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雲青
論文名稱: 張曉風戲劇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72
中文關鍵詞: 張曉風戲劇舊瓶新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9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一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資料。第二章是創作論,說明張曉風生平經歷與文學創作、寫作觀、戲劇觀、思想淵源,發現作者的思想淵源、寫作觀、戲劇觀如何影響她的創作,並成為她劇作中的背景底色。第三章是題材論,說明張曉風戲劇常用的舊瓶新釀、本文互涉的手法,並從取材原典、改編情節、劇作主旨中來作各劇析解。作者偏愛採用「舊瓶新釀」的手法,從傳統古籍中取材,賦予現今時代的意義,雖是採用舊的典故,卻重新詮釋改寫,添加自己的意念思想,創造出嶄新的精神。第四章是藝術論,由古今中外的多方面視角,分析張曉風劇作中的形式結構、人物刻劃、表現手法,發現構築張曉風劇作的藝術形式、手法特色。第五章是意識論,發現張曉風各劇所涵括的議題都非常寬廣,並且切合社會需求,但是也有不變的主題,就是對人性人心的描寫刻劃、對世情百態的描繪、對宗教真理的執著、對生命理想的追尋。第六章是結論,說明研究成果、困境與發展。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承先啟後...........................1 三、新舊融合...........................2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5 一、直接資料…………………………………………………5 二、間接資料………………………………………………7 第二章 張曉風戲劇的創作論……………………………………9 第一節 生平經歷與文學創作……………………………………9 一、寫作經歷………………………………………………………9 二、作品類型……………………………………………………..13 三、風格特色……………………………………………………..20 第二節 寫作觀…………………………………………………..25 一、理想信念…………………………………………………..25 二、創作過程……………………………………………………..31 第三節 戲劇觀…………………………………………………..38 一、創作始末…………………………………………………..38 二、創作心態……………………………………………………..42 三、取材融合中西………………………………………………..44 四、取材融合古今………………………………………………..45 五、著重性質…………………………………………………..48 第四節 思想淵源…………………………………………………..55 一、中國……………………………………………………………..58 二、基督教…………………………………………………………..62 第三章 張曉風戲劇的題材論……………………………………….72 第一節 舊瓶新釀…………………………………………………..71 一、新釀性…………………………………………………………..71 二、新古典…………………………………………………………..74 三、歷史性…………………………………………………………..75 四、寓言性……………………………………………………………..77 五、宗教性…………………………………………………………..79 第二節 本文互涉………………………………………………..81 第三節 各劇析解………………………………………………..85 一、《武陵人》…………………………………………………85 二、《自烹》…………………………………………………....94 三、《和氏璧》…………………………………………………99 四、《第三害》………………………………………………..103 五、《嚴子與妻》……………………………………………..110 六、《位子》………………………………………………………..113 七、《一匹馬的故事》…………………………………………………..120 八、《猩猩的故事》……………………………………………………..122 第四章 張曉風戲劇的藝術論……………………………………………………124 第一節 形式結構……………………………………………………………124 一、幕與場………………………………………………………………124 二、時空處理…………………………………………………….……...130 三、動作…………………………………………………………………133 四、衝突…………………………………………………………………136 第二節 人物描繪……………………………………………………………146 一、命名技巧……………………………………………………………147 二、對比設計……………………………………………………………151 三、悲劇英雄……………………………………………………………157 四、古老職業……………………………………………………………163 五、女性形象……………………………………………………………170 第三節 表現手法……………………………………………………………176 一、象徵物件……………………………………………………………176 二、意象經營……………………………...…………………….………182 三、舞蹈音樂……………………………………………………………189 四、多媒體效果…………………………………………………………194 五、語言特點……………………………………………………………198 六、中西戲劇元素的運用………………………………………………200 第五章 張曉風戲劇的意識論……………………………………………………206 第一節 《畫》………………………………………………………206 一、鄉愁輾轉與現世安頓………………………………………………206 二、精神與物質的抉擇…………………………………………………207 三、實證主義與基督宗教的論辯………………………………………208 四、自我矛盾與情愛追尋………………………………………………209 五、夢想的沉澱與昇華…………………………………………………211 六、犧牲與享受…………………………………………………………212 七、人性的軟弱與醜陋…………………………………………………213 八、父女親情……………………………………………………………214 九、悲劇與救贖…………………………………………………………215 第二節 《無比的愛》………………………………………………………217 一、上帝無比的愛………………………………………………………217 二、人的獨特與珍貴……………………………………………………217 三、悲劇英雄的典型……………………………………………………218 第三節 《第五牆》…………………………………………………………220 一、時間空間的相對性…………………………………………………220 二、人生為何忙碌………………………………………………………222 三、家庭婚姻的省思……………………………………………………223 四、永恆性與暫時性價值的追求………………………………………225 五、人類的隱私權………………………………………………………226 六、真我與假我…………………………………………………………228 七、戲與人生……………………………………………………………230 八、宗教真理與生命意義………………………………………………232 第四節 《武陵人》…………………………………………………………235 一、不合時宜的寂寞……………………………………………………235 二、我是誰──原我自我超我…………………………………………236 三、把握生命的春天……………………………………………………239 四、何謂幸福……………………………………………………………242 五、終極關切……………………………………………………………244 六、何謂愛情……………………………………………………………246 七、次等理想與天國理想──桃源歡樂與武陵苦難…………………248 第五節 《自烹》……………………………………………………………251 一、悲劇歷史不斷上演…………………………………………………251 二、生與死………………………………………………………………253 三、人性的善與惡………………………………………………………254 四、毀滅的罪性…………………………………………………………257 五、慾望的追逐…………………………………………………………264 第六節 《和氏璧》…………………………………………………………269 一、故鄉的愛與愁………………………………………………………269 二、人生吉凶難卜………………………………………………………271 三、真玉與假玉── 肯定與否定、接受與拒絕、信心與懷疑、奉獻與逃避…………272 四、悲劇英雄的典型……………………………………………………282 第七節 《第三害》………………………………………………………....287 一、自我矛盾與追尋──人性的善與惡………………………………287 二、社會群眾排斥與誤解………………………………………………293 三、無條件信任接納的親情……………………………………………295 四、平凡中見特別的愛情………………………………………………296 第八節 《嚴子與妻》………………………………………………………298 一、社會輿論殺傷力……………………………………………………298 二、知識份子的優越感…………………………………………………301 三、誘惑試探人的錯謬…………………………………………………304 四、人性原始慾望的渴求愛情…………………………………………306 五、人心的邪惡…………………………………………………………310 第九節 《位子》……………………………………………………………311 一、隨遇而安的生命情調………………………………………………311 二、失落生命的位子……………………………………………………313 三、戲如人生……………………………………………………………313 四、欠負感………………………………………………………………319 第十節 《一匹馬的故事》…………………………………………………321 一、順理成章、隨遇而安、超然禍福…………………………………321 二、患得患失、大喜大悲、心隨境轉…………………………………325 三、苦難中的出路………………………………………………………327 第十一節 《猩猩的故事》…………………………………………………330 一、缺乏危機意識………………………………………………………331 二、難以抗拒的試探誘惑………………………………………………332 三、堅持理想與妥協鄉愿………………………………………………335 四、廉價物質文明的豢養綑綁…………………………………………336 第六章 結論………………………………………………………………………341 第一節 研究成果……………………………………………………………341 第二節 困境與發展…………………………………………………………342 附錄…………………………………………………………………………………343 一、張曉風著編書目…………………………………………………………343 二、張曉風寫作年表…………………………………………………………350 三、張曉風得獎紀錄…………………………………………………………354 四、張曉風戲劇各劇演出簡介………………………………………………355 五、張曉風戲劇其他國內外演出紀錄………………………………………358 六、張曉風劇作評論索引……………………………………………………359 七、張曉風相關評論索引…………………………………………………....363 參考書目……………………………………………………………………………370 一、專書……………………………………………………………………....370 二、學位論文…………………………………………………………………371 三、期刊論文…………………………………………………………………371

    一、專書
    丁樹南譯(1967)《人物刻劃基本論》台北:文景。
    方 寸(1978)《戲劇編寫法》台北:東大。
    石光生譯(1978)《現代劇場藝術》台北:三越。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1997)《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
    司馬遷(1968)《史記》台北:台灣商務。
    朱介國編著(2000)《中西戲劇欣賞》台北:文經。
    房玄齡等撰 杜寶元譯註(1992)《晉書》台北:綿繡。
    林國源(1981)《現代戲劇批評》台北:聯鳴。
    姚一葦譯註(1966)《詩學箋注》台北:中華。
    姚一葦(1969)《戲劇論集》台北:開明。
    姚一葦(1984)《戲劇與文學》台北:遠景。
    姚一葦(1992)《戲劇與人生》台北:書林。
    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台北:書林。
    施叔青(1976)《西方人看中國戲劇》台北:聯經。
    姜龍昭(1983)《戲劇編寫概要》台北:五南。
    馬 威(1991)《戲劇語言》台北:淑馨。
    馬 森(1991)《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台北:文化生活新知。
    馬 森(1994)《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
    孫惠柱(1994)《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
    張 庚(1987)《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
    曹其敏(1993)《戲劇美學》台北:五南。
    陳炳良編(1994)《香港文學探賞》台北:書林。
    曾永義(1998)《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漢光。
    黃美序(1995)《讀戲、看戲、談戲──戲劇欣賞》台北:三民。
    傅得曼(H. E. Freeman)粱潔瓊譯(1990)《舊約先知書導論》台北:華神。
    馮夢龍(1983)《警世通言》台北:文化。
    楊師昌年(1988)《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
    楊師昌年(1983)《話劇的創作鑑賞與批評》台北:中央文物。
    劉義慶著;劉孝標註(1959)《世說新語》台北:藝文。
    韓幼德(1985)《戲曲表演美學探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韓非著;張覺譯註(1996)《韓非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二、學位論文
    李皇良(1994)《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
    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于善祿(1996)《變與不變:一九七○年代台灣現代戲劇研究》
    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倪婉萍(1999)《黃以功與基督教藝術團契》
    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郭孟寬(1999)《七○年代劇場開拓者──張曉風與基督教藝術團契》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李 昂(1981)〈談戲劇的多元媒體運用〉《中國論壇》14卷10期
    何冠驥(1994)在〈《桃源夢》與《遠方有個女兒國》──當代中國反烏托邦文學的兩個路向〉(收錄在陳炳良編的《香港文學探賞》)
    容世誠(1994)在〈「本文互涉」和背景:細讀兩篇現代香港小說〉(收錄在陳炳良編的《香港文學探賞》)
    馬 森(1993/03)〈文化、語言、戲劇〉《表演藝術》5期,101。
    馬 森(1993/06)〈別忘了觀眾是誰〉《表演藝術》8期,111。
    馬 森(1993/08)〈如果我們用台灣國語寫戲〉《表演藝術》10期,108。
    馬 森(1993/10)〈戲劇有必要自我放逐於文學之外嗎〉《表演藝術》12期,95。
    馬 森(1995/04)〈詮釋與資料的對話──談當現代戲劇史的書寫問題〉《表演藝術》30期,78-92。
    張隆溪(1999/02)〈烏托邦:世俗理念與中國傳統〉《二十一世紀》51期,95-103。
    黃美序(1978/12)〈姚一葦戲劇中的語言、思想與結構〉《中外文學》7卷7期 49期,30-73。
    黃美序(1978/8)〈對發展我國劇運的幾點芻議〉《幼獅文藝》48卷2期 296期,31-35。
    黃美序(1978/7)〈關於當代中國戲劇的幾點觀感和建議〉《幼獅文藝》48卷1期307期,17-20。
    黃美序(1980/11)〈顧往思來──對振興劇運的幾點「燭」見〉《幼獅文藝》52卷5期 323期,222-240。
    黃美序(1984/8)〈民國五○~六○年之台灣舞臺劇初探〉《文訊》13期,119-136。
    黃美序(1988/9)〈我對當代劇場的省思與建言〉《聯合文學》4卷11期 47期,113-120。
    黃美序(1989)〈戲劇卷序〉《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1970~1989戲劇卷壹》台北:九歌出版社,3-27。
    黃美序(1994/12)〈台灣小劇場拾穗〉《中外文學》二十三卷七期271期,61-7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