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金俌希 KIM POUHEE |
---|---|
論文名稱: |
中、韓成年禮比較研究--以冠禮為討論中心 |
指導教授: | 林素英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成年禮 、成人禮 、冠禮 、笄禮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57 下載:6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個人在身心成長近於成熟的時候跨入成年(人)的通過儀禮叫做「成年禮」,自原始時代,世界很多民族皆施行過。中國於周代冠、笄禮成形。日後中國的冠、笄禮傳入韓國,北宋時期的高麗末,高麗王室已出現舉行冠禮的紀錄。本論文將探究中、韓成年禮的由來,瞭解中、韓原始時代成年禮俗的各種形式,探討中、韓古代成年禮俗的功能及意義。
其次,從政治、學術、文化風俗瞭解中、韓成年禮興衰的環境背景。中國的興盛期為兩漢、魏晉南北朝、宋、明朝。先秦兩漢極度重視冠禮,魏晉南北朝仍盛行冠禮。宋代朝廷提倡復漢文化,文人不斷研究、改良冠禮,冠禮在民間日益普遍。冠禮在明朝再度受到統治者、士大夫的重視。中國成年禮之衰落期為隋唐、金元、清、民國初期。隋唐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忽視冠禮,造成冠禮的衰微。異族入駐的金、元、清朝時代,統治階層都不行漢族儀禮。到了清代,薙髮異服令、早婚的盛行、冠禮併入婚禮的趨勢等等,使冠禮日趨衰落。韓國的興盛期為朝鮮中、後期(1506-1890),朝鮮時代為禮學的極大興盛期,政府和學界同心協力推動冠禮的普及。韓國成年禮之衰落期為朝鮮末(1890年代)至近代的1940年代。在日帝殖民時期(1910-1945),由於日帝壓制韓國的傳統文化,因而原有的傳統風俗遭到破壞。再來,早婚的盛行、斷髮令的施行、西方文化的侵入等等,造成冠禮的式微。本文將對兩國各朝制訂的冠、笄禮和履行狀況加以考述,並兼論中、韓兩國民間盛行的成年禮,較全面地探析社會各階層的成年禮之面貌及其演變過程。
時至今日,臺灣、韓國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重新重視成年禮具有的功能和意義。1990年代起,兩國紛紛提倡成年禮的舉辦。本文將梳理當今臺灣、韓國成年禮之推展概況,並以蒐集到的活動資料和田野調查成果,探討兩國成年禮的實踐情形。
最後,將對中、韓成年禮之內容、意義、發展沿革、現代社會的趨勢進行比較。析論兩國成年禮興衰背景及實況的特質和異同點,並討論成年禮對個人和社會的價值意義。
一、中文書籍
(一)古代文獻資料
1、經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 (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戴德輯,清•孔廣森撰:《大戴禮記》,(山東省: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2月)。
2、史部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市:漢京文化,1983年12月)。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12月)。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11月)。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99年5月)。
唐•魏徵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
元•脫脫等:《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元•脫脫等:《金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清•張廷玉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3、子部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台北市:文史哲,1986年10月)。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4、集部
晉•張華:《博物志》,(台北市:金楓出版,1999年4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宋•朱熹:《晦安先生朱文公文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11月)。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年)。
5、政書
唐•杜佑:《通典》,(上海:商務,1935年)。
清•龍文彬纂:《明會要》,(台北:中華書局,1956年10月)。
清•嵇璜:《清朝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
6、雜禮書
宋•司馬光:《書儀》,同治七年刊本。
宋•朱熹:《家禮》,(朱子全書,第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清•張汝誠:《家禮會通》,(臺北:大立出版社,1984年)。
(二)現代文獻資料
1、方志叢書(按作者姓名筆劃及叢書完整順序排列)
丁世良、趙放主编:《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東北卷〉、〈華北卷〉,〈中南卷〉,〈西南卷〉,〈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丁燮修,戴鴻熙纂:《湯溪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第21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明•曹一麟修,明•徐師曾等纂:《嘉靖吳江縣志》,(中國史學叢書三編.第4輯50號),(臺北市:台灣學生,1987年6月)。
清•不著纂輯人:《安平縣雜記》,(中國方志叢書.臺灣第3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徐景熹修,清•魯曾煜等纂:《福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南第7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彭衍堂修,清•陳文衡纂:《龍巖州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南第8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何聯奎、衛惠林著:《臺灣風土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
2、近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內政部:《禮儀民俗論述專輯》第七輯,成年禮儀篇,(臺北:內政部,1997年4月)。
王貴民:《禮俗史話》,(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3年4月)。
周何:《古禮今談》,(臺北市:國文天地,1992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臺北:南天,1989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臺北市:文津,1997年8月)。
徐一青、張鹤仙:《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四川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郭振華:《中國古代人生禮俗文化》,(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戌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元明清卷〉,(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2002年2月)。
陳高華、徐吉軍主編:《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兩周卷〉、〈魏晉南北朝卷〉、〈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年)。
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市:大安,2004年8月)。
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國科會專題計畫報告,1995年)。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先秦卷〉、〈漢魏卷〉、〈隋唐卷〉、〈宋遼金元卷〉、〈明清卷〉、〈民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Julius E. Lips著、汪寧生譯:《事物的起源》,(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2000年)。
3、學位論文
蘇柔雯:《七夕節的由來及其節俗研究 ──兼論臺俗十六歲成年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4、期刊論文
伊力奇:〈「成年禮」的來源、類型和意義〉,《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3期。
李亦園:〈男性成年禮的功能與現代生活──一個人類學的探討〉,《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1985年。
林景蘇:〈成年禮的現代功能探討──以文藻外語學院成年禮為例〉,《文藻學報》,2001年3月,第15期。
彭林:〈冠者禮之始也:冠禮〉,《文史知識》,2002年,第7期。
黃宣宜,李本耀,黃秀伶:〈成年禮活動成效之探討──以中臺科技大學2003年成年禮為例〉,中臺學報,2005年,第17集,第1期。
楊丹丹:〈簡析漢族的冠笄之禮及其演變〉,《經營管理者》,2010年第12期。
蕭放:〈從成年禮的傳承變異看傳統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示範意義〉,《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03年,第1輯。
戴龐海:〈冠禮起源與母系氏族時期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5月,第33卷,第3期。
5、網路資料
府城做十六歲成年禮網站,http://www.chps.tn.edu.tw/tainan/index1.htm
東吳大學官方網站,http://www.scu.edu.tw/
南華大學官方網站,http://student.nhu.edu.tw/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tct.taipei.gov.tw/
臺北市南港區公所官方網站,http://www.ngdo.taipei.gov.tw/
臺北市政府官方網站,http://www.taipei.gov.tw/
6、其他
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處心理諮商中心發行:《成年禮讚》,2003年12月。
洪宜良:〈中臺尊循古禮參酌今規用心規劃成人禮〉,《中國時報》,2003年12月17日。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發佈公文:〈臺北市101年單車成年禮活動實施計畫〉,2012年5月28日修行發布。
臺中市梧棲區體育會發佈公文:〈臺中市梧棲區102年單車成年禮~騎單車轉大人-迎成年活動;16歲成年禮-20公里單車挑戰行暨節約用電宣導活動企畫書〉,2013年發佈。
二、韓文書籍
(一)古代文獻資料
高麗•김부식(金富軾):《三國史記》,(臺北市: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
朝鮮•국사편찬위원회(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首爾市:探求堂,1973年4月)。
朝鮮•신숙주(申叔舟)等撰:《國朝五禮儀》,(首爾:景文社,1979年3月)。
朝鮮•이익(李瀷):《星湖僿說》,(首爾:首爾大學校出版部,1967年影印本)。
朝鮮•이재(李縡)撰,이수영(Lee,Soo-yeong)譯:《國譯四禮便覽》,(首爾:梨花文化,1992年10月)。
朝鮮•정개청(鄭介清):《愚得錄》,(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9年)。
朝鮮•정인지(鄭麟趾):《高麗史》,(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10月)。
朝鮮•황현(黃玹)撰,임형택(Leem,Hyeong-teak)等譯:《梅泉野錄》(首爾:문학과지성사,2009年)。
朝鮮•황현(黃玹)撰,허경진(Hoe-Kyeong-jin)譯:《梅泉野錄》,(首爾:한양출판,1995年)。
(二)現代文獻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近人著作
강재연(姜在彥)著:《선비의 나라 韓國儒學 2千年》(파주시:한길사,2003年)。
고영진(Go,Yeong-jin):《朝鮮中期禮學思想史》,(首爾:한길사,1995年)。
권오영(Kuon,O-yeong)等:《朝鮮王室的嘉禮》,(京畿道:韓國學中央研究院,2008年12月)。
금장태(Keum,Jang-tae):《儒敎의 思想과 儀禮》,(首爾:예문서원,2000年)。
김교헌(金教獻)著,李民樹譯:《神檀實記》,(首爾:한뿌리,1976年)。
김영섭(Kim,Yong-seop):《東亞細亞歷史속의 韓國文明의 轉換》,(首爾:지식산업사,2009年)。
대전시사편찬위원회(大田市史編纂委員會):《大田的禮俗──冠、婚禮》,(大田:대문사,2003年2月)。
박경연(朴景燮):《韓國의禮俗研究》,(首爾:書光學術資料社,1993年6月)。
불교신문사(佛教新聞社):《韓國佛教史의 再照明》,(首爾:佛教新聞社,1999年)。
송병기(Song,Byeong-Ki)等:《韓末近代法令資料集Ⅵ》(首爾:大韓民國國會圖書館,1971年)。
역사비평편집위원회:《논쟁으로 본 한국사회 100년》,(首爾:역사비평사,2000年)。
유희경(柳喜卿):《韓國服飾文化史》,(首爾:教文社,1981年2月)。
이광규(李光奎):《韓國民俗綜合調查報告書》,(文化財管理局,1969年)。
이병도(李丙燾):《韓國古代史研究》,(京畿:韓國學術情報,2012年2月)。
이병도(李丙燾):《韓國儒學史》,(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7年)。
이영선(Lee,Yong-seon):《조선최강상인3불세출》,(首爾:동서문화사,2002年)。
이태진(Lee,Tae-jin):《韓國社會史研究:農業技術發達과 社會變動》,(파주:지식산업사,1986年)。
한유근(Han,Wu-geun):《韓國通史》,(首爾:已酉文化社,1996年2月)。
미시나 쇼에이(三品彰英)著,이원호(李元浩)譯:《新羅花郎의 研究》(首爾:集文堂,1995年)。
아놀드 반겐넵(Gennep, Arnold van)著,전경수(全京秀)譯:《通過禮儀》,(首爾:乙酉文化社,1985年9月)。
존킹페어뱅크(John K. Fairbank)等著,김한규(Kim,Han-kyu)等譯:《동양문화사.上》(首爾:乙酉文化社,1992年)。
2、學位論文
김선숙(Kim, Seon-suk):《冠禮儀式及其服飾的現代活用研究》,(韓國傳播通訊大學家庭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2月)。
김순진(金純珍):《使成年禮生活化的模型開發研究》,(誠信女子大學文化產業系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김은희(Kim, eun-hee):《成年禮的文化方案研究》,(圓光大學茶道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김혜경(金惠京):《傳統冠禮與現代成年禮服飾研究》,(成均館大學衣裳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박대순(朴垈洵):《朝鮮時代冠禮史研究》,(檀國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87年12月)。
안희재(An,Hee-jae):《朝鮮時代 國喪儀禮研究—國王國葬을 中心으로》,(國民大學國史系博士論文,2010年2月)。
이영임(李英任):《朝鮮時代儀禮服飾的象徵性研究》,(中央大學家政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6月)。
임선희(Yim,Seon-hee):《1940年代 평양지방의 婚禮服飾에 관한 研究》,(梨花女子大學衣類織物學系,2005年8月)。
정경숙(Jeong,Kyeong-suk):《斷髮令에 관한 文化現象的研究》,(西京大學文化藝術系博士論文,2012年2月)。
조미라(趙美羅):《『朱子家禮』之形成與朝鮮受容之研究》,(成均館大學生活禮節.茶道系,2004年6月)。
주강현(朱剛玄):《두레研究》,(慶熙大學國語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12月)。
한기범(韓基範):《沙溪金長生與慎獨齋金集的禮學思想研究》,(忠南大學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11月)。
3、期刊論文
김경일(Kim,Kyeong-Yil):〈日治下早婚問題에 대한 研究〉, 《Journal of East Asian cultures》,第41輯,2007年。
신상구(Shin, Sang-gu):〈應用古道的成年禮活化方案研究──以神文王路為中心〉,《韓民族文化研究》,第32集,2010年2月。
신재용(宋宰鏞):〈依『黙齋日記』與『眉嚴日記』探16世紀冠、婚、喪、祭禮〉,《漢文學論集》,第30集,2010年2月。
이기동(李基東):〈新羅花郎徒의 起源에 대한 一考察〉,《歷史學報》,第69輯。
이기백(李基白):〈高句麗의 扃堂-韓國古代國家에 있어서의 未成年集會의 一遺制〉,《歷史學報》,第35.36合輯。
이완재(Lee,Wan-jae)等:〈朝鮮初期의 儒教的國家儀禮에 대한 研究〉,《韓國思想史學》 ,1998年,第10集,第1期。
이하전(李夏田):〈花郎道의研究-成立과思想을中心으로-〉,《佛教大學院論叢》,第7輯。
최덕원(崔德源):〈들돌信仰考〉,《韓國民俗學》,第20卷第1輯,1987年。
최인학(崔仁鶴):〈花郎與過度儀禮〉, 《신라문화제학술발표논문집》,第10輯。
홍경표(Hong,Kyeong-pyo):〈新文學初期小說에 나타난 女權意識:討論小說《자유종》과 《天中佳節》을 中心으로〉,《女性問題研究》,第10輯,1981年。
[英]Edmund R.Leach “Kimil: A Category of Andamanese Thought” Stuctural
Analysis of Oral Tradition, The Trustees. Of the Univ. of Pennsylvania,
1971。
4、網路資料
《韓國古籍綜合Database》,http://db.itkc.or.kr/
金剛大學電子學報,http://webzine.ggu.a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