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品瑄 Huang, Pin-Hsuan |
---|---|
論文名稱: |
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 The PCK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 in Civic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湯仁燕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5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公民科 、初任教師 、新進教師 、學科教學知識 |
英文關鍵詞: | PCK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9 下載:5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初任教師在離開師培機構、進入教育現場之後,往往容易深陷初任教職的泥淖,產生所謂現實震撼。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斷的調整與轉化,初任教師才慢慢摸索與試圖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然而,以國中公民科而言,學生不論在公民知識、公民態度或公民行動實踐的能力培養,都必須仰賴公民科教師的教學轉化,可見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性。
是以,本研究旨在透過探討兩位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之歷程、困境,及面對困境的因應之道。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蒐集資料的方法以深度訪談為主,輔以觀察及文件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論:
1. 學科教學知識從實習階段開始具體發展,進入初任階段後受現實因素影響,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漸趨效率化。
2. 兩位初任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偏向生活經驗中心、學習者中心、教科書中心。
3. 學科教學知識發展困境與教育現實因素有密切關聯,兩位初任教師面臨困境時因擁有正向教師信念而能積極面對、不停尋找因應之道。
希冀藉由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給予相關研究者或教學者作為參考,亦期能回饋母校之師培單位。
After being graduated from the teacher's training organization, beginning teachers often got stuck in their school job, and felt the reality shock. Through several adjustments and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ocess, beginning teachers would gradually establish their own PCK. However, students' capacity building in civic knowledge, civic attitude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civic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e really relied on the instruction by teachers. Therefore, the PCK development of the beginning teachers is really importa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wo beginning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how to develop their PCK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and also their ways to face with each difficulties. The data sources were from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The findings in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Since teachers were in the intern stage, their PCK started to develop concretely. Until they became novice teachers, their PCK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reality factors, so it grows efficiently.
2. The PCK of two novice teachers in this research shows experience-centred, learner-centred, and textbook-centred approachs.
3. The obstacles of PCK development are connected with reality factors. The teachers in this research can face with the obstacles positively because of their teacher beliefs.
It is hoped that the findings and the suggestions of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eachers or investigators who are in the similar situations or same researching interest, and also offer contributions to teacher education in NTNU.
壹、 中文文獻
王迺莉(2011)。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公民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王錦雀(1998)。從檢視國中公民道德教科書內容談民主內涵之建構,公民訓育學報,7,295-318。
白青平(2000)。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何信慧(2008)。臺中市國中公民教師對公民學科知識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吳宗立、陳國彥(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
吳美靜(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宋佩芬(2006)。學科背景重要嗎?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研究。「歷史的學習與理解:學生如何學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清華大學。
宋健誌(2014)。學為公民──國中生公民科學習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佩寧(2006)。國中社會領域教師教學之現況分析-以臺北市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6)。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臺北市:高等。
李欣儒(1999)。國中生活科技初任教師教學困擾與解決途徑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臺北市
李建彥(2001)。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李順銓(2000)。國小初任教師發展教學歷程檔案經驗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卓淑瑛(2009)。服務學習活動方案融入國中公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光德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律與生活教學,臺北市。
林生傳(1993)。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之研究。教育學刊,10,33-103。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林宜靜(1999)。高職經濟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探究--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美賢(2001)。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新竹市。
林清江等(1980)。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洪祖顯(1996)。日本的公民教育。載於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頁1-63)。臺北市:師大書苑。
孫淑芬(2003)。國民中學公民教育經濟類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在職進修班,臺北市。
徐永檀(2012)。補習班專家教室與生手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CK)之比較──以國中化學反應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所,臺北市。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康玉琳(2007)。鴻溝的跨越-五位國中初任教師教學實踐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秀雄(1996)。我國公民教育的問題、對策與發展方向。公民訓育學報,5,51-64。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9)。中華民國的公民教育。載於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頁393-448)。臺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1,39-52。
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張宜芳(2003)。教學信念和教學困擾──二位國小初任教師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425-457)。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鈞淳(2009)。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班,臺北市。
張碧蘭(2002)。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張德銳(2003a)。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張德銳(2003b)。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輔導與考核。課程與教學季刊,6,67-8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章玉琴(1998)。多元文化論公民觀及其公民教育觀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莊富源(2009)。析論民主深化中的我國公民教育發展。民主深化過程中的國家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95-222):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光輝(1986)。公民教育的意義、內涵、目標與沿革。載於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頁1-5)。臺北市:幼獅。
陳育吟(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境及成長策略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芳萍(1996)。價值澄清式法治教學對國中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公民訓育學報,5,393-416。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素秋(201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新課程綱要內蘊之公民教育典範探討。公民訓育學報,21,109-131。
陳國泰(2006)。學習教學:一位國小初任教師教學知識成長的歷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0,33-66。
陳國泰(2007)。科學教學知識的發展與歷程 : 以三位國小自然與生國科技資深專家教師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29-60
陳碧祥(2001)。理想與現實的調適:教學成長三部曲。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425-457)。臺北市: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能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21-50)。臺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彭如婉 (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
曾榮光(1994)。非殖民化的公民教育——九七以後香港學校公民教育的構思。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22,237-248。
童玉娟(2010)。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班,臺北市。
項祖恩(2012)。初任教師擔任國中導師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 (200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
黃宜貞(2009)。國中社會領域成績評量文字描述詞庫之研究-以公民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市:漢文。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若棠(2012)。協助新手教師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以提昇樂高機器人之學科教學知識為議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黃惟饒(1996)。從後工業社會的觀點透視我國公民教育新內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6-19。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騰(2003)。紀登斯全球化理論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楊國賜(2004)。加強社會公民教育,重建社會秩序。臺灣教育,627,2-13。
楊銀興(2003)。多元化評量。載於賴清標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手冊(頁70-76)。臺北市:教育部。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53-64。
廖元錫(2005)。PCK—使教學最有效的知識。教師教育研究,17,37-40。
廖淑惠(2012)。同儕教練下初任資優班獨立研究教師的情緒勞務與學科教學知識的展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在職專班,嘉義市。
廖添富、董秀蘭、劉美慧(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53-73頁)。臺北市:學富。
臺師大公領系(2007)。學士班教務手冊。臺北市:師大公領系。
臺師大公領系(2008)。學士班教務手冊。臺北市:師大公領系。
劉秀嫚(2004)。「公民養成方案」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之實施及成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2 2413-H-003-034。
劉秀嫚(2012)。民主公民教育的教學實踐:「公民行動方案」的可能性。臺灣教育,673,18-24。
劉怡亭(1999)。國中歷史科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劉怡婷(2011)。高中師生對公民與社會科經濟課程觀點之研究--以單元四「經濟與永續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劉阿榮、林麗菊(2000)。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公民訓育學報,9,103- 128 。
劉姝言(1997)。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8,173-196。
劉美慧、陳幸苡(2008)。議題融入課程之研究趨勢—議題中心取徑之轉化與反思。教育研究月刊,176,15-26。
劉美慧、董秀籣(2009)。我國公民教育革新之反思一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87,145-162。
劉美慧、劉欣宜(2009)。ICCS2009公民教育與素養評量架構對我國公民教育之啟示。研習資訊,26,89-95。
歐用生(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第五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
鄧毓浩(1995)。國高中公民課程標準修訂與公民科教學。中等教育,46,78-85。
鄧毓浩(2001)。公民教育與情境教學。教學與研究,14,26-31。
鄧毓浩(2006)。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民基本內容評析。公民訓育學報,18,1-18。
蕭揚基(2007)。〈公民的形塑與發展:價值多元時代的公民教育〉。研究與動態,15,141–157。
賴乃綺(2009)。國小初任教師歷史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臺灣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臺中市。
薛人華(2011)。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介紹。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電子報,45。取自http://epaper.cere.ntnu.edu.tw/index.php?id=520
謝秀月、郭重吉(2002)。國小自然教師科學教學實踐知識與科學表徵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2,147-163。
謝寶梅(199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問題體驗教學能力具備情形及工作滿意看法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專案研究,台中市。
鍾榮進(2008)。國小社會領域本科系與非本科系畢業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比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羅美娥 總編(2009)。97年社會學習領域課綱修正後課程與教學轉化成果彙編。臺北市:教育部。
貳、 英文文獻
Berliner, D.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 Washington: AACTE Publications.
Borich, G. D., & Tombari, M. L. (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New York: Longman.
Burden, P. R. (1981).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Iowa, Des Moines.
Carter, K. (1990).Teachers’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In Houston&J. Skikula. Reynold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 291-310. New York: MacMillian.
Cochran, K. F., DeRuiter, J. A., & King, R. A. (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4(4), 263-272
Fennema, E., & Franke,M.L. (1992). Teachers’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Grouws, D.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147-164. New York: MacMillian.
Fessler, R. (1985). A moda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ideman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181-193. Illinois: CCT.
Glickman, C. D. (1992). Teacher Education. In K. Alkin et al. (Eds.), Encl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th ed.). New York: Mamillan.
Goodlad, J, l. (1979).The scope of Curriculum field. In Goodlad, J. I.et al.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Gordon, S. P. (1991). How to help beginning teachers succeed.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41166)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 4(1), 53-62.
Hulling-Austin, L. (1988).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and prati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Klein, M. F., & Goodlad, J. 1. (1978). A study of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eighteen selected countrie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06093)
Langness, L. L., & Frank, G. (1981). Live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California: Chandler & Sharp.
Mark,R. (1990).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From a mathematical case to a modified concep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3-11.
Sandefur, J.T. (1982). What happens to the teacher during induc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51444)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5(2), 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mith, D. C., & Neale, D. C. (1989).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in primary science teaching.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5, 1-20.
Tamir, P. (1988). Subject matter and relat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4(2),99-110.
Torres, C. A. (1998).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Dilemmas of citizenship in a global world.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