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雯音 WU WEN-YIN |
---|---|
論文名稱: |
96年度台北市高中職教師、學生及家長對社區化實施成效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
指導教授: |
宋修德
Sung, Shiu-T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職社區化 、滿意度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level of satisf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台北市高中職教師、學生及家長對高中職社區化實施現況的滿意度。首先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研究的整體架構,並編製「96年度高中職社區化現況與相關意見調查問卷」。問卷經預試後進行項目分析及信效度分析,並對台北市96年度參與高中職社區化的台北市高中職教師、高二學生及家長進行分層叢集抽樣調查,共計抽取18所學校(各適性學習社區各6所)教師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70 %;學生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72 %;學生家長卷有效問卷回收率達70 %。
研究發現,台北市高中職教師對社區化執行成效之整體滿意為64.8%,在各構面之滿意度為:「適性學習社區地理範圍規劃」66.8%、「適性學習社區基礎網絡建置」66.4%、「適性學習社區課程合作機制」64.4%、「適性學習社區輔導網絡整合」64.6%。台北市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對社區化執行成效之整體滿意為59.6%,在各構面之滿意度為:「適性學習社區地理範圍規劃」63.4%、「適性學習社區基礎網絡建置」56.0%、「適性學習社區課程合作機制」61.8%。台北市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家長對社區化執行成效之整體滿意為62.4%,在各構面之滿意度為:「適性學習社區地理範圍規劃」65.0%、「適性學習社區基礎網絡建置」59.2%、「適性學習社區課程合作機制」85.6%。
在各背景變項方面,公立高職的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對社區化執行成效之滿意度均顯著高於公立高中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而對高中職社區化有一定程度了解之教師、學生與學生家長,其滿意度均顯著高於不清楚者;上學時間15分鐘以內之學生滿意度顯著高於46分鐘以上;北市東區的學生家長滿意度顯著高於北市北區及北市南區的學生家長。
壹、中文部份
Barry, Hunt著/李錦旭譯(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Berk Laura E,Winsler Adam著/古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心理出版社,台北。
Harvey Wish著/程之行譯。(1981)。美國近代社會思想發展史。臺北市:聯經。
Ritzer, G.著/馬康莊、陳信木譯(1991)。社會學理論(下)。台北:巨流圖書。
王如哲(2002)。以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的觀點論如何提升學校社區化之教育效能。教育集刊,27,63-72。
田振榮、宋修德、陳信正(2005)。高中職社區化各適性學習社區發展狀況。2005全國高中職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
丘昌泰 (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368-369。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2002)。高中職招生社區化民意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台灣師大。
朱元發(1987)。涂爾幹社會學引論。台北:遠流。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集刊,27。
李咏吟(1993)。學習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咏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沈華海、林俊彥(2000)。學校社區化經營的理念及策略。高中教育,12,47-52。
江宜樺(1997)。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政治科學論叢,8, 85-110。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文達(1984)。教育經濟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柯正峰(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教育集刊,27,1-9。
柯慈怡(1999)。建構社區主義導向的公共政策─鹿港鎮老人褔利社區化方案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姜樂義(2000)。大學生在社區服務工作之實踐與前瞻。大學院校服務與學習學術研討會,台北縣輔仁大學。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下),台北:五南圖書。
郭添財(1996)。台灣省國民小學規模經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3)。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高中職社區化建構適性學習社區推動工作計畫。未出版。
許水德(1994年12月27日)。學校社區化─教育改革的方向。台灣新生報。
陳慧芬(2003)。公有學校設施之區位與教育政策。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 : 理論與方法論。台北市:明文。
張滄郎(1992)。都市國民小學規模變動規模計畫之研究-以臺北都會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國保 (2006,7月)。高中職社區化政策理念。2006全國高中職社區化研討會演講簡報。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 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165-196。
張德永(2002)。學校社區化的社會學理論基礎。教育集刊,27,11-35。
湯志民、邱錦昌、湯誌龍、林劭仁、劉世勳(2003)。高中職社區化配套措施規劃之研究。教育部技職司委託,未出版。
詹棟樑(1997)。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因素。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19-20。
楊國賜(1982)。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台北:水牛。
楊慕慈(2006)。94學年度高中職社區化民意調查暨成效評估之初探。2006全國高中職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
蔡文輝(2000)。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學校社區化。台北:師苑,86-88。
劉子利(2002)。衝突理論在學校社區化之運用。教育集刊,27,35-44。
謝懷德(2002)。台灣地區自動櫃員機區位選擇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清守、高強華、楊思偉(2000)。高級中等學校社區化實施方案之規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台北:未出版。
顧忠華(1998)。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殷海光基金會主編,19-54。
嚴勝雄(1986)。都市的空間結構。經濟學百科學全書第八冊,台北市:聯經,51、209。
貳、英文部份
Cohen, A. P. (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 and Ellis Horwood Limited.
Batcher Hugh(1993).Introduction:Some Examples and Definitions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London:pluto Press
Bucher H., A. Glen, P. Henderson and J. Smith ,(1993).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Lond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
Barber, B. R.(1984).Strong Democracy :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tzioni, Amitai (eds.), (1988).The Essential Communitarian Reader.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Hoy, W. K., and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 (6th.). New York, NY: McGraw-Hill.
Lohmann, R. A.(1992). The commons: New perspectives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voluntary ac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tin, I. (1987). Community education: Toward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Allen, G.,Bastiani, J., Martin, I., & Richards, J. K. (Eds.) Community education: 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P24.
OECD (2001). The Well-being of Nations. Paris: OE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