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威溶 |
---|---|
論文名稱: |
《山海經●海外經》研究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7 |
中文關鍵詞: | 山海經 、海外經 、神話世界 、遠方異國 、變形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8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袁珂《山海經校注》為研究《山海經》的基礎,探討《山海經》的成
書過程,各版本的差異,並歸結出《山海經》的創作特色與其大地形制以及宇宙
觀。在以《山海經》的認知為基礎,更進一步討論《海外經》的內涵、國家的定
義與分布、變形國度的特色,以此建構《海外經》的神話世界。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討論《海外經》的歸類與版本問題,從西漢劉
歆、東晉郭璞到宋代薛季宣與尤袤,直到今日《山海經》定本的流傳,接著建構
《山海經》的宇宙觀;第三章討論《海外經》的特質,比較《五藏山經》、《海外
經》、《海內經》和《大荒經》的敘述方式、敘述次地和內容性質的異同,構築出
《山海經》中各經的範圍,並針對《海外經》的民間文學特質進行探討,最後討
論《山海經》圖的出現與流變,並從《海外經》與圖畫的關係,討論《海外經》
的方位書寫;第四章探討《海外經》異國的意義,並與許多歷史經典作比較;第
五章探討遠方異國與殊方異物的奇異與變形,筆者更試著將《海外經》與同樣描
寫遠方異國與殊方異物的《大荒經》做了一個比較,從中探討兩經之間的相關性
與重疊性,建構出兩經之間的關係;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論文的論點,討論《海
外經》的本質與特色,並比較其與《山海經》其他各經的差異,建立《海外經》
新的價值。
一、古籍(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上海:中國圖書公司和記,1915年)
(東漢)王逸注:《楚辭》(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四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東漢)鄭玄:《四禮集註》(臺北:龍泉出版社,1977年)
(東漢)高誘校註:《戰國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東漢)高誘:《淮南子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西晉)張華:《博物志》(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東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東晉)干寶:《搜神記》(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南宋)尤袤:《山海經傳》尤袤池陽郡齋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影印本)
(南宋)薛季宣:《薛季宣集》,張良權點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南宋)陳元靚:《事林廣紀》(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王圻:《三才圖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吳琯校勘:《古今逸史‧海內十洲記》(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明)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年)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畢沅:《山海經圖說》(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清)紀昀:《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5年)
葉瑛:《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聿鑫、劉曉東譯注:《中國名著選讀叢書‧孟子》(臺中: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任重譯注:《中國名著選讀叢書‧戰國策》(臺中: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陳世鐃譯注:《中國名著選讀叢書‧左傳》(臺中: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徐建華、金舒年:《中國名著選讀叢書‧楚辭》(臺中: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楊錫彭:《新譯山海經》(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 年)
二、中文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夢麟:《鄒衍遺說考》(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篇: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石玉昆:《三俠五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伊藤清司:《《山海經》中的鬼神世界》(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9年)
安京:《山海經新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李豐楙、劉菀如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
司,2012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4 年7 月初版,1993
年4月臺1版8刷)
林鎮國:《儒者的良心──孟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長卿:《山海經的智慧》(臺北:大地出版社,2010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胡遠鵬:《山海經及其研究》(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鐵剛:《諸侯爭盟記──左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1年)
袁珂:《山海經校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二)(三)》(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袁珂:《神話‧從盤古到大禹》(臺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12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唐明燕:《先秦儒學視域下的中華民族精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上、下) (臺北:蓋亞文化有限公司,2012年)
張岩:《《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郭世謙:《山海經考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張春生:《山海經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光雄、簡茂發:《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1991 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江西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中國上古史詩的原型重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9月第1刷,1996年3月5刷)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1977年)
劉永濟:《屈賦音注詳解》(臺北:崧高書社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衛挺生:《山海經地理圖考》(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羅琨、張永山:《原始社會》(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三、外文譯本(依字母先後排列)
﹝法﹞Alexandre Moret, From Tribe to Empire-Social Organization among Primitives and in the Ancient East
郭子林譯:《從部落到帝國──原始社會和古代東方的社會組織》(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
﹝英﹞A.R. Radcliffe-Br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丁國勇譯:《原始社會結構與功能》(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英﹞Edward Tylor, 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連樹聲譯:《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列)
彭澤江:《山海經新探》(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龍亞珍:《山經祭儀初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林啓屏:《先秦儒法思想中的血緣問題與國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蔡學民《山海經的歷史地理區域重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陳曉梅:《《山海經》中的神聖山岳──以〈五藏山經〉為探討依據》(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邱宜文:《《山海經》神話思維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鍾勝珍:《《山海經》女性神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蘇曼如:《《山海經》時空觀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官怡嫻:《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澤龍:《雷神話傳說及其崇拜信仰》(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婉菁:《《山海經》死升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謝智琴《山海經中生命安頓及樂土嚮往之探討》(臺北:玄奘大學中國
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施玫芳:《論《山海經》中的倫理意涵─由神話之鳥與山神祭祀論起》
(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鄧賢瑛:《現代中國神話學研究(1918~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張化興:《《山海經》中神話與宗教初探》(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宜欣:《《山海經》羽族類型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鍾佩衿:《袁珂的《山海經校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信元:《中國上古幽冥神話研究─以《山海經》為中心展開》(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光馥:《從《鏡花緣》析論李汝珍之性別平等意識》(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傅仕欣:《先秦兩漢東海神話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于千喬:《王孝廉及其神話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徐寶航:《中國神話中渾沌、開展、斷絕與回歸的象徵─以《山海經》為主的分析》(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佳芳:《《山海經》與《古本山海經圖說》中的變化神話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黃永霖:《《山海經》神樹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佩珍:《《山海經》三經的神異世界》(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靜怡:《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張祥徽:《《鏡花緣》神話敘事與視覺圖像研究》(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五、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列)
鄭慕雍:〈山海經‧古史考〉,《山東大學勵學雜誌》,第6 期,1924年。
陸侃如:〈論山海經的著作時代〉,《新月》,第1 卷第5 號,1928年7月。
胡欽甫:〈從山海經的神話中所得古史觀〉,《中國文學季刊》,第1期,1929年。
小川琢治:〈山海經篇目考〉,《語曆所周刊》,第100期,1929年。
陸侃如〈山海經考證〉,《中國文學季刊》,第1 期,1929年。
朱兆新:〈山海經中的水名表〉,《中國文學季刊》,第1 期,1929年。
鍾敬文:〈山海經神話研究的討論及其他〉,《民俗周刊》,第92期,1930年。
吳晗:〈山海經中的古代故事及期系統〉,《史學年報》,第3 期,1931年。
鄭德坤:〈山海經及其神話〉《史學年報》,第4期,1932年。
袁珂:〈山海經裡的諸神(上、下)〉《台灣文化》,第7 期,1948年。
王范之:〈從《山海經》的藥物使用來看先秦時代的疾病情況〉,《醫學史與保健組織》,第3期,1957年。
孫文青:〈山海經時代的社會性質初探〉,《光明日報》,1957年8月15日。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1962年8月。
傅錫任:〈山海經研究〉,《淡江學報》,第14期,1975年12月。
袁珂:〈《山海經》寫作時地及篇目考〉,《中華文史論壇》,第7輯,1978年。
袁珂:〈略論《山海經》神話〉《中華文史論叢》,第2期,1979年。
袁行霈:〈山海經初探〉《中華文史論叢》,第3期,1979年。
梁志忠:〈《山海經》──早期民族學資料的寶庫〉,《民族學研究(二)》,1981年。
吉聯抗:〈《山海經》遠古音樂材料初探〉,《中國音樂》,第2期,1981年。
蓋山林:〈陰山岩畫與《山海經》〉,《內蒙古社會科學》,第3期,1981年。
王珍:〈《山海經》一書中有關母系氏族社會的神話試析〉,《中州學刊》,第2期,1982年。
王珍:〈《山海經》與原始社會史研究〉,《中原文物》(特刊),1983年。
孟慧英:〈《山海經》中的帝神話〉,《民間文學論集(一)》,1983年。
張紫晨:〈《山海經》民俗價值〉,《思想戰線》,第4期,1984年。
侯廼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中外文
學》,第9期,1987年。
伊藤清司:〈《山海經》與華南的古代民族文化〉《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1988年。
鄭志明:〈山海經的神話思維〉,《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1993年12月。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 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
蔡振豐:〈《山海經》所隱含的神話結構試論〉,《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1994年5月。
浦忠成:〈神話之變形〉,《花蓮師院學報》,第5 期,1995 年。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
報》,第46 期,1997 年6 月。
206
曾永義:〈民間文學、俗文學、通俗文學命義之商榷〉,《國文天地》,第13卷第4期,1997年9月。
張步天:〈劉歆《山海經》篇目之我見〉,《益陽師專學報》,第2期,1999年。
葉舒憲:〈《山海經》的方位模式與書名由來〉,《中國文字研究》,第1輯,1999年。
駱水玉:〈盛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
張步天:〈20 世紀《山海經》作者和成書經過的討論〉,《益陽師專學報》,
第1 期,2001 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敘事性與象徵性〉,《輔仁國文學報》,第17 期,
2001 年11 月。
葉珠紅:〈《山海經》的不死神話──淺析漢唐的神仙思想〉,《大明學報》,第3期,2002年6月。
張惠喬:〈《山海經》中的理想國度〉,《中國語文》,第92卷第5期,2003年5月。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
鍾宗憲:〈《管錐編》對於「變形」的相關論述與思辨〉,《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31期,2004年。
李永正:〈真實與想像──談《山海經》中的鳥〉,《問學》,第8期,2005年6月。
王亭文:〈《山海經》神怪圖像差異之探討〉,《臺灣美術》,第62期,2005年10月。
李桂媚:〈《山海經》人面動物相貌之視覺析論〉,《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第36期,2005年。
吳蕙芳:〈「日用」與「類書」的結合--從《事林廣記》到《萬事不求人》〉,《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2005年。
胡遠鵬:〈《山海經》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文化月刊》,第305期,2006年5月。
邱宜文:〈永恆的探尋─試論《山海經》裡的不死神話〉,《北商學報》,第11 期,2007年1月。
袁珂:〈山海經保存神話資料最多〉,《道教月刊》,第23期,2007年11月。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2008年11月。
許暉林:〈朝貢的想像:晚明日用類書「諸夷門」的異域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
張佩珍:〈《山海經》世界形制及其整體觀──以兩位學者的探討為主〉,《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51卷,2010年7月。
鍾佩衿:〈《山海經校注》與袁珂的神話研究〉,《國立台南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4卷第2期,2010年。
陳連山:〈《山海經》巫書說批判──重申《山海經》為原始地理志〉,《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0年12月。
黃銘崇:〈東亞早期神話性題材的圖文關係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2010年12月。
鹿憶鹿:〈明代日用類書〈諸夷門〉與山海經圖〉,《興大中文學報》,
第27 期(增刊),2010年12 月。
鹿憶鹿:〈「遠國異人」在明代──從《異域圖志》談起〉,《東華漢學》2011年夏季特刊,2011年7月。
張健:〈《鏡花緣》的主題與涵義〉,《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第132期,2011年12月。
陳重羽:〈能量流轉的生死觀──從《山海經》中的死亡意識重塑變形神話與不死藥神話〉,《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14期,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