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卓偉
Cho-Wei Lee
論文名稱: 瑜珈頭立式體位法之生物力學分析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yoga pose headstand
指導教授: 張家豪
Chang, Jia-H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5
中文關鍵詞: 壓力墊平衡關節角度運動學性別
英文關鍵詞: pressure pad, balance, joint angles, kinematics, gend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6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分析瑜珈頭立式體位法動作特徵以及男、女專業瑜珈教師
    施作之差異。方法:以男(年齡34.1±3.31、身高177±1.79cm、體重72.4±4.41kg)、女(年齡36.5±3.94、身高162.1±6.24cm、體重52.1±3.71kg)各6名瑜珈專業教練為受試對象。利用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三度空間動作分析系統(200Hz)、同步Kistler測力板(1000Hz)與T&T Medilogic壓力墊,擷取頭立式完成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kinematics)、動力學(kinetic)參數。將結果以描述性統計呈現;並以無母數Mann-Whitney檢定,比較男性與女性之差異,顯著水準之考驗定為α=.05。結果:頭立式運動學特徵為,身體矢狀面中,脊椎、髖關節、膝蓋關節與站立時關節角度無差異。動力學特徵為頭部、左右手肘各承擔身體重量約三分之一。不同性別施做頭立式動作之無影響。結論:雖然頭立式動作有其困難性,尤其在完成期,踝、膝、髖關節與脊椎呈直線狀態且與地面呈垂直時,要保持穩定平衡更加困難。但是瑜珈教師經長期練習後均能完成頭立式動作,並達於動作的一致性。另外,練習者只要姿勢及動作正確,在施做瑜珈頭立式動作時,也不會因性別差異,造成動作結果之不同。

    Purpose: To analyze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ga pose headstand, performed by both female and male yoga instructors, and compare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test results due to gender. Methods: 6 male(age:34.1±3.31,height:177±1.79cm,weight:72.4±4.41kg) and 6 female (age:36.5±3.94,height:162.1±6.24cm,weight:52.1±3.71kg) yoga instructor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200Hz), Kistler force platforms (1000Hz), and T&T Medilogic pressure pad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kinematics and kinetic data. Nonparametrics Mann-Whitney was used for statistics.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difference was set at α=.05. Results: In the sagittal plane, the angles in the spine, the hip and the knee d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headstand were the same to those in standing. No gender effect was found during performing yoga pose headstand. conclusion:Although the headstand has its difficulties. In particular, the angles of the ankle, knee, hip and spine, was be a line formed, and vertical with the ground state, it more difficult to maintain a stable equilibrium. However, the long-term practice yoga instructors are able to complete the consistent headstand. In addition, When yoga practitioners perform headstand correctly with good alignment,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didn’t affect by gender.

    目 錄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錄 ……………………………………………….. … IV 表次 ……………………………………………….. … VI 圖次 ……………………………………………….. … V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瑜珈之相關研究 ………………………………10 第二節 關節狀態與運動之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身體重心移動與平衡之相關研究 ……………15 第四節 文獻總結 ………………………………………16 第叁章 實驗方法和步驟 …………………………………18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8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18 第三節 儀器與設備 ……………………………………19 第四節 實驗步驟 ……………………………………….2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25 第六節 統計方法 …………………………..………….2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0 第一節 結果 ………………………….……………..…30 第二節 討論 ………………………….……………..…3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0 第一節 結論 …………………………..…………….…40 第二節 建議 …………………………..……………….40 引用文獻 ……………………………………………………… 41 中文部份 ……………………………………………………… 41 英文部份 …………………………………………………………43 附錄 …………………………………………………………… 45 表 次 表3-1 受試者基本資料 …………………………………18 表3-2 反光球黏貼 (maker)位置表 ……………………21 表4-1 男、女完成期之身體壓力中心軌跡及其面積 32 表4-2 頭立式完成期,頭、右手肘與左手肘之壓力百分率 33 圖 次 圖1-1 頭立式動作 ……………………….……….………7 圖 1-2 頭立式動作分期 …………………………….……9 圖 3-1 Vicon MX+13 …………………………………19 圖 3-2 T-frame …………………………………………19 圖 3-3 L-frame …………………………………………19 圖 3-4 Kistler測力板 ……………………………….…19 圖 3-5 T&T Medilogic壓力墊 …………………………20 圖 3-6 頭立式動作之場地與儀器佈置圖 …………………22 圖 3-7 實驗流程圖 …………………………………………24 圖 3-8 身體關節及各關節角度圖示 ………………………26 圖 3-9 COP軌跡擺動面積 ……………………………… 28 圖 3-10 壓力測量系統測量情形 …………………………28 圖 3-11 壓力測量系統平面化顯示 …………………… 28 圖 4-1 頭立式各關節彎曲角度 …………………………31 圖 4-2 男、女各關節角度比較圖 ………………… 33 圖 4-3 男性頭、手肘壓力百分比 …………………… 34 圖 4-4 女性頭、手肘壓力百分比 …………………… 34

    一、中文部份
    朱俊榮(2005)。腰椎穩定性運動對下背痛棒球野手之療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江勁政(2002) 。不同項目運動選手平衡能力之定量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明灝(1986)。短跑與長跑選手在不同等速運動的肌力與耐力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碧琴(1997)。瑜珈體位法對大學女生健康適能的影響效果探討。臺大體育學報,1,233-254。
    宋敏如(2007)。瑜珈運動對更年期婦女疲憊、健康體能與更年期症狀困擾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康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驗。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林武城(2004)。棒球滑步與抬腿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益安(2007)。五週強力適能瑜珈課程對血脂質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林口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祐修(2006)。瑜珈運動對國小學童動作協調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聯華(2004)。不同膝關節彎曲角度對於籃球防守準備姿勢平衡與移位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邱顯光(2004)。老年人跨越不同高度障礙物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志福(2007)。複合式倒立伸展機之研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體辭編會(1998) 。體育大辭典。臺北市:教育部。
    郭姿伶(2004)。武術不同正拳衝擊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五洲(1986)。太極拳定步按發勁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金鼓 (2000)。瑜珈訓練對靜態工作女性之健康體適能影響。華岡理科學報,17,83-91。
    陳金鼓、甘光熙 (1997)。瑜珈對大學生基本體能之影響。體育與運動,104,49-55。
    黃惠如(2005)。純淨、放鬆,美麗愛瑜伽。康健雜誌,84,62-63。
    黃懿蒨(2002)。芭蕾舞者平衡能力與時間準確能力(Timing)、空間準確能力(Spacing)、出力準確能力(Grading)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美珠 (1990)。瑜珈—身心合一的科學。中華體育,13,45-50。
    蔡正中(1991)。不同站立角度下立姿平衡能力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蔡瑞芳(2007)。太極拳推手選手與套路選手平衡能力特徵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林口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鴻英(2005)。瑜珈就是這麼簡單。臺北:元氣齋。
    謝維玲(譯)(2009)。瑜珈解剖書。臺北市:大家。(Kaminoff, Leslie,2007)
    簡偉全(2003)。雙槓大迴環團身後空翻二周成掛臂(Belle)之運動學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偉全(2003)。雙槓大迴環團身後空翻二周成掛臂(Belle)之運動學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敏如(2003)。腰椎穩定性運動對慢性下背痛患者之療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Berger, B.G., & Owen, D. R. (1988). Stress Reduction And Mood Enhancement in Four Exercise Modes:Swimming, Body Conditioning, Hatha Yoga, Fenc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9(22), 148-159.
    Henricson, A., Larsson, A., Olsson, E., & Westlin, N. (1983). The effect of stretching on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ankle joint in badminton player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5(2), 74-77.
    Hortobagyi, T., Faludi, J., Tihanyi, J., & Merkely, B. (1985). Effects of intense “stretching”-flexibility training on the mechanical profile of the knee extensors and on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hip joi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6(6), 317-321.
    Halbertsma, J. P. K. , Bolhuis, A. I. V. , & Goeken, L. N. H. (1996). Sport stretching: Effect on passive muscle stiffness of short hamstring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77(4), 688- 69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