 4 唐.宗密述
    2016 48 宗鏡錄 100 宋.延壽集
    2018 48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1 宋.延壽撰
    2021 48 禪宗決疑集 1 元.智徹述
    2022 48 禪林寶訓 4 宋.淨善重集
    2023 48 緇門警訓 10 明.如巹續集
    2024 48 禪關策進 1 明.袾宏輯
    2025 48 修百丈清規 10 元.德煇重編
    2034 49 歷代三寶紀 15 隋.費長房撰
    2035 49 佛祖統紀 54 宋.志磐撰
    2036 49 佛祖歷代通載 22 元.念常集
    2037 49 釋氏稽古略 4 元.覺岸編
    2040 50 釋迦譜 5 梁.僧祐撰
    2041 50 釋迦氏譜 1 唐.道宣撰
    2058 50 付法藏因緣傳 6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
    2059 50 高僧傳 14 梁.慧皎撰
    2060 50 續高僧傳 30 唐.道宣撰
    2061 50 宋高僧傳 30 宋.寧等撰
    2075 51 歷代法寶記 1
    2076 51 景德傳燈錄 30 宋.道原纂
    2077 51 續傳燈錄 36
    2078 51 傳法正宗記 9 宋.契嵩編
    2079 51 傳法正宗定祖圖 1 宋.契嵩編
    2080 51 傳法正宗論 2 宋.契嵩編
    2092 51 洛陽伽藍記 5 元魏.楊衒之撰
    2837 85 楞伽師資記 1 唐.淨覺集
    卍續藏經類
    冊數 經論名稱 卷數 編撰譯者
    14 圓覺經大疏 12 唐.宗密述
    87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2
    87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1
    110 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1 梁.菩提達磨說
    110 頓悟入道要門論 1 唐.慧海撰
    110 諸方門人參問語錄(附達磨大師安心法門) 1 唐.慧海撰
    110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 1 唐.裴休問、宗密答
    110 宗門十規論 1 唐.文益撰
    112 博山參禪警語 2 明.成正集
    112 禪門鍛鍊說 1 明.戒顯著
    113 十牛圖頌 1 宋.慈遠述
    113 十牛圖頌 1 明.胡文煥著
    115 頌古聯珠通集 40 宋.法應集
    118 正法眼藏 6 宋.宗杲集並著語
    118 古尊宿語錄 48 宋.頤藏主集
    119 御選語錄 19 清.世宗皇帝御選
    119 四家語錄 5
    119 拈八方珠玉集 3 宋.祖慶重編
    119 禪宗無門關 1 宋.慧開抄錄
    130 隆興編年通論 30 宋.祖琇撰
    130 釋門正統 8 宋.宗鑑集
    136 建中靖國續燈錄目錄 3 宋.惟白集
    136 建中靖國續燈錄 30 宋.惟白集
    136 聯燈會要 31 宋.悟明集
    138 五燈會元 20 宋.普濟集
    143 指月錄 32 明.睢汝稷集
    146 禪宗正 10 明.如巹集
    禪宗全書
    冊數 經論名稱 卷數 出處
    1 全唐文禪師傳記集 全唐文
    2 景德傳燈錄 30 普慧藏本
    3 傳燈玉英集(殘卷) 宋藏遺珍集
    32 十牛圖頌(三種) 嘉慶.永來重刊本
    37 六祖壇經諸本集成(上)
    38 六祖壇經諸本集成(下)
    48 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山房夜話) 30 頻伽藏本
    96 禪林象器箋(上) 日本.鉛印本
    97 禪林象器箋(下) 日本.鉛印本
    100 看話決疑論 韓國.鉛印本
    佛光大藏經.禪藏
    代稱 經論名稱 卷數 類別
    景 景德傳燈錄 30 史傳部
    星 星雲禪話 4 語錄部
    貳、古代典籍類
    書目名稱 作者 出版者 出版日期
    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老子讀本 余培林注釋 台北:三民書局 1989.09八
    莊子讀本 黃錦鋐注釋 台北:三民書局 1988.03八
    朱子語類 朱熹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4.03一
    王陽明全集 王守仁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12一
    明儒學案 黃宗羲撰 台北:里仁書局 1987.03
    宋元學案 黃宗羲、全祖望撰 台北:河洛出版社 1975.03
    參、近代典籍類
    佛學專著類
    書目名稱 作者 出版者 出版日期
    禪史與禪思 楊惠南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5.04初
    禪門上堂詩中的「平常心是道」 楊惠南著 台北:佛教藝術雜誌社 1987 .10
    禪詩禪思 楊惠南著 台北:佛教藝術雜誌社 1987 .05
    禪思與禪詩──吟詠禪詩的密林裡 楊惠南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9.01初
    禪海 南懷瑾著 台北:先知出版社 1973.09三
    禪話 南懷瑾著 台北:老古文化事業 1990.01
    禪海之筏 陳榮波著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9.08再
    禪宗無門關重要公案之研究 楊新瑛著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2.11再
    禪宗與中國文化 葛兆光著 台北:里仁書局 1987.10.10
    禪宗的歷史與文化 胡適等著 台北:新潮社文化 1991.04初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洪修平著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1.10初
    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 李 淼著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1993.10初
    禪宗智慧與風姿 程兆熊著 台北:久大文化 1987.09初
    禪宗六變 顧偉康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4.12初
    禪骨詩心集 巴壺天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03再
    禪與悟 釋聖嚴著 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2.08初
    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 黃河濤著 台北:正中書局 1997.08初
    禪與詩學 張伯偉著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1995.01初
    禪學與唐宋詩學 杜松柏著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1978.12再
    禪的體驗 釋聖嚴著 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8.01五
    禪的世界 洪啟嵩著 台北:阿含文化 1998.08初
    禪林寱語 白雲禪師著 台東:大智書苑 1969.04初
    禪林采風錄 白雲禪師著 彰化佛印月刊社 1982.07
    禪師啟悟法 蔡榮婷著 台北:文殊雜誌社 1986.05
    禪七與公案的奧秘 洪啟嵩著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94.05初
    禪門解行 聖嚴法師著 台北:圓神出版社 1991.09初
    禪詩牧牛圖頌彙編 杜松柏著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3.05初
    中國禪學研究論集 冉雲華著 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0.07初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 冉雲華著 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0.08初
    中國佛學特質在禪 太虛大師 台北:菩提印經會 1986.12
    中國佛教史概論 陳新會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1.06
    中國佛教泛論 藍吉富著 台北:新文豐出版 1993.08初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 吳汝鈞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06初
    中國佛性論 賴永海著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0.12初
    中國禪學思想史 洪修平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04初
    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 呂澂等著 台北:彙文堂出版社 1987.06初
    中國禪宗史話 褚柏思著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0.07四
    中國大乘佛學 方東美著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1988.11三
    中國禪學思想研究 何國銓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04
    中國禪宗的形成 蔡日新著 台北:圓明出版社 1999.03初
    佛教與佛學 龔師鵬程著 台北:新文豐出版 1996.08初
    佛性與般若 牟宗三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89.02五
    佛教史料學 藍吉富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07初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 楊惠南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
    佛教因明的探討 林崇安著 台北:慧炬出版社 1991.03初
    佛教各宗大綱 黃懺華著 台北:天華出版事業 1980.08初
    佛家哲理通析 陳沛然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10初
    佛學研究方法論 吳汝鈞著 台灣:學生書局 1989.09初
    公案禪話 吳怡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79.05初
    葛藤集 融熙法師著 台北:天華出版事業 1978.11初
    知止齋禪學論文集 杜松柏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11初
    新唯識論 熊十力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85.03再
    如何修證佛法 南懷瑾講 台北:老古文化事業 1989.08
    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 蔣義斌撰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08初
    印度哲學史 楊惠南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5.08初
    太虛大師自傳 太虛大師著 台北:普門文庫 1986.03再
    安祥禪 耕雲著 台北:中華禪學雜誌社 1995.09再
    詩與禪 孫昌武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4.08初
    滄海文集 幻生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1.06
    神會和尚傳 胡適著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8.09三
    王陽明與禪 陳榮捷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84.11初
    碧巖集點校(圜悟克勤禪師編著) 歐陽宜璋點校 新店:圓明出版社 1994.05.初
    華嚴宗哲學 方東美著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1986.06三
    隋唐及五代佛教史 湯用彤著 台北:慧炬出版社 1986.12初
    《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 龔雋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11初
    大慧宗杲之禪法 鄧克銘著 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0.07初
    永明延壽宗教論 孔維勤著 台北:新文豐出版 1983.01初
    現代中國佛教史新論 江燦騰著 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1994.04
    碧巖集的語言風格研究 歐陽宜璋著 新店:圓明出版社 1994.04
    大乘起信論講義 圓瑛編輯 台北:新文豐 1990.11初
    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增訂本 呂寬賢編 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1995.08
    法藏 方立天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07初
    宗密 冉雲華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05初
    道元 傅偉勳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6.04初
    吉藏 楊惠南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9.04初
    慧遠 區結成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7.12初
    惠能 楊惠南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04初
    竺道生 陳沛然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06初
    湛然 賴永海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03初
    湯用彤 孫尚揚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6.06初
    永明延壽 冉雲華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9.06初
    熊十力 景海峰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06初
    世界佛教通史上冊 聖嚴法師 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1.09六
    隋代佛教史述論 藍吉富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3.10二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著 板橋:駱駝出版社 1987.08初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 李世傑撰 台北:新文豐出版 1980.05初
    宋代理學與佛學學之探討 熊琬著 台北:天津出版社 1985.04初
    龍樹與中觀哲學 楊惠南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10初
    隋唐佛教宗派研究 顏尚文著 台北:新文豐出版 1980.12初
    絕對與圓融 霍韜晦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9.12初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黃連忠釋譯 台北:佛光山宗務委員會 1998.02初
    宗密的禪學思想 黃連忠著 台北:新文豐 1995.04初
    印順法師著作類(含印順法師思想研究)
    般若經講記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03再
    寶積經講記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0987.04再
    勝鬘經講記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01再
    藥師經講記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10再
    中觀論頌講記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3.04再
    攝大乘論講記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10再
    大乘起信論講記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02再
    佛法概論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5.02再
    中觀今論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03再
    唯識學探源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10再
    性空學探源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04再
    成佛之道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3.09再
    太虛大師年譜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05再
    佛在人間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03再
    學佛三要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7.03再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08再
    淨土與禪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06再
    我之宗教觀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12再
    無諍之辯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11再
    教制教典與教學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12再
    佛教史地考論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12再
    華雨香雲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12再
    佛法是救世之光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6.09再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04再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10再
    中國禪宗史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06再
    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1.09再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01再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10再
    空之探究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05再
    印度之佛教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10再
    法海微波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10再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順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11再
    印順佛學思想研究 郭朋著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11初
    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 藍吉富編 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10再
    鈴木大拙著作類
    禪思想史研究(鈴木大拙全集) 第二卷 松岡文庫 1968.05
    公案論(鈴木大拙全集) 第四卷 松岡文庫 1968.06
    禪思想(鈴木大拙全集) 第十三卷 松岡文庫 1969.02
    禪研究(鈴木大拙全集) 第十二卷 松岡文庫 1969.10
    禪生活(鈴木大拙全集) 第十二卷 松岡文庫 1969.10
    禪道(鈴木大拙全集) 第十三卷 松岡文庫 1969.02
    禪問答悟(鈴木大拙全集) 第十三卷 松岡文庫 1969.02
    禪與心理分析 孟祥森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9.03再
    禪天禪地 徐進夫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9.08再
    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 徐進夫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9.10再
    開悟第一 徐進夫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88.04初
    禪風禪骨 耿仁秋譯 台北:大鴻圖書 1992.09初
    禪佛教入門 李世傑譯 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1971.11再
    禪學隨筆 孟祥森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2.01初
    禪與與心理分析(鈴木大拙‧佛洛姆著) 孟祥森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1.09初
    禪與藝術 劉大悲譯 台北:天華出版事業 1982.09再
    翻譯著作類
    中國禪思想史(柳田聖山著) 吳汝鈞譯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12初
    中國佛教發展史 中村元等著 台北:天華出版事業 1984.05
    中國佛教文學(加地哲定著) 劉衛星譯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3.07初
    禪的訓練 徐進夫譯 台北:天華出版事業 1980.12初
    禪學講話(日種讓山著) 芝峰法師譯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5.07
    禪的公案探究(杜默靈等著) 徐進夫編譯 台北:武陵出版社 1983.12初
    禪的智慧(中山正和著) 朱廣興譯 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1995.07初
    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鎌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 高雄:佛光山出版社 1990.02再
    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卷(鎌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 高雄:佛光山出版社 1986.04初
    中國佛教通史第三卷(鎌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 高雄:佛光山出版社 1990.02初
    中國佛教通史第四卷(鎌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 高雄:佛光山出版社 1993.02初
    中國禪(鐮田茂雄著) 關世謙譯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0.07三
    禪語錄(上冊)(馮作民) 宋秀玲編譯 台北:星光出版社 1982.07
    開悟的神祕與趣味(Eugen Herrigel著) 魯宓譯 台北:方智出版社 1997.07初
    中國佛教史概說(野上俊靜等著) 釋聖嚴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9.12六
    中國禪思想史(柳田聖山著) 吳汝鈞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5.12三
    禪門三柱(菲力浦.凱普樓編著) 顧法嚴譯 台北:慧炬出版社 1989.05三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釋聖嚴著) 關世謙譯 台北:學生書局 1988.11初
    符號學要義(羅蘭巴特著) 洪顯勝譯 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1989.11再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T.霍克思著) 陳永寬譯 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1989.03再
    佛性思想 釋恆清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02
    佛典成立史(水野弘元著) 劉欣如譯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6.11初
    印度教、佛教、禪(南茜.羅絲原著) 廖世德編譯 台北:星光出版社 1984.10初
    佛學研究指南 關世謙譯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01再
    原始佛教思想論(木村泰賢著) 歐陽瀚存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09六
    佛教思想在中國的開展(玉城康四郎主編) 許洋主譯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1995.02初
    佛學研究入門(平川彰等著) 許明銀譯 台北:法爾出版社 1990.05初
    中國禪宗史(阿部肇一著) 關世謙譯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07初
    禪學智慧(平田精耕著) 柯素娥譯 台北:大展出版社 1991.05三
    佛學以外專著類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 張立文著 台北:五南圖書 1996.07初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 葛榮晉著 台北:萬卷樓圖書 1993.04初
    中國學術思想史 鄺士元著 台北:里仁書局 1992.01.01
    中國學案史 陳祖武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04初
    什麼是中國形上學 周伯達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99.04初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 馮耀明著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 1989.09初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梁啟超著 台北:中華書局 1989.06十
    中國哲學的特質 牟宗三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74.08再
    圓善論 牟宗三著 台北:學生書局 1895.07初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89.10八
    心體與性體 牟宗三著 台北:正中書局 1989.05初
    現象與物自身 牟宗三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84.08四
    康德的道德哲學 牟宗三著 台北:學生書局 1983.10再
    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 台大哲學系主編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03初
    郭象 湯一介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9.01初
    王弼 林麗真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07初
    嚴復 王中江著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0997.04初
    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編序 論文名稱 作者 冊數/分冊書名
    0001 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 胡 適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02 壇經考之二──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 胡 適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03 荷澤大師神會傳 胡 適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04 關於神會和尚生卒年代的改定 彭楚珩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05 神會與壇經 錢 穆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06 神會與壇經──評胡適禪宗史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 順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07 六祖壇經異刊本之發現 李嘉言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08 讀六祖壇經 錢 穆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09 讀六祖〔法寶壇經〕 乃 光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0 論能秀兩大師 唐大圓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1 六祖壇經大義──慧能真修真悟的故事 錢 穆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2 六祖之偈──關於六祖之偈 錢穆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3 關於六祖壇經 楊鴻飛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4 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 錢 穆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5 〔壇經之真偽問題〕讀後 楊鴻飛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6 再論關於壇經真偽問題 錢 穆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7 再論壇經問題」讀後 楊鴻飛 (1)《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8 慧能與壇經 澹 思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19 談六祖壇經真偽問題 蔡念生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20 禪史禪學與參禪──結束討論禪宗史學的爭論 華嚴關主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21 禪宗六祖傳法之分析 陳寅恪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22 壇經之筆受問題 羅香林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23 壇經法義之體會 蕭春溥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24 六祖壇經管見 羅時憲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25 「六祖壇經」研究略見 高永霄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26 從六祖壇經以論禪門人物之人生智慧及其生活境界 許兆理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0027 中國佛學特質在禪 太 虛 《禪學論文集(一)》
    0028 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 心 源 《禪學論文集(一)》
    0029 佛教思想之開展與禪的考察 木村泰賢 《禪學論文集(一)》
    0030 中國的禪宗 白 聖 《禪學論文集(一)》
    0031 禪宗的思想 巴壺天 《禪學論文集(一)》
    0032 禪的世界觀 李世傑 《禪學論文集(一)》
    0033 禪宗的思想與風範 鑒 安 《禪學論文集(一)》
    0034 從禪宗的教學方法、勞動精神中看出宗師們的風格 慧 風 《禪學論文集(一)》
    0035 達摩禪系和禪的教學 石 屋 《禪學論文集(一)》
    0036 談談有關初期禪宗思想的幾個問題 呂 澂 《禪學論文集(一)》
    0037 禪:答胡適博士 鈴木大拙 《禪學論文集(一)》
    0038 存在主義、實用主義與禪 鈴木大拙 《禪學論文集(一)》
    0039 唐代禪宗與現代思潮 太 虛 《禪學論文集(一)》
    0040 唐代禪宗學說略述 呂 澂 《禪學論文集(一)》
    0041 試論唐末以後的禪風──讀「碧岩錄」 鑒 安 《禪學論文集(一)》
    0042 禪對中外詩畫的影響 邢光祖 《禪學論文集(一)》
    0043 中土禪宗五祖述略 船 庵 《禪學論文集(二)》
    0044 初祖菩提達磨禪師 船 庵 《禪學論文集(二)》
    0045 二祖慧可禪師 船 庵 《禪學論文集(二)》
    0046 三祖僧璨禪師 船 庵 《禪學論文集(二)》
    0047 四祖道信禪師 船 庵 《禪學論文集(二)》
    0048 五祖弘忍禪師 船 庵 《禪學論文集(二)》
    0049 牛頭法融與牛頭禪 慧 風 《禪學論文集(二)》
    0050 論慧能六祖禪 陳真如 《禪學論文集(二)》
    0051 禪宗五枝派別述略 黃益毅 《禪學論文集(二)》
    0052 石頭禪要 乃 光 《禪學論文集(二)》
    0053 馬祖禪要 乃 光 《禪學論文集(二)》
    0054 百丈禪要 乃 光 《禪學論文集(二)》
    0055 溈仰宗禪要 乃 光 《禪學論文集(二)》
    0056 臨濟禪初探 乃 光 《禪學論文集(二)》
    0057 漫談趙州禪 乃光 《禪學論文集(二)》
    0058 達摩的行跡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59 南泉的庭前花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0 黃檗的罵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1 趙州的門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2 道吾的不道不道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3 德山的來勢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4 仰山的遊山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5 俱胝的一指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6 雲門的敲門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7 香林的成勞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8 風穴的一塵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69 投子的投明須到 程兆熊 《禪學論文集(二)》
    0070 宋代禪宗的血脈考 曾普信 《禪學論文集(二)》
    0071 蘇東坡肚子裡的禪宗骨董 融 熙 《禪學論文集(二)》
    0072 禪學古史考 呂 澂 《禪宗史實考辨》
    0073 禪學考原 胡 適 《禪宗史實考辨》
    0074 達摩以前中土之禪學 忽滑谷快天 《禪宗史實考辨》
    0075 中土禪宗之導源與發展 許 丹 《禪宗史實考辨》
    0076 中國禪學考 蒙文通 《禪宗史實考辨》
    0077 禪宗與菩提達摩 巴 宙 《禪宗史實考辨》
    0078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考 黃懺華 《禪宗史實考辨
    0079 菩提達摩 湯用彤 《禪宗史實考辨》
    0080 菩提達摩考 胡 適 《禪宗史實考辨》
    0081 與胡適之論菩提達摩書 太 虛 《禪宗史實考辨》
    0082 楞伽宗考 胡 適 《禪宗史實考辨》
    0083 宋譯楞伽與達摩禪 印 順 《禪宗史實考辨》
    0084 南朝至唐光孝寺與禪宗之關係 羅香林 《禪宗史實考辨》
    0085 舊唐書僧神秀傳疏證 羅香林 《禪宗史實考辨》
    0086 光孝寺與六祖慧能 謝扶雅 《禪宗史實考辨》
    0087 慧能傳質疑 何格恩 《禪宗史實考辨》
    0088 與柳田聖山論禪宗史書》 胡 適 《禪宗史實考辨
    0124 跋斐休的唐故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 胡 適 《中國佛教史論集(二)》
    0125 大顛惟儼與韓愈李翱關係考 羅香林 《中國佛教史論集(二)》
    0128 宋代的佛教 東 初 《中國佛教史論集(三)》
    0129 趙宋佛教史上契嵩的立場 牧田諦亮 《中國佛教史論集(三)》
    0130 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 方 豪 《中國佛教史論集(三)》
    0193 達摩大師的「二入四行觀」與「安心法門」 無 礙 《禪宗典籍研究》
    0194 宋譯楞伽與達摩禪 印 順 《禪宗典籍研究》
    0195 讀寶誌十四科頌與少室逸書 錢 穆 《禪宗典籍研究》
    0196 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 胡 適 《禪宗典籍研究》
    0197 雪竇百頌講座 無 言 《禪宗典籍研究》
    0198 碧巖錄解題 王進端 《禪宗典籍研究》
    0199 碧巖集評述 乃 光 《禪宗典籍研究》
    0200 「宗鏡錄」如何以「法界大緣起」闡釋心和境的關係 傅 振 《禪宗典籍研究》
    0201 永嘉禪師證道歌述解 南 亭 《禪宗典籍研究》
    0202 禪的牧牛圖 李岳勳 《禪宗典籍研究》
    0212 趙宋以後的佛教宗派 山內晉卿 《中國佛教史論集(五)》
    0225 元賢禪師的「鼓山禪」及其生平 林子青 《中國佛教史論集(六)》
    0226 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禪門鍛鍊說 林元白 《中國佛教史論集(六)》
    0232 語錄與順治宮廷 劉 二 《中國佛教史論集(六)》
    0288 禪宗對我國繪畫的影響 無 住 《佛教與中國文化》
    0298 宋明理學與禪宗 南懷瑾 《佛教與中國文化》
    0299 宋明理學與禪宗文化 東 初 《佛教與中國文化》
    0319 略論禪宗與中國文學 何 朋 《佛教與中國文學》
    0347 佛家邏輯 呂 澂 《佛教邏輯與辯證法》
    0348 論佛家邏輯的必然性與概然性 李潤生 《佛教邏輯與辯證法》
    0349 因明與邏輯 霍韜晦 《佛教邏輯與辯證法》
    0451 楞伽疏決與唯識抉擇談質疑 周繼武 《唯識問題研究》
    0459 駁印順師評破讀唯識新舊二譯不同論後的意見 守 培 《唯識問題研究》
    0460 答守培師駁評破讀唯識新舊二譯不同論後的意見 印 順 《唯識問題研究》
    0464 評熊十力哲學 朱世龍 《唯識問題研究》
    0465 評熊十力所著書 萬 鈞 《唯識問題研究》
    0513 禪宗 呂 澂 《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
    0529 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 幻 生 《華嚴學概論》
    0530 宗密思想的特質 李世傑 《華嚴學概論》
    0568 大乘起信論辯 章太炎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69 大乘起信論考證 梁啟超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0 評大乘起信論考證 非 心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1 大乘起信論料簡 王恩洋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2 料簡起信論料簡 陳維東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3 起信論解惑 唐大圓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4 起信論唯識釋質疑 王恩洋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5 真如正詮 唐大圓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6 起信論料簡之忠告 唐大圓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7 大乘起信論料簡駁議 常 惺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8 起信論研究書後 會 覺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79 起信論料簡駁議 守 培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80 起信平議 印 順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581 起信與禪──對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 呂 澂 《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
    0831 達摩祖師之研究 文 智 《佛教人物史話》
    0839 永明延壽的宗風與其細行 忽滑谷快天 《佛教人物史話》
    0847 法國學者戴密微的「祖堂集」源流考 陳祚龍 《中國佛教史學史論集》
    0876 佛教思想之開展與禪的考察 木村泰賢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77 禪宗公案之透視 巴壺天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78 禪公案的意義與價值 無 礙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79 看話禪與默照禪 黃懺華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0 如來禪與祖師禪 牟宗三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1 看話與疑情 無 礙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2 禪宗的三關問題 融 熙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3 頓悟禪的真面目 無 礙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4 神會的「顯宗記」及語錄 胡 適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5 讀「宗鏡錄」 毓 之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6 早期禪學思想與述略 李孝本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7 禪宗的起源與傳承 培 風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8 中國禪學小史 曾普信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89 中國禪學之發展 胡 適 《禪宗思想與歷史》
    0890 中國禪宗歷史之演變 東 初 《禪宗思想與歷史》
    1027 嵩山少林寺初祖達磨之道場 東 初 《中國佛教寺塔史志》
    1094 禪宗的人間佛教 談 玄 《佛教與人生》
    1246 禪宗與天台宗之關係 關口真大 《佛教各宗比較研究》
    1247 禪宗與唯識宗之關係 妙 根 《佛教各宗比較研究》
    1248 禪宗與密宗 談 玄 《佛教各宗比較研究》
    1249 禪宗與淨土 能 度 《佛教各宗比較研究》
    1583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題略釋 應 機 《經典研究論集》
    1584 楞伽經編集時地考 善 慧 《經典研究論集》
    伍、佛學論文集類
    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 佛光山編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80.03初
    佛教的思想與文化 釋聖嚴等編 台北:法光出版社 1991.04初
    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 藍吉富主編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12初
    國際佛學研究年刊第二期 林明昌主編 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1992.10初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 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1998
    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 釋惠敏等著 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9.05初
    中國人性論(台大哲學系主編)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03初
    陸、期刊論文類(含學報論文)
    論文名稱 作者 期刊名稱 卷期 出版日期
    《宗鏡錄》中的洞山禪師偈頌 王師開府 法光 74 1995.11
    《阿含經》中的涅槃義 王師開府 法光 61 1994.10
    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 釋恆清 內明 212 1989.11
    《大乘義經》的佛性說 釋恒清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2 1997.07
    《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釋恒清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1 1996
    《佛性論》之研究究 釋恆清 中印佛學泛論 1993
    唐代宗密及其禪教會通論 楊曾文 中華佛學學報 12 1999.07
    禪宗「見性」思想的發展與定型 冉雲華 中華佛學學報 8 1995.07
    從禪悟的觀點論海德格、道元與慧能(成中英撰) 鄭振煌譯 中華佛學學報 7 1994.07
    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之間的交涉 楊惠南 中華佛學學報 7 1994.07
    禪宗的體用研究究 杜松柏 中華佛學學報 1 1987.03
    惠能及其後禪宗之人性論的研究 楊惠南 哲學與文化 14:06 1987.06
    剖析禪宗話題之義理結構與發展 高本漢 中國佛教 32:4 1988.04
    兩個偉大心靈的會通──從智者大師到六祖惠能 陳松柏 中國佛教 29:8 1985.08
    如何得見性?──談石黑禪師的五天精進求悟課程 佐藤孝治 中國佛教 30:6 1986.06
    龍樹的範疇論 游祥洲 佛光學報 5 1980.10
    景德傳燈錄之研究 增永靈鳳 佛光學報 6 1981.05
    禪宗文獻研究在日本 楊曾文 當代 26 1988.06
    從「肇論」、「壇經」論大乘空宗/禪宗神秘主義 祝平一 鵝湖 166 1989.04
    唐代以後禪宗的演進趨勢 能靖 獅子吼 28:09
    禪宗叢林體制之商榷 吳永猛 文藝復興 01:06 1970.06
    禪宗教學法 依空法師 明道文藝 136 1987.07
    中國社會與禪宗叢林制度的關係 姜韻華 中國佛教 29:09 1985.09
    禪宗「棒喝」教化方式形成的歷史背景 曹仕邦 大陸雜誌 69:01 1984.07
    禪宗寶笈「祖堂集」之發現與印行 悟翁 國立編譯館館刊 01:03 1972.06
    禪宗與德希達之解構學──試以「無門關」諸公案論「衍異」 馬樂伯 中外文學 總175 1986.12
    唐湘山宗慧禪師〈牧牛歌〉析論 蔡榮婷 中正中文學術 創刊號 1997.12
    禪宗公案文化現象解讀 林世榮 中央研究所論文 5 1998.05
    禪宗公案義理結構之分析 陳雅芳 禪與佛學論文集 1995.10
    心理學、本體論與禪的解脫 鄭學禮 哲學與文化 17:02 1990.02
    肯定、否定與禪的邏輯 鄭學禮 哲學與文化 15:06 1988.06
    中國哲學中的方法與詮釋學—非方法論的方法論 成中英 台大哲學論評 14 1991.01
    禪淨融合主義的思惟方法—從中國人的思惟特徵論起 釋恆清 台大哲學論評 14 1991.01
    宗教語言的意義問題 傳佩榮 台大哲學論評 11 1988.01
    評胡適與鈴木大拙討論禪 錢穆 海潮音 1977.03
    景德傳燈錄的編者問題 大華 海潮音 1979.11
    胡適.鈴木大拙.與禪宗真髓 傅偉勳 海潮音 1985.02
    論佛教與漢語辭匯 梁曉虹 書目季刊 26:03 1992.12
    佛教學詮釋系統建構方法芻議 黃連忠 慧炬 342 1992.12
    從宗寶本六祖壇經論六祖惠能的生活實踐哲學 黃連忠 菩提樹 482 1993.01
    柒、學位論文類
    博士論文類
    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究 孫富支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1990.06
    佛教譬喻文學研究究 丁敏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0.06
    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為重中心 賴建成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1994
    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 王錦慧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7.05
    碩士論文類
    臨濟義玄禪學研究 蕭 玫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6.06
    馬祖道一及其禪學思想之研究 鄭真熙 台灣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7.05
    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思想之研究 黃連忠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94.05
    捌、大陸資料類
    專著研究類
    中國禪宗通史 杜繼文.魏道儒著 江蘇:江蘇古籍 1995.02再
    佛學與現代中國詩壇 王廣西著 河南:河南大學 1995.05初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 麻天祥著 湖南:湖南教育 1997.03初
    文字禪與宋代詩學 周裕鍇著 北京:高等教育 1998.11初
    禪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 覃召文著 北京:三聯書店 1995.08再
    中國禪宗思想歷程 潘桂明著 北京:今日中國 1992.11初
    中國禪宗與詩歌 周裕鍇著 上海:人民 1992.07初
    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 刑東風著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992.09初
    中國禪學思想史綱 洪修平著 南京:南京大學 1996.03次
    祖堂集(南唐.釋靜、筠編撰) 吳福祥點校 長沙:岳麓書院 1996.06初
    《古尊宿語要》代詞助詞研究 盧烈紅著 武漢:武漢大學 1998.05
    中國禪學思想史綱 洪修平著 江蘇:南京大學 1994.09初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 楊曾文校寫 上海:上海古籍 1993.10初
    因明學研究 沈劍英著 上海:東方出版 1996.01再
    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比較研究 丁鋼著 四川:四川教育 1988.04初
    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 季羡林著 江西:江西人民 1990.12二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蘇淵雷著 湖南:湖南教育 1992.11二
    禪詩二百首 袁賓主編 江西:江西人民 1995.09初
    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 姚衛群著 北京:北京大學 1996.10初
    中國哲學初步 李錦全主編 廣東:廣東人民 1997.05再
    中國佛教文化論稿 魏承思著 上海:上海人民 1992.06二
    禪學研究第3輯 江蘇:江蘇古籍 1998.11
    禪宗著作詞語匯釋 袁賓編著 江蘇:古藉 1990.11初
    中國佛教史第一卷 任繼愈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8.03三
    中國佛教史第二卷 任繼愈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5.11初
    中國佛教史第三卷 任繼愈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8.04初
    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 方立天著 北京:中華書局 0995.07二
    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 郭朋等著 四川:巴蜀書社 1992.03二
    佛教史 杜繼文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1.12初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 郭朋著 山東:齊魯書社 1986.06初
    五燈會元 宋.普濟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97.10六
    佛教與中國文學 孫昌武著 上海:上海人民 1988.07初
    本體論研究 俞宣孟著 上海:上海人民 1999.05.初
    禪宗宗派源流 何雲等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8.08.初
    中國古代判例研究 汪世榮著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1997.05初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王堯主編 北京:宗教文化 1997.12.初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 呂澂著 濟南:齊魯書社 1996.12再
    中國哲學的詮釋與發展 北京大學哲學系編 北京:北京大學 1999.05初
    中國佛教文化論 賴永海著 北京:中國青年 1999.04初
    分燈禪 王志著 浙江:浙江人民 1997.12初
    如來禪 洪修平著 浙江:浙江人民 1997.12初
    佛教與中國文化 湯一介著 北京:宗教文化 1999.09初
    祖師禪 董群著 浙江:浙江人民 1997.12初
    詩與禪 程並林著 南昌:江西人民 1998.10再
    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 上海:上海人民 1993.03初
    禪外說禪 張中行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2.02初
    宋元佛教 郭 朋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04初
    期刊論文類
    論文名稱 作者 期刊名稱 卷期 出版日期
    曹溪襌學典據考釋──從《大乘起信論》看曹溪禪學的形成與開展 龔 中國哲學史 1998/2 1998.05
    大慧宗杲「妙悟」說的美學意蘊及影響 劉方 學術界 1998/01 1998.02
    貴州臨濟禪宗燈系溯源 張新民 貴州文史叢刊 1998/02 1998.05
    談談禪宗語錄 李壯鷹 北京師範大學 1998/02 1998.05
    禪宗思想方法探微 李傳芳 山西師大學報 總22 1998.06
    論禪宗向詩歌的滲透 酄喬彬 中國韻文學刊 總4 1990.05
    從詩和禪聯姻的流變解讀謝榛的禪悟說 李慶立 蘇州大學 總98 1997.01
    再談禪宗語錄中的口語詞 袁賓 語文月刊 2 1989
    禪宗六祖得法偈之我見 田光烈 法音 總72 1990.08
    關於發展理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衛建林 哲學研究 1998/06 1998.06
    中國哲學史的特殊性與中國哲學史方法論 謝寶笙 學術月刊 1998/01 1998.03
    本體功夫思想的合理因素和現實意義 屠承先 中國哲學 1998/04 1998.06
    本體論與漢代佛學之發展 賈占新 河北大學學報 總80 1995
    論禪宗思想中的內在性和超越性問題 湯一介 北京社會科學 總20 1990.12
    中西體用之爭概述 北之矢 文化研究(複) 1988.04
    論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體系 張岱年 中國哲學史(複) 1985.04
    中國哲學體用論的源與流 景海峰 中國哲學史(複) 1991.05
    論先秦道家"體用不二"的本體構建 王 暉 中國哲學史(複) 1993.12
    關於研究中國哲學史範疇的方法和途徑 溤 契 中國哲學史(複) 1984.03
    論中國哲學中的體用範疇 方克立 中國哲學史(複) 1984.09
    關於中國哲學史範疇、概念和思潮發展規律問題 魏 民 中國哲學史(複) 1984.04
    體用範疇的由、內涵及意義 楊太辛 中國哲學史(複) 1987.12
    作為哲學範疇的宏觀與微觀 金森椏 淅江師大學報 總59 1993.01
    不離文字與不立文字 徐時儀 宗教 1998/02 1998.05
    熊十力的宇宙本體論與方法論 韓 強 中國哲學史(複) 1993/12 1994.02
    宋代禪籍(柳田聖山著) 蔣寅譯 俗語言研究 5 1998.08
    宋代詩學術語的禪學語言 周裕鍇 俗語言研究 5 1998.08
    玖、日文佛學類
    專著研究類
    禪精髓 中岡宏夫編著 東京:誠信書房 1959.09
    中國華嚴思想的研究 鎌田茂雄著 東京:東京大學 1978.10初
    原人論 鎌田茂雄著 東京:明德出版社 1989.06再
    原始教研究 平川彰著 東京:春秋社 1980.07初
    根本教 金岡秀友編 東京:佼成出版社 1979.09
    構造 二本柳賢司 京都法藏館 1987.07
    宗燈錄譯解 禮山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6.01初
    唐.五代 田中良昭 東京大東出版社 1994.07
    中國宗史研究──南宗成立以後政治.社會史的考察 阿部肇一 東京誠信書房 1963.03
    中國宗史──思想誕生 印順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1997.01
    思想批判的研究 松本史朗 東京大藏出版社 1994.01
    宗所用典研究 松浦秀光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1993.05
    宗典使用概史 松浦秀光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1987.12
    大乘起信論研究 柏木弘雄 東京春秋社 1981.02
    初期宗理論形成 沖本克己 京都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 1998.03
    宋代宗史研究 石井修道 東京大東出版社 1987.10
    期刊論文類
    論文名稱 作者 期刊名稱 卷期 出版日期
    景德燈錄序諸問題 石井修道 教 18 1984.10
    五燈『景德燈錄』『天聖燈錄』現成 新野光亮 印度佛教 通卷53 1978.12
    『景德燈錄抄註』 椎名宏雄 印度佛教 通卷42 1973.03
    高麗本『景德燈錄』 西口芳男 印度佛教 通卷64 1984.03
    宗語錄形成 柳田聖山 印度佛教 通卷35 1969.12
    身心脫落考 原田弘道 印度學佛教學 通卷80 1992.03
    圜悟克勤心要 岩村康夫 印度學佛教學 通卷85 1994.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