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秀鳳
Lee, Hsiu-Feng
論文名稱: 我國大學教育階段學費補助之研究
指導教授: 溫明忠
Wen, Ming-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效率公平政府補助私立大學校院教育券就學貸款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18下載:1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從效率及公平的觀點,就學雜費補助的問題,透過對美、日、德及我國等學雜費徵收概況的瞭解;並藉由分析教育投資及教育資源分配、國家介入大學學費補助之角色功能及對大學補助之現況、教育券及就學貸款之意義、功能及實施現況了解政府補助之職能與必要性;同時經由公平與效率的理論建構,探討大學學雜費補助究以直接補助學校或直接補助受教者,何者較符合公平、效率原則?如政府採行直接補助學生方式究以就學貸款或以教育券方式實施,何者較符合公平、效率原則?經整理與分析大致獲得以下的結論與建議:
    依據「達到經濟效率也就可達到所得分配公平,而達到各取所值的公平原則也就可以符合經濟效率的最適境界」,大致可獲得以下的結論:
    壹、對於政府補助私立大學校院方面:
    一、大學收入的運用是否能夠達到經濟效率,應該取決於大學本身是否已將其師資、資本、設備等要素投入 達到生產與配置的最大效率。
    二、給予大學充分的自主空間,期能發揮辦學績效,再由政府依據其辦學績效給予適當的獎、補助。
    三、大學教育階段的個人成本投入,是其未來個人賺錢能力的投資,政府根本沒有必要對大學教育給予任何 補助,對社會整體而言才是公平的。
    四、如果政府給予各私立大學校院補助與「所值」無關,各大學無須發展特色,不必有辦學績效便自然可以 獲得政府定額的補助,如此期待我國大學追上國際一流大學之學術水準,無異緣木求魚。
    貳、教育券方面
    一、目前公立大學無論教學品質、教育資源均優於私立學校的狀況下,希望藉由教育券制度之自主選校機制 所帶來的自由競爭效應,其成效有待評估。
    二、以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而論,面對諸多社會福利政見落實後的財政排擠效果,現階段在我國大學教育階 段採行教育券方案的迫切性與可行性有待進一步評估。
    三、就社會整體的公平而言,大學為選擇性教育階段,由政府以教育券方式直接補助個人支付就讀大學之學 雜費,等於由社會全體納稅義務人繳納之稅金補助個人就讀大學,是不符合公平原則的。
    四、以教育券方式提供學生學雜費補助,對於幫助經濟弱勢家庭子女就讀大學,是有積極意義,同時也符合 Rawls社會正義的公平原則。
    參、就學貸款方面
    一、就學貸款的實施,係藉由學生消費者主權的行使,大學也必須自我要求以提昇其產品品質,如此才能招 收到足夠的學生維持其學校正常的運作,達到市場均衡的經濟效率。
    二、由政府給予學校直接補助或直接補助學生的「教育券」及「就學貸款」三者之間,就學貸款措施是比較 符合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經濟效率原則的方案。
    三、就學貸款是基於「要素報酬率」等於「邊際生產效率」的原則,對於那些投資能力尚未經驗證且家境小 康的大學生,想從事高額而長期的投資(就讀大學),但又無法提供太多的抵押品時,所給予的融資, 且同時兼顧照顧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學機會公平的措施。
    四、如果就學貸款制度,只是提供一個融資的機會,其在學期間的借款利息不由政府補助,那麼就學貸款的 申辦對所有大學生開放,那才是真正的公平。
    基政府如果基於公平與效率因素的考量,欲對私立大學進行補助提供教育券及就學貸款,其相關配套措施建議:
    壹、對於政府直接補助大學校院方面
    一、以「各取所值」的方式決定政府對私立大學的補助。
    二、以效率的觀點,考量公、私立學生的單位成本差距,做為衡酌政府補助私立大學校院之依據。
    三、依據程序正義原則,組成大學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公平考量補助私立大學之方式。
    貳、對於實施教育券方面
    一、改善大學入學方式、提昇大學自主性以及大學設立的無障礙。
    二、設定排富條款,以確保教育資源的有效運用。
    三、設置清寒獎、助學金,提供優秀且家境清寒的學生就學機會。
    參、對於就學貸款方面
    一、協助銀行與學生間建立一個手續簡便的申請辦法及畢業後還款追繳的機制。
    二、對於需要政府補助在學期間的利息給付者,訂定排富條款。
    三、考量學生畢業後,收入隨服務年資及工作經驗的累積所得遞增的特性,採行「依所得攤還」的方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現況分析 第一節 學雜費及補助的意義‧‧‧‧‧‧‧‧‧‧‧‧8 第二節 美、日、德等三國大學學費實施概況‧‧‧‧‧10 第三節 我國大學學雜費實施之現況‧‧‧‧‧‧‧‧‧24 第三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家介入大學教育補助之探討‧‧‧‧‧‧‧‧32 第二節 教育投資‧‧‧‧‧‧‧‧‧‧‧‧‧‧‧‧‧44 第三節 教育券‧‧‧‧‧‧‧‧‧‧‧‧‧‧‧‧‧‧56 第四節 就學貸款‧‧‧‧‧‧‧‧‧‧‧‧‧‧‧‧‧68 第五節 學雜費之相關研究‧‧‧‧‧‧‧‧‧‧‧‧‧81 第四章 理論建構 第一節 效率原則‧‧‧‧‧‧‧‧‧‧‧‧‧‧‧‧‧87 第二節 公平原則‧‧‧‧‧‧‧‧‧‧‧‧‧‧‧‧‧97 第三節 效率與公平之間‧‧‧‧‧‧‧‧‧‧‧‧‧‧103 第四章 方案選擇 第一節 方案設定‧‧‧‧‧‧‧‧‧‧‧‧‧‧‧‧‧109 第二節 方案分析‧‧‧‧‧‧‧‧‧‧‧‧‧‧‧‧‧115 第三節 方案選擇與配套措施‧‧‧‧‧‧‧‧‧‧‧‧13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3 第二節 建議‧‧‧‧‧‧‧‧‧‧‧‧‧‧‧‧‧‧‧147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150 二、外文書目‧‧‧‧‧‧‧‧‧‧‧‧‧‧‧‧‧‧‧‧‧‧158 圖表次 圖1-2-1 我國大學教育階段學費補助研究架構圖‧‧‧‧‧‧‧‧‧‧5 表2-2-1 美國大專校院經常賬收入與支出百分比率分配-依校院類別區分(1980-1981與1992-1993年度)‧‧‧‧‧‧‧‧‧‧‧‧12 表2-2-2 美國大專學生領取獎助學金等經濟補助(financial aid)的百分比率:1995-96年度‧‧‧‧‧‧‧‧‧‧‧‧‧‧‧‧‧‧15 表2-2-3 美國大學生平均每人教育費用、學費及一般教育補助:1987-1996年度‧‧‧‧‧‧‧‧‧‧‧‧‧‧‧‧‧‧‧‧‧‧‧15 表2-2-4 美國直接貸款方案內容‧‧‧‧‧‧‧‧‧‧‧‧‧‧‧‧16 表2-2-5 1984會計年度日本學生補助方案‧‧‧‧‧‧‧‧‧‧‧‧19 表2-3-1 八十學年度至八十七學年度各大學學雜費徵收標準(不含技職校院)‧‧‧‧‧‧‧‧‧‧‧‧‧‧‧‧‧‧‧‧‧‧‧25 表2-3-2 教育部補助各私立大學校院各項學、雜費減免費用統計表(八十一學年度至八十七學年度)‧‧‧‧‧‧‧‧‧‧‧‧‧‧‧28 表2-3-3 教育部補助各私立大學校院各項經費(含學雜費減免)統計表(八十一學年度至八十七學年度)‧‧‧‧‧‧‧‧‧‧‧‧‧‧30 表3-3-1 教育券計畫內容之比較‧‧‧‧‧‧‧‧‧‧‧‧‧‧‧‧58 表3-3-2 教育券的正負面評價‧‧‧‧‧‧‧‧‧‧‧‧‧‧‧‧‧63 表3-3-3 七種教育券模式之比較‧‧‧‧‧‧‧‧‧‧‧‧‧‧‧‧64 表3-3-4 美國教育券與我國教育代金異同表‧‧‧‧‧‧‧‧‧‧‧‧66 表3-4-1 我國助學貸款與就學貸款辦法之比較‧‧‧‧‧‧‧‧‧‧‧70 表3-4-2 其他各國(或地區)貸款學生比例‧‧‧‧‧‧‧‧‧‧‧‧73 表3-4-3 學生貸款償還方式特色、優點及在各國實施的情況‧‧‧‧‧‧76 表3-4-4 有關國家和地區學生貸款拖欠償還情況‧‧‧‧‧‧‧‧‧‧77 表3-4-5 就學貸款逾期貸款比例表‧‧‧‧‧‧‧‧‧‧‧‧‧‧‧78 表5-1-1 美國大專校院經常賬收入百分比率分配-依校院類別區分 (1980-1981與1992-1993年度)‧‧‧‧‧‧‧‧‧‧‧‧‧113 表5-2-1 近五年來公私立大學校院相關指標對照表‧‧‧‧‧‧‧‧‧120 表5-2-2 我國政府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毛額及歲出比率‧‧‧‧‧‧‧121 表5-2-3 世界主要國家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毛額及歲出比率‧‧‧‧‧‧121 表5-2-4 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經費所佔比例‧‧‧‧‧‧‧‧‧‧‧‧‧122 表5-2-5 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分攤經費‧‧‧‧‧‧‧‧‧‧‧‧‧‧122

    一、 中文部分:
    1. 丁志權(1993)《中美英三國教育預算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2. 王春源(1995) 〈締造一個兼顧「效率」與「公平」之「均富」的政經社會環境之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四卷第一期。頁1-46。
    3. 王紹光(1994) 〈效率、民主、公平〉《二十一世紀評論》,第二十六期。頁21-33。
    4. 朱敬一、戴華(1997)。《教育鬆綁》。臺北:遠流,初版二刷,頁12。
    5. 朱啟華(1999)。〈德國大學改革動向〉《教育研究資訊》,第七卷第三期。頁55-58。
    6. 江豐富(1995)〈以文憑還是以人力資本取才-台灣地區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訊》,第三卷第五期。頁17-35。
    7. 吳忠吉譯(1981),Mark Blaug著。《教育經濟學導論》。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頁1-21。
    8. 吳家聲、游孟龍(1994)〈教育投資與工資差異之分析〉《勞資關係論叢》。第二期。頁27-53。
    9. 呂志翔等譯M. Friedman(1979)著〈第六章「我們的學校出了什麼毛病」〉《選擇的自由》。頁173。
    10. 何孟威(1978)《我國高等教育與所得重分配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李金桐(1992)《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學雜費及政府對私立大學校院補助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
    12. 李明珠節譯(1979)〈制定高等教育學費的理論基礎〉《台灣教育》。347期。頁31-33。
    13. 李華夏譯(1998)Lester C. Thurow著《資本主義的未來》。臺北:立緒文化。頁339-350。
    14. 李錦旭等譯Chistopher J. Hurn (1985)著〈第三章學校教育擴張的解釋〉《教育社會學》。五南書局。頁83-115。
    15. 林文達(1986)《教育財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16. 林全等(1996)〈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與學費〉《教改通訊》。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十三期。頁2-7。
    17. 俞明德(1994)。《高中以上學生就學貸款制度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18. 高希均等(1977)〈人力投資觀念的突破、應用與推廣〉《經濟觀念與經濟問題演講集》。臺北:經濟日報社。頁1-18。
    19. 高希均(1987)《天下那有白吃的午餐》。臺北:聯經出版社。
    20. 夏道平等譯(1988)《自由經濟的魅力-明日資本主義》。臺北:天下。頁173-175。
    21. 孫志麟(1996)〈高等教育與就業:台灣現象的分析〉《教育研究資訊》。第四卷第六期。頁129-142。
    22. 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1989)《現階段我國社會福利經費支出水準經費結構與財源籌措之研究》。台北:財政部。
    23. 馬信行(1996)《國民教育公辦民營之可行性研究》。台北:教育部。
    24.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書局。
    25. 許仟(1999)〈德國大學教育的理念〉《歐洲大學的教育理念》。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頁95-98。
    26. 許瓊文(1999)《我國高等教育學費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教育部(1992)《教育部公報》。第二一二期。頁10-13。
    教育部(1993)《教育部公報》。第二二四期。頁7-13。
    教育部(1994)《教育部公報》。第二三七期。頁3-8。
    教育部(1995)《教育部公報》。第二四八期。頁13-17。
    教育部(1996)《教育部公報》。第二六Ο期。頁3-7。
    教育部(1997)《教育部公報》。第二七二期。頁21-24。
    教育部(1998)《教育部公報》。第二八四期。頁7-11。
    28. 教育部(1995)《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頁250。
    29. 教育部(1996)《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問題與解答暨徵文比賽作品手冊》。台北: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出版中心。
    30. 教育部(1999)〈我國各級學校教育經費分配問題〉《立法院第四屆第二會期教育與文化委員會專案報告》。
    31. 教育部網際網頁:http://www.high.edu.tw/
    (1)教育部學費政策
    (2)八十八學年度國立大學校院學雜費徵收標準一覽表
    (3)八十八學年度私立大學校院學雜費徵收標準一覽表
    (4)學雜費減免相關法規
    Ⅰ.軍公教遺族就學費用優待條例
    Ⅱ.殘障學生、殘障人士及低收入戶子女就學減免(補助)學雜費要點
    Ⅲ.現役軍人子女就讀中等學校減免學費辦法
    Ⅳ.身心障礙學生身心障礙人士子女及低收入戶學生就學費用減免辦法
    (5)就學貸款
    Ⅰ.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
    Ⅱ.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作業要點
    32. 教育部(2000)〈高等教育白皮書(草案)〉。http://www.edu.tw/
    33. 張宇燕(1994)〈假如沒有﹍﹍--談談一九九三年度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福格爾〉《讀書》。第三期。
    34. 張惠雯(1999)《我國大學生就學貸款制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張碧芬(1992)《我國大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需求與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張碧娟(1994)〈我國大學校院學雜費政策之探析〉《教育與心理研究》。第十七期。頁203-232
    37.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等(1991)《經濟-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書廊,頁300。
    38.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5)《經濟學理論與實務》。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9. 張清溪(1996)〈評「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與學費」〉《教改通訊》。第17/18期。頁83-84。
    40. 張清溪、吳惠林(1996)〈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書》。
    41. 張清溪(1998)〈大學不應該調高學費〉《經濟前瞻》。第十三卷第五期。頁22-35。
    42. 張鏡湖(1990)〈私立學校的問題〉《教育資料文摘》。三月號,一四六期。頁35-38。
    43. 張鈿富(1996)《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35-38。
    44. 莊希豐(1998)〈台灣人力資本與經濟成長之分析〉《台灣銀行季刊》。第四十九卷第三期。頁243-263。
    45. 郭為藩(1986)〈教育機會平等的理念〉《國民教育》。第二十七卷第七期。頁1-4。
    46. 符碧真(1999)〈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從美國教育券之實施論我國教育券政策〉《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二輯。頁203-231。
    47. 陳憶芬(1998)〈教育對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論與勞動市場區隔〉《教育研究資訊》,第六卷第五期。頁86-99。
    48. 陳麗珠(1993)《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49. 陳麗珠(1996)《教育券制度在我國可行性之研究:以高級中等教育為例》。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50. 黃政傑(1994)《中小學學雜費調整之研究》。教育部中教司專案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51. 黃雪霏(1995)《台灣學校教育管制的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馮建三(1998)〈高學費與生意原則〉《當代》。台北:第一二九期,頁48-53。
    53. 彭森明(1998)〈大學學費之爭議和節制之措施〉《文教新潮》。北美華人教育研究及策畫協會,第三期,頁4-6。
    54. 楊佩瑤(1998)《公立大學財源結構之轉型與規劃》。國立中興大學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
    55. 楊景堯(1983)《我國大學學生助學貸款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56. 楊淑觀(1999)《福利國家之理論與實踐-以「瑞典模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楊瑩(1982)〈社會福利模式在教育上的應用(助學貸款)〉《中國論壇》。第十三卷第十期。頁38-41。
    58. 楊瑩(1983)〈我國大學校院學雜費徵收標準及助學貸款等措施之研究:兼論我國大專校院學生家庭社經背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二卷第一期。頁275-340。
    59. 鄔昆如(1997)〈柏拉圖理想國的「正義」概念及其現代意義〉。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正義及其相關問題研討會」論文。頁6。
    60. 趙文志(1997)《誰的責任-台灣幼兒教育的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1. 趙中建(1997)〈學生貸款的拖欠償還及償還方式之比較〉《教育研究資訊》第五卷第二期。頁105-117。
    62. 趙令正(1991)《教育投資與公共支出之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63. 賈湛、施煒等譯(1990)T. W. Schultz (1982)。《人力投資》。北京:華夏出版社。
    64. 蓋浙生(1982)《教育經濟學》。臺北:三民書局。頁245-257。
    65. 蓋浙生(1989)《教育財政學》。臺北:東華書局。
    66.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五南書局,頁126。
    67. 蓋浙生(1996)〈如何善用教育投資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現代化〉《現代化研究》,專刊第五卷。頁53-63。
    68. 葉淑玲(1997)《北、高兩市實施教育代金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9. 劉克智(1994)〈台灣的人口轉變與教育投資〉,收於梁國樹編《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頁326-347。
    70. 劉憲通著(1994)《我國各級學校教育經費分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1. 蔡裕敏(1981)《我國高等教育學費政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72. 蔣姿儀著(1992)《我國私立大學教育經費補助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3. 盧美貴(民86)《台北市兒童教育券政策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74. 聯合報(1999.12.17),第六版,〈台省幼教券政院允發放〉。
    75. 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28)》。頁272。
    76. 薛迪安譯(1997)G. S. Becker《生活的經濟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68-94。
    77. 樊剛(1993)《市場機制與經濟效率》。臺北:遠流出版公司。頁63-140。
    78. 蕭霖(1995)〈全方位的教育經費補助〉《教育研究》。第四十四期。頁34-38。
    79. 謝宗林、黃耀輝、陳元保、承立平等譯(1995)F. A. Hayek《不要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種種錯誤》。臺北:遠流出版公司。頁179-180。
    80. 謝雅茹(1985)《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運用結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1. 謝聖隆(1990)《論台灣高等教育的學費政策》。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82. 羅雲(1994)〈自費高等教育及經濟資助制度的建立〉《文教新潮》,http://www.tw.org/wave/sch12.txt。
    83. 羅家德(1996)〈高等教育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歐美研究》,第二十六第一期。頁35-60。
    84. 蘇德禮(1996)〈美國高等教育財政政策之簡析〉《文教新潮》,http://www.tw.org/wave/ed-f4.txt。
    二、外文部分
    1.Blaug, M. (1976) "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A Slightly Jaundiced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4, pp.827-855
    2.Blaug, M. (1987) "Patterns of Subsidie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an Economis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p.166-196
    3.Catterall, J. S. (1984) Education Vouchers,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4.Chubb, J. E., & T. Moe (1992) "Educational choice: Why It Is Needed and How It Will Work," in C. E. Finen & T. Rebearber (eds.),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90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5.Cohn, E., & T. G. Geske (1990) Economics of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6.Coons, J. E., S. D. Sugarman, & W. H. Clune Ⅲ (1990) The Private School Option in System of Educational Choi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4), pp.54-56
    7.Cookson. P.W. (1994) School Choice: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American Educ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8.Friedman, M. (198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1,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p.1-20
    9.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1991) Perkins Student Loans: Options That Could Make the Program Mor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Report to Congressional Requesters. Washington, DC: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10.Hinchliffe, J. K. (1987) "The Alpha Coefficient", in George Psacharopoulos (Ed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286-287
    11.Janowitz, B. S. (1976)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Family Size, Demography 13, No. 2,(May), pp.189-198
    12.Jallade, Jean-Pierre (1979) "Financing Education for Income Distribution," in Michael P. Todaro eds., The Struggl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ding in Problems and Policies.
    13.Kieshling, H.J. (1968) High School Size and Cost Factors, Office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Project no.6-1590
    14.Kornai, J. (1986) 'Contradiction and Dilemmas: Studies on the Socialist Economy and Society' Cambridge: MIT Press, pp.124-138
    15.Levin, H. M. (1987) "Work and education," In George Psacharopoulos (Ed.)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146-157)
    16. Lieberman, M.(1989) Privatization and Educational Choi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7.Monk, D. H. (1990) Educational Finance: An Economic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8.Office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t(ED)(1996) The Student Guide. Financial Aid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97.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Okun, A. M. (1975)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Big Tradeoff,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20.Parkin, M. (1993) Economics, 2nd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21.Posner, R. A. (1986)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Toronto: Little, Brown & Company
    22.Riew, J. (1966) Economics of Scale in High School Oper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 August
    23.Schultz, T. W. (1987) "Education and Population Quality", In George Psacharopoulos (Ed.),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11-14
    24.Simon, H. A. (1976) "Administration Behavio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180
    25.Smith, A.(1937) The Wealth of Nations NY: Random House
    26.Stoffer, D.(1995) "Student Loans: The Necessary Evil", Journal of College Admission, (148), pp.10-15;30-31
    27.West, E. G.(1993) "Reforming Ontario's University Student Loans and Fee Structures," Discussion Series, Issue 1, Council of Ontario University, Toronto, pp.21-24
    28.Woodhall, H.(1987) "Human Capital Concepts," In George Psacharopoulos (Ed.)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21-24
    29.Woodholl, M. (1991) "Student Loans in Higher Education: 2. Asia," Report of an IIEP Educational Forum IIEP Dissemination Program, Educational Forum Series, No. 2. Par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