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郁如
論文名稱: 小學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
A Case Study of First Grade Students' Adjustment at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廖鳳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8
中文關鍵詞: 個案研究小學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
英文關鍵詞: case study, first grade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school adjust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26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進入小一課室以兩位不同能力之兒童為個案,以瞭解不同能力的小一兒童面對課業學習、常規適應與社會情緒適應的問題與壓力時,如何主動進行調整與改變的過程,以及探索兒童個人特質、學前經驗、家庭情境及教師採取的策略與小一兒童學校適應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1)小學老師與家長對於兒童的學校適應大多重兒童的學業而輕社會情緒、以教學活動的順利運作為優先,對於個案兒童非學業領域的困難較少有合宜的回應,也較難尋求資源直接協助。(2)家長對於兒童學校適應的態度大多為被動的接受和回應,使得親師溝通侷限,難以讓家長與老師雙方完全理解兒童的的適應困難。(3)個案兒童的背景和學前經驗是影響兒童學校適應的重要因素,但是小學教師卻很少蒐集兒童家庭背景之外的個人特質與學前經驗資料,使小一教師需在兒童入學後重新瞭解兒童的特質與能力,忽略了兒童的學前經驗與小一適應的關係。(4)兩位個案兒童在相同的教室情境脈絡下,因個人特質、老師採用的輔導策略、與同儕的互動模式、家庭採取的因應策略的不同,在課業學習、常規行為與社會情緒適應展現出迥異的適應歷程。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作為幼兒園、小學以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This case study chose two first grade children as agents to explore the problem and pressure when th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facing academic learning, regulation adjustment and social-emotional adjustment.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described how the children were active in responding to the situated context. This study aimed to contribute by 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first grade children school adjustment and factors such as personalities, preschool experiences, family context and teachers’ strategies.
    This study found the following phenomenon: (1) teacher and parents took academic learning more seriously than social-emotion when it came to children’s adjustment. (2) Thus, it’s harder for teacher to seek resource or assistance for non-academic problem. Parents were, most of time, passively accepted and responded 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resulting in teacher’s and parent’s bar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due to communication barrier between teacher and parents. (3) The background and preschool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ed school adjustment. However, besides collecting children’s family contex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collected less data of personalities and preschool experiences, causing the fact that teacher had to re-comprehend children’s characters and abilities after children entered school, ignoring children’s preschool experience. (4) Although in the same classroom context, the two children 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very different adjustment process of a broad array of academic, regular behavior and social-emotional due to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counseling strategies that teacher and parents adopted and interaction with peers.
    Suggestion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 shown above for kindergarten, elementary school and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小一兒童學校適應 7 第二節 小一兒童學校適應之內涵 13 第三節 影響小一兒童學校適應的因素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4 第三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 62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7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83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 83 第七節 研究的倫理議題 86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唐唐小一學校適應歷程 88 第二節 小叡小一學校適應歷程 124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158 第二節 建議 175 參考文獻 179 附錄 附錄一 研究說明書 185 附錄二 小一兒童入學準備能力清單 186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189 附錄四 學齡兒童氣質量表(8至12歲適用) 190 附錄五 普通班教師實施補救教學或學習輔導訪談大綱 194 附錄六 11/2(三) 開學第十週 觀察紀錄 195 附錄七 唐唐現場觀察每月重要事件 226 附錄八 小叡現場觀察每月重要事件 239 表目次 表2-1-1幼兒園與小學一年級在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比較 9 表2-2-1小一適應內涵歸納 14 表2-3-1小一兒童適應相關研究的焦點與影響因素 28 表3-2-1星星班課表 41 表3-2-2唐唐氣質向度描述 46 表3-2-3王老師對唐唐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on-taskness中勾選項目 49 表3-2-4王老師對唐唐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語文領域中勾選項目 49 表3-2-5王老師對唐唐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認知領域中勾選項目 50 表3-2-6王老師對唐唐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自理領域中勾選項目 51 表3-2-7王老師對唐唐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社交與群體性中勾選項目 52 表3-2-8小叡氣質向度描述 54 表3-2-9陳老師對小叡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on-taskness中勾選項目 57 表3-2-10陳老師對小叡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語文領域中勾選項目 58 表3-2-11陳老師對小叡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認知領域中勾選項目 58 表3-2-12陳老師對小叡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自理領域中勾選項目 60 表3-2-13陳老師對小叡在「入學基本能力檢核表」社交與群體性中勾選項目 61 表3-3-1現場觀察紀錄範例(2011/10/3) 63 表3-3-2現場觀察時間表 64 表3-3-3訪談個案兒童的幼兒園教師時間表 67 表3-2-4訪談林老師時間及內容 67 表3-2-5訪談個案兒童媽媽時間及內容 71 表3-2-6訪談唐唐時間及內容 73 表3-2-7訪談小叡時間及內容 74 表3-2-8訪談同儕時間及內容 75 表3-4-1資料符號說明表 78 表3-4-2事件摘錄範例(TS現場觀察20110831) 79 表3-4-3事件分析範例(2011/9/9 唐唐事件分析) 80 表4-1-1唐唐定期評量成績 89 表4-2-1小叡注音符號小考成績 125 表4-2-2小叡一年級定期評量成績 126 圖目次 圖3-2-1 星星國小平面圖 36 圖3-2-2 星星班教室環境圖 40 圖3-2-3 唐唐氣質向度示意圖 46 圖3-2-4 小叡氣質向度示意圖 54 圖4-1-1 唐唐各階段表現評分 123 圖4-2-1 小叡注音符號小考成績 125 圖4-2-2 小叡各階段表現評分 157 圖5-1-1 「最不想一起玩」的社會關係圖 160 圖5-1-2 唐唐小一學校適應因素圖 168 圖5-1-3 小叡小一學校適應因素圖 170

    中文部分
    王珮玲(2002)。氣質發展的穩定性與父母覺知氣質的致變因素:六歲至八歲兒童追蹤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129-150。
    王珮玲(2006)。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Neuman, W. Lawrence)。台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7)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 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國立台東師院學報,10,123-154。
    吳敏而(1994)。從兒童語文教育趨向看注音教材。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清山等(1997)。班級經營。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27,31-73。
    李政賢(譯)(2006)。 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Marshall, C., & Rossman, G. B.)。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李宛真(2003)。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何函儒(2006)。學前經驗與小一新生社會適應關聯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秀錦、王天苗(2004)。幼兒入學準備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89-108。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
    洪玉玲(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孫扶志(2004)。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敏芝(1995)。國民小學教師對班級常規觀點之質化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頁43-70。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幼兒教育與照顧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臺北:教育部。
    許芳萍(2011)。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之研究─以高雄縣旗山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佩儀(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未出版,臺東縣。
    陳麗如(2000)。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怡君(2004)。臺北縣市幼小教師與大班家長對幼小銜接之看法與作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姿秀(1996)。母親就業與否及其相關因素對子女之學業成就、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惠珍(2009)。國幼班幼小銜接指標建構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黃世屋蓮(2010)。學前語文學習經驗與小一國語文能力的關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曾清一 (1999)。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慧敏(1992)。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月君(2008)。國小一年級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東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廖鳳瑞、林秀錦(2009)。小一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工作分析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廖鳳瑞、林秀錦(2010)。小一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工作分析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慈惠、丁雪茵(2003)。當幼稚園大班畢業生進入小學一年級—學童的經驗及親師的想法和互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慈惠、丁雪茵(2008)。幼教人看小一生的學校適應及親師之因應。師大學報:教育類,53(2),131-167。臺北市。
    劉慈惠、余思靜(2005)。協助小一新生在學校中社會情緒調適與學習的協同行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蔡春美(1993)。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調查研究。臺北師院學報,6,P665-729。
    蔡宜珍(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臺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蔡書璇(2007)。國小低年級學童中文讀寫發展之個案追蹤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1992)。國小資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研究學刊,8,225-247。
    簡淑真(2009)。三種早期閱讀介入方案對社經弱勢兒童的教學效果研究。台東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1(1),93-123。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西文部分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o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89).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R. Vasta (Ed.), A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6, pp 187-249). London:JAI.
    Fabian, H. (2000). Small steps to starting sch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8(2), 141-153.
    Greenwood, G.E., & Hickman, C.H. (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3), 279-288.
    Kraft-Sayre, M.E. & Pianta, R. C.(2000). Enhancing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Linking Children, Families, & School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National Center for Early Development & Learning Kindergarten Transition Studies.
    Ladd, G. W. (1989).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Precursors of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 Schneider, G. Attili, J. Nadel, & R. Weissberg(Eds.), 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p. 277-292).Smsterda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add, G. W. (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4), 1081-1100.
    Pianta, R., & Steinberg, M. (1992, January 1).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o School.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57, 61-80
    Lam,M.S. & Pollard,A.(2006).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 as agent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kidergrt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 Development, 26(2),123-141
    Lamb, W. W. H.(2001). The Whole child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5(2), 203-217.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nd ed.). N. Y. :McGraw-Hill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