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仁傑
論文名稱: 澎湖北寮地區玄武岩之實驗岩石學研究
指導教授: 劉德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4
中文關鍵詞: 澎湖玄武岩實驗岩石學北寮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澎湖群島的玄武岩分鹼性玄武岩和矽質玄武岩,本實驗研究對象為澎湖北寮地區玄武岩,本研究透過實驗模擬岩漿的結晶過程,針對不同壓力下岩漿結晶的情形,以及各礦物相的溫壓分佈,討論此地區玄武岩質岩漿結晶的情形與岩石的成因,樣本岩石依據Na2O+K2O對SiO2之作圖,屬於鹼性玄武岩。

      本實驗利用活塞鋼圈高壓儀,分別進行0.5京帕、1.0京帕以及1.5京帕下的實驗岩石學研究。實驗步驟為先將岩石磨成粉末,置於金鈀管囊中,放入高溫高壓儀,開始進行實驗,並且在實驗時間到達之後加以驟冷。之後將實驗樣本製成光片,經反射式光學顯微鏡做初步之鑑定,再利用電子顯微鏡對礦物及玻璃(殘餘岩漿)成分做進一步的化學分析。

      依據實驗結果得知,此玄武岩在1.0京帕下之全熔溫度約在1290℃,固相溫度低於1180℃,結晶順序為斜輝石(1290℃)、橄欖石(1270℃)、尖晶石(1240℃)、鈦鐵氧化物(1190℃),熔融區間約110℃;1.5京帕下全熔溫度約1350℃,固相溫度低於1240℃,結晶順序為斜輝石(1310℃)、石榴子石(1290℃)、斜長石(1250℃),熔融區間約110℃。1.0京帕殘餘岩漿(玻璃)成分,降溫過程中SiO2、Na2O、K2O、Al2O3有增加的趨勢;FeO、MgO、CaO有減少的趨勢。1.5京帕殘餘岩漿(玻璃)成分,降溫過程中TiO2、Na2O有增加的趨勢;MgO、CaO有減少的趨勢;Al2O3、FeO、K2O含量無明顯變化趨勢。各實驗溫度壓力下之玻璃(殘餘岩漿)成分依據Na2O+K2O對SiO2之作圖,均屬於鹼性玄武岩,代表鹼性玄武岩岩漿在結晶分化的過程之中,並無矽質玄武岩岩漿的產生。

    摘要 Ⅰ 目錄 Ⅱ 圖目 Ⅳ 表目 Ⅵ 第一章 序論 1-1 地質概況 1 1-2 研究目的 5 1-3 採樣地點 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岩相學研究 8 2-2 製作實驗樣本 8 2-3 燒失量(L.O.I.,Loss on ignition)的測定 8 2-4 全岩化學分析方法 9 2-5 實驗岩石學研究 9 2-6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分析 13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 3-1 岩相學研究 16 3-1-1 岩相學分析 16 3-1-2 全岩化學分析 16 3-2 實驗岩石學研究 23 3-2-1 結晶順序與熔融區間 23 3-2-1-1 0.5及1.0京帕下之實驗 23 3-2-1-2 1.5京帕下之實驗 23 3-2-1-3 溫度壓力圖 23 3-2-2 反射式電子影像分析 28 3-2-2-1 1.0京帕下的反射式電子影像分析 28 3-2-2-2 1.5京帕下的反射式電子影像分析 32 3-2-3 礦物化學 32 3-2-3-1 斜輝石(Clinopyroxene) 32 3-2-3-2 橄欖石(Olivine) 38 3-2-3-3 尖晶石(Spinel) 38 3-2-3-4 斜長石(Plagioclase) 38 3-2-3-5 鈦鐵氧化物(Ti-Fe Oxides) 38 3-3 澎湖北寮地區玄武岩之岩漿演化 45 3-3-1 液相成分隨溫度變化趨勢圖 45 3-3-2 液相成分隨二氧化矽變化圖(哈克氏圖) 45 3-3-3 Na2O+K2O-SiO2圖 54 3-3-4 鹼金屬氧化物–全量鐵–氧化鎂圖(AFM圖) 54 3-3-5 透輝石(Di)-橄欖石(Ol)-霞石(Neph)圖 54 第四章 結論 61 致謝 62 參考文獻 63

    李寄嵎 (1994) 澎湖地區玄武岩類與福建地區基性岩脈之定年學與地球化學兼論中生代晚期以來中國東南地函之演化。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第1-124頁。
    李寄嵎、蔡榮浩、何孝恆、楊燦堯、鍾孫霖、陳正宏 (1997) 應用X螢光分析儀從事岩石樣本之定量分析(Ⅰ)主要元素。中國地質學會八十六年年會手冊及論文摘要,第418-420頁。
    陳正宏 (1990) 台灣之火成岩。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出版,共137頁。
    陳培源、張郇生 (1995) 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史。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共239頁。
    陳培源 (2006) 台灣地質。台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共392頁。
    莊文星 (1988) 台灣新生代晚期火山岩之定年和地球化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82頁。
    潘建熾 (2003) 一大氣壓下澎湖北寮地區玄武岩之實驗岩石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53頁。
    Chung, S. L., 1994. Late Cenozoicbasaltic volcanism around the Taiwan Strait, SE China. Chemical Geology 112, 1-20.
    Ford, C. E., 1978. Platinum-iron alloy sample containers for melting experiments on iron-bearing rocks, minerals and related systems. Mineralogical Magazine 42, 271-275.
    Juan, V. C., Chen, C. H. and Lo, H. J., 1984. Basaltic rock types in various tectonic setting in Taiwan. Proc. Geol. Soc. China 27, 11-24.
    Juang, W. S. and Chen, J. C. 1999.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Penghu basalts: a Review. Bulletin of the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MOEA 12, 147-200.
    Kawamoto, T. and Hirose, K., 1994. Au-Pd sample containers for melting experiments on iron and water bearing systems. Eur. J. Mineral. 6, 381-385.
    MacDonald, G. A. and Katsuna, T., 1964.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awaiian lavas, Jouir. Petrol. 5, 82-133.
    Myron, G. B. and Eric, H. C., 2001. Igneous Petrology. Blackwell Science, 458pp.
    Sack, R. O., Walker, D. and Carmichael, I. S. E., 1987. Experimental petrology of alkalic lavas: constrains on cotectics of multiple saturation in natural basic liquids. Comtrib. Mineral. Petrol. 96, 1-22.
    Yoder, H. S. and Tilley, C. E., 1962. Origin of basalt magmas :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natural and synthetic rock systems. Jour. Petrol. 3, 3.
    Yen, T. P., 1965. Some geo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Penghu basalts.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6, 52-6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