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昱岑
Lin, Yu-Tsen
論文名稱: 翁方綱《春秋附記》研究
The Research of Wong Fang-kang's "Notes to Chunqiu"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翁方綱《春秋附記》《春秋》學《左傳》清代學術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4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翁方綱(正三,1733-1818)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通儒,博藝富才,宏覽多聞,於書畫、經術、義理、金石、碑帖、譜錄、詩詞等學,無不研究專精;嘗受命分纂四部,校理內閣,善於文獻考據及版本校勘、鑑定。留傳至今的著作,包括文集、詩集以及散存各處的題跋、序文、筆記、提要、手札等,都比明清兩代任何一位學者為多,成果豐碩,貢獻卓著,可鑑證翁氏不凡的學術造詣。本論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翁方綱《春秋附記》手稿為研究範圍,內容包含翁方綱生平與其經學論著研究,藉此手稿分析其人與《春秋》學的價值。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闡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分析學界目前相關研究文獻,並說明研究《春秋附記》的方法,擬定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第二章「翁方綱與《春秋附記》概論」,簡介翁方綱的生平事略、《春秋附記》成書時代的學術思想背景、以及翁方綱個人的經學思想,簡要建構《春秋附記》一書產出的思想淵源及其時代背景。第三章「《春秋附記》內容與寫作方法」,將《春秋附記》各卷內容作統整概要的簡介,推論全書及各卷的成書時間,並歸納整理出《春秋附記》全書慣用的寫作手法。第四章「《春秋附記》歷代注家評論」,按時代先後排序,分述翁方綱對何休、杜預、孔穎達、趙汸、顧炎武以及惠棟六人對《春秋》經文闡發的不同見解,藉由對各家評述贊同與否的統計,從中了解翁氏對《春秋》的經學思想與治學之道。第五章「《春秋附記》解經特色闡析」,透過分析翁方綱對歷代注家評論的見解,可歸納出翁方綱於治《春秋》之時,以獨尊《左傳》,批評《公羊》、《穀梁》二傳,反對疑經改經,反對捨傳求經,寧闕疑勿臆斷五項主要的原則為其解經特色。第六章「結論」,將各章重點分析歸納之後,綜合各角度的研究成果,翁方綱治《春秋》的經學思想與態度,總結《春秋附記》的研究價值,以及翁氏在清代經學史上的成就與貢獻。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一、 研究動機..................................2 二、 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研究現況...............................5 一、 臺灣出版..................................5 二、 大陸出版..................................9 第三節 研究方法...............................14 一、 文獻分析法................................14 二、 思想研究法................................14 三、 計量法...................................15 四、 歸納法...................................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15 第二章 翁方綱生平與學術........................17 第一節 翁方綱生平事略..........................17 一、 家世.....................................17 二、 仕宦.....................................19 三、 晚年.....................................21 第二節 《春秋附記》成書背景.....................23 一、 乾嘉學派的興起.............................24 二、 程朱學派的式微.............................25 第三節 翁方綱的經學思想.........................27 一、 學尊程朱..................................27 二、 注重考訂..................................28 三、 兼採漢宋..................................29 第三章 《春秋附記》內容與寫作方法.................31 第一節 《春秋附記》內容.........................31 一、 《春秋附記》各卷大要........................31 二、 《春秋附記》成書時間........................32 第二節 《春秋附記》寫作方法......................35 一、 以集解方式解經..............................35 二、 以按語陳述己見..............................37 三、 直接評論表達看法............................44 四、 考證詳實徵引廣博............................47 第四章 《春秋附記》對歷代注家之評論...............55 第一節 對何休《春秋公羊解詁》之評論...............57 一、 贊同何休之說...............................57 二、 反對何休之說...............................59 第二節 對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之評論...............61 一、 贊同杜預之說...............................62 二、 反對杜預之說...............................64 第三節 對孔穎達《春秋正義》之評論.................68 一、 贊同孔穎達之說..............................68 二、 反對孔穎達之說..............................70 第四節 對趙汸《春秋左氏傳補注》之評論..............73 一、 贊同趙汸之說................................74 二、 反對趙汸之說................................75 第五節 對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之評論..............79 一、 贊同顧炎武之說..............................80 二、 反對顧炎武之說..............................82 第六節 對惠棟《春秋左傳補注》之評論................85 一、 贊同惠棟之說................................85 二、 反對惠棟之說................................87 第五章 《春秋附記》解經特色闡析...................90 第一節 以《左傳》為宗...........................90 第二節 批評《公羊傳》、《穀梁傳》.................93 第三節 反對疑經改經.............................95 第四節 反對捨傳求經.............................98 第五節 寧闕疑勿臆斷............................101 第六章 結論..................................105 一、 調停漢宋,不拘門戶........................105 二、 體例完整,內容豐富........................106 三、 鑽研經書,自成一家........................107 參考文獻......................................108 一、 翁方綱著述...............................108 二、 相關研究文獻.............................109 三、 其他參考文獻.............................113

    參考文獻

    一、翁方綱著述

    (一)經學著述

    1.﹝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詩附記》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2.﹝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書附記》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3.﹝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易附記》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4.﹝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禮記附記》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5.﹝清﹞翁方綱,周欣平主編:《春秋附記》手稿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影印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翁方綱經學手稿五種》初版。
    6.﹝清﹞翁方綱:《論語附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7.﹝清﹞翁方綱:《孟子附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8.﹝清﹞翁方綱:《詩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9.﹝清﹞翁方綱:《論語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10.﹝清﹞翁方綱:《禮記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11.﹝清﹞翁方綱:《孟子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12.﹝清﹞翁方綱:《通志堂經解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13.﹝清﹞翁方綱:《經義考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14.﹝清﹞翁方綱:《經義考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清)乾隆刻本影印,一冊十二卷。
    15.﹝清﹞翁方綱纂,吳格整理釋文:《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影印印刷初版。

    (二)其他著述

    1.﹝清﹞翁方綱:《翁氏家事略記》,收錄於《乾嘉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第8冊。
    2.﹝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3輯。
    3.﹝清﹞翁方綱:《復初齋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55冊。
    4.﹝清﹞翁方綱:《蘇齋筆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清宣統二年北洋官報印書局影印稿本。
    5.﹝清﹞翁方綱:《蘇齋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92冊。
    7.﹝清﹞翁方綱:《粵東金石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913冊。
    8.﹝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相關研究文獻

    (一)翁方綱研究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宋如珊:《翁方綱詩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沈津:《翁方綱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3.沈津:《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4.劉仲華:《漢宋之間:翁方綱學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5.賴師貴三:《臺灣師大圖書館鎮館之寶──翁方綱《翁批杜詩》手稿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里仁書局,2011年。

    (二)翁方綱研究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田麗:《翁方綱論詩詩的詩論思想研究》,黃石:湖北師範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2年。
    2.朱友舟:《翁方綱書學思想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3.何繼文:《翁方綱的宋詩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博士論文,2003年。
    4.吳春成:《翁方綱《禮記附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5.吳淑慧:《清儒翁方綱及其《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出版。
    7.李心鵬:《翁方綱題跋手札文集中所見的書學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論文,2010年。
    8.李凱雯:《翁方綱《易附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9.李陽洪:《梁章鉅的書法題跋與翁方綱的關係》,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10.李豐楙:《翁方綱及其詩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11.段雅馨:《翁方綱《詩附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12.唐藝藝:《翁方綱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1年。
    13.孫守真:《翁方綱及其文獻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4.張朵聰:《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論文,2010年。
    15.張偉:《翁方綱詩學思想探析》,蘇州:蘇州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0年。
    16.張然:《翁方綱詩論及其學術源流探析》,廣州: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
    17.許倍銘:《翁方綱《禮記附記》研究方法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8.陳純適:《翁方綱年譜》,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9.彭成錦:《翁方綱《詩附記》手稿及其海外流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0.黃立一:《翁方綱詩論與清中期詩學思潮轉向》,泉州:華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21.楊小華:《翁方綱詩學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09年。
    22.楊淑玲:《翁方綱肌理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23.葉倬瑋:《翁方綱詩論研究》,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論文,2009年。
    24.趙太順:《翁方綱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5.樂怡:《翁方綱纂四庫全書提要稿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2年。
    26.鄭才林:《翁方綱詩歌創作及其詩學思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

    (三)翁方綱研究期刊學報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王軍偉:〈經學背景下的肌理說〉,《山東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頁24-28。
    2.吳中勝:〈謝啟昆和翁方綱的筆墨緣與「肌理說」的傳播和影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8月,第43卷第4期,頁67-71。
    3.李凱雯:〈翁方綱《易附記》評述《周易玩辭》之析論〉,《思辨集》,2011年第14期,頁79-81。
    4.李豐楙:〈翁方綱著述考〉,《書目季刊》, 1974年12月,第8卷第3期,頁39-58。
    5.段雅馨:〈翁方綱《詩附記》之《詩序》觀〉,《國文天地》,2013年第338期,頁58-64。
    6.唐藝藝:〈杜詩與翁方綱「肌理」說〉,《中國文化研究》,2012年秋之卷,頁54-63。
    7.徐國能:〈翁方綱杜詩學探微〉,《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06年7月第1期,頁179-204。
    8.張之為、戴偉華:〈新見《翁批杜詩》稿本考論〉,《書林史話》,2012年第3期(總第81期),頁108-112。
    9.張升:〈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構成與寫作〉,《文獻季刊》,2009年1月,第1期,頁158-168。
    10.張淑紅:〈翁方綱的學術思想及其治學特點〉,《齊魯學刊》,2005年第2期(總185期),頁28-33。
    11.張然:〈肌理說:中才詩人的學詩指南──翁方綱詩歌論述的發韌點和取向〉,《文學評論》,2009年第4期,頁84-89。
    12.曹雪梅:〈翁方綱致黃易手札考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7月,第40卷第4期,頁31-39。
    13.陳連營:〈翁方綱及其經學思想〉,《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6期(總104期),頁8-14。
    14.陳善君:〈翁方綱「事境說」初探〉,《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第4卷第2期,頁74-78。
    15.陳鴻森:〈翁方綱年譜補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4年9月,第25期,頁287-289。
    16.琴知雅:〈翁方綱的詩學及學術詩〉,《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3月,第27卷第2期,頁1-7。
    17.黃南珊:〈以理為宗,以實為式──論翁方綱的理性美學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總第135期),頁81-86。
    18.黃墨谷,〈翁方綱《金石錄》本讀後〉,《齊魯學刊》,1980年第6期,頁56-60。
    19.楊果霖:〈翁方綱《經義考補正》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2001年第7卷第1期,頁34-58。
    20.詹杭倫:〈翁方綱之「杜詩學」綜論〉,《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第3期(總第73期),頁38-48。
    21.劉仲華:〈清代翁方綱搜集、鑑賞金石的方法及其治學宗旨〉,《唐都學刊》,2009年11月,第25卷第6期,頁105-109。
    22.賴師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上)〉,《中國學術年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3月,第24期,77-106。
    23.賴師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下)〉,《中國學術年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4年3月,第25期,頁1-36。
    24.賴師貴三:〈翁方綱《易附記》手稿初探〉,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第二屆全國經學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頁1-31。
    25.賴師貴三:〈翁方綱手批《杜詩附記》稿本及其價值〉,《古典文學知識》,2012年第6期(總第165期),頁79-87。
    26.謝明輝:〈清代詩論家之比興觀初探──以王士禛、袁枚、翁方綱、沈德潛為考察對象〉,《人文與社會學報》,2006年7月,第1卷第8期,頁295-316。
    27.魏中林、寧夏江:〈翁方綱詩學基本思想:正本探源、窮形盡變〉,《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第40卷第4期,頁89-93。
    28.關漢華:〈翁方綱《粵東金石略》文獻價值初探〉,《圖書館論壇》,2012年7月,第32卷第4期,頁177-181。
    29.吳銘能:〈評沈津著《翁方綱年譜》〉,《漢學研究》,2003年6月,第21卷第1期,頁461-467。

    三、其他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為序)

    1.﹝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3.﹝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文化出版社,1999年。
    4.﹝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5.﹝漢﹞鄭玄撰,﹝清﹞袁鈞輯:《鄭氏佚書》二十三種,現藏於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
    6.﹝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7.﹝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8.﹝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9.﹝晉﹞何休集解,﹝唐﹞徐彥疏:《公羊傳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0.﹝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穀梁傳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1.﹝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12.﹝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賢注,陸費逵總勘:《後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13.﹝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4.﹝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5.﹝唐﹞韓愈:《昌黎先生集》,現藏於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線裝書室
    16.﹝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17.﹝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8.﹝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19.﹝清﹞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
    20.﹝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21.﹝清﹞葉恭綽:《清代學者象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22.﹝清﹞編纂者不詳,王鍾瀚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23.﹝清﹞慶桂等編:《清聖祖實錄》,《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4.﹝清﹞劉師培:《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5.﹝清﹞惠棟:《九經古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26.﹝清﹞惠棟撰,﹝日﹞吉田敏成校:《春秋左傳補注》,現藏於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
    27.﹝清﹞戴震:《戴東原集》,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28.﹝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9.﹝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30.﹝清﹞王謨輯:《漢魏遺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31.﹝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2.﹝清﹞陳祖武:《乾嘉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二) 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甘鵬雲:《經學源流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2.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3.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5年。
    4.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5.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6.浦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7.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8.張素卿:《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
    9.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10.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11.郭康成:《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1年。
    12.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13.溫端政:《漢語語彙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4.葉國良:《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15.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16.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17.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18.錢穆:《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三)期刊學報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2000年2月,第27期,頁147-187。
    2. 李隆獻:〈《春秋》的經傳問題與《左傳》的解經方式〉,《空大學訊》,1997年第205期,頁26-30。
    3. 李隆獻:〈清代學者《春秋》與三傳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2012年第77期,頁1-41。
    4. 武道房:〈從宋學到漢學:清代康、雍、乾學術風氣的潛移〉,《學術月刊》,2008年10月,第40卷,頁144。
    5. 夏長樸:〈乾隆皇帝與漢宋之學〉,收錄於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學出版社,2005年4月,頁156-192。
    6. 張素卿:〈惠棟的春秋學〉,《臺大文史哲學報》,2002年第57期,頁99-101。
    7. 盧元駿:〈經學之發展與今古文之分合〉,收入《經學研究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年10月,頁87-104。
    8. 賴師貴三:〈清代乾嘉揚洲學派經學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漢學研究通訊》,2000年11月,第19卷4期,頁588-59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