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之帆 Yang, Chih-Fan |
---|---|
論文名稱: |
菅原道真漢詩文用韻研究 A Study on the Rhyming Categories of Sugawara no Michizane's Chinese Poetry and Rhymed Prose |
指導教授: | 吳聖雄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菅原道真 、漢詩 、近體詩韻 、初唐韻部 、同用 、獨用 |
英文關鍵詞: | Sugawara no Michizane, Chinese Poetry, Rhyming Categories of Jintishi, Rhyming Categories of Early Tang Dynasty, Tongyong, Duyo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7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日本平安時代漢文學家菅原道真(845-903)的漢詩文用韻,歸納其韻部,並對韻部以外的出韻現象做出解釋。系聯的結果顯示,菅原為詩為文所依據的系統大致合於初唐時制定的同用獨用規定,僅有少數參差。同用獨用條例為近體詩所用,可以稱之為近體系統,是早期中古漢語的一個重要階段,但向來的研究論述並不充分。有鑑於此,本文詳細考察了該系統於初唐的共時分佈,並上接南北朝韻部,勾勒出韻部歷時演變的軌跡,最後為之擬訂具體音值。針對菅原道真韻部系統以外的用韻現象,本文取日本漢音、中國中晚唐用韻兩樣材料與之比較,比較的結果顯示菅原少數的例外用韻都可以由晚期中古漢語音系的框架做出合理的解釋。
古籍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 《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唐.寒山 《寒山子詩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宋.陳彭年、邱雍等 《大宋重修廣韻》
清康熙符山堂刻本,收入《古典籍總合データベース》
《叢書集成初編》覆元泰定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四部叢刊》景海鹽張氏涉園藏宋刊巾箱本(缺葉補澤存堂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宋本廣韻(巾箱本,缺葉補高宗本或鉅宋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古逸叢書》覆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清.張士俊澤存堂重刊宋本,林尹校訂,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原本廣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重修廣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 《鉅宋重修廣韻》,閩中建寧府黃三八郎書鋪刊本,收入《閩刻珍本叢刊》第15冊經部(去聲配元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暨廈門:鷺江出版社, 2009。又有全本藏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收入《國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明.謝榛 《四溟詩話》,《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顧炎武 《音論》,《音學五書》第1冊,臺北:廣文書局,1966
清.董誥等編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汪師韓 《詩學纂聞》,《昭代叢書.己集廣編》,清.吳江沈懋德世楷堂藏板
清.戴 震 《聲韻考》,臺北:廣文書局,1966
─── 〈六書音韵表序〉,收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清.段玉裁 《六書音韵表》,收入《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平安.菅原道真 《菅家文草》
藤井懶齋自筆奧書本,柳澤良一編,東京:勉誠出版株式會社,2008
寬文七年(1667)刊本
寬文七年(1667)刊本,黑川家舊藏
元祿十三年(1700)刊本
─── 《菅家後集》,貞享4年(1687)刊本
─── 《菅家後草》,貞享4年(1687)刊本
平安.三善為康 《童蒙頌韻》,東京:八木書店,2000
江戶.源光圀修 《大日本史》,東京:大日本雄辯會,1928-1929
今著
專書
丁 鋒1995 《《博雅音》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于安瀾1989 《漢魏六朝韻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川口久雄校注1966 《菅家文草 菅家後集》,東京:岩波書店
───1975 《(三訂)平安朝日本漢文學史の硏究──王朝漢文學の形成──》上篇,東京:明治書院
川瀨一馬1986 《增訂古辭書の硏究》,東京:雄松堂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89 《漢語方音字彙》,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王 力1956 《漢語音韵學》(增訂本),香港: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1 《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2003 《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
───2004 《漢語史稿(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
───2010 《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三慶1973 《杜甫詩韻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兆鵬2004 《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王國維1959 《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王榮正2003 《版刻本《文鏡秘府論》漢字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印 順1994 《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古田東朔、築島裕1972 《國語學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平山久雄2005 《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 《漢語語音史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白俊騫2007 《韓愈詩歌用韻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
有坂秀世1969 《國語音韻史の研究》(增補新版),東京:三省堂
朴貞玉、朴現圭1986 《廣韻版本考》,臺北:學海出版社
江佳璐2011 《越南漢字音的歷史層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大安1981 《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何昆益2002 《五代詩用韻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吳敬琳2010 《玄應音義的音系及其方音現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聖雄1991 《日本吳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坂本太郎1990 《菅原道真》,東京:吉川弘文館
李方桂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添富1996 《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 榮1973 《切韻音系》,臺北:鼎文書局
───1982 《音韵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1982 《韻鏡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周法高1975 《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3 《顏氏家訓彙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祖庠2001 《《篆隸萬象名義》研究》第一卷.上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周祖謨1966 《問學集》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1983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1996 《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4a 《廣韻校本》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下冊即周祖謨1938《廣韻校勘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十六)
───2004b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岡一男編1973 《概觀日本文學史》,東京:建帛社
林炯陽1979 《廣韻音切探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 《林炯陽教授論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沼本克明1982 《平安鎌倉時代に於る日本漢字音に就ての研究》,東京:武藏野書院
───1986 《日本漢字音の歷史》,東京:東京堂
竺家寧1992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邵榮芬1995 《《經典釋文》音系》,臺北:學海出版社
───2008 《切韻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姜亮夫1972 《瀛涯敦煌韻輯》,臺北:鼎文書局
───1975 《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作藩2001 《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 青1980 《古典詩律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耿志堅1983 《唐代近體詩用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 《中唐詩人用韻考》,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耿振生1992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葉133-135
袁家驊等2001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法]馬伯樂(Maspéro, Henri)著,聶鴻音譯2005 《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馬宗霍1972 《音韻學通論》,臺北:泰順書局
馬歌東2004 《日本漢詩溯源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瑞典]高本漢(Karlgren, Bernhard)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1940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愛英2012 《域外漢籍《菅家文草》詞彙研究》,浙江財經學院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張世祿1966 《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中國音韻學史》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建坤2008 《齊梁陳隋押韻材料的數理分析》,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張琨著、張光宇(張賢豹)譯1987 《漢語音韵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教育部大辭典編纂處編1973 《北平音系十三轍》,臺北:天一出版社
梁廷燦1930 《歷代名人生卒年表》,上海:商務印書館
陸志韋1947 《古音說略》,《燕京學報》專號之二十,北平:哈佛燕京學社
陳美霞1996 《白居易詩文用韻考及其與唐代西北方音之比較》,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雄2004 《廣韻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麥 耘2009 《音韵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逯欽立輯校198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
黃笑山1995 《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臺北:文津出版社
楊 軍2007 《韻鏡校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董同龢1975 《上古音韵表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2005 《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董忠司1973 《曹憲博雅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 《顏師古所作音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渭渠、唐月梅2004 《日本文學史.古代卷》上下冊,北京:昆侖出版社
廖湘美1993 《元稹詩文用韻考》,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緖方惟精著,丁策譯1968 《日本漢文學史》,臺北:正中書局
[加]蒲立本(Pulleyblank, E. G.)著,潘悟雲、徐文堪譯1999 《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
趙萬里編1986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石刻史料新編》第3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劉崇稜2003 《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綸鑫主編2001 《魏晉南北朝詩文韻集與研究(韻集部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潘悟雲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雲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潘柏年2002 《《切韻》性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諸橋轍次1960 《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
鄭錦全著,鍾榮富譯2002 《國語的共時音韻》,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盧順點1990 《王梵志詩用韻考及其與敦煌變文用韻之比較》,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峰1992 《日本漢詩發展史(第一卷)》,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築島裕編1995 《日本漢字音史論輯》,東京:汲古書院
鮑明煒2010 《鮑明煒語言學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龍宇純1960 《韻鏡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68 《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校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羅宗濤1972 《敦煌講經變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常培1930 《廈門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四,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8 《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羅常培、周祖謨2007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
羅肇錦1984 《客語語法》,臺北:學生書局
藤原克己2001 《菅原道真と平安朝漢文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釋慈怡主編、星雲大師監修1988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Chang, Kun (張琨) & Chang, Betty Shefts, 1972. The Proto-Chinese Final System and the Ch’ieh-Yün (古漢語韻母系統與切韻), Monograph Series A, No. 26,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六). Chinese translaiton by Zhang, Xian-bao (張賢豹) 1987, pp. 59-227.
Cheng, Tsai-fa (鄭再發), 1985. Ancient Chinese and Early Mandarin, Monograph Series No. 2, Berkele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Hashimoto, Joseph Mantaro (橋本萬太郎), 1984. Phon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2 Vol., Monograph Series No. 10r, Tokyo: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 Cultures of Asia & Africa.
Kager, René, 2001. Optimality Theory (優選論),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
Pulleyblank, Edwin George, 1984. 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Ting, Pang-hsin (丁邦新), 1975. 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 (魏晉音韻研究), Special Publications No. 65,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五).
單篇論文
丁邦新1995 〈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第6期(總第249期),葉414-419
───2003 〈漢語音韻史上有待解決的問題〉,《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葉1-21
三根谷徹1957 〈中古漢語の韻母の體系──切韻の性格──〉,《言語研究》第31號,葉8-21
上田正1956 〈東宮切韻論考〉,《國語學》第24輯,葉79-94
上官翰清1988 〈孟郊詩歌用韻研究〉,《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第2期,葉52-59
于東新、葛超2012 〈「五更轉」源流演變及其意義芻論〉,《中國韻文學刊》第26卷第2期,葉1-7
大島正二1969 〈顔師古漢書音義の研究(上)〉,《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17-1號(通卷第22號),葉45-238
───1971a 〈顔師古漢書音義の研究(下)〉,《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19-4號(通卷第29號),葉1-85
───1971b 〈顏師古漢書音義韻類考〉,《言語研究》第 59號,葉43-61
───1975 〈晉書音義音韻考〉,《東洋學報》第56卷第2、3、4號,葉172-204
───1985 〈曹憲『博雅音』考──隋代南方字音の一樣相(下)──聲類、韻類について〉,《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第34-1號(通卷第58號),葉47-81
小川環樹1977 〈唐詩の押韻──韻書の約束力〉,《中國語學研究》,東京:創文社,葉87-115
小松英雄1995 〈日本字音の諸體系——讀誦音整備の目的を中心に——〉,收入築島裕編《日本漢字音史論輯》,東京:汲古書院,葉13-37
水谷真成1960 〈梵語の「ソリ舌」母音を表わす漢字──二等重韻と三四等重紐──〉,《言語研究》第37號,葉45-55。張猛譯,遠藤光曉校2005〈表示梵語「翹舌」元音的漢字──二等重韻和三四等重紐〉,收入朱慶之編《中古漢語研究》(二),北京:商務印書館,葉138-150
王 力1936 〈南北朝詩人用韻考〉,《清華學報》第11卷第3期,葉783-842
───1948 〈漢越語研究〉,《嶺南學報》第9卷第1期,葉1-96
───1982 〈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2期),葉1-5
───1984 〈《經典釋文》反切考〉,《音韻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葉23-77
───1987 〈范曄劉勰用韻考〉,《語言研究論叢》第3輯,葉1-17
王小華1989 〈王維詩韻〉,《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葉104-115
王兆鵬1998 〈《廣韻》「獨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為例〉,《中國語文》1998年第2期(總第263期),葉144-147
王秀玲2002 〈張說詩歌用韻考〉,《語言研究》增刊,葉29-33
王國維1959a 〈書吳縣蔣氏藏唐寫本唐韻後〉,《觀堂集林》上,北京:中華書局,葉364-371
───1959b 〈天寶韻英陳廷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武玄之韻銓分部考〉,《觀堂集林》上,北京:中華書局,葉385-392
王 越1933 〈三國六朝支脂之三部東中二部演變總說〉,《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硏究所月刊》,第1卷第2期,葉165-168
王靜如1941 〈論開合口〉,《燕京學報》第29期,葉143-192
王 顯1961 〈《切韻》的命名和《切韻》的性質〉,《中國語文》1961年4月號,葉16-25
───1962 〈再談《切韻》音系的性質──與何九盈、黃淬伯兩位同志討論〉,《中國語文》1962年12月號,葉540-547
史存直1997 〈關於「該死十三元」〉,《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葉211-235
平山久雄1966 〈切韻における蒸職韻と之韻の音價〉,《東洋學報》第49卷第1號,葉42-68
───1974 〈切韻における蒸職韻開口牙喉音の音價〉,《東洋學報》第55卷第2號,葉64-94
───1990 〈《切韻》序和陸爽〉,《中國語文》第1期(總第214期),葉54-58
───1995 〈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中國語文》第5期(總第248期),葉336-344
───1998 〈隋唐音系裏的脣化舌根音韻尾和硬腭音韻尾〉,《語言學論叢》第20輯,葉117-138。又收入《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葉59-83
───2005a 〈敦煌《毛詩音》殘卷反切的結構特點〉,《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葉1-24
───2010 〈論《廣韻》真諄分韻的語音條件〉,《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葉53-60
───2011 〈豪韻脣音字在日本古代漢字音中的讀音〉,收入侍建國等編《基於本體特色的漢語研究.慶祝薛鳳生教授八十華誕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葉22-25
───2012a 〈「大」字dà音史研究〉,《漢語語音史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葉1-23
平田昌司2002 〈《切韻》與唐代功令──科舉制度與漢語史第三〉,收入潘悟雲編《東方語言與文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葉327-359
弘 一2007 〈南山道宣律祖弘傳律教年譜〉,《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葉273-275。收入《普慧大藏經》第24冊,北京:中國書店,葉240-242
伍金輝、曾玉珍2007 〈柳宗元詩歌用韻考〉,《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第7期,葉123-127
有坂秀世1969a 〈唐音を辨ずる詞と韻目を諳頌する詞〉,《國語音韻史の研究》(增補新版),東京:三省堂,葉245-262
───1969b 〈「帽子」等の假名遣について〉,《國語音韻史の研究》(增補新版),東京:三省堂,葉263-282
───1969c 〈カールグレン氏の拗音說を評す〉,《國語音韻史の研究》(增補新版),東京:三省堂,葉327-357。林巽培、鄭偉譯2010〈評高本漢之j化說〉,收入潘悟雲編《境外漢語音韻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葉335-356
朱芳圃1931 〈晉代方言考〉,《東方雜誌》第28卷第3號,葉63-74
朱曉農2006 〈北宋中原韻轍考──一項數理統計研究〉,《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葉188-300
朴萬圭1991 〈試析《帝王韻記》用韻──並探高麗中、末漢詩文押韻特徵〉,《聲韻論叢》第3輯,葉257-272
───1994 〈日本最古漢詩集懷風藻用韻研究〉,收入《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葉541-562
何九盈1961 〈《切韻》音系的性質及其他──與王顯、邵榮芬同志商榷〉,《中國語文》1961年9月號,葉10-19
何大安1993 〈六朝吳語的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4分,葉867-875
───1994 〈劉宋時期在漢語音韻史上的地位──兼論音韻史的分期問題〉,收入李壬癸等編《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歷史語言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葉125-137
余迺永1999 〈南宋三種監修《廣韻》版本源流考〉,《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葉183-189
吳瑞文2004 〈覃談有別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第13輯,葉147-186
吳聖雄1992 〈日本漢字音材料對中國聲韻學研究的價值〉,《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葉669-681
───1998 〈從長承本《蒙求》看日本漢字音的傳承〉,《聲韻論叢》第7輯,葉155-189
───2000 〈平安時代假名文學所反映的日本漢字音〉,《聲韻論叢》第9輯,葉423-456
───2001 〈《新撰字鏡》所載日本漢字音之研究──直音部份〉,《聲韻論叢》第10輯,葉525-560
宋秉儒1996 〈杜牧詩韻考〉,《語言研究》增刊,葉323-329
李方桂1931 〈切韻â的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1分,葉1-38
───1984 〈論開合口──古音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葉1-7
李正芬2009 〈《經典釋文》諸家反切中臻攝的方言差異〉,《第十一屆國際暨第二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葉411-433
李無未1994 〈韋應物詩韻系〉,《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葉69-74
李新魁1988 〈宋代漢語韻母系統研究〉,《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14期),葉51-65
李榮(李于平)1957 〈陸法言的《切韻》──中國語言學史話之五──〉,《中國語文》1957年2月號,葉23-36
───(昌厚)1961-1962 〈隋韻譜〉,《中國語文》1961年10、11月號(總第109期),葉47-57;1962年1月號(總第111期),葉38-49;1962年2月號(總第112期),葉70-84;1962年4月號(總第114期),葉162-166。又收入《音韵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葉135-209
───1982a 〈庾信詩文用韵研究〉,《音韵存稿》,葉225-258
───1985 〈論李涪對《切韻》的批評及其相關問題〉,《中國語文》第1期(總第184期),葉1-9
李維一、曹廣順、喻遂生1982 〈初唐四傑詩韻〉,《語言學論叢》第9輯,葉258-287
谷口孝介1990 〈『菅家文草』の詩體と脚韻〉,《同志社國文學》第33號,葉41-50
周大璞1979 〈《敦煌變文》用韻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3期,葉55-58;〈《敦煌變文》用韻考(續一)〉,《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4期,葉27-35;〈《敦煌變文》用韻考(續完)〉,《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期,葉36-41
周丕顯1983 〈敦煌俗曲分時聯章歌體再議〉,《敦煌學輯刊》,第1期,葉14-22
周法高1948a 〈切韵魚虞的音讀及其流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葉119-152。又收入《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葉71-104
───1948b 〈古音中的三等韻兼論古音的寫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葉203-233。又收入《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葉125-150
───1948c 〈玄應反切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上冊,葉359-444。又收入《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葉153-238
───1952 〈三等韵重脣音反切上字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冊,葉385-407。又收入《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葉239-261
───1954 〈論古代漢語的音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5本,葉1-19。又收入《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葉263-281
───1968 〈論切韵音〉,《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卷,葉89-112。又收入《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葉1-24
───1970 〈論上古音和切韵音〉,《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3卷第2期,葉321-459。又收入《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葉95-154
───1984a 〈讀切韵研究〉,《大陸雜誌》第69卷第2期,葉1-15
───1984b 〈玄應反切再論〉,《大陸雜誌》第69卷第5期,葉1-16
周祖謨1942 〈宋代汴洛語音考〉,《輔仁學誌》第12卷第1、2期合刊,葉221-285。又收入《問學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葉581-655
───1963 〈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語言學論叢》第5輯,葉39-70。又收入《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葉434-473
───1966a 〈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問學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葉270-404
───1982 〈齊梁陳隋時期詩文韻部研究〉,《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2期),葉6-17。又收入《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165-197
───1983a 〈魏晉宋時期詩文韻部的演變〉,《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葉91-113。又收入《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121-163
───1966b 〈廣韻跋尾二種〉,《問學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葉925-930
───2004c 〈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201-244
───2004d 〈論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277-291
───2004e 〈影印鉅宋廣韻前言〉,《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333-338
居思信1985 〈元魂痕諸韻的歷史考察〉,《齊魯學刊》第4期,葉116-119
林炯陽1972 〈魏晉詩韻考〉,《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6期,葉1105-1302
───1986 〈論曾運乾切韻五十一紐說〉,《中華學苑》第33期,葉45-64。又收入《林炯陽教授論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葉99-116
───1991 〈敦煌寫本王梵志詩用韻研究──兼論伯三四一八號殘卷的系統〉,《東吳文史學報》第9期,葉37-49。又收入《林炯陽教授論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葉37-53
───1992 〈敦煌寫本王梵志詩「卷中」本用韻考〉,《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暨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葉489-505。又收入《林炯陽教授論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葉55-74
松尾良樹1981 〈王梵志詩韻譜〉,《均社論叢》第10期,小川環樹先生古稀記念號,葉176-199
河野貴美子2012 〈日本平安時代文人與白居易──以島田忠臣和菅原道真與渤海使得贈答詩為中心〉,收入雋雪豔、高松壽夫編《白居易與日本古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葉150-165
沼本克明1995 〈吳音、漢音分韻表〉,收入築島裕編《日本漢字音史論輯》,東京:汲古書院,葉121-243
邵榮芬1961 〈《切韻》音系的性質和它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中國語文》1961年4月號,葉26-32
───1981 〈《晉書音義》反切的語音系統〉,《語言研究》創刊號,葉103-124
金雪萊、黃笑山2006 〈中古詩文用韻考研究方法的進展〉,《語言研究》第26卷第3期,葉71-76
俞 敏1948 〈古漢語裏面的連音變讀(sandhi)現象〉,《燕京學報》第35期,葉29-50
胡安順2004 〈唐代洛陽詩人用韻考〉,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語文編輯部編《慶祝《中國語文》創刊五十周年學術論文集》,葉209-219
唐作藩(若凡)1963 〈寒山子詩韻(附拾得詩韻)〉,《語言學論叢》第5輯,葉99-130。又收入《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葉68-101
───2001a 〈晚唐尤韻脣音字轉入虞韻補正〉,收入《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葉127-134
唐 蘭1948 〈論唐末以前韻學家所謂「輕重」和「清濁」〉,《國立北京大學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文學院第二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又收入《均社論叢》第15號,葉33-53
孫捷、尉遲治平2001 〈盛唐詩韻系略說〉,《語言研究》第3期(總第44期),葉85-94
師為公1987 〈劉禹錫詩歌用韻考〉,《鐵道師院學報》第1期,葉80-85
徐芳敏1997 〈老國音與切韻音〉,《聲韻論叢》第6輯,葉785-825
徐通鏘1984 〈美國語言學家談歷史語言學.三、張琨教授談漢藏系語言和漢語史的研究〉,《語言學論叢》第13輯,葉234-250
耿志堅1984 〈唐代近體詩用韻通轉現象之探討〉,《中華學苑》第29期,葉97-134
───1987 〈初唐詩人用韻考〉,《語文教育研究集刊》第6期,葉21-58
───1989a 〈盛唐詩人用韻考〉,《教育學院學報》第14期,葉127-160
───1989b 〈唐代大曆前後詩人用韻考〉,《復興崗學報》第41期,葉437-476
───1989c 〈唐代貞元前後詩人用韻考〉,《復興崗學報》第42期,葉293-339
───1990 〈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5期,葉117-166
───1991a 〈中唐詩人用韻考〉,《聲韻論叢》第3輯,葉65-83
───1991b 〈晚唐及唐末五代近體詩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葉83-124
───1992a 〈由唐宋近體詩用韻看「止」攝字的通轉問題〉,《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葉1-39
───1992b 〈晚唐及唐末、五代僧侶詩用韻考〉,《聲韻論叢》第4輯,葉193-225
耿振生2005 〈詩文韻部與實際語音的關係〉,收入董琨、馮蒸編《音史新論
──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351-357
荀春榮1982 〈韓愈的詩歌用韻〉,《語言學論叢》第9輯,葉207-257
───1987 〈韓愈的韻文用韻〉,《語言學論叢》第15輯,葉16-51
───1992 〈柳宗元詩文用韻〉,《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葉301-309
馬重奇1984 〈白居易詩用韻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葉93-100
───1990 〈顏師古《漢書注》反切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葉71-77
國赫彤1976 〈白居易詩文用韻考(提綱)〉,《語言研究論叢》第3輯,葉106-127
尉遲治平1985 〈論隋唐長安音和洛陽音的聲母系統──兼答劉廣和同志〉,《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9期),葉38-48
───1994 〈武玄之《韻詮》考──《韻詮》研究之一〉,《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葉153-156
───2003 〈欲賞知音 非廣文路──《切韻》性質的新認識〉,收入《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葉157-185
───2005 〈韻書韻文觀照法和漢語中古音研究〉,收入董琨、馮蒸編《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253-260
尉遲治平、黃瓊2010 〈隋唐五代漢語詩文韻部史分期簡論〉,《語言研究》第30卷第2期,葉16-21
張世祿1944 〈杜甫詩的韻系〉,《國立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第2卷第1期,葉143-158
───1984 〈杜甫與詩韻〉,《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葉444-466
張光宇(張賢豹)1987 〈張琨院士專訪〉,收入張琨著、張賢豹譯《漢語音韵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葉229-240
───2004 〈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6期(總第303期),葉545-557
張建坤2011 〈南北朝時期山臻兩攝特殊用韻現象考略〉,《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葉144-149
張 娟2004 〈韋莊詩用韻考〉,《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5期,葉55-64
張渭毅2003 〈魏晉至元代重紐的南北區別和標準音的轉變〉,《語言學論叢》第27輯,葉99-171
許世瑛1966 〈評羅(常培)董(同龢)兩先生釋內外轉之得失〉,《淡江學報》第5期,葉1-14
許寶華、潘悟雲(1994) 〈釋二等〉,《音韻學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葉119-135
郭 力1996 〈孟郊詩韻考〉,《語言研究》增刊,葉219-229
陳汝定2008 〈是「孤雁出群」還是「孤雁入群」──對格律詩首句借韻問題的探討〉,《詩詞月刊》第4期,葉83-84轉82
陳東輝2006 〈日本的漢語史研究之歷史與現狀──兼論中日學術交流對漢語史研究的重要作用〉,《東華漢學》第4期,葉213-276
陳冠蘭2002 〈韋莊、韓偓的詩歌用韻〉,《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2期,葉82-86
陳海波、尉遲治平1998 〈五代詩韻系略說〉,《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35期),葉16-24
陳寅恪1936 〈東晉南朝之吳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1分,葉1-4。又收入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葉304-309
───1949 〈從史實論切韻〉,《嶺南學報》第9卷第2期,葉1-18。又收入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葉382-409
陳 鴻2004 〈韓偓詩韻研究──五代詩韻研究之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124期),葉127-131
陸志韋1939a 〈唐五代韻書跋〉,《燕京學報》第26期,葉83-128
───1939b 〈三四等與所謂「喻化」〉,《燕京學報》第26期,葉143-173
───1963 〈古反切是怎樣構造的〉,《中國語文》第5期(總第126期),葉349-385
麥 耘1988 〈從尤、幽韻的關係論到重紐的總體結構及其他〉,《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15期),葉124-129
───1992 〈論重紐及《切韻》的介音系統〉,《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23期),葉119-131
───1999 〈隋代押韻材料的數理分析〉,《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37期),葉112-128
馮志白1996 〈劉禹錫詩文用韻考〉,《語言研究》增刊,葉213-218
馮芝生1994 〈李賀詩韻考〉,《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第2期,葉51-57
馮 蒸1998 〈《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重韻演變──兼論《音圖》麻佳二韻的相混〉,《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輯下,葉384-409
───1989 〈中古果假二攝合流性質考略》麻佳二韻的相混〉,《古漢語研究》第4期(總第5期),葉61-66。又收入馮蒸1997《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葉267-282
───2002 〈唐代方言分區考略〉,收入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葉301-382
───2006a 〈論《切韻》的分韻原則:按主要元音和韻尾分韻,不按介音分韻──《切韻》有十二個主要元音說〉,《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240-262
───2006b 〈《切韻》咸、蟹二攝一二等重韻中覃咍韻系構擬的一處商榷──論前、央、後/a/不能共存於一個音系〉,《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344-349
渡邊雪羽(ゆきこ)譯1992 〈日本漢字音──藤堂明保著『中國語音韻論』第四章第二節第六小節〉,《中國書目季刊》第25卷第4期,葉A1-A16 (116-101)
黃典誠1986 〈曹憲《博雅音》研究〉,《音韻學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葉63-82
黃坤堯1997 〈《經典釋文》的重紐現象〉,《聲韻論叢》第6輯,葉323-369
黃炳輝1981 〈中古「涯」字韻屬證〉,《語文研究》第2輯(總第3輯),葉116-118
黃笑山2002 〈中古二等韻介音和《切韻》元音數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葉30-38
黃淬伯1957 〈論切韻音系並批判高本漢的論點〉,《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第2期,葉9-21
───1959 〈切韻「內部證據」論的影響〉,《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第2期,葉97-100
───1962 〈關於《切韻》音系基礎的問題──與王顯、邵榮芬兩位同志討論〉,《中國語文》1962年2月號,葉85-90
黃翠芬1992 〈廣韻詳略版本先後概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5卷第1期,葉125-133
黃耀堃1984 〈日本古籍中我國語文學資料簡介 (1)韵目資料〉,《中國語文研究》第5期,葉49-56
楊之帆2012 〈中古莊系聲母之音值與三等介音之失落〉,《國立中央大學第十九屆全國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葉149-167
萬西康1984 〈從李賀詩歌用韻看中唐語音的演變〉,《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葉33-48
葉鍵得1994 〈論《故宮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書拼湊的真象〉,《北市師院語文學刊》創刊號,葉67-92
───2006 〈〈切韻序〉「支脂魚虞,共為不/一韻」再探〉,收入《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葉179-202
葛信益1984 〈《廣韻》訛奪舉正(增定稿)〉,《音韻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葉330-359
董同龢1948a 〈等韵門法通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4本上冊,葉257-306
───1948b 〈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下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葉549-588
董忠司1994 〈董鍾兩家顏師古音系的比較──兼論音義書音切研究法與初唐讀書音的確定〉,《語文學報》第1期,葉1-20
───1998 〈陳隋初唐漢語聲母綜論──曹憲、陸德明、顏師古、玄應四家音註的綜合考察〉,《新竹師院學報》第11期,葉487-510
[加]蒲立本(Pulleyblank, E. G.)作,劉愛菊譯2002 〈《切韻》和《韻鏡》:漢語歷史語言學的主要依據〉,《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葉266-301
趙元任1959 〈說清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0本下冊,葉493-497
趙芳藝2000 〈試論《切韻》音系中的「抵顎」韻及其演變〉,《聲韻論叢》第9輯,葉505-526
趙振鐸1962 〈從《切韻.序》論《切韻》〉,《中國語文》1962年10月號,葉467-477
趙蓉、尉遲治平1999 〈晚唐詩韻系略說〉,《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37期),葉101-111
趙 銳1980 〈白居易的詩歌用韻〉,《北方論叢》第5期,葉81-86
遠藤光曉2001 〈『切韻』における唇音の開合について〉,《中國音韻學論集》,東京:白帝社,葉82-97。包小金譯2005〈論《切韻》唇音開合〉,收入董琨、馮蒸編《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葉89-100
劉人鵬1987 〈唐末以前「清濁」、「輕重」之意義重探〉,《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葉81-100
劉冠才、陳士功1996 〈王梵志詩用韻研究〉,《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葉94-98
劉根輝、尉遲治平1999 〈中唐詩韻系略說〉,《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36期),葉34-46
劉麗川1984 〈王梵志白話詩的用韻〉,《語言論集》第2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葉122-153
歐陽戎元2010a 〈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上字〉,《語言研究》第30卷第3期,葉40-42
───2010b 〈《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的性質〉,《河南社會科學》第18卷第6期,葉199-201
潘悟雲1995 〈「囡」所反映的吳語歷史層次〉,《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28期),葉146-155
───2002a 〈中古漢語方言中的魚和虞〉,收入《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雲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葉39-51
───2002b 〈吳語中麻韻與魚韻的歷史層次〉,收入丁邦新、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葉47-64
潘悟雲、朱曉農1982 〈漢越語和《切韻》脣音字〉,《中華文史論叢.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上)》,葉323-356。又收入《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潘悟雲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葉1-38
潘慎、秋楓2007 〈李白詩歌用韻研究〉,《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葉71-75
鄭仁甲1994 〈論三等韻的ï介音──兼論重紐〉,《音韻學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葉136-157
鄭再發2002 〈就韻母結構的變化論南北方言的分歧:官話方言元音諧和小史〉,收入《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葉51-79
鄭阿財2004 〈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以敦煌寫本〈五更轉〉、〈十二時〉為中心〉,《普門學報》第20期,葉93-135
鄭 偉2013 〈論《切韻》麻韻和佳韻在吳方言中的演變與分合〉,《漢學研究》第31卷第1期,葉37-68
魯國堯2002 〈「顏之推謎題」及其半解(上)〉,《中國語文》第6期(總第291期),葉536-549
───2003 〈「顏之推謎題」及其半解(下)〉,《中國語文》第2期(總第293期),葉137-147
賴惟勤1989 〈日本の漢字音〉,《中國音韻論集》,東京:汲古書院,葉263-278
錢玄同1989 〈答于安瀾先生書〉,收入于安瀾《漢魏六朝韻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葉15-35
錢學烈1983 〈寒山子與寒山詩版本〉,《文學遺產》增刊第16輯,葉130-143
───1984 〈寒山詩韻部研究〉,《語文研究》第3期(總第12期),葉51-56
───1998 〈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葉101-107
鮑明煒1986 〈初唐詩文的韻系〉,《音韻學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葉88-120。又收入《鮑明煒語言學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葉133-168
───2010a 〈李白詩的韻系〉,《鮑明煒語言學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葉67-81
───2010b 〈白居易元稹詩的韻系〉,《鮑明煒語言學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葉92-124
───2010c 〈唐代詩文韻部研究〉,《鮑明煒語言學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葉169-468。原有單行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俄]龍果夫(Dragunov, A.)作,唐虞譯1931 〈對於中國古音重訂的貢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分,葉295-308
儲泰松2002 〈隋唐音義反切研究的觀念與方法之檢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葉135-140
薛鳳生1985 〈試論等韻學之原理與內外轉之含義〉,《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8期),葉38-56
───1996 〈試論《切韻》音系的元音音位與「重紐、重韻」等現象〉,《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30期),葉46-56
───2003 〈中國音韻學的性質與目的──從兩個「事件」說起〉,《古漢語研究》第2期(總第50期),葉2-7
謝紀鋒1992 〈《漢書》顏氏音切韻母系統的特點──兼論切韻音系的綜合性〉,《語言研究》第2期(總第23期),葉110-118
鍾兆華1982 〈顏師古反切考略〉,《古漢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葉16-51
羅雪梅2002 〈杜牧、李商隱詩韻考〉,《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葉127-129
羅常培1928a 〈切韻序校釋〉,《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2集第25, 26, 27期合刊,切韵專號,葉6-25
───1928b 〈切韻探賾〉,《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2集第25, 26, 27期合刊,切韵專號,葉26-65
───1931 〈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高本漢切韵音讀商榷之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3分,葉358-385。又收入《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九思出版社,葉1-21
───1933 〈釋內外轉──等韵發疑二,釋詞之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2分,葉209-226。又收入《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九思出版社,葉87-103
[美]羅傑瑞(Norman, J. L.)、柯蔚南(Coblin, W. S.)作,朱慶之譯,張永言校1998 〈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輯下,葉674-691
顧 黔1990 〈杜荀鶴詩用韻考〉,《天津師大學報》第3期,葉76-79
龔煌城1997 〈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論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聲韻論叢》第6輯,葉195-243
Chang, Kun (張琨), 1974.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and the Ch’ieh-Yün” (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係),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清華學報), New Series Vol. 2, pp. 61-82. Chinese translaiton by Zhang, Xianbao (張賢豹) 1987, pp. 1-23.
───, 1975. “Dialect Variation i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漢語音韵史中的方言差異), Bulletin of the Institud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ol. 46 Part 4, pp. 613-635. Chinese translaiton by Zhang, Xianbao (張賢豹) 1987, pp. 35-57.
───, 1979. “The Composite Nature of the Chi’ieh-Yün” (切韵的綜合性質), Bulletin of the Institud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ol. 50 Part 2, pp. 203-233. Chinese translaiton by Zhang, Xian-bao (張賢豹) 1987, pp. 25-34.
Chao, Yuen-ren (趙元任), 1941. “Distinctive and Non-Distinctive Distinctions in Ancient Chines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 No. 3/4, pp. 203-233.
Chou, Fa-kao (周法高), 1983.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Rime Tables in the Yun-Ching 韻鏡” (韻鏡中韻圖之結構), Bulletin of the Institud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ol. 54 Part 1, pp. 169-186.
Li, Fang-kuei (李方桂), 1932. “Ancient Chinese -ung, -uk, -uong, uok, etc. in Archaic Chinese” (東冬屋沃之上古音), Bulletin of the Institud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ol. 3 Part 3, pp. 375-414
Maspéro, Henri, 1920. “Le dialecte de Tch’ang-ngan sous les T’ang,”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BEFEO), Tome 20, pp. 1-119. Chinese translaiton by Nie, Hong-yin (聶鴻音) 2005.
Norman, Jerry L. and Coblin, W. South 1995. “A New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15, No. 4, pp. 576-584. Chinese translation by Zhu, Qing-zhi (朱慶之) and Zhang, Yong-yan (張永言) 1998, pp. 674-691.
Pulleyblank, Edwin George 1962. “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Asia Major, New Series Vol. 9, pp. 58-144, and pp. 206-256. Chinese translaiton by Pan, Wu-yun (潘悟雲) and Xu, Wen-kan (徐文堪) 1999.
───, 1968. “The Rhyming Categories of Li Ho (791-817)” (李賀詩的用韻),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清華學報), New Series Vol. 7, pp. 1-25.
───, 1970-71. “Late Middle Chinese,” Asia Major, New Series Vol. 15, pp. 197-239, and Vol. 16, pp. 121-168.
───, 1978.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the Date of Han-shan,” in Ronald C. Miao, ed., 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Vol. 1,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pp. 163-195.
───, 1998. “Qieyun and Yunjing: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JAOS), Vol. 118, No. 2, pp. 200-216. Chinese translaiton by Liu, Ai-ju (劉愛菊) 2002, pp. 266-301.
網路資源及工具
中央研究院 《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
http://ccts.ascc.net/index.php?lang=zh-tw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ji.sinica.edu.tw/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古典籍總合データベース》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index.html
國立公文書館 《國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http://www.digital.archives.go.jp/
教育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 《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郭家寶 《韻典網》
http://ytenx.org/
黃祖虹(浦木裕) 《新訂古事紀~往古之追募~古典文學電子TEXT》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furu_index1.htm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漢字データベースプロジェクト 《宋本廣韻データ》,《漢字字書データベース》
http://kanji-database.sourceforge.net/dict/sbgy/index.html
維基媒體基金會 《維基文庫》
http://zh.wikisource.org/wiki/Main_Pag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Gallica - la bibliothèque numerique
http://gallica.bnf.fr/
Google. Google Map
https://maps.goo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