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莉安
Liao, Li-An
論文名稱: 從社會排除理論探析退役優秀運動員職涯轉換之困境
The Career Transition Dilemma Faced by Elite Athletes: A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Exclusion Theory
指導教授: 程瑞福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社會排除運動員就業轉職困境
英文關鍵詞: Social exclusion, athlete employment, transition dilemma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31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優秀運動員就業問題為近年來國內、外政府極為關心的現象,從現今大環境之就業現況與運動員就業之劣勢狀況來看,多數運動員確實在職涯轉換困難狀況,而優秀運動員退役後的職涯轉換議題近幾年被關注,研究議題上著重於職涯轉換的成功經驗分享,僅少數有遭遇之困難或被排除經驗之探析。而社會排除研究強調他人透過怎樣的制度與過程被排斥於一定的社會領域外,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以社會排除理論之觀點,探究優秀運動員培育過程與職涯經驗中探窺遭遇之社會排除面向與整理排除風險累積之歷程,歸納出優秀運動員面臨轉職困境之可能原因。本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與滾雪球取樣,選取六位經過專業訓練10年以上,且曾獲得代表國家出賽國手資格之退役優秀運動員,以分析歸納法與持續比較法,進行每位1至2次的深度訪談。研究結果發現,退役運動員將面臨經濟、政治、社會關係、文化、社會福利等面向排除,進一步以時間軸先後歸納各排除面向風險累積終導致運動員產生自我設限、無所適從將自己排除於體育運動領域之外等自我排除現象。研究建議,學校方面,應在優秀運動員學生時期仍應強調基本學力的重要性,給予運動員除了專項以外的能力培養,培養第二專長;政府等相關單位應在優秀運動員退役可能轉換職業跑道前,給予未來「就業能力」的培養與相關輔導,及就業市場的性向分析,以減少優秀運動員轉職適應時間。

    Elite athletes’ transition out of competitive sports has been an area of growing concerns for govern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apparent lack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job markets has reinforced issues of career transition faced by retired elite athletes. The research focus was on sharing of successful stories in career transition, particularly on the few cases that had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or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socially excluded. Social exclus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process of progressive social rupture, detaching groups and individuals from social rel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nd preventing them from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normal, normatively prescribed activities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they live. Thu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being elite athletes, the mechanisms of individuals' downward spiral,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dimensions of social exclusion by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tired athletes.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method were adopted to select 6 retired elite athletes, who had undergone more than 10 year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represented the national team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Inductive and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analysis were used to summarize the possible reasons why elite athletes faced the difficulties in career transitions out of sport.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retired elite athletes faced exclusions from economics, politics, social relations, culture, and social welfare aspects. The study examined the accumulation of exclusions over time, eventually leaded to self-restriction, and self-excluded themselves from the field of sports.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athletes acquiring basic academic skills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develop a second area of expertise. 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to shorten the career transition period,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relevant bodies offer future "employability" training and related counseling sessions, as well as career aptitude test.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六節 研究方法 15 第七節 研究倫理 25 第貳章 社會排除理論 26 第一節 社會排除理論之意涵 26 第二節 社會排除相關研究 33 第三節 運動員就業與職涯轉換相關研究 38 第四節 社會排除運用於運動員職涯轉換 45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47 第參章 運動員個案經歷 49 第一節 阿壘個案經歷 49 第二節 阿水個案經歷 51 第三節 阿藍個案經歷 52 第四節 阿道個案經歷 54 第五節 阿武個案經歷 55 第六節 阿河個案經歷 57 第肆章 優秀運動員退役後職涯之社會排除探析 59 第一節 經濟面向排除 59 第二節 政治排除 67 第三節 社會關係排除 79 第四節 文化排除 88 第五節 福利制度排除 95 第伍章 優秀運動員社會排除風險累積 100 第一節 起點—體育專班化下的運動員養成過程 100 第二節 競賽生活—績效主義掛帥的運動員 106 第三節 終點—自我排除的退休運動員 112 第四節 環境的挑戰—未來工作 115 第五節 懷抱希望-展望未來 119 第陸章 研究結論與反思 12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2 第二節 研究反思 124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2 附錄 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155

    手就業狀況大調查』。取自http://winner.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506
    1111人力銀行 (2010)。2010校園徵才-畢業生求職現況調查。取自http://www.jobwiki.com.tw/salary/news.aspx?eNo=2084
    一半以上壯年離世… 紅葉少棒英雄 晚景淒涼 (2015年,11月20日)。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1326768-%E4%B8%80%E5%8D%8A%E4%BB%A5%E4%B8%8A%E5%A3%AF%E5%B9%B4%E9%9B%A2%E4%B8%96%E2%80%A6-%E7%B4%85%E8%91%89%E5%B0%91%E6%A3%92%E8%8B%B1%E9%9B%84-%E6%99%9A%E6%99%AF%E6%B7%92%E6%B6%BC
    王丁林、鄧建中(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29,341-346。
    王永慈 (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2-84。
    王俊權、李昱叡 (2009)。教育部學校運動績優選手培訓體系與具體措施。學校體育,19(6),25-31。
    王雲東、楊培珊、黃竹萱 (2007)。台灣地區年長榮民生活照顧與婚姻狀況的研究-社會排除觀點的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33-64。
    王鎂欣 (2014)。再建 (見) 公共性:淡水捷運站青少年街舞空間的社會排除與協商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王鎂欣、謝雨潔 (2016)。再建 (見) 公共性:淡水捷運站青少年街舞空間的社會排除與協商。地理研究,64,27-44。
    包亞明 (譯) (1997)。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Pierre Bourdieu, 1997)
    古允文 (2010)。誰是弱勢者?一個風險社會的再思考。社區發展季刊,130,4-16。
    古允文、詹宜璋 (1998)。台灣地區老人經濟安全與年金政策:社會排除觀點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191-225。
    巨克穎 (1994)。當代社會正義理論之研究。共同學科期刊,3,255-276。
    朱柔若 (2008)。全球化與台灣社會。台北:三民。
    朱柔若、童小珠 (2006)。台灣失業勞工社會排除經驗探索。香港社會科學學報,31,1-26。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7)。107年2月空缺統計及106年經常性薪資調升情形綜合分析。取自https://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892717154ZX6CXSZE.pdf
    何全進、杜登明 (2001)。運動績優保送生的回顧與展望-以中興大學籃球運動績優生爲例。大專體育,55,72-76。
    何卓飛(2018)。我國體育班實施現況、問題與改善對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43-253。
    余珮瑀 (2002)。影響大專畢業生工作條件與滿意度因素之分析─以銘傳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吳文祥 (2009)。國小弱勢學童在校生活與學習經驗之探討—以社會排除觀點探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佳勳 (2011)。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岱憶 (2006)。勞動市場邊緣化與社會排除之探討--以台南市中高齡失業個案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吳英仲、李勝雄 (2012)。學生運動員與生涯規劃。大專體育,121,24-30。
    吳淑卿、解德春 (2007)。大專甲組運動員的訓練、學業與生涯規劃。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1-8。
    呂君榮 (1998)。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呂惠富 (2008)。影響體育績優生生涯發展關鍵因素之探討—真理大學之實證分析。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162~172。
    呂菁菁 (2003,6月3日)。冷門科系專題。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2520
    呂碧琴 (2006)。運動員全人教育的理念與作法。運動教練科學,6,155-163。
    李佩璇 (2018年7月5日) 職場冷暴力 新人欲閃離?! 上班族就職適應調查 取自https://www.1111.com.tw/news/surveyns/113883/
    李易駿 (2006)。社會排除:流行或挑戰。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47。
    李易駿 (2007)。台灣社會排除人口之推估。人口學刊,35(4),75-112。
    李易駿、古允文 (2007)。機會開放或結構限制?台灣青年從學校到職場轉銜過程中的Yo-Yo 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7,105-152。
    李欣靜 (2010)。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建興(2009)。我國競技運動選手培訓與生涯照顧體制之研究-策略思維觀點。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7(1),215-249。
    李政原 (2015)。運動員刻版印象對於國中小學生運動員學業成就及自尊影響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殷如、許雅雯(2018)。學生運動員學業刻板印象之回顧。中華體育季刊,32(2),151-158。
    李國龍 (2010)。以社會排除觀點探討反菸工作之推行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韻如 (2002)。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模式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肖建忠、劉克軍、何鴻濤、徐澤 (2007)。運動員壓力源特徵與對策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3(6),18-21。
    周新富 (2013) 教育社會學。教育與經濟p188-189。台北:五南。
    孟慶慈 (2009年7月7日)。蛙王蔡心嚴,淪為公園臨時工。自由時報。2011年6月15日,取自:http://n.yam.com/tlt/life/200907/20090707996775.html
    季力康 (2000)。應重視對大學學生運動員之輔導工作。大專體育,47,3-4。
    林士傑 (2011)。台灣社會排除現象之探索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林文蘭 (2007)。金牌背後:原住民投身棒球運動的社會基礎與效應。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頁3-1-3-28)。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文蘭 (2013)。打出機會: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社會流動和訓練體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0:43-114。
    林佳瑩 (2011)。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佳蟬 (2011)。探討優秀拳擊選手運動生涯發展的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尚武 (2006)。運動員教育的省思與生涯規劃的時間。國民體育季刊,35(1),64-68。
    林美蓉 (1999)。中年婦女的生涯轉換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益帆 (2015)。退役桌球甲組運動員職場生涯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國銘、黃琇瑩、曾明郎(2011)。以個人策略規劃觀點談大學運動員生涯規劃。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1),175-184。
    林淑馨 (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
    林慧芬譯 (2006)。分化、差異與排除,解讀社會政策。台北市:群學。(Alock P. & Erikine A., 2003)
    邱汝娜 (2008)。台灣原住民族就業障礙與對策之研究:從社會排除觀點探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金牌的背後 拔河娘子軍前途茫茫 (2009年,7月20日)。華視新聞。
    侯堂盛、楊孟華 (2014)。嘉義縣國小學童參與游泳課的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20-33。
    姜凱心、李建興 (2016)。流浪者之歌-臺灣羽球學生運動員奧運逐夢歷程自我敘說。運動文化研究,(29),29-60。
    柳立偉、徐志輝 (2015)。體育班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35-45。
    洪一賓 (2012)。Thomas S. Popkewitz「社會知識論」及其對教育/課程研究之挑戰。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9,99-120。
    洪惠芬、李淑容、林宏陽 (2014)。我工作,但我還是被排除!?低度就業者的工作困境。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124-181。
    洪煌佳 (2012)。社會支持與生涯信念對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之影響。成大體育學刊,44(1),17-33。
    洪煌佳 (2016)。優秀學生運動員運動退出意圖之社會因素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0(1),1-7。
    洪煌佳、李嘉文 (2013)。體育系應屆畢業學生之生涯選擇與成就抱負現況。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1),40-50。
    洪煌佳、唐慧媛 (2011)。生涯十字路口的徘徊:臺灣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選擇現況。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1(2),17-24
    洪嘉文、詹俊成 (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19 (1),63-71。
    洪嘉文、詹俊成 (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季刊,19(1),63-71。
    洪聰敏 (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
    紀俊吉、蘇慧慈(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127-132。
    胡金柱 (2008)。退役運動員社會排斥機制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3(4),345-347。
    胡清暉、鐘惠玲 (2012年,10月12日)。生涯規劃有用嗎朱敬一、蔣偉寧不同調。中時電子報。https://tw.news.yahoo.com/%E7%94%9F%E6%B6%AF%E8%A6%8F%E5%8A%83%E6%9C%89%E7%94%A8%E5%97%8E-%E6%9C%B1%E6%95%AC-%E8%94%A3%E5%81%89%E5%AF%A7%E4%B8%8D%E5%90%8C%E8%AA%BF-213000283.html
    胡皓瑋 (2013)。都市居住的社會排除與包容:以臺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社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孫碧霞 (2010)。印尼、越南與大陸配偶社會排除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壯法 (2004)。國訓中心辦理大學優秀運動員課業輔導之研究--兼論其適法性問題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碧君、黃杉楹、徐千惠 (2010)。轉任幼兒體適能教師之職棒選手職涯轉換適應歷程探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3),105-122。
    涂馨友、闕月清 (2014)。自我認同運用於大專運動員職業選擇歷程之探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9(1),41-56。
    馬文山 (2010)。退役羽球男子甲組選手職場生涯規劃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高三福 (2005)。從運科支援展望 2008 北京奧運跆拳道奪標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6(1),18 – 23。
    高國慶、李純漢、陳安妮 (2017)。從燦爛到平凡-職業棒球選手對職涯轉換困境個案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2(1),11-21。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中瀚、楊宗文 (2017)。UBA 大專籃球選手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14,213-224。
    張仙琦 (2010)。從社會排除觀點探討大專以上學歷肢體障礙者的求職就業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張宏亮 (199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4(2),77-84。
    張芷榕 (2016)。走進慈輝班學生學習歷程的社會排除現象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俊一 (2009)。我國學校優秀運動人才培訓體系。學校體育雙月刊,115,35-41。
    張原彰 (2015年5月4日)。選手退役即失業?體育署助尋另一片天。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tw/n125414/%E9%81%B8%E6%89%8B%E9%80%80%E5%BD%B9%E5%8D%B3%E5%A4%B1%E6%A5%AD-%E9%AB%94%E8%82%B2%E7%BD%B2%E5%8A%A9%E5%B0%8B%E5%8F%A6%E4%B8%80%E7%89%87%E5%A4%A9.html
    張振鴻 (2015年,3月30日)。助選手拚奧運 職涯輔導啟動。台灣醒報。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0330-FBpX
    張祐慈 (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添洲 (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雪玉 (2012)。學生職涯轉銜諮商模式之追蹤成效評估 (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菁芬 (2005)。社會排除現象與對策:歐盟的經驗分析。臺北市:松慧。
    張菁芬 (2010)。台灣地區社會排除之研究:指標建構與現象分析。臺北市:松慧。
    張瑟芬 (2004)。以社會排除觀點探討雲林縣弱勢老人之經濟安全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張榮升 (2010)。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張維唐 (2009)。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 (2013)。運動人才中長程培育計畫。取自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3143&ctNode=502&mp=11
    教育部 (2016)。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申請人手冊。取自http://coach.rocsf.org.tw/getfile.php
    教育部體育司 (1990)。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核訂本)。載於教育部體育司 (主編),體育法規選輯 (頁13-45)。臺北市:作者。
    許立宏、蕭珮嫻、蔡淑敏(2014)。臺灣第一位亞運游泳金牌女選手的運動生涯敘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3,83-93。
    許建民 (1998)。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7(4),102-109。
    許哲峻 (2012)。體育專業人力培育研究-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殷宏 (2005 )。藝能編班方式下的教學實踐:國中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比較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雅雯、李殷如、林雨德 (2017)。體育系刻板印象的初步探索與測量發展。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6(3),70-79。
    許瀞心 (2003)。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66,105-110。
    陳又琪 (2009a)。一個排球運動績優生在國立臺灣大學求學的經驗反思。學校體育,115,100-105。
    陳又琪 (2009b)。運動績優生保送大學非體育科系女性排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志睿 (2010)。退役籃球員生涯轉換的自我轉化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志睿、林如瀚 (2010)。生涯自我轉化對運動選手的重要意涵。中華體育季刊,24(3),124-130。
    陳忠強、季力康、江衍宏 (2007)。高中教練之教練效能、社會支持與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1),1-12。
    陳怡帆、程瑞福 (2013)。以生態系統觀點析論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與升學進路。體育學報,46,443-457。
    陳怡蒹 (2007) 。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泓斌 (2009)。社會排除下的遊民生活紀錄與省思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芝瑜 (2011)。台灣社會排除概念與指標之社會建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陳金定 (2009)。移情現象之驗證:運動選手親子依附與教練-選手關係之因果模式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0(3),363-383。
    陳俊仲 (2009)。育幼機構院生的多重弱勢歷程研究-兒童保護或社會排除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建彰、吳俊鴻 (2015)。優秀運動員選擇升學管道與職涯規劃之探討:以2011 年青少年桌球國手為例。交大體育學刊,10,13-24。
    陳思穎 (2011)。安置及教養機構離院個案就業歷程之社會排除經驗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柏如 (2004)。台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體育專業人力培育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珍禮 (2008)。職業網球員的學生路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畊麗 (2012)。台灣經濟成長、收入差距與貧窮之分析與對策。台灣經濟論衡,10(1),46-79。file:///D:/Downloads/%E8%AB%96%E6%A9%AB_1%E6%9C%88_%E7%B6%93%E5%BB%BA%E5%B0%88%E8%AB%96.pdf
    陳美綺、季力康 (2015)。一條沒有回頭的路—大專運技系學生運動員的困境。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9,107-130。
    陳致融 (2013)。負債與社會排除-消費債務對個人經濟與社會生活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珮沄 (2011)。台灣榮民大陸配偶社會排除經驗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茹藍 (2010)。由社會排除探討單親家庭的脫貧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陳啟發 (2006)。退役職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淑娟 (2011)。影響優秀田徑運動員成功生涯轉換的關鍵因素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聖芳 (1997)。走在挑戰極限的路上──我國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和出路問題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陳葦綾盧映錡奧運奪牌Vs.工作權。(2008,8月14日)。中央日報。 取自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c/1007/2/1/3/10072133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721339
    陳雍仁 (2008年06月21日)。台灣運動員 大多不適用勞基法。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ports/20080621/30676500/
    陳靜蓉 (2013)。大台北地區外籍配偶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社會排除理論觀點的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陳龍雄 (1989) 。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18(3) , 44-51 。
    陳韻雯 (2012)。貧窮兒童的社會排除經驗─以兒童中心取向探討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麗雲 (2006)。非相關科系學生進入新府所生涯轉換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傅莉珺 (2013)。以社會排除觀點探究台中市女性身心障礙者求職及就業之困境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傅曉琪 (2013)。臺北市陸籍配偶生活適應/福利服務輸送之研究:社會排除的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彭小惠 (2006)。淺談體育系所之發展現況與學生未來生涯的規畫方向。國教之友,57(4),12-18。
    曾敏傑 (2005)。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2),49-96。
    曾群、魏雁濱 (2004)。失業與社會排斥:一個分析框架。社會學研究,3,11-20。
    曾慧青 (2008)。改善運動選手工作權之分析。取自http://www.npf.org.tw/3/4590
    曾慧青 (2018年6月5日)。運動員退休後 台灣能給他們什麼未來。蘋果日報。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180605/OODUBG2YQVJ5AUX6DL7THCQHC4/
    童小珠 (2006)。從就業排除到社會排除:失業勞工的社會學分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賀中慧 (2012)。驗證運動選手就業準備行為模式。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2),192-201。
    鈕文英 (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 (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馮炳昆 (譯) (1997)。從貧困到社會排除:工資社會抑人權社會?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2,21-38。 (Pierre Strobel, )
    黃于珊 (2012)。以社會排除觀點探討無一定雇主勞工適用就業保險的實踐困境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小熒、楊宗文、陳靜玲 (2015)。運動員生涯轉換之個案研究-運動員的守護天使。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9(1),57-70。
    黃世鑫、林志鴻、林昭吟 (2003)。新貧問題與社會福利政策-科學vs.價值&菁英vs.普羅。國家政策季刊,2(4),83 – 124。
    黃志雄 (2005)。提升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的關鍵:專任運動教練法制化的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49,59-63。
    黃杉楹 (2010) 台灣職業棒球選手職業生涯轉換因素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26-40。
    黃依婷 (2014)。騎向另一個巔峰賽道-前自由車國手黃顯熙的踩踏人生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黃奕琵、許光麃 (2016)。優秀桌球運動員生涯規劃個案探討。身體文化學報, 22,83-103。
    黃盈傑 (2011)。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狀況與職涯輔導需求知質化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美惠 (2004)。紅葉凋零 盼望有個好工作歸根。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7/17/n599027.htm
    黃苹苹 (2004)。大專運動員生涯規畫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輔大體育,3,220-237。
    黃高賢、呂佳霙、林惠美、周建智、黃美瑤 (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
    黃舒那 (2011)。都市地區低收入戶家庭擁屋經驗之研究—社會排除?社會納入?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煜、王琦正 (2001)。如何追求成功:職業運動員生涯發展之探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報,10,39-56。
    黃綉美 (2002)。國軍志願役中年男性退役軍官生涯轉換分析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馨儀 (2012)。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之生活經驗探討:社會排除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楊元彰、孫美蓮、廖焜福、張家銘 (2017)。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價值觀對運動樂趣之影響模式驗證。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4(2),51-63。
    楊秀川 (2009)。全球化下的新移民女性-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社會排除與社會融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楊佳怡 (2010)。失業青年尋職歷程的探討—社會排除觀點的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楊金昌 (2016)。臺灣學校專任運動教練政策之回顧與展望。中華體育季刊,30(1),65-72。
    楊珮琳 (2006)。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蘭魁 (2008,8月12日)。盧映錡一舉奪銅 阿嬤請劉揆幫孫女找工作。中廣新聞網。
    萬育維 (1997)。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書局。
    葉祖欽、李易駿 (2007)。促進就業的反社會排除政策:英國與法國的比較與分析。社會與國家學報,3,63 -118.
    葉琇姍 (2007)。社會排除觀點下的社會安全與就業政策。經濟前瞻雙月刊,109,126-129。
    葉劉慧娟 (2012)。我國優秀運動員職涯與生涯協助之輔導措施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41(4),6-13。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ctNode=242&mp=11
    葉麗琴 (2001)。大學學生運動員生涯轉換前的生涯規劃與輔導。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0,185-194。
    葉麗琴 (2001)。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之差異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葉麗琴、陶淑瑗 (2004)。從運動員認同該學生運動員生涯轉換的輔導。崇佑學報,10,199-216。
    董小珠 (2006)。從就業排除到社會排除:失業勞工的社會學分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詹火生、古允文 (2010)。社會排除與社會包容的福利政策省思。臺北市:國家政策基金會。
    詹俊成 (2005)。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辦法評析。學校體育,87,4-13。
    詹俊成、林裕恩、林郁偉、廖宗耀、陳素青 (2016)。大學體育系學生涯選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驗證。體育學報,49(3),317-336。
    詹俊成、陳素青 (2013)。落實運動員生涯輔導策略。中華體育季刊,1(27),31-37。
    詹順利、劉宣谷 (2015)。國中體育班學生在數學科學習現況之研究─以北市某國中為例。國民教育,55(4),91-106。
    壽偉宏 (2013)。高雄市遊民服務現況與政策之研究-社會排除的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廖雅函、張庭瑄 (2013)。菁英選手之職場技能培育初探。運動管理,19,25-34。
    廖錦庭 (2007)。社會排除與生活策略-PLWHA的病痛經驗與對應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監察院 (2010)。政府對於傑出運動員培育與輔導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趙乃儀 (2011)。體育背景人士生涯轉換歷程與其復原力內涵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趙中豪 (2016)。國內中長跑優秀運動員生涯發展影響因素-以許績勝為例 (為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趙梓齡 (2011)。平面媒體之形象建構與社會排除研究以新移民女性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趙椿根 (2009)。合作金庫男子甲組羽球隊成員之生涯規劃-個案比較研究初探。成大體育學刊,41(2),32-47
    劉志偉、倪子翔 (2013)。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151-162。
    劉佳杰 、李榮尚、吳勤榮 (2017)。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未來升學意向及職涯規劃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6,1-16。
    劉泰一、彭慧玲 (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277,40-44。
    劉雅杰、方世華、洪寶蓮 (2017)。自行車菁英選手之奮鬥歷程及其生涯規劃探討。臺大體育學報,32,69-81。
    劉鶴群 (2012)。社會排除概念之本土意涵─臺灣民眾焦點團體的歸納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47-80。
    潘美蘭 (2008)。偏遠部落社區政策之研究─社會排除/資本之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澤泉 (2007)。社會、主體性與秩序:農民工研究的空間轉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依桃 (2014,3月)。傳統手機使用者之社會排除初探。以口頭形式發表於2014 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六屆年會」,新竹市,台灣。全文引自https://www.academia.edu/12766762/%E5%82%B3%E7%B5%B1%E6%89%8B%E6%A9%9F%E4%BD%BF%E7%94%A8%E8%80%85%E4%B9%8B%E7%A4%BE%E6%9C%83%E6%8E%92%E9%99%A4%E5%88%9D%E6%8E%A2_A_preliminary_study_of_non-smart_phone_users_in_social_exclusion 。
    蔡忠志、林如瀚 (2011)。專任運動教練的處境。中華體育季刊,25(2),364-371。
    蔡淑姿 (2011)。傑出表現青年職涯轉換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婷婷 (2013)。從社會排除觀點探討非典型就業對台灣青年工作者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惠萍 (2003,5月2日)。棒球先生失業?李居明申請救濟金。聯合報,A4。
    蔡銘珠 (2014)。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照顧者的休閒參與和社會排除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蔡緯嘉 (2009)。都市原住民族勞動市場排除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大專生原住民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鄭志富 (2010)。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輔導模式建置與實證研究期中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市。
    鄭志富、蔡秀華、郭哲君 (2016)。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輔導模式建置之研究。體育學報,49(4),443-464。
    鄭明昌 (2007)。志願役退伍軍官轉業困境之研究:社會排除的探究取向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鄭芳梵 (2000)。體育相關科系畢業生出路問題面面觀。大專體育,47,19-20。
    鄭國廷、洪煌佳 (2018)。重要他人對高中優秀學生運動員升學選擇之影響。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9,43-52。
    黎天生、李光武、黃崇儒、陳建利、陳堅錐 (2007)。探討協助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可行方向。北體學報,15,214-222。
    謝再益 (200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民國八十五至八十九年畢業生就業狀況暨專業需求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佳男 (2003)。體育保送之路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忠義 (2010,7月15日)。世運奪金後... 拔河隊失業。華視新聞。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007/201007150518005.html
    謝詩 (2011)。競技運動員的生產、訓練生活和團體文化─甲組射箭運動隊的民族誌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謝詩華 (2012)。「新莊工作坊」的社區抗爭事件~重新看見精障者的社會排除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鍾宜興 (譯) (2010)。心靈追索-學校教育政治學與教師的建構。臺北市:巨流。(Tomas S. Popkewitz, 1998)
    鍾怡純、闕月清 (2008)。籃框外的天空-女性運動員之升學與就業個案研究。師大學報,53(3),179-201。
    簡文嫆 (2008)。社會排除或自我抉擇?罹患口腔癌者之社會參與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顏剛威 (2019) 。淺談澳門學校一條龍的教育模式。取自http://m.fx361.com/news/2019/0827/5467481.html
    魏香明、王漢忠、陳嘉遠、洪聰敏、俞智贏、陳忠慶、陳雲銘、許明禮、江界山(2013)。競技運動—卓越競技登峰造極。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42(4),176。
    魏維 (2014)。職業運動員生涯轉換準備之探討研究:以SBL現役球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羅浩仁 (2006)。高中體育班學生次級文化研究-以臺北縣縣立高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羅鴻仁、蕭智仁、林峰樟 (2016)。雲林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2,77-86。
    蘇佩虹 (2008)。老人生活空間經驗的分析—以社會排除理論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蘇福男、葛祐豪、黃建華、陳文嬋 (2013年1月20日)。職棒涉賭// 許文雄盜牛樟名投淪為山老鼠。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648023
    蘇錦雀 (2006)。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向。學校體育雙月刊,16 (1),13-24。

    英文
    Adler, P. A. & Adler, P. (1991). Backboards and blackboards: College athletes and role engulfmen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veritt, R.T. (1968). The dual economy: The dynamics of American industry structure. New York: Norton.
    Bhalla, A.S. & Lapeyre, F. (1999). Poverty and exclusion in a global world.
    Byrne, D. (1999). Social exclusion (2nd ed). UK: McGraw-Hill Education.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S. Department of Labor, 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 Coaches and Scouts,on the Internet at https://www.bls.gov/ooh/entertainment-and-sports/coaches-and-scouts.htm (visited December 29, 2019).
    Cashmore, E. (2010). Making sense of sports (5th ed). NY: Routledge.
    Castel R. (2000). The road to disaffiliation: Insecure work and vulunerable relat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4(3), 519-535.
    Cheistensen M. K. ,& Sørensen J. K. (2009). Sport or school? Dreams and dilemmas for talented young Danish football players.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15(1), 115–133. DOI: 10.1177/1356336X09105214
    Cosh, S. & Tully, P. J. (2014). “All I have to do is pass”: A discursive analysis of student athletes' talk about prioritising sport to the detriment of education to overcome stressors encountered in combining elite sport and tertiary education.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 15, 180-189.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2005).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Doeringer & Piore, 1970
    Douglas, K. & Carless D. (2009). Abandoning the performance narrative: Two women's stories of transition from professional sport.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1(2), 213-230.
    Edwards, R. (1979). Contested Terrain. NY: Basic Books.
    Elster, J. (1998). Is There (or Should There Be) a Right to Work? In Amy Gutmann ed, Democracy and the welfare state (pp. 53-78). New Jersey, U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stivill, J. (2003).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or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An overview. Portugal: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reen, K. E., & Denson, E. L. (1993). Building rapport with student-athletes: A survey of counselor strategies. Academic Athletic Journal, Fall, 38-53.
    Grove, J. R., Lavallee, D., Gordon, S., & Harvey J. H. (1998). Account-making as a treatment model for distressful reactions to retirement from sport.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2, 52-67.
    Hartmann, D., (2000).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race in American culture: Gold ghettos and contested terrai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7(3), 229-253.
    House, J. S., Landis, K. R., & Umberson, D. (1998).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health. Science, 241, 540-565.
    Kronauer, M. (1998). Social exclusion and underclass – new concepts for the analysis of poverty. In Hans-Jurgen, A. (Ed.), Empirical poverty research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p.51-75). Ashgate: Aldershot.
    Lally, S., & Kerr, G. A. (2005). The career planning, athletic identity, and student role identity of intercollegiate student athle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6(3), 275-285.
    Lent, R. W., Hackett, G., & Brown, S. D. (199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7(4), 297-311.
    Levitas, R. (2006)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social exclusion’, in C. Pantazis, D.Gordon and R. Levitas (eds),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The millennium survey (pp 123-60),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Lynch, G. P. (1989). Athletic injuries and the practicing sport psychologist: guidelines for assisting athletes. The Soort Psychologist, 2, 161-167.
    Madanipour, A., Cars, G., Allen J. (1998).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an cities: Processes, experiences and response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Marie Jahoda (1982).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s, D G, Berghman, J ,& Salais, R (2001). Social exclusion and european polic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Mcwhirter, E. H., Torres, D., & Rasheed, S. (1998). Assessing barriers to women’s career adjustment.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6(4), 449-479.
    Park, S., Lavallee, D., & Tod, D. (2013). Athletes' career transition out of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6(1), 22-53.Doi:10.1080/1750984x.2012.687053
    Park, S., Tod, D., & Lavallee, D. (2012). Exploring the retirement from sport decision-mak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3, 444-453.
    Pearson R. E., & Petitpas, A. J. (1990). Transitions of athletes: developmental and preven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9(1), 7–10.
    Percy-Smith, J. (2000)。Introduction: the content of social exclusion. In Janie Percy-Smith (Ed.),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ierre S. (1996). From poverty to exclusion: a wage-earning society or a society of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48(148), 173–189.
    Piore, M. J. (1975). Notes for a theory of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In Richard Edward et al.(eds).,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pp:125-150). Lexington, MA: D.C.Heath.
    Torre P. S. (2009, March). How (and why) athletes go broke. Sports Illustrated VAULT. Retrived from: https://vault.si.com/vault/2009/03/23/how-and-why-athletes-go-broke
    Riemer, B., Beal, B. & Schroeder, P. (2000). The influences of peer and university culture on females student athletes' perceptions of career termin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3, 364-378.
    Sarason, S. B. (1977). Work, aging, and social change: Professionals and the one life-one career imperative. New York, US: Free Press.
    Schlossberg, N. K. (1 981). A model for analyzing human adaptation to transition. The Counseling Psvchologist, 9, 2-18.
    Sen, A. (2000). Social exclusion concept, application, and scrutiny. Manila, Philippine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Silver, H. (1994). 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 Three paradigm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3 (5-6), 531-578.
    Smith, D. M. (2005). On the margins of inclusion :Changing labour markets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London. Bristol: Policy Press.
    Stambulova, N. (2009). Talent development in sport: A career transitions perspective. In E. T-M. Hung, R. Lidor, & D. Hackfort (Eds.), Psychology of sport excellence (pp. 63-74).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ephan, Y., Torregrosa, M., & Sanchez, X. (2007).The body matters: Psychophysical impact of retiring from elite sport. Psychol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8(1), 73-83.
    Stone, J., Harrison, C. K., & Mottley, J. (2012). “Don't call me a student-athlete”: The effect of identity priming on stereotype threat for academically engaged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4(2), 99-106.
    Townsend, P.. (1979).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ylesbury, London; Hazell Watson & Viney Ltd,
    Weiss, M. R., & Fretwell, S. D. (2005). The parent-coach/child-athlete relationship in youth sport: Cordial, contentious or conundrum?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6, 386-305.
    Wininger, S., & White, T. (2008). The dumb jock stereotype: To what extent do student-athletes feel the stereotype?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Sports and Athletes in Education, 2(2), 227-237.
    Wylleman, P., & Lavallee, D. (2004).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ransitions faced by athletes. In M. Weiss (Ed.), Developmental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A lifespan perspective (pp. 507-527).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ylleman, P., Alfermann, D., & Lavallee, D. (2004). Career transitions in sport: European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5, 7-20.
    Yopyk, D. J. A.,& Prentice, D. A. (2005). Am I an athlete or a student? Identity salience and stereotype threat in student- athlete. Basic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7(4), 329-33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