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君暉 Chen, Chun-Hui |
---|---|
論文名稱: |
運用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公民版「隱私」推動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多元選修課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n Implementing Law-related Education by Using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Privacy — A Case Study Based on Multi-element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劉恆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4 |
中文關鍵詞: | 法治教育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 、隱私 、高中多元選修課程 |
英文關鍵詞: | Law-related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Privacy, Multi-element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8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3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者任職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有感於教科書對於隱私權重視程度不足,再者教學現場常因進度壓力,易流於教師講述的法律教育困境,非真正的法治教育。因此參酌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挑戰未來公民:隱私」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策略,進行案例國情的轉換,設計一套符合我國高中生的「多元選修法治教育隱私權教學方案」,以提升學生對於隱私權的認識,達到法治教育的思辨。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利用高一兩個班的多元選修課,進行各六節課的教學實施,透過教學觀察、案例討論單、學生省思札記、學生訪談和協同教師訪談等三角檢證來蒐集研究資料,經過研究者的資料整理與分析,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壹、研究者轉化民主基礎教材教學之省思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來自美國,教師使用時須留意案例轉換和思考工具表的翻譯轉換。案例轉換選擇建議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較能獲得學生的學習共鳴。
貳、學生的隱私權概念
本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的隱私權認知、增加學生對隱私權的重視程度,並有助於改善學生侵犯或被侵犯隱私的行為。整體而言,能補強現行公民與社會科教材的不足。
參、學生對於隱私爭議的法治思維
本課程有助於學生面對隱私爭議思考層次的提升,達到法治教育思辨的目的。課前學生面對隱私爭議不知如何思考、感到混亂、偏主觀或直觀式思考,課後變得較有方向、有層次、有深度地思考,能考量多元角色的立場再判斷。其中思考工具扮演思考深入多元的重要角色。
肆、教學策略的觀感與成效
一、小組討論
(一)學生最喜歡討論模式的教學策略,包括:小組討論和案例討論。
(二)小組討論有多元意見,有助於學生對隱私權概念的瞭解。在小組討
論中,學生會更積極參與課程,較能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但須注
意組內搭便車問題。
二、案例討論
案例討論能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具體化,有助於學生對隱私權概念的瞭解,但須注意案例討論勿中斷。
三、實作作業
(一)多數學生偏好實作作業勝過傳統手冊作業。
(二)實作作業有助於學生在生活中應用隱私權概念,達到較高層次的學
習。建議未來實作作業可舉辦課堂發表會,讓學生彼此觀摩學習。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隱私權及多元選修課的教學實務和欲從事相關研究者提出建議。
As a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 and Society teacher, the researcher has noticed that current textbooks tend to lecture on privacy insufficiently. Besides, the pressure of catching up with teaching schedule has forced teachers to become legal knowledge narrators rather than in-depth educato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enquiries about privacy, the researcher has adopted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f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Privacy, designed a teaching program based on authentic cases in Taiwan, and carried out an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gave a six-hour lecture in two elective classes of first grad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llected data via teaching observation, case discussion sheets, reflection notes, and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nd associate teacher.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inducted as follows.
I.The researcher reflects on transforming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Privacy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originates from America, so when teachers use their materials, they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ses and transl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tool forms. The researcher advises teachers to choose cases from students’ real life experiences, so they will concentrate on learning in class better.
II.Students’ concept of privacy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program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tudents’ cognition on privacy. After the lectures, students are more aware of valuing their own privacy and reducing behaviors or speeches that may violate others’ privacy. On the whole, the teaching program can complement the deficiency of the textbook.
III.Students’ speculations about privacy controversy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program has also developed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They can express insightful opinions on privacy controversies, think deeply, and judge after considering standpoints of diverse roles. They no longer feel confused or subjective when faced with privacy controversies. Among them, intellectual too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nking deeply and diversely.
IV.The evaluation and effect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1.Group Discussion
(1)Among all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students like the discussion teaching style most, including group discussion and case discussion.
(2)Every student in group expresses different opinions, which enables them to better comprehend the concept of privacy.Furthermore, students are more ac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rriculum because group discussion is able to cultivate their learning initiative, but teachers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ree-rider problem in group discussion.
2.Case Discussion
Case discussion can effectively concretize abstract legal concepts, which also allows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concept of privacy. However, teachers have to pay attention not to interrupt the case discussion.
3.Performance Assignment
(1)Most students prefer performance assignments to traditional homework.
(2)Performance assignments allow students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privacy in life and hence achieve a higher level of learning. The researcher advises that teachers can arrange a presentation in class, so students can share their assignments with other classmates.
In the end of the thesis,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will be provided for teachers attempting to adopt the course and other researchers engaged in relevant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大紀元(2007年6月15日)。北市數位學生證多卡合一遭批變相監控學生。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6/15/n1744959.htm
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2015)。年度成果。2015年4月20日取自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http://www.lre.org.tw/about/achievement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明偉(2007)。學生隱私權之研究—以國民中學學生隱私權為中心。私立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澤鑑(2007a)。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6,21-44。
王澤鑑(2007b)。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中)。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7,27-50。
王澤鑑(2007c)。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下-1)。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9,47-66。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1)。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2011)。《公民行動方案》(Project Citizen) (原作者: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臺北:五南。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5)。關於我們。2015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jrf.org.tw/newjrf/index_new2014.asp?id=4094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余佳玲、郭菀玲、吳愛頡、郭佳琪 (譯)(2013)。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教師手冊。台北: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五南。
吳德美(1983)。現階段我國法治教育之研究。東方雜誌,17(4),43-48。
呂麗芬(2014)。桃園縣國中教師的學生隱私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李松婷(2002)。國小兒童隱私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李榮唐(2011)。學生隱私權在我國憲法的建構與檢討:以中、小學學生為核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東森新聞(2013年12月25日)。嶺東高中生手機遭沒收 學長《神魔之塔》樂刪卡:好爽。東森新聞電子報,2014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225/310241.htm
林子儀(2002)。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從保障隱私權的觀點論基因資訊的利用與法的規制。載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693-726頁)。台北:元照。
林世宗(2001)。隱私權。全國律師雜誌,5(4),33-51。
林有土(2000)。國府應加強國民中小學的法治教育。文教新潮,5(3),頁58-60。
林佳音(2000)。我國中學法治教育課程內容的理論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範(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法治教育教材。2015年4月20日取自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id=1476
林佳範(2001)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台灣教育,611,35–45。
林佳範(2003)論我國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從法治理念的傳統與近代說起。律師雜誌,281,24–37。
林佳範(2005)。學生的隱私權與財產權。法治教育資訊網。2014 年10月9日,取自: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389
林佳範(2006)論「寓教於禁」的法治教育觀與處罰之教育性意涵。全國律師雜誌,321,24–32。
林佳範(2011年6月)。當教育遇上法律—淺論台灣校園的「人權法治觀」與「人權法治教育」。「島弧人權:亞洲人權的理論、實務與歷史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
林孟皇(2011)。法治教育漏曙光──從學測作文「學校和學生間的關係」談起。司法改革,82,72-73。
林孟皇、陳叡智(1998)。談國小法治教育之推展。研習資訊,15(5),64-87。
林建中(1999)。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家輝(2008)。我國中小學階段學生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林毓生(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市:聯經。
林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臺北:巨流。
林曉雲、謝文華(2014 年2月11日)。12年國教高中畢業降為150學分。自由時報電子報。2014年7月18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53082
林錦鴻(2008)。論隱私權在我國實務的發展現況,司法官第47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2014年12月4日,取自法學新聲網站
http://ja.lawbank.com.tw/treatise2.aspx?id=127
法治教育資訊網(2011)。民主的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內容簡介。2014年7月16日,取自: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570
邱愛玲(2014)。新加坡高中課程與評量改革:邁向課程分級與多元評量。載於邱愛玲,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革新(62-87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洪如玉(2004)。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議題理論整合:概念分析、澄清與聯繫。教育資料與研究,59,17-25。
洪頌媖(2013)。活化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認識正義」為藍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紀育廷(2009)。應用情境學習於國小網路隱私安全教育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
紀懿娟(2012)。國民中學處理學生成績隱私方式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中學為例。
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胡清暉(2014年5月4日)。校方進宿舍評比文大生批侵隱私。中時電子報。2014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4000273-260114
孫崇軒(2012年12月9日)。校方擅搜書包查菸「侵隱私」。蘋果日報。2014年9月22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209/34693473/
徐怡涵(2014)。大學校園中隱私權之探討-以學生為主體。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
翁俊生(2009)。體驗學習取向法治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國彥(2006)。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全國律師雜誌,10(6),4-2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4年12月19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秀雄(1993)。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20,1~31。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張淑媚(2008)。學生應該有隱私權嗎。2014年12月6日,取自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http://hre.pro.edu.tw/zh.php?m=16&c=462
張澤平(2006)。散播法治的感覺-「法治教育向下紮根」活動2003年至2006年紀實。全國律師,10(6),38-47。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2014年7月22日,取自
http://www.edu.tw/userfiles/%E6%99%AE%E9%80%9A%E9%AB%98%E7%B4%9A%E4%B8%AD%E5%AD%B8%E5%85%AC%E6%B0%91%E8%88%87%E7%A4%BE%E6%9C%83%E7%A7%91%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8%A3%9C%E5%85%85%E8%AA%AA%E6%98%8E.pdf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99課綱)。2015年7月9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015&Page=8657
教育部(2011)。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計畫。2015 年4 月20 日取自
www.edu.tw/files/bulletin/B0046/加強法治教育計畫_1.doc
教育部(2012a)。教育部推動友善校園計畫。2015年1月25日,下載自教育部電子報638期,2014年10月30日: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826
教育部(2012b)。教育部100年度友善校園頒獎典禮。2015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guide.edu.tw/100/c_05.html
教育部(2014a)。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2014年7月22日,取自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http://center.tnfsh.tn.edu.tw/files/15-1009-2313,c454-1.php
教育部(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5年7月9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許育典(2010)。法治教育在台灣中小學的實踐與檢討。載於湯德宗、鍾騏(編),2010 兩岸四地法律發展(下冊)—法學教育與法治教育。台北:中央研究院。
許育典、翁國彥(2005a)。法治教育在臺灣的建構與實踐(上)。政大法學評論,85,133-172。
許育典、翁國彥(2005b)。法治教育在臺灣的建構與實踐(下)。政大法學評論,86,1-48。
許淑麗(2009)。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隱私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許惠晴(2012)。台灣五至八年級學生在社會性網絡中的隱私知識、隱私態度、隱私在意程度及隱私行為之探究—以Facebook及無名小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未出版,新竹市。
郭菀玲(譯)(2011a)。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隱私》(原作者: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臺北: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五南。
郭菀玲(譯)(2011b)。民主基礎系列《認識隱私》(原作者: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臺北: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五南。
陳仲嶙(2002)。隱私權概念的理解與充填。載於李鴻禧等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637-661頁)。台北:元照。
陳國瑞(2014)。媒體採訪自由界限研究-以新聞自由與隱私權衝突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朝陽(1997)。法治教育的精神與教學。研習資訊,14(4),8-15。
曾瀞萱(2014)。正義怎麼教-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版」正義概念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肇賢(2003)。國中推動法治教育的問題與展望。康軒文教網教育論文館。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師苑。
黃旭田(2003)。臺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律師雜誌,281,39-49。
黃旭田(2005)。推動校園法治教育之淺見。2014 年7 月19 日,取自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會:
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636
黃旭田(2009)。法治教育在臺灣的發展-從學校到社會的無限可能性。2014 年7月19日,取自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621
黃旭田(2011)。回首滿懷感恩、攜手再啟新猷。2015年4月20日取自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http://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926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昭元(2005)。無指紋則無身分證?:換發國民身分證與強制全民捺指紋的憲法爭議分析。載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法學會台灣分會編)(693-726頁),台北:元照。
黃炳煌(1989)。民主、法治教育與課程設計。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黃國峰(2004)。人權法治教育理念的探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說起,學生輔導,95,105-115。
黃國峰(2009)。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政傑(2012)。十二年國教變局下的課程改革展望。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3-22頁)。臺北市: 五南。
楊敦和(1983)。隱私權在美國之起源與發展。輔仁法學,2,1-9。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董寧之(2012年9月24日)。華江高中一天最多百人遲到!「側錄」學生稱有效。TVBS新聞。2014年9月22日,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ry/31856
詹文凱(1998)。隱私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北律師公會(2015)。關於台北律師公會公會簡介,2015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tba.org.tw/index.asp
趙翊伶(2006)。校園隱私權保障之方案—以一所公立高中之發展經驗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恆妏(2007)。司法官僚法學-百年來臺灣法學教育之變遷。司法改革雜誌,275 64,23-28。
歐用生(199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
歐倉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蔡姿娟(1998)。民主社會轉型下的法治教育。高市文教,63,38-40。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原作者:Geoffery E. Mills)。臺北:學富文化。
蔡達智(2005)。隱私權初探。法學叢刊雜誌。50(3),77-100。
鄧毓浩(2006)。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公民基本內容評析。公民訓育學報,18,1-18。
鄧毓浩(2007)。台灣地區高中公民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載於劉阿榮、王佳煌、鄧毓浩、洪泉湖(主編),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425-457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鄧毓浩(2011)。百年來我國國(初)中公民教科書的演變與發展。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425-457 頁)。臺北市:高教出版。
鄧毓皓(1998)。論青少年法治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221-232。
蕭妙香(2000)。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探討。台南師院學報,33。
蕭曉燕(2013)。應用繪本教學策略於國小學生隱私認知與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薛美蓮(2013)。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學生隱私權衝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佩容(2013)。國小學生網路隱私權認知與態度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
簡菲莉(2014)。展望高中新課綱---從一所臺北市立社區高中出發。2015年7月8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a/webmail.ccsh.tp.edu.tw/principal/about
蘋果日報(2009年9月23日)。女學生:被嚇到腦筋空白內湖高中健檢未徵詢家長「不可原諒」。蘋果日報。2014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90923/31963076
二、外文部分
Anita L. Allen, Genetic Privacy:Emerging Concepts and Values, in GENETIC SECRETS:PROTECTION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 IN THE GENTIC Era 33(Mark A. Rothstein ed. 1997 )
Brinker(Ed.) Critical thinking.CA:Sonma State University,pp.136-169.
Campbell, A. B.(1988).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Legal Content in the Civics Curriculum.ERIC Document,ED 308110.
Cleaf, D. W. V.(1991).Action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N. J.: Prentice Hall.
Ennis,R.H.(1985). Goals for a critical thinking curriculum. In A. Costa(Ed.),Developing minds: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p.54-57.
Fox, J. W., Minor, K. I. & Wells, J. B. (1997). Three Face of Law-Related Education: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Definition. In D. Williamson, K. I. Minor & J. W. Fox(Ed.), Law-Related Education and Juvenile Justice: Promoting Citizenship Among Juvenile Offenders, (pp.16-27).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HERDER & HERDER
Kolb, A. D.(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aul,R & Adamson,K. R. (1990).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In A.J.A.
Starr, I.(1977).The law studies movement: A memoir. Peabody-Journal of Education.55(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