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姿芸 CHAN, TZU YUN |
---|---|
論文名稱: |
李潼《鏡花緣》改編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Pan, Li-Chu |
口試委員: |
潘麗珠
PAN, LI-CHU, Ph.D. 張春榮 鍾宗憲 |
口試日期: | 2021/06/1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改編 、鏡花緣 、李潼 、兒童文學 |
研究方法: | 比較研究 、 文件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66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4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眾多推薦的書目中,現代的、西方的書目佔絕大部分,尤其是最受孩子喜愛的「幻想故事」。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正有許多蘊含兒童文學的「素材」,最明顯的就是在小說裡頭尋找,而清代正是小說發展鼎盛時期。這些小說,雖非為兒童所寫的,卻擁有兒童文學的特性。也因此,目前有許多出版社將之改寫,介紹給兒童讀者欣賞。
其中筆者注意到《鏡花緣》一書,其被稱為中國的長篇博物體小說以及才情小說,而這些古書神話、論學說藝的成分掩蓋了社會議題的呈現。而李汝珍的《鏡花緣》正是其中閃亮的星星。
本研究試圖先從《鏡花緣》的文獻探討來做資料的蒐集和彙整,以方便對照於李潼《鏡花緣》的改編,探討其「適合性」、「忠實性」、「完整性」。雖然原文所蘊含的社會性,內容駁雜如「萬寶全書」,但現代鮮少有人針對其改編版本做仔細的論述,也因此更加吸引了筆者的目光以及研究的興趣。
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鏡花緣》改編為兒童文學的適合性〉,歸納出兒童文學的特質,並以兒童文學的理論及《鏡花緣》相關研究來驗證《鏡花緣》的兒童文學性。第三章〈李潼改編《鏡花緣》主題的忠實性與書寫策略〉,將分析其主題忠實跟書寫方法。第四章〈李潼改編《鏡花緣》其完整性與藝術分析〉分析改寫本整體的結構安排、語言文字運用等改寫藝術手法。第五章〈結論〉針對以上章節做綜合論述,並提出兒童文學改寫作品的趨勢與特色。
本研究採文本分析法,所探討的李潼改編作品,以兒童為閱讀對象,將《鏡花緣》作為底本,增刪或改編情節,並以故事或小說寫作形式的改編作品為研究版本範圍。結論中提出研究成果與展望。期望藉由此研究爲有志從事兒童文學改寫與創作者提供意見與方向。
參考書目
一、 《鏡花緣》及其改編本
方瑜《鏡裡奇遇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
何友明改寫《鏡花緣》。臺北:風車圖書 ,1990。
李汝珍《鏡花緣》。臺北:三民書局,1983。
李汝珍《鏡花緣》。臺北:臺灣古籍,2003。
李汝珍著《鏡花緣》。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李汝珍著《鏡花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李潼改寫《鏡花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二、 相關專書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12。
朱傳譽〈童話的演進〉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
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李利安‧H‧史密斯著、傅林統編譯《歡欣歲月》。臺北:富春出版社,1999.11。
李辰冬〈鏡花緣的價值〉,樂蘅軍、康來新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小說類》。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3 。
李辰冬《文學欣賞的新途徑》。臺北 三民書局,1970年初版 。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3年初版。
李慕如、羅雪瑤著《兒童文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2。
沈謙《修辭方法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初版。
周慶華 《思維與寫作》。臺北:五南出版社 1999年初版。
周慶華《故事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初版。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 .4 。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87.02。
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05。
林文寶等著,許建崑主編《認識童話》。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12。
林文寶等著《兒童文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9。
林文寶策劃,《彩繪兒童又十年——臺灣(1945-1998)兒童文學書目》。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6
林文寶策劃、劉鳳芯主編《擺蕩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6。
林玉體《教育概論》。臺北:東華書局,1984.5 。
林守為《兒童文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88.1。
林守為《童話研究》。臺南:隆元美術印刷廠,1982。
林良〈童話的特質〉。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良著《淺語的藝術》。臺北,國語日報附設出版部,1989.7。
邱各容《兒童文學史料初稿1945-1989》。臺北:富春出版社,1990。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初版。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印行,1978.7。
洪文珍主編《兒童文學小說選集》。臺北:幼獅出版社,1989年初版。
洪文瓊《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傳文文化出版社,1994。
洪汛濤《童話學》。臺北:富春出版社,1989.09。
洪汛濤《童話藝術思考》。臺北:千華出版公司,1989。
洪志明《兒童文學評論集》。臺中:中市文化出版社,1999。
珍‧韋伯等著,楊雅捷等譯《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天衛出版社,2005年初版。
韋葦《韋葦與兒童文學》。安徽: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3。
夏志清〈文人小說和中國文化-《鏡花緣》研究〉《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二輯。
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8。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2001年初版。
徐守濤等著《第五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富春出版社,2001。
班馬《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與構思》。湖北省: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
班馬《前藝術思想:中國當代少年文學藝術論》。福建省: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
班馬《遊戲精神與文化基因》。甘肅: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10。
馬景賢《跟父母談兒童文學》。臺北:國語日報,2000.8。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初版。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天衛文化出版社,1999.8 。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及其他》。澎湖:澎湖文化局,2002.11。
張子樟《閱讀的喜悅:少兒文學品賞》。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張子樟《閱讀與詮釋之間:少年兒童文學評論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5。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初版。
張春榮《文學創作的途徑》,臺北:爾雅出版社,2003。
張春榮《作文新饗宴》,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張曼娟《古典小說的長河》。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初版。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初版。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臺北:富春出版社,1991年初版。
許義宗《兒童閱讀研究》。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教育研究叢書之五,1997.6。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2005年初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初版。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0.06。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考與技巧》。臺北:富春出版社,1990.7 。
傅林統《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臺北:富春出版社,1999年初版。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出版社,1996年初版。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12 。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初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局,1968年初版。
黃秋芳《兒童文學的遊戲性》。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初版 。
黃雲生《兒童文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公司,1999。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三版。
楊義《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初版。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評析》。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初版。
楊實誠《兒童文學美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葉詠琍《兒童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葉詠琍《兒童成長與文學——兼論兒童文學創作原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初版。
詹棟樑《兒童哲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
雷僑雲《中國兒童文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9。
廖卓成《童話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2.05。
趙天儀《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臺北:富春出版社,1999年初版。
趙天儀等著《少年小說論文集》。臺北:富春出版社,1999年初版。
趙天儀等著《第四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富春出版社,2000。
劉勵操《寫作方法一百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樂蘅軍〈蓬萊詭戲──論鏡花緣的世界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 (三)》。
臺北:巨流出版社,1977.10 。
蔡尚志《兒童故事原理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初版。
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初版。
蔣風主編《兒童文學教程》。太原:希望出版社,1999.1 。
鄭元真〈論臺灣幻想兒童文學的可能性〉。載於趙天儀主編:第四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富春出版社,2000。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初版。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初版。
Ken Goodman 《談閱讀》(洪月女譯)。臺北:心理出版社,1998。
Perry Nodelman(培利.諾德曼)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
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0。
三、 單篇論文
李云馨〈反傳統與擁傳統論《鏡花緣》中的女權思想〉
《中外文學》第二十二卷六期 (1993.11)。頁108-120 。
林文寶〈我國近代童話的演變與反挫〉《東師語文學刊》十期(1997)。頁101-139。
林文寶〈改編與體制—兒童文學寫作論述之一〉《東師語文學刊》二期 (1989.6)。頁1-36。
林文寶〈釋童話〉《兒童文學學刊》一期(1998)。頁55-65。
林良〈談童話〉《東師語文學刊》三期(1990)。頁199-210。
林武憲〈兒童讀物的改寫)《兒童文學論述選集》。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頁295-304。
林連祥〈鏡花緣結構探索〉《中外文學》第九卷八期(1981.1)。頁28-37 。
洪文珍〈現行改寫本西遊記之比較分析兼論改寫古典小說的情節取捨〉
《臺東師院學報》九期,1981。頁546-600。
洪文珍〈談童話與少年小說的批評〉《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89.5。頁201-216。
洪文瓊。〈一九四五–一九九○年臺灣地區兒童文學發展之觀察〉《華文兒童文學小史》。
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1。頁5-18。
洪淑苓〈臺灣童話作家的顛覆藝術〉《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頁143-170。
洪淑苓(臺灣新世代童話作家的創作趨向—童話經典改寫與「後現代」現象〉《認識童話》。
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1998。頁 108-119。
徐守濤(從張水金先生「無花城的春天」談童話的創作)《兒童文學學刊》二期,1999。頁47-68。
馬景賢〈四十年來國內兒童刊物發展概況〉《認識兒童期刊》,
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9。頁8-13。
馬景賢〈從「瞎子摸象」談古典文學改寫方向〉《文訊月刊》,1994。頁28-30。
馬景賢〈現代兒童讀物的價值〉《國教月刊》 第三十四卷第七期,1988。頁42-44。
張嘉驊〈九○年代臺灣童話的語言遊戲〉《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
1988-1998》。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頁171-208。
陳文新〈《鏡花緣》:中國第一部長篇博物體小說〉
《明清小說研究》(季刊)二期,1999。頁126-137。
陳正治(臺灣四十年來的童話發展(上))《中國語文》六十八卷四期,1991。頁45-50。
陳正治(臺灣四十年來的童話發展(下))《中國語文》六十八卷四期,1991。頁40-44。
陳正治(談童話人物的創造)《中國語文》八十三卷六期,1998。頁58-64。
陳國輝、楊琇惠(管家琪的童話分析)《傳習》十三期,1995。頁147-154。
傅林統(從教育觀點看童話的演變)《中國語文》七十七卷一期,1995。頁77-81。
傅林統(童話的趣味)《研習資訊》八卷五期,1991。頁48-51。
傅林統(童話評論的原則)《中國語文》七十六卷二期,1995。頁69-72。
彭增玉〈論《鏡花緣》思想傾向的複雜性〉《明清小說研究》(季刊)第四期,1999。頁121 。
管家琪〈我的童話創作經驗談〉。《臺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東:國立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8。頁181-196。
趙天儀〈現代童話的想像與幻想——試論小鹿班比〉《靜宜人文學報》五期,1993。頁1-11。
蔡尚志〈淺語與童話敘述〉《國民教育研究學報》一期,1995.6。頁111-134。
蔡尚志〈童話題材的擷取與運用〉《嘉義師院學報》九期,1995.11。頁411-448。
蔡淑苓〈遊戲理論與應用之探討〉《臺南家專學報》十二期,1993。頁151-174。
蔡勝德(安徒生童話的「幽默」類型)《嘉義師院學報》十期,1996。頁357-384。
嚴淑女〈二○○○年臺灣地區文學類童書翻譯出版現象之觀察〉
《兒童文學學刊:臺灣童書翻譯專刊》五期,2001。頁114-133。
四、 學位論文
(一) 博士論文
王安琪〈《格列佛遊記與鏡花緣》再探:曼氏諷刺理論詮釋〉,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6。
王瓊玲〈清代四大才學小說〉,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6 。
姜臺芬《追尋意義之旅:天路歷程與鏡花緣的寓言探索》,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6 。
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托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6 。
(二) 碩士論文
余遠炫〈少年小說創作與改寫技巧探索——以《西遊記》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吳珍政〈弱勢團體的另類發聲:以敘事觀點分析改寫童話〉,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呂覲芬〈鏡花緣的主題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
宋孟貞〈紅樓夢與鏡花緣的才女意義析論〉,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
李畹琪〈王爾德童話中譯本隱含之翻譯觀與兒童文學觀〉,
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06。
周芬伶〈《西遊記》與《鏡花緣》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6。
林兆君〈本土少年小說改寫為情意教學案例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挫折容忍力為例〉,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明憲〈幻想的遊戲——管家琪的童話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美惠〈《西遊記》的另類閱讀——以皮影戲為例〉,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淑芬〈林良的兒童文學作品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勝利〈清代女權思想的萌芽與發展〉,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5。
林榮淑〈《西遊記》與兒童文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8。
紀采婷〈現代版不朽童話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6。
許家真〈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雅惠〈傳統童話圖畫書與顛覆性童話圖畫書表現手法之比較研究——以「三隻小豬」為例》,
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郭鈴惠〈九十年代臺灣女童話作家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研究〉,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玉君〈《西遊記》兒童文學改寫本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英琪〈有趣的閱讀與辯證的省思:《格列佛遊記》與《鏡花緣》中的遊記、幻想以及寓言形
式之運用〉靜宜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6 。
陳豐味〈《鏡花緣》與兒童文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黃百合〈小紅帽後設書寫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渼婷〈《佛森堡》與《鏡花緣》中的烏托邦〉,輔仁大學德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6。
廖杞燕〈《莊子》兒童版寓言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謝雅莉〈童話改寫教學研究——以六年級一班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蘇淑芬〈《鏡花緣》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