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惠婷
論文名稱: 《聊齋誌異》夢故事研究
指導教授: 蔡芳定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8
中文關鍵詞: 蒲松齡聊齋誌異夢故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6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聊齋》夢故事書寫中,雖仍可見「以傳奇法寫志怪」的承啟軌跡,但夢文本中時見作者主體情志的寓寄,已超越六朝志怪宗教迷信的面向,而且較之唐人傳奇亦有巨大的飛躍。蒲氏在夢故事的經營中,已能融入諸多文學幻想的審美方式和表現方法,其對前代夢故事的承衍化新,在本文皆能一窺端倪。以下針對本文各章重點提要如下。第一章為「緒論」,乃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相關文獻之探討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為「《聊齋誌異》夢故事之創作背景」。本文 以「家庭背景與生活經歷的影響」、「佛道思想為主的宗教濡染」與「傳統夢觀的繼承與志怪傳奇的啟發」三個面向探討,以求《聊齋》夢故事與這些背景因素的關連。第三章為「《聊齋誌異》夢故事類型分析」。本文就「鬼神精怪入夢類」、「他界魂遊與附身夢類」與「人生課題類」三大類探討《聊齋》夢故事面貌。第四章為 「《聊齋誌異》夢故事之敘事特色」。在本章筆者由「敘事作用」與「敘事結構」二方面論述《聊齋》夢故事中所展現的敘事特色面貌。在「敘事作用」方面,筆者歸結夢故事的敘事作用,共可劃分「作為鬼神精怪與人溝通的管道」、「作為人進入他界的橋梁」與「作為附身媒介」三種類型。在「敘事結構」方面,本文由「以夢為情節主體」、「以夢為情節轉換關鍵」、「以夢為故事開端」與「以夢為故事結尾」四類探析各類中基本架構的表現狀態,亦探討在不同架構模式中,夢境所肩負各式敘事作用。第五章為「《聊齋誌異》夢故事夢境藝術」。本文以「夢境書寫特徵」與「夢境創作手法」為兩個主要的觀察角度,歸納夢故事中所呈現的夢境藝術。在「夢境書寫特徵」方面,蒲氏在鋪寫夢故事時,已開始注意夢境氛圍的渲染;此外作者亦能注意到夢境時間的濃縮特點,並加以凸顯,而夢境空間的營造背後,亦能處處根源人事,符合現實投影的巧思。在「夢境創作手法」方面,蒲氏則傾向於夢故事的書寫內容中,加入一些「現實」元素,以和夢境中「虛幻」的特質相呼應,烘托一種虛實交映的藝術情境。此中最具深意的「夢喻人生」書寫內涵,不論是在「人生如夢」題材的發揚上,增飾了更多元的情節,傳達了更深刻的社會現實反思;或是在「夢喻現實」的主題闡釋間,揭露了封建官僚的罪惡,表現作者對現實更憂憤深廣的關照與淑世情懷。這種強烈的主體情志的展現,更讓《聊齋》夢故事創作藝術,臻至傳統記夢小說中的高峰。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第二章 《聊齋誌異》夢故事之創作背景----- --19 第一節 家庭背景與生活經歷的影響------- -20 一、家庭背景的影響------------------- --21 二、生活經歷的影響------------------- --29 第二節 佛道思想為主的宗教濡染--------- -39 一、佛教思想對《聊齋》夢故事的影響---40 二、道教思想對《聊齋》夢故事的影響---49 第三節 傳統夢觀的繼承與志怪傳奇的啟發----57 一、傳統夢觀的繼承------------------57 二、志怪傳奇的啟發------------------66 第三章 《聊齋誌異》夢故事之類型分析---------79 第一節 鬼神精怪入夢類-------------------80 一、鬼入夢-------------------------81 二、神仙入夢-----------------------89 三、精怪入夢-----------------------96 四、一人(無身分)入夢--------------99 第二節 他界魂遊與附身夢類--------------102 一、他界魂遊夢---------------------103 二、附身夢-------------------------127 第三節 人生課題類----------------------130 一、功名夢-------------------------130 二、生子投胎夢---------------------133 三、失物夢 ------------------------138 第四章 《聊齋誌異》夢故事之敘事特色---------139 第一節 敘事作用------------------------139 一、作為鬼神精怪與人溝通的管道-------140 二、作為人進入他界的橋梁------------150 三、作為附身媒介------------------ 159 第二節 敘事結構---------------------- 161 一、以夢為情節主體--------------- -162 二、以夢為情節推動樞紐----------- --165 三、以夢為故事開端--------------- -169 四、以夢為故事結尾--------------- -175 第五章 《聊齋誌異》夢故事之夢境藝術------- 179 第一節 夢境書寫特徵---------------- --180 一、臨夢者情態描寫-------------- --180 二、敘夢頻率之巧用-------------- --190 三、夢境時空之營造-------------- --194 第二節 夢境創作手法---------------- --200 一、虛實交錯-------------------- -200 二、隱喻雙關-------------------- -206 第六章 結論------------------------- --219 第一節 研究成果------------------ --219 第二節 研究展望------------------- -223 附錄--------------------------------- -227 參考文獻----------------------------- -239

    參考文獻

    說明:一、古籍按時代先後為序,同一朝代者,再依作者姓氏筆畫由簡而繁排列。
    二、今著與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作者姓氏筆畫相同時,依出版時
    間由古而今排列。
    三、同一作者時,依出版時間由古而今排列。

    一、 專著

    (一)古籍

    1.研究文本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其他古籍
    〔周〕莊子撰、陳鼓應注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漢〕王充。《論衡》。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漢〕王符著、胡楚生集釋。《潛夫論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公司,1994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晉〕干寶著、黃鈞注譯。《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南朝〕陶弘景。《真誥》。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王昭禹。《周禮詳解》。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83年
    〔宋〕李昉等編、汪紹楹校。《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明〕陳士元。《夢占逸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徐文靖。《竹書紀年統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選注。《聊齋詞集選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蒲松齡著、盛偉輯注。《聊齋佚文輯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清〕蒲松齡著、趙蔚芝箋注。《聊齋詩集箋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清〕蒲松齡著、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二)今著

    1.《聊齋誌異》及蒲松齡相關研究著作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志異脞說》。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王溢嘉。《聊齋搜鬼》。臺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
    史繼中。《談鬼說狐話聊齋》。,臺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林植峰。《聊齋藝術的魅力》。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蹟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孫光浩。《聊齋誌異是與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徐小梅。《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誌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馬瑞芳。《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馬瑞芳主編。《聊齋志異評賞大成》。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馬瑞芳。《神鬼妖狐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馬瑞芳。《馬瑞芳講聊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黃洽。《《聊齋誌異》與宗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辜美高、王枝忠。《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楊昌年。《聊齋志異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1996年。
    劉階平編。《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1996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羅敬之。《聊齋詩詞集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羅敬之。《傳奇‧聊齋散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2.以「夢」為主題之相關著作
    王溢嘉。《夜間風景一夢》。臺北:野鵝出版社,1996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 1997年。
    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卓松盛。《中國夢文化》。湖南:三環出版社,1991年。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 1998年。
    佛洛姆著、葉頌壽譯。《夢的精神分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陳大康。《中國古代話夢錄》。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陳美英、方愛平、鄧一鳴。《中華占夢術》。臺北:文津,1995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楊健民。《中國夢文化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臺北:曉園出版社,1997年。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伯特•霍普克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3.其他
    王恆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溢嘉。《中國人的心靈圖譜:魂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高雄:復文出版社,1997年。
    杜貴晨。《齊魯文化與明清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民、王建撰。《尚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新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 等監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涂元恆編。《漢賦名家欣賞—枚乘、司馬相如、揚雄》。臺北: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 年。
    陳器文。《中國通俗小說試煉探微》。香港:香港大學,1998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楊金鼎等編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新北市:業強出版社,2001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局,2006年。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9年8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二、 單篇論文

    (一) 期刊論文

    1.《聊齋誌異》及蒲松齡相關研究論文
    于欽明。〈科第不舉與蒲松齡的內心苦憤〉,《蒲松齡研究》,1989年12月,頁81-89。
    王飛、林智海,〈論《聊齋志異》的藝術特徵〉,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6年第5期,頁82-84。
    于天池、王振全。〈一部大文章以此開宗明義-說《聊齋誌異‧考城隍》〉。《蒲松齡研究》,2006年6月,頁24-29。
    王立。〈《聊齋誌異‧八大王》的西域傳說源流與文化意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月,頁149-152。
    王平。〈「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兼論《聊齋誌異》敘事的基本特徵〉。《蒲松齡研究》,2000年4月,頁 98-109。
    王平。〈二十世紀《聊齋誌異》研究述評〉。《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頁127-135。
    王慶雲。〈三百年來蒲松齡研究的歷史回顧〉。《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108-111。
    王素貞。〈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的貪官〉。《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007年8月,頁117-130。
    孔令升。〈文人的自我設計-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情愛心理〉。《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9月,頁13-17。
    尹祚鵬。〈淺談《聊齋誌異》三教合一的天道觀〉。《蒲松齡研究》,2007年3月,頁82-92。
    戈壁。〈《聊齋誌異》析評(一)一生蹭蹬老青衿—蒲松齡〉。《明道文藝》。1993年11月,頁43-54。
    戈壁。〈《聊齋誌異》析評(二)歸納篇章分系列—聊目分類〉。《明道文藝》。1993年12月,頁48-58。
    戈壁。〈《聊齋誌異》析評(三)孤憤意識,自況之作—聊齋主題意識析評之一〉。《明道文藝》,1994年1月,頁40-55。
    戈壁。〈《聊齋誌異》析評(四)上天入地抒孤憤—聊齋主題意識析評之二〉。《明道文藝》,1994年2月,頁46-66。
    戈壁。〈《聊齋誌異》析評(五)三連索—聊齋主題意識析評之三〉。《明道文藝》,1994年3月,頁33-49。
    戈壁。〈《聊齋誌異》析評(六)錯置之悲—聊齋主題意識析評之四〉。《明道文藝》,1994年4月,頁33-45。
    朱振武。〈《聊齋誌異》的創作心理略論〉。《文學評論》,2001年第 3 期,頁 79-88。
    何天杰。〈蒲松齡「幻由人生」的創作理論略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62-69。
    汪玢玲。〈七十年來的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2期,頁87-104。
    杜桂萍。〈孤憤:《聊齋誌異》的精魂〉《《聊齋誌異》研究》。1999年2月,頁27-37。
    孟雪。〈淺論《聊齋誌異》中的山東民間樹妖花神崇拜〉。《《聊齋誌異》研究》,2009年3月,頁66-71。
    苗懷明。〈二十世紀上半期《聊齋誌異》文獻研究述略〉。《蒲松齡研究》,2008年12月,頁145-152。
    涂宗潔。〈《聊齋誌異》夢境故事初探〉。《中國文化月刊》第231期,1999年6月,頁100-120。
    徐少奎。〈寶應對蒲松齡創作《聊齋誌異》的深遠影響〉。《蒲松齡研究》,2005年12月,頁106-109。
    孫旭芝。〈論《聊齋誌異》中的「酒」與「醉」〉。《蒲松齡研究》,2006年12月,頁51-55。
    陳丹平。〈以談奇述異宣洩胸中孤憤—從鬼題材作品看蒲松齡的現實人生感悟:現實的孤憤,理想的彷惶〉。《湘潭師範學報》,1999年8月,頁92-95。
    陳炳熙。〈論《聊齋誌異》是孤憤之書〉。《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3期,頁11-19。
    陳長書。〈從〈續黃粱〉與〈枕中記〉的對比中淺析《聊齋誌異》的民間基質〉。《《聊齋誌異》研究》,2005年1月,頁54-60。
    陳英仕。〈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南柯太守傳〉與〈蓮花公主〉比觀〉。《中國文化月刊》,2006年9月,頁79-97。
    陳國學。〈繼承、變化、創新與超越:《聊齋誌異》與唐傳奇的比較〉。《蒲松齡研究》,2008年12月,頁63-75。
    郭麗。〈《聊齋誌異》記夢作品的敘事結構〉。《蒲松齡研究》,2006年6月,頁83-87。
    張進德、王景曉。〈論《聊齋誌異》中的夢〉。《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頁22-26。
    張福深。〈略談《聊齋誌異》的夢境描寫〉。《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頁66-69。
    張維用。〈百年浥艷猶如許-蒲松齡在嶗山寫〈香玉〉〉。《國文天地》,1996年9月,頁37-41
    閏月英。〈《聊齋誌異‧嫦娥》對嫦娥形象的重寫〉。《蒲松齡研究》,2005年6月,頁19-25。
    許麗芳。〈試論〈續黃梁〉形式與內容的承襲與創新〉。《大陸雜誌》,1996年第3期,頁45-48。
    黃麗卿。〈變異與恆常:《聊齋誌異》思想的核心價值〉。《鵝湖月刊》,2008年2月,頁46-55。
    馮華。〈論道教對《聊齋誌異》藝術創作的影響〉。《《聊齋誌異》研究》,2004年2月,頁41-50。
    楊廣敏。〈孤憤心態與《聊齋誌異》的創作〉。《齊魯學刊》,1996年6月,頁78-82。
    楊玉軍〈論《聊齋誌異》的創作動機兼議「孤憤說」〉,《蒲松齡研究》,2002年3月,頁27-33。
    楊歷靜。〈走進文化感覺區一蒲松齡南遊一年的收穫〉。《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2年10月,頁66-70。
    楊金國。〈唐代寫夢小說敘事時間的個性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1期,頁61 -62。
    劉宜方。〈試論《聊齋誌異》中夢的特質〉。《雲漢學刊》,1995年6月,頁53-65。
    劉昌佳。〈從《聊齋》看民間的佛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第259期,2001年10月,頁70-88。
    董毅。〈新聞總入夷堅志一蒲松齡的另類「孤憤」〉。《蒲松齡研究》,2005年第2期,頁5-10。
    劉燕萍。〈神婚中的俗慮--論《聊齋誌異》〈竹青〉和〈青蛙神〉〉。《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07年3月,頁1-38。
    鄭春元。〈《聊齋誌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蒲松齡研究》,2006年8月,頁30-35。
    鄭春元。〈《聊齋誌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續)。《蒲松齡研究》,2006年9月,頁15-21。
    趙懷珍。〈聊齋著作中的有神論思想及對一些迷信的批判〉。《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1期,頁27-33 。
    臧國書。〈《聊齋誌異‧阿寶》死王情節建構的心理訴求〉。《蒲松齡研究》,2008年12月,頁41-51。
    樊慶彥。〈《聊齋誌異》中的虎狼王國〉。《蒲松齡研究》,2006年6月,頁67-75。
    韓田鹿。〈論瞿云英,〈解析王子安的夢幻人生〉,《《聊齋誌異》研究》,2007年3月,頁66-73
    戴華萱。〈愛情冥界--談「聊齋誌異」中的「連城」、「連瑣」〉。《中國文化月刊》,2002年1月,頁51-68。
    羅敬之〈聊齋誌異的「立意」與「寄托」〉,《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981年1月,頁45-55。

    2.其他
    王溢嘉。〈生命之樹.幻想之花-從精神分析看夢與文學的構想〉。《聯合文學》,1992年1月,頁27-34。
    王立。〈論夢與中國古代文學〉。《貴州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頁74-80。
    吳紹釚。〈文言夢小說的發展軌迹〉。《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10期,頁94-101。
    俞兆平。〈夢在中國文化之中〉。《聯合文學》,1992 年 1月,頁18-41。
    高國藩。〈唐朝人如何解夢〉。《歷史月刊》第39期,1991年4月,頁26-46。
    夏廣興。〈佛教與魏晉南北朝夢文學〉。《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第1期,頁32-36。
    張桂琴、王立。〈近二十年文言夢幻小說及相關研究綜述〉。《齊魯學刊》,2005年第2期,頁80-83。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頁7-28。
    劉書成。〈論佛教文化影響下古代小說的三大功能〉。《社科縱橫》,2000年第1期,頁42-46。
    鳳錄生。〈道教與志怪傳奇小說的淵源關係〉。《唐都學刊》,2001年第2期,頁88。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鵝湖月刊》,1991年4月,頁2-11。
    賴素玫。〈六朝志怪小說中夢與死亡的意義交涉〉。《興大人文學報》,第34期,2004年6月,頁73-99。
    熊道麟。〈結草報恩──《左傳》中一則報恩夢的文化省思〉。《興大中文學報》,第12期,1999年6月,頁117-128。
    龔宏。〈論《左傳》夢描寫的文學作用〉。《綏化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頁39-42。
    鍾雲鶯。〈《莊子》之「夢」探析〉。《鵝湖月刊》,1991年4月,頁43-51。

    (二)學位論文
    李康熙。〈《聊齋誌異》復仇故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之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
    吳俞嫺。〈地方‧性別‧記憶—《聊齋誌異》中的鬼魅考察〉。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中他界故事之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0年。
    郭麗。〈記夢作品的演進-從唐傳奇到《聊齋誌異》〉。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靜怡。〈《夷堅志》夢故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春妙。〈《聊齋誌異》他界書寫之承衍研究—以《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三話》為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曼婷。〈《太平廣記》中的夢兆研究〉。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麗卿。〈《聊齋誌異》「形變」研究〉。淡江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
    張景庭。〈《聊齋誌異》宗教角色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雅文。〈《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碩班碩士論文,2006年。
    賴素玫。〈解釋的有效性-六朝志怪小說夢故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賴素玫。〈唐代夢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蘇靖媚。〈聊齋誌異僧道角色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