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淑宜 Ho, Shu-yi |
---|---|
論文名稱: |
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 Elites and Popular Culture : A Study on Death Rituals in Ming Times |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Lin, Li-Y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1999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2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 、士紳 、喪葬習尚 、家禮 、通俗文化 、宗族 、鄉約 、葬親社 |
英文關鍵詞: | the Ming Dynasty, elites, death rituals, Family Rituls, popular cul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5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從文化史的角度入手,藉由檢討明代士紳對民間喪葬禮俗的態度,探究有明一代菁英階層與通俗文化的關係。
第一章討論明初國家禮制建立的過程,及明代官定喪禮所呈現的文化意義。本章中指出喪禮作為評判社會風俗的一個要項,為明初統治者所注意,《大明集禮》、《孝慈錄》、《朱子家禮》的頒佈,即是期望藉由一套標準化的喪禮儀式,將身分等級原則與儒家喪禮盡孝致哀的精神,具體推行於社會。同時藉由鳥瞰明代民間喪葬習尚的變化,指出明代中葉以後,民間喪俗隨著經濟力的提升而日趨奢侈違禮,社會風氣與民眾的思想觀念也開始轉變,世人在生活儀節上與官方禮制對抗,當社會風尚與明初尊卑有等的理想秩序漸行漸遠時,懷抱經世之志的士紳寄予高度的關切,期望在庶民之間推行儒家喪禮的精神,以為挽救世道人心的良方。
第二章由喪禮到葬禮分為三部份,分別檢討士紳針對居喪儀節、佛道式喪禮與風水擇葬等現象所發表的議論,其具體的意見可大別為三類:其一、世人居喪的形式化,以及喪儀的奢侈僭禮與功利化;其二、世人用佛道式喪禮的心態與可能造成的社會風俗與經濟問題;其三、風水擇葬中葬師的角色、世人貪求吉福引發的社會問題,及風水與孝道之間的關係。由知識階層的議論看來,他們論理的方式多比較注重現實的層面,著眼點也在這些喪俗可能引發的社會秩序危機。士紳也特別注意民間喪俗違背儒家喪葬禮制的部份。其中最嚴重的是儒家喪禮中的盡哀精神受到挑戰,與孝道價值觀轉化的問題。由討論可知,士紳的批評言論中較少針對佛道儀式的內涵與風水理論本身,反而是藉由社會現象的針砭,凸顯民間喪俗不合於禮的部份,以進一步喚醒時人對儒禮的重視。
第三章的重點為士紳在社會風氣的刺激下,所展開的對儒家喪葬禮制的檢討,尤其著重探討喪服制度中子為母服原則的改變所顯現的社會文化意涵,以及當時極為興盛的私修禮書風氣所顯示的時代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知識份子對儒禮的提倡,並非執著於以復古為職志。他們深切體會古代禮經中部份禮文已經不合時宜的事實,為求儒禮能有效行於民間,檢討禮制並適時加以修改遂成當務之急。這在當時大量出版的《家禮》類註釋書籍及喪葬類禮書中可以看出。這些私修禮書大部份雖然形式與內容倣自《朱子家禮》,但由其中對《家禮》條文的釋疑與增刪,可見士人藉著禮文調整儒禮與民間喪俗落差的用意。私修禮書的這項特質說明了明人禮學研究的特色,相較於清儒注重經學考證的禮學研究,明人著重在如何增加儒禮的實踐性。
第四章主要研究士紳革除喪俗弊端的具體行動。這些行動包括宗族、鄉約及葬社組織等方式。這三種組織在改革行動中往往是重疊而交互應用的。由本文所討論的例子如劉孔當的家會、葉春及在惠安舉行的鄉約,及張履祥、陳確等籌組的葬親社來看,晚明的士紳常透過固定時間,集合群眾,以較通俗的方式宣揚儒家的倫理德目來改善社會風氣。而在從事喪俗改革時,這些「經世濟民」型的士紳並不認為禮只適用於士階層以上,他們注重透過士紳認可的禮儀行為,傳達儒家正統的價值觀念,在晚明社會僭擬無等的情況下,這是一種重建知識階層理想社會秩序的努力,也進一步達成了「禮下庶人」的效果。
在結論中則指出,相較於清代主要由國家擔負起正風俗之責,在改革喪俗的弊端上,明代士紳確以不同的態度處理他們所面臨的時代問題,他們重視禮的實踐,並企圖在民間社會也建立一套禮制的標準,以挽救日益浮薄的社會風氣。這樣的傾向應可視為自宋代以後「禮下庶人」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徵引書目
一、文獻史料
(一)典籍政書
《儀禮鄭注》,台北:新興書局,1995。
《禮記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
《論語》,台北:新興書局,校永懷堂本,1992。
《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76。
《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81。
《孝經‧論語集解》,台北:新興書局,校永懷堂本,1992。
《淮南子注》,收於《叢書集成三編》16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1。
《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新元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62。
《元典章》,北京:中國書店,1990。
《大明律集解附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據明萬曆間浙江官刊本影印,1970。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太祖撰,《訓行錄》,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二十五年序刊本。
明‧俞汝楫編,《禮部志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據萬曆朝重修本點校,1989。
明‧徐學聚輯,《國朝典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中國史學叢書7,1986。
明‧張鹵校刊,《皇明制書》,台北:成文出版社,據萬曆刻本影印,1969。
明‧傅鳳翔編,《皇明詔令》,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嘉靖刊本影印,1967。
明‧陳治本等編,《皇明寶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中國史學叢書三編18,1986。
明‧貢舉編,《大明龍頭便讀旁訓律法全書》,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刊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龍文彬,《明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2。
(二)官私禮書
唐‧蕭嵩等撰,《大唐開元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46冊。
宋‧《政和五禮新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47冊。
宋‧司馬光,《書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2冊。
宋‧朱熹,《家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2冊。
明‧徐一夔等修,《大明集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49、650冊。
明‧劉三吾撰,《禮制集要》,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寧藩朱宸洪刊本。
明‧吳嶽,《禮考》,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北平圖書館鈔本。
明‧呂坤,《四禮疑》,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
明‧呂坤,《四禮翼》,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
明‧呂維祺,《四禮約言》,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
明‧彭濱《重刻申閣老校正朱文公家禮正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微捲,明余良相刊本。
明‧馮善,《家禮集說》,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成化十五年重刊本。
明‧黃佐,《泰泉鄉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2冊。
清‧張文嘉,《重定齊家寶要》,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
清‧鄒景揚,《雲林別墅新輯酬世錦囊家禮集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微捲,清初刊本。
(三)地方志
《大田縣誌》,劉維棟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國會圖書館景照本,明萬曆年間刊本。
《六合縣志》,任鉉等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清康熙二十三年序刊本。
《天啟海鹽縣圖經》,樊維城、胡震亨等纂修,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08冊。
《尤溪縣志》,鄧一鼐等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國會圖書館景照本,明崇禎九年刊本。
《弘治吳江志》莫旦纂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中國史學叢書三編第四輯,1987。
《成化杭州府志》,陳讓、夏時正纂修,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75冊。
《江南通志》,王新命等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清康熙二十三年序刊本。
《江南通志》,黃之雋纂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12冊。
《吳興掌故集》,徐獻忠撰,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88冊。
《杭州府昌化縣志》,謝廷璣等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清康熙二十二年序鈔本。
《泉州府志》,陽思謙等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四十年刊本。
《烏清文獻》,張園真撰,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清初刊本。
《惠安政書》,葉春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隆慶儀真縣志》,申嘉瑞修,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萬曆江都縣志》,張寧、陸君弼纂修,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02冊。
《萬曆通州志》,林雲程、沈明臣纂修,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03冊。
《萬曆順天府志》,謝杰纂修,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08冊。
《萬曆嘉定縣志》,韓浚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中國史學叢書三編第四輯,1987.6。
《萬曆餘杭縣志》,戴日強纂修,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10冊。
《嘉靖吳江縣志》,徐師曾纂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中國史學叢書三編第四輯,1987。
《嘉靖定遠縣志》,高鶴纂修,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96冊。
《嘉靖河間府志》,樊深、郜相撰,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2,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
《嘉靖威縣志》,胡容撰,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2,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
《嘉靖海門縣志》,焦桐修,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4,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
《嘉靖許州志》,張良知撰,《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4,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
《嘉靖隆慶志》,蘇乾撰,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8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
《壽寧縣志》,馮夢龍纂修,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國會圖書館景照本,明崇禎十年刊本。
《漳州府志》,袁業泗等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崇禎元年刊本。
《肇慶府志》,陸鏊等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國會圖書館景照本,明崇禎十三年刊本。
《閩書》,何喬遠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廣東通志》,談愷、黃佐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德清縣志》,王振孫等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康熙十二年鈔本影印,1983。
(四)文集、筆記、小說及其他
晉‧郭璞,《葬書》,收於《古今圖書集成》47冊。
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宋‧俞文豹,《吹劍錄》,收於明‧陶宗儀編,《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63。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明‧于慎行,《穀山筆塵》,台北:學海出版社,1969。
明‧尹守衡,《明史竊》,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4。
明‧幻輪,《釋氏稽古略續集》,收於《 續藏經》1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5冊。
明‧王士性,《廣志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5冊。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6。
明‧王材,《念初堂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清雍正五年刊本。
明‧王叔果,《半山藏稿》,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二十八年序刊本。
明‧王廣文,《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收於《正統道藏‧續道藏》5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明‧王畿,《樗全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刊本。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收於《丘文莊公叢書》,台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
明‧朱右,《白雲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8冊。
明‧朱鴻輯,《孝經彙編》,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萬曆間仁和朱氏刊本。
明‧安希范編,《安母吳孺人葬錄》,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明萬曆年間安氏刊本。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集,1971。
明‧何喬遠,《鏡山全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崇禎十四年序刊本。
明‧何稚孝,《何怍菴先生示兒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年刊本。
明‧何瑭,《柏齋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6冊。
明‧余寅,《宦曆漫紀》,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天啟元年序刊本。
利瑪竇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10。
明‧吳士奇,《綠滋館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7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明‧呂坤,《呂公實政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明‧呂坤,《呂新吾先生去偽齋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1冊。
明‧呂維祺,《明德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5冊。
明‧宋濂,《洪武聖政記》,收入明‧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明‧李陳玉,《退思堂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崇禎刊本。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
明‧李樂,《見聞雜記》,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1977。
明‧李豫亨,《青鳥緒言》,收於《明代筆記小說》36冊,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明‧汪循,《汪仁峰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7冊。
明‧周是修,《芻蕘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6冊。
明‧侯一元,《二谷山人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嘉靖三十七序刊本。
明‧姜寶,《姜鳳阿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刊本。
明‧姚舜牧,《藥言》,收於《叢書集成新編》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查鐸,《闡道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三十七年序刊本。
明‧胡翰,《胡仲子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9冊。
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
明‧茅坤,《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93。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四庫叢刊85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萬曆年間刊本影印。
明‧唐順之編,《稗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954冊。
明‧夏良勝,《東洲初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9冊。
明‧夏言,《夏桂州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4冊。
明‧孫旬編,《皇明疏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中國史學叢書三編11,1986。
明‧孫緒,《沙溪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4冊。
明‧徐日久,《徐子卿先生論文別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崇禎十六年序刊本。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3.4。
明‧徐善繼、徐善述,《地理人子須知》,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據萬曆年間刊本影印,1995.6。
明‧徐禎卿,《翦勝野聞》,收於明‧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4。
明‧海瑞,《海忠介公全集》,台北:海忠介公全集編印委員會,1973。
明‧笑笑生,《金瓶梅》,台北:三民書局,1994。
明‧袁 ,《世緯》,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17冊。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四十二年序刊本。
明‧張志淳,《南園漫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7冊。
明‧張居正,《張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明‧張祥鳶,《華陽洞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32冊。
明‧張萱,《西園存稿》,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清康熙四年序刊本。
明‧張萱,《疑耀》,收於《叢書集成初編》64冊,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5。
明‧敖英,《東谷贅言》,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台北:新興書局,1974。
明‧曹端,《曹月川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43冊。
明‧莫如忠,《崇蘭館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刊本。
明‧許孚遠,《敬和堂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二十二年序刊本。
明‧陳于朝,《苧蘿山稿》,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四十三年刊本。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收於《陳子龍文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8。
明‧陳龍正,《幾亭全書》,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日本內閣文庫紙燒本,清康熙四年序刊本。
明‧陳獻章,《白沙子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陸深,《儼山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8冊。
明‧章潢,《圖書編》,台北:成文出版社,據萬曆四十一年刊本影印,1971。
明‧傅振商,《愛鼎堂全集選》,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清康熙序刊本。
明‧游樸,《藏山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四十五年刊本。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57冊。
明‧雲棲祩宏,《山房雜錄》,收於《蓮池大師全集》,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
明‧馮從吾,《少墟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3冊。
明‧馮琦、馮瑗編,《經濟類編》,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961冊。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4冊。
明‧馮應京編,《皇明經世實用編》,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67冊。
明‧黃瑜,《雙槐歲鈔》,收於《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
明‧黃潛,《未軒公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嘉靖三十四年跋刊本。
明‧楊東明,《山居功課》,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四十年刊本。
明‧楊時喬,《新刻楊端潔公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39冊。
明‧楊起元,《楊復所全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刊本。
明‧葉良佩,《海豐堂前稿》,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嘉靖三十年序刊本。
明‧葉春及,《絅齋先生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二十二年序刊本。
明‧管志道,《從先維俗議》,收於《叢書集成續編》6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趙汸,《東山存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1冊。
明‧劉元卿,《賢奕編》,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台北:新興書局,1974。
明‧劉孔當,《劉喜聞先生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三十九年序刊本。
明‧劉宗周,《劉子全書》,台北:華文書局據道光刊本影印,出版年月不詳。
明‧劉崧,《槎翁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4冊。
明‧劉駟,《愛禮先生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5冊。
明‧蔣冕,《湘皋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4冊。
明‧鄭岳,《山齋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3冊。
明‧鄭紀,《東園鄭先生文集續編》,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尊經閣文庫景照本,明嘉靖年刊本。
明‧鄭滿,《勉齋先生遺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6冊。
明‧霍韜,《渭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萬曆四年序刊本。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據萬曆戊申年刊本影印,1971。
明‧魏文掖,《石室私抄》,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景照本,明崇禎四年刊本。
明‧魏校,《莊渠遺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7冊。
明‧羅倫,《一峰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51冊。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二刷。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18冊。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2冊。
清‧唐甄,《潛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清‧張文嘉較定,《禪林寶訓合註》,收於《明版嘉興大藏經》2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清‧張習孔,《家訓》,收於《叢書集成續編》78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台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8。
清‧許三禮,《讀禮偶見》,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15冊。
清‧陳宏謀輯,《五種遺規》,台北:德志出版社,1961。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9。
清‧賀長齡、魏源等編,《皇朝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黃宗羲,《授書隨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53、1454冊。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1960。
清‧藍鼎元,《鹿洲初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27冊。
清‧蘇惇元編纂,《明末張楊園先生履祥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點校本,1996。
《正統道藏》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二、今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Abner Cohen著,宋光宇譯,《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
中村元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冊,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專刊5,1979。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徐吉軍、賀雲翔,《中國喪葬禮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75,1994。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8。
楊一凡,《明初重典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蔡達峰,《歷史上的風水術》,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
羅雋、何曉昕,《風水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二)中文論文
丁易,〈明代的特務機關〉,《中華論壇》2:5、6,1946。
丁凌華,〈中國古代守喪之制述論〉,《史林》1990年第一期。
丁凌華,〈中國古代喪服服敘制度源流考辨〉,收於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二輯,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4,1993.12。
小柳司氣太著,連清吉、林慶彰譯,〈元明的經學史〉,收於安井小太郎等著,《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
小島毅著,張文朝譯,〈明代禮學的特點〉,收於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王汎森,〈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新史學》9:2,1998.6。
王明珂,〈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收於《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六刷。
王崇武,〈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1948。
王翔,〈論明清江南社會的結構性變遷〉,《江海學刊》1994年第3期。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12。
朱鴻,〈明太祖誅夷功臣的原因〉,《師大歷史學報》8,1980.5。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師大歷史學報》18期,1990.6。
朱鴻林,〈明代中期地方社區治安重建理想之展現〉,《中國學報》32輯,1992。
朱鴻林,〈略論葉春及之功業和經世政論〉,收於羅炳綿、劉健明編,《明末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1993。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向〉,收於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從明清思想基調的轉換看儒學的現代發展〉,收入氏著,《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收在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宋光宇,〈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台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26,1983.12。
吳金成,〈再論明、清朝的紳士層研究〉,收於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2。
吳琀,〈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歷史研究》1955年第3期。
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體現形式及其基層政權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一期。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4,1993.12。
李孝悌,〈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兼論中國史在這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8,1989.9。
李孝悌,〈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辯〉,收於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上冊,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李豐楙,〈仙道的世界—道教與中國文化〉,收於《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李豐楙,〈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收入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杜正勝,〈五服制的族群結構與倫理〉,收於《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汪維真、牛建強,〈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尚取向的更移〉,《史學月刊》1990年5期。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8。
林麗月,〈明代禁奢令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2,1994.6。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1991。
林麗月,〈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5:1,1994。
邱添生,〈近代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以時代區分論為中心〉,《台灣師大歷史學報》19,1991。
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88:3,1994.3。
洪美華,〈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6。
科大衛,〈明嘉靖初年廣東提學魏校毀“淫祠”之前因後果及其對珠江三角洲的影響〉,收入周天游編,《地域社會與傳統中國》,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
孫中曾,〈劉宗周的道德世界—從經世道德命題到道德內省的實踐〉,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7。
徐吉軍,〈論宋代兩浙的火葬習俗〉,收於鈴木滿男主編,《浙江民俗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收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
徐泓,〈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收入《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989。
徐泓,〈《明史記事本末‧開國規模》校讀—兼論其史源運用與選才標準〉,《台大歷史學報》20,1996.11。
班雅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中國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討論的意見〉,《台灣社會研究》12,1992。
馬楚堅,〈陽明先生重建社區治安理想與實施〉,收入周天游編,《地域社會與傳統中國》,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
高明士,〈政治與法治〉,收於王仲孚等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冊,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1988。
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張邦煒,〈兩宋時期的喪葬陋俗〉,《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3,1997.7。
張壽安,〈十七世紀中國儒學思想與大眾文化間的衝突—以喪葬禮俗為例的探討〉,《漢學研究》11:2,1993。
張鎧,〈國際學術思潮與美國的中國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2期。
泰州市博物館,〈江蘇泰州明代劉湘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文物》1992年第8期。
泰州市博物館,〈江蘇泰州西郊明胡玉墓出土文物〉,《文物》1992年第8期,頁78—85。
曹國慶,〈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和他的鄉約模式〉,《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6期。
曹國慶,〈明代鄉約推行的特點〉,《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1期。
曹國慶,〈明代鄉約發展的階段性考察〉,《江西社會科學》1993年第8期
梁其姿,〈「貧窮」與「窮人」觀念在中國俗世社會中的歷史演變〉,收入黃應貴編,《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15:7、8,1986。
陳高華,〈從《大誥》看明初的專制政治〉,《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1期。
陳學文,〈明代中葉民情風尚習俗及一些社會意識的變化〉,收入《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
陳柯雲,〈略論明清徽州的鄉約〉,《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4期。
陶希聖,〈服制之構成〉,《食貨》復刊1:9,1971。
章景明,〈儒家對於喪禮的基本觀念與態度〉,收於《三禮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
華友根,〈叔孫通為漢定禮樂制度及其意義〉,《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一)》1995年5—6期。
黃敏枝,〈中國的火葬習俗〉,收於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史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楊志剛,〈《司馬氏書儀》與《朱子家禮》研究〉,《浙江學刊》1993年第一期。
楊惠南,〈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的輸入與本土化〉,收於《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葉漢明,〈家與鄉:明代中後期嶺南地方社會的文化調適〉,收入《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
詹康,〈明代的教化思想〉,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7。
漢寶德,〈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1983.6。
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略論〉,收入周一良、趙和平,《唐五代書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劉王惠箴著,孫隆基譯,〈中國族規的分析:儒家理論的實行〉,收於孫隆基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1輯,杭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劉翠溶,〈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誌》56:3、4,1978.4。
嘉興博物館,〈浙江嘉興明項氏墓〉,《文物》1982年第8期。
蔣竹山,〈宋到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8:2,1997.06。
蔣義斌,〈宋代的葬俗—儒家與佛教的另一戰場〉,收於《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8.9。
蕭公彥,〈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之發展〉,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5。
錢穆,〈朱子的禮學〉,收於同氏著,《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82。
謝長法,〈鄉約及其社會教化〉,《史學集刊》1996年3期。
瞿同祖著、劉紉尼譯,〈中國的階層結構及其意識型態〉,收於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羅炳綿,〈明太祖的文字統治術〉,《中國學人》3,1971.6。
釋見曄(王秀花),〈洪武時期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政策、僧侶、寺院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4。
(三)外文專書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60。
Brokaw, Cynthia.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Chow, Kai-wing.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Ethics, 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Ebrey, Patricia B.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1991.
Johnson, David & Andrew J. Nathan &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Watson, James L. & Evelyn S. Rawski eds.,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四)外文論文
川勝守,〈明清以來、江南市鎮共同墓地‧義塚-上海附近市鎮志義塚中心〉,《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24,1996.1。
川勝守,〈東世界火葬法文化史-三—十四世紀〉,《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8,1990.3。
井上徹,〈「鄉約」理念—鄉官‧士人層鄉里社會〉,《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11,1986。
井上徹,〈宋代以降宗族特質再檢討—仁井田陞同族「共同體」論〉,《東洋史研究報告》12,1987.12。
井上徹,〈明朝「里」制 —森正夫著《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寄〉,《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15,1990。
井上徹,〈黃佐「泰泉鄉禮」世界—鄉約保甲制關連〉,《東洋學報》67:3.4,1986.3。
夫馬進,〈同善會小史〉,《史林》65:4,1982。
夫馬進,〈善會、善堂出發〉,收入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的政治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松本浩一,〈葬禮‧祭禮宋代宗教史一傾向〉,收於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社會文化》,東京:汲古書院,1983.6。
阿部吉雄,〈支那教育史上於朱子小學〉,《東方學報(東京)》11,1940。
宮崎市定,〈中國火葬考〉,收於氏著,《史論考》下卷,東京:昭日新聞社,1976.5。
梁其姿,〈明清時代地域—社會〉,《中國—社會文化》5,1990。
森正夫,〈明代鄉紳—士大夫地域社會關連覺書〉,《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77(史學26),1980。
森正夫,〈明末秩序變動再考〉,《中國—社會文化》10,1995。
森正夫,〈明末社會關係秩序變動〉,收入《名古屋大學文學部三十週年記念論集》,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1979。
鈴木博之,〈明代徽州府鄉約〉,收入《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
熥(木)口勝,〈《文公家禮》現死者觀念—喪禮中心〉,收於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編,《第一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12。
龍池清,〈明代瑜珈教僧〉,《東方學報》11:1,1940。
藤川正數,〈唐代母親主義的服紀改制〉,《東方學》16,1958.6。
Brook,Timothy.“Funerary Ritual and the Building of Lineag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9,no.2(Dec.,1989).
Chun,Allen.“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 in the Writing of Custom, or Chinese Marriage from Li to Su.”Late Imperial China,13:2(Dec.,1992).
Farmer, Edward L.“Social Regulation of the First Ming Emperor : Orthodoxy as a Function of Authority,”in Kwang-Ching Liu ed.,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Furth, Charlotte. “The Patriarch’s Legacy : Household Instruc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Orthodox Values.”in Kwang-Ching Liu ed.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Hauf, Kandice.“The Community Covenant in Sixteenth Century Ji`an Prefecture, Jiangxi.”Late Imperial China,17:2(Dec.,1996).
Smith, Joanna F. Handlin.“Benevolent Societies : The Reshaping of Charity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6:2(May,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