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高樹 Yeh, Kao-shu |
---|---|
論文名稱: |
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 The Cultural Policy in Early Ch'ing(1644-1795) |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8 |
中文關鍵詞: | 清朝 、文化政策 、滿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3 下載:40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
本文以滿洲統治者從學習、選擇、接納漢文化,到維護本民族特質的歷程,為討論的主軸;並就與文化政策相關的各項議題,包括統治意識、滿文譯書、官修史書、思想控制、編定群書、國語騎射等政策為單元;再以清朝前期諸帝的治術為聯繫,期能闡明文化政策與鞏固政權之間的關係。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六章:第一章討論滿洲統治中國的特色,分就滿洲中心觀點的統治特徵,在漢文化影響下所呈現的統治特徵,以及轉型為多民族帝國過程中統治策略的調整,釐清其統治意識的構成要素。第二章專論譯書事業與文化溝通,從文化溝通的角度,檢視官方推動滿文譯書事業的歷史意義,並藉以反映滿洲語文的發展及其式微。第三章分析官修史書的教化取向,由於統治者注重歷史經驗的運用,乃積極進行各種官修史書的編纂,惟探索其動機,實暗含了忠君愛國思想教育的作用。第四章探討思想言論的管制措施,選定學術思想、宗教信仰以及政治言論三方面,解析官方以扶持正統與打擊異端的名義,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第五章論述編定群書與文化統制,針對諸帝的文治思想進行剖析,用以論證徵書、禁書、編書三者間的因果關係,以及《四庫全書》的文化統制作用。第六章檢討清帝的文化危機意識,則是透過具有濃厚民族本位色彩的國語騎射政策的施行,觀察在漢文化衝擊之下,統治者的文化危機意識,及其在政治上與文化上的因應之道。
The Cultural Policy in Early Ch’ing (1644—1795)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gram of Manchu rulers from learning、taking choice、accepting Han-culture, to maintain their nation characters. There are including the topics of ruling conscience、 translation to Manchuria、 authorities’ history 、control people’s mind、books edition by government , speaking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skill of riding-shooting . Forward connecting with the emperors control manner in early perio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al policy and solidify political power. There are six chapters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徵引書目
檔案資料
滿文老檔研究會譯註,《滿文老檔》,東京:東洋文庫,1955—196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註,《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後金檄明萬曆皇帝文》,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羅振玉編,《天聰朝臣工奏議》,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2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金國汗天聰四年正月攻永平以明七大罪誓師文》,國立北京大學明清史料整理會藏稿本,收入謝國楨輯,《清開國史料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神田信夫、松村潤、岡田英弘譯註,《舊滿洲檔.天聰九年》,東京:東洋文庫,1972—197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台北:維新書局,1972年,再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起居注冊.雍正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年羹堯奏摺專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2次印刷。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清代文字獄檔》,台北:華文書局,1965年。
陳 垣編,《辦理四庫全書檔案》,收入楊家駱,《四庫全書概述.增附五種本》,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剿滅逆番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月摺包》,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文獻叢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史館檔.國語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清國史》,嘉業堂鈔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3年。
官書典籍
《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逸舜書局,1980年。
《遼史》,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金史》,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大清十朝聖訓.太祖高皇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大清十朝聖訓.太宗文皇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多爾袞攝政日記》,台北:廣文書局,1976年。
《詩經(ši ging ni bithe)》,清順治十一年內府滿文刊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永吉奉敕纂,《御定人臣儆心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世祖御注,《御定孝經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傅以漸、曹本榮奉敕撰,《易經通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勒德洪等修,《平定三逆方略》,台灣文獻叢刊第28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70年。
玄 燁,《康熙帝御製文集》,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第41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清世宗釋,《聖諭廣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世宗,《大義覺迷錄》,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世宗編,《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世宗御製,《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鄂爾泰等修,李 洵等點校,《八旗通志‧初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允 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允 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允 祿等奉敕編,《上諭旗務議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允 祿等奉敕編,《諭行旗務奏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清高宗敕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瀋陽:遼瀋書社,1989年。
傅 恆等奉敕撰,《御纂詩義折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傅 恆等奉敕撰,《御纂周易述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高宗敕譯,《御製繙譯四書》,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滿漢合璧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傅 恆等奉敕撰,《御纂春秋直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左步青點校,《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嵇 璜等奉敕撰,《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高宗敕譯,《御製繙譯詩經》,清乾隆三十三年武英殿滿漢合璧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素爾訥等纂修,《欽定學政全書》,收入沈雲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0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傅 恆等奉敕撰,《御製增訂清文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傅 恆等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阿 桂、和 珅等奉敕撰,《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清乾隆五十七年武英殿刊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永 瑢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清高宗敕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高宗御製,《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吳忠匡總校訂,《滿漢名臣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鐵 保等奉敕纂修,《欽定八旗通志》,景印清嘉慶四年刊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慶 桂等編纂,左步青點校,《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扥 津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4年。
扥 津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4年。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崑 岡等奉敕撰,《清會典(光緒朝)》,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崑 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台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于燕芳,《剿奴議撮》,收入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孔穎達,《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台北:藍燈文化公司影印。
孔穎達,《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雕本,台北:藍燈文化公司影印。
王嵩儒,《掌固零拾》,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2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朱 熹,《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何秋濤,《朔方備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吳振棫著,鮑正鵠點校,《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 輔等修,《全遼志》,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1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孟符著,張繼紅點校,《春冰室野乘》,收入《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1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汪景祺,《讀書堂西征隨筆》,收入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阮 元,《儒林集傳錄存》,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資料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金德純,《旗軍志》,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4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昭 槤著,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紀 昀著,孫致中等點校,《紀曉嵐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苕上愚公,《東夷考略》,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徐宗亮纂修,《龍江述略》,影印清光緒十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
海濱野史,《建州私志》,收入潘喆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畢 恭等修,《遼東志》,收入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第1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陳康祺著,晉 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陸 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楊鍾義,《八旗文經》,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熊廷弼,《經遼疏牘》,收入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二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福 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趙 翼著,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趙 翼著,李解民點校,《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體仁著,張國寧點校,《異辭錄》,收入《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2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談 遷著,汪北平點校,《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鄭 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蕭 奭著,朱南銑點校,《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錢儀吉纂,靳斯標點校,《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薩英額撰,史吉祥等點校,《吉林外紀》,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魏 源,《聖武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2年。
專書著作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世界滿文文獻目錄》,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83年。
王 彬,《禁書.文字獄》,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
王戎生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克非編著,《翻譯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台北:學海出版社。
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
朱岑樓主編,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1年。
何冠彪,《戴名世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吳 光整理,《南雷雜著真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
宋德宣,《康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宋德宣,《滿族哲學思想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周遠廉,《清朝興起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周遠廉,《清帝列傳.順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周遠廉、趙世瑜,《清帝列傳.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孟昭信,《清帝列傳.康熙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孟昭信,《康熙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金 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
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圖書館編,《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孫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孫文良、張 杰、鄭川水,《清帝列傳.乾隆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高 翔,《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郭成康、林鐵鈞,《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1990年。
郭成康等,《乾隆皇帝全傳》,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郭松義、李新達、楊珍,《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 垣,《史諱舉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捷先,《滿文清本紀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陳捷先,《滿文清實錄研究》,台北:大化書局,1978年。
陶 湘,《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年。
陶晉生,《女真史論》,台北:食貨月刊出版社,1981年。
喬治忠,《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彭國棟,《清史文讞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修訂1版。
馮爾康,《雍正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黃愛平,《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思想文化卷》,收入戴逸主編,《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瀋陽:遼瀋書社,1998年。
黃潤華、屈六生編,《全國滿文圖書資料聯合目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一六一八—一六八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年。
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趙云田,《清代治理邊陲的樞紐——理藩院》,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
稻葉君山著,但 燾譯,《清朝全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台5版。
蔡文輝,《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修訂本台6版。
閻崇年,《努爾哈赤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戴 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魏斐德(Frederic Jr. Wakeman)著,《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羅康隆,《族際關係論》,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
羅運治,《清代木蘭圍場的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國史學觀念探討之一》,香港:龍門書店,1977年。
期刊論文
孔 立,〈論清代的文字獄〉,《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1979年9月。
方 豪,〈清初通曉滿蒙語文及曾出關之西洋教士〉,《故宮文獻季刊》,1卷1期,1969年12月。
方甦生,〈《清實錄》修改問題〉,《輔仁學誌》,8卷2期,1939年12月。
王汎森,〈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85卷4期,1992年10月。
王俊中,〈政教間的合作予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家儉,〈清代「漢宋之爭」的再檢討——試論漢學派的目的與極限〉,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王家儉,〈崑山三徐與清初政治〉,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王景義,〈關於滿族形成中幾個問題的探討〉,《滿族研究》,1999年第2期,1999年4月。
王曾瑜,〈紹興文字獄〉,《大陸雜誌》,88卷4期,1994年4月。
王爾敏,〈滿清入主華夏及其文化承緒之統一政術〉,收入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王鍾翰,〈清三通纂修考〉,收入王鍾翰,《清史雜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王鍾翰,〈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收入王鍾翰主編,《滿族史研究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王鍾翰,〈「國語騎射」與滿族的發展〉,收入王鍾翰主編,《滿族史研究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王鍾翰,〈釋馬法〉,收入王鍾翰,《清史新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
王鍾翰,〈清代八旗中的滿漢民族成分問題〉,收入王鍾翰,《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鍾翰,〈清代民族宗教政策〉,收入王鍾翰,《王鍾翰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田村實造著,李明仁譯,〈中國征服王朝——總括〉,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白新良,〈乾隆朝文字獄述評〉,《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3期,1991年9月。
吉田順一著,鄭欽仁譯,〈北亞的歷史發展與魏復古的征服王朝理論〉,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牟潤孫,〈論清代史學衰落的原因〉,收入牟潤孫,《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年。
艾爾曼(Benjamin Elman),〈清代科舉與經學的關係〉,《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1996年11月。
何孝榮,〈論康熙提倡程、朱理學〉,《史學集刊》,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
何冠彪,〈論清高宗之重修遼、金、元三史〉,《故宮學術季刊》,12卷3期,1995年春季。
何冠彪,〈清高宗綱目體史籍編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24卷1期,1995年6月。
何冠彪,〈清高宗對南明歷史地位的處理〉,《新史學》,7卷1期,1996年3月。
何冠彪,〈論清高宗自我吹噓的歷史判官形象〉,收入何冠彪,《明清人物與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年。
何冠彪,〈乾隆朝重修遼、金、元三史剖析〉,《蒙古學信息》,1997年第1期,1997年3月。
何冠彪,〈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卷1期,1998年6月。
何冠彪,〈清初君主與《資治通鑑》及《資治通鑑綱目》〉,《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期,1998年。
何冠彪,〈《明史》編纂雜考〉,《明代史研究》,第27號,1999年4月。
吳 光,〈黃宗羲反清思想的轉化——〈與徐乾學書〉的考證與說明〉,收入吳光整理,《南雷雜著真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吳志鏗,〈清初法令與滿洲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五大政令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吳志鏗,〈清代前期滿洲本位政策的擬訂與調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年6月。
吳志鏗,〈清代前期薙髮易服令的施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1995年6月。
吳品慧,〈康熙帝對儒家思想之體會及實踐──以行政改革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呂士朋,〈清代的理藩院——兼論清代對蒙藏回諸族的統治〉,《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1977年4月。
呂士朋,〈清代的崇儒與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呂實強,〈從起居注看康熙帝對經史的研習〉,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李光濤,〈清太宗與《三國演義》〉,收入李光濤,《明清檔案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李宗侗,〈清代對於年青翰林習滿文的辦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5卷11期,1972年11月。
李晉華,〈《明史》纂修考〉,收入包遵彭主編,《《明史》編纂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村上正二著,鄭欽仁譯,〈征服王朝〉,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佟永功、關嘉祿,〈乾隆朝《欽定新清語》探析〉,《滿族研究》,1995年第2期,1995年4月。
孟 森,〈八旗制度考實〉,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孟 森,〈《字貫》案〉,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孟 森,〈《閒閒錄》案〉,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孟 森,〈讀《清實錄》商榷〉,收入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屈六生,〈試論清代的翻譯科考試〉,收入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林 乾,〈滿族形成時期的二元文化特質與清的統一〉,《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1996年5月。
林東陽,〈楊光先及其反教事件〉,收入輔仁大學編,《歷史與宗教——紀念湯若望四百週年誕辰暨天主教傳華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莊:輔仁大學,1992年。
林秋燕,〈盛清諸帝治蒙宗教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邵東方,〈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漢學研究》,17卷2期,1999年12月。
金良年,〈清代武英殿刻書述略〉,《文史》,第31輯,1989年。
姜勝利,〈清代私家明史學的興衰及其背景〉,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編輯組編,《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唐素珍,〈中國兩大類書《永樂大典》及《古今圖書集成》的四個論題〉,《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3月。
孫文良,〈論清初統治的因革與變化〉,收入白壽彝主編,《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孫文良,〈論清初滿漢民族政策的形成〉,《遼寧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1991年1月。
高 翔,〈論清初理學的政治影響〉,《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1993年9月。
高 翔,〈清初滿漢衝突與北方區域文化之變遷〉,《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1994年6月。
高 賢等,〈清代內府刻書概況〉,收入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圖書館編,《清代內府刻書目錄解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崔文印,〈說《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編者〉,《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
張 杰,〈《四庫全書》與文字獄〉,《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1997年3月。
張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統一觀念的歷史特徵〉,《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1996年6月。
張睿娟,〈清代滿人的漢化問題——以清代滿文滿語的使用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莊吉發,〈王錫侯《字貫》案初探〉,《史原》,第4期,1973年10月。
莊吉發,〈清高宗禁燬錢謙益著述考〉,《大陸雜誌》,47卷5期,1973年11月。
莊吉發,〈清高宗禁教考(上)、(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7卷1、2期,1974年3、9月。
莊吉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敘錄〉,收入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莊吉發,〈清太宗漢文實錄初纂本與重修本的比較〉,收入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莊吉發,〈清世宗禁教考〉,《大陸雜誌》,62卷6期,1981年6月。
莊吉發,〈清高宗查禁羅教的經過〉,《大陸雜誌》,63卷3期,1981年9月。
莊吉發,〈清高宗查禁大乘教的原因及其經過〉,《食貨月刊》,11卷6期,1981年9月。
莊吉發,〈清高宗敕譯《四書》的探討〉,《滿族文化》,第9期,1986年5月。
莊吉發,〈漢文古籍滿文譯本的語文資料價值〉,《滿族文化》,第12期,1989年6月。
莊吉發,〈《佛說四十二章經》滿文譯本研究〉,《滿族文化》,第13期,1990年2月。
莊吉發,〈中國史研究指南Ⅳ.清史(一)〉,收入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Ⅳ:明史.清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大陸雜誌》,82卷2期,1991年2月。
莊吉發,〈清代前期對天主教從容教政策到禁教政策的轉變〉,《歷史與宗教——紀念湯若望四百週年誕辰暨天主教傳華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莊:輔仁大學,1992年。
莊吉發,〈《清文全藏經》與滿文研究〉,收入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莊吉發,〈清初諸帝的北巡及其政治活動〉,收入蒙藏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編,《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95年。
莊吉發,〈清代的文化政策與薩滿信仰〉,收入蒙藏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編,《第二屆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96年。
莊吉發,〈他山之石——清初君臣口述明史〉,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文獻足徵——《滿文原檔》與清史研究〉,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大藏經》滿文譯本研究〉,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莊吉發,〈清代宗教政策的探討〉,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許崇德,〈「御用史學」理論對《四庫全書》史部「敕撰本」編纂的影響〉,《故宮學術季刊》,16卷1期,1998年秋季。
許曾重,〈曾靜反清案和清世宗胤禛統治全國的大政方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郭成康,〈試析清王朝入關前對漢族的政策〉,《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1983年5月。
郭成康,〈乾隆朝瘋漢文字獄探析〉,《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第2期,1988年6月。
郭成康,〈也談滿族漢化〉,《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2000年5月。
陳 垣,〈湯若望與木陳忞〉,《輔仁學誌》,7卷1、2期,1938年12月。
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收入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陳文石,〈清代八旗漢軍蒙古政治參與之研究〉,收入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陳守實,〈《明史》抉微〉,收入包遵彭主編,《《明史》考證抉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陳捷先,〈滿洲文與清初歷史研究〉,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1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陳捷先,〈盛清時期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1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陳捷先,〈論《八旗通志》〉,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2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
陳捷先,〈雍正初年清世宗與年羹堯之君臣關係〉,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6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陳捷先,〈滿文譯書與中西文化交流〉,收入陳捷先,《清史雜筆》,第7輯,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陳捷先,〈清入關前滿族的宗教信仰〉,收入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捷先,〈努爾哈齊與《三國演義》〉,收入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學霖,〈明太祖文字獄案考疑〉,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傅克東、陳佳華,〈八旗制度中的滿蒙漢關係〉,收入王鍾翰主編,《滿族史研究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喬治忠,〈後金滿文檔冊的產生及其史學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3期,1994年5月。
喬治忠,〈《大清一統志》的初修與方志學的興起〉,《齊魯學刊》,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
喬治忠,〈清代官修史書與《大清會典事例》〉,《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
嵇 穆(Martin Gimm),〈滿洲文學述略〉,收入閻崇年編,《滿學研究》,第1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嵇 穆(Martin Gimm),〈論《御製古文淵鑑》〉,收入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第3輯,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收入費孝通等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費思堂(T. S. Fisher),〈清代的文字迫害和「製造異己」模式〉,收入白壽彝主編,《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馮天瑜,〈明清文字獄述略〉,收入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版。
馮天瑜,〈明清類書叢書編纂評述〉,收入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版。
黃美秀,〈清康雍乾三朝八旗生計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本第1分,1987年3月。
黃雲眉,〈《明史》編纂考略〉,收入包遵彭主編,《《明史》編纂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黃愛平,〈《明史》纂修與清初史學——兼論萬斯同、王鴻緒在《明史》纂修中的作用〉,《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1994年6月。
黃寬重,〈秦檜與文字獄〉,《大陸雜誌》,86卷6期,1993年6月。
愛新覺羅.嬴生,〈談談清代滿語教學〉,《滿族研究》,1990年第3期,1990年7月。
楊玉良,〈清代中央官纂圖書發行淺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1993年11月。
萬國鼎,〈《古今圖書集成》考略〉,《圖書館學季刊》,4卷2期,1928年3月。
葉建華,〈論清初明史館館臣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4期,1994年12月。
葉高樹,〈《詩經》滿文譯本比較研究——以〈周南〉、〈召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1992年6月。
葉高樹,〈乾隆時代官修史書的教化功能——兼論乾隆皇帝統御漢人的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年6月。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國語騎射」政策〉,收入蒙藏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編,《第二屆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96年。
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本上冊,1968年10月。
管東貴,〈關於滿族漢化問題的意見的討論〉,《大陸雜誌》,40卷3期,1970年2月。
管東貴,〈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本第3分,1971年11月。
管東貴,〈滿族漢化問題新解〉,收入李岩等編,《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八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趙 毅、欒 凡,〈文化邊緣地區與邊緣文化——明代女真地區文化特徵探析〉,《史學月刊》,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
趙令揚,〈《明史》之編修與南明正統問題〉,收入中央研究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趙志強,〈論清代的內翻書房〉,《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1992年6月。
劉 潞,〈康熙的文化政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1期,1984年2月。
劉 潞,〈康熙與西方傳教士〉,收入劉璐,《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滿漢融合與中西交流的時代》,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厚生,〈滿文本《金瓶梅序》今譯〉,《滿語研究》,1989年第2期,1989年12月。
劉家駒,〈清高宗纂輯《四庫全書》與禁燬書籍(上)、(下)〉,《大陸雜誌》,75卷2、3期,1987年8、9月。
劉家駒,〈康熙皇帝幼年所受的教育及其影響〉,《東吳文史學報》,第9期,1991年3月。
劉家駒,〈經筵日講──康熙皇帝青年時期所受的公開教育〉,《東吳文史學報》,第10期,1992年3月。
劉德鴻,〈滿漢學者通力合作的成果——《通志堂經解》述論〉,《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1995年6月。
鄭天挺,〈滿族的統一〉,收入鄭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月裡,〈清代中期西北穆斯林的新舊教衝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7年。
盧明輝,〈康乾盛世:中原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間的交流發展〉,《內蒙古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1990年1月。
蕭啟慶,〈論元代蒙古人之漢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7期,1992年12月。
賴惠敏,〈論乾隆朝初期之滿黨與漢黨〉,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閻崇年,〈滿洲初期文化滿蒙二元性解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1期,1998年2月。
謝正光,〈從明遺民史家對崇禎帝的評價看清初對君權的態度〉,《新亞學術集刊》,第2期,1979年。
韓恆煜,〈陳名夏「南黨」案述略〉,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魏復古(Karl A. Wittfogel)著,蘇國良等譯,〈中國遼代社會史(九○七—一一二五年)總述〉,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羅慶泗,〈皇太極與滿漢民族聯合政體〉,《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1990年7月。
羅麗達,〈清初江南地方行政上的滿漢政治衝突——張伯行、噶禮互參案研究〉,《新史學》,7卷3期,1996年9月。
護雅夫著,李明仁譯,〈再論征服王朝〉,收入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顧 真,〈查嗣庭案緣由與性質〉,《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1期,1984年2月。
外文論著
小野和子,〈清初の思想統制をめぐって〉,收入東洋史研究會編,《雍正時代の研究》,東京:同朋舍,1986年。
安部健夫,〈清朝史の構造とその動因〉,收入安部健夫,《清代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1年。
羽田亨,《滿和辭典》,台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岡本さえ,《清代禁書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神田信夫,〈清初の文館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9卷第3號,1960年12月。
神田信夫,〈滿文本の《四書》と《書經》〉,收入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編,《第二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9年。
神田信夫,〈乾隆帝の文化事業——故宮博物院の收藏品をめぐって〉,收入神田信夫,《滿學五十年》,東京:刀水書房,1992年。
A Manchu Edition of Chin P’ing Mei.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 1975.
Crossley, Pamela Kyle & Rawski, Evelyn S., “A Profile of the Manchu Language in Ch’ing Histo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3:1, 1993.
Durrant, Stephen, “A Comparison of the 1677 and 1756 Manchu Translations of Lun Yu.”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East Asian Altaistic Conference, Taipei: 1983.
Goodrich, Luther Carrington,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of Ch’ien-Lung. Baltimore: Waverly Press, 1935.
Huang, Pei, Autocracy at Work. Bloomington &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4.
Ho, Ping-Ti,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6:2, 1967.
Ho, Ping-Ti,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1, 1998.
Kessler, Lawrence D., K’ang-hsi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ng Rule, 1661-1684.台北:敦煌書局,1977年。
Oxnam, Robert B., Ruling from Horseback: Manchu Politics in the Oboi Regency, 1661-1669.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Rawski, Evelyn S.,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 1996.
Roth, Gertraude, “The Manchu-Chinese Relationship, 1618-1636.” in Jonathan D. Spence & John E. Wills, Jr. eds.,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th-Century Chin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Struve, Lynn A. “ Ambivalence and Action: Some Frustrated of the K’ang-hsi Period”, in Jonathan D. Spence & John E. Wills, Jr. eds.,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th-Century Chin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Wang, Chen-main, The Life and Career of Hung Ch’eng-ch’ou(1593-1665): Public Service in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 Michig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