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陸瑤珮 Lu, Yao-Pei |
---|---|
論文名稱: |
《周易》爻辭義例之研究──以上卦各爻爻辭為例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8 |
中文關鍵詞: | 周易 、四爻 、五爻 、上爻 、吉凶 、義例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周易》以陰陽二元為基礎,闡釋事物規律,卦辭常是「吉卦多戒辭,凶卦多勉辭」,而六爻則以吉、凶、悔、吝等為斷。〈繫辭下傳〉:「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王弼(輔嗣,226-249)《周易略例.明卦適變通爻》曰:「卦以存時,爻以示變。」「爻者,適時之變也。」卦中爻位層遞,包含時序概念;爻者順時而變,卦爻得失變化蘊藏吉凶之道。本論文以上卦三爻探討吉凶情況、取象規律、性質,以及爻際關係所表現之境遇、爻辭所示「趨吉避凶」與為人處世之道理。
本論文以《周易》經文為主,《易傳》為輔,以清初李光地(晉卿,1642-1718)《周易折中》為底本,在歷史脈絡上,比較各版本解爻之異同,整理上卦各爻間比應承乘與禍福吉凶間的關係。研究結論為:(一)四爻居「全卦之中」、上下往來之際,「處境艱困」,多有「疑而不定」現象。九四失正,應多「適時退讓」、「秉持中正」;六四當位,發揮「柔順簡約」、「自守自律」、「安止本分」等原則,可化凶咎為无咎,但六四在无咎比例大過九四。(二)五爻處「全卦之上」,為居「中」之「尊」位,事情發展至巔峰,當位與否無明顯差異。〈彖〉、〈象〉多以「中」釋之,以發揚其能行中道。當位九五,注重「領導」、「有德」特質;失正六五,居中處尊,著重在「居安思危」、「知人善任」、「用人勿疑」。兩者吉爻比例逾六成,倘若有凶亦不直言。整體而言,九五較能正面積極發揮所長,六五則以發揮柔中特質,或懷居安思危意識。(三)上爻居「全卦之極」,時已過中、事已漸終。事成言吉、事敗言凶;若吉凶未定,則示以改進之道。上爻均須面對「物極必反」、「盛極則衰」,需「時止則止」,避免一意孤行而致凶咎。上九性本陽剛,處終欲進不得,當「時止則止」、「反身克己」,返「中」時之篤誠孚信,或有「飄然遠世」、「全身遠害」現象。上六質本陰柔,無法積極面對事已至終,多無力改變困境;若可補救,則發揮陰爻「忍讓隨順」、「安靜守成」、「溫柔敦厚」正面特質,或以「中道」行事,降低致「凶」程度。整體而言,上九主客觀條件優於上六。此外,導致一「爻」吉凶的因素,錯綜複雜,此與爻本身之「爻位」、「爻性」、「當位」與否,以及所處序位之「卦時」、與其他爻之「比應承乘」有關。在下卦三爻中,當位與否影響力甚鉅;在上卦三爻中,越趨上而影響力漸降,「卦時」影響漸增,亦表示事情趨終,所參看觀照的範圍越趨整體性。
《周易》取象天地事物、人事變遷,並寄託在一卦六爻中,示以吉凶禍福之兆,指引人「趨吉避凶」之道路,蘊含人生哲理。事無絕對,即使致凶,仍有降低災禍影響之法;致吉歡喜,若不謹慎守成,一樣容易失去。故「趨吉避凶」之法,「操之在己」;隨時保持「憂患意識」、「守正修德」,百利而無一害。
一、古人著作(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1.〔漢〕許 慎、〔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魏〕王 弼、〔晉〕韓康伯:《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3.〔魏〕王 弼:《周易注》,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4.〔晉〕韓康伯:《周易注》,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唐〕陸德明:《抱經堂叢書經典釋文一》,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第5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6.〔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5-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7.〔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9-10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8.〔宋〕程 頤:《周易程氏傳》,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9.〔宋〕項安世:《周易玩辭》,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10-11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0.〔宋〕朱 熹:《周易本義》,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8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1.〔宋〕俞 琰:《俞氏易集說》,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3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2.〔元〕吳 澄:《易纂言.外翼》,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2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13.〔元〕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3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4.〔元〕梁 寅:《周易參義》,引自《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21冊,《易類》,全書27冊。
15.〔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6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6.〔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杜永明、柯譽點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1月。
17.〔清〕王夫之:《周易內傳》,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7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8.〔清〕毛奇齡:《仲氏易》,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78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9.〔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79-8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20.〔清〕李光地:《周易通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21.〔清〕李光地:《周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2003年,再版。
22.〔清〕李光地:《周易觀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23.〔清〕惠 棟:《周易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85-8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年。
24.〔清〕永 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25.〔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第23冊,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26.〔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9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27.〔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93-9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28.〔清〕馬其昶:《重定周易費氏學》,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第12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29.〔清〕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二、今人專著(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丁耘、陳新主編:《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思想史的元問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成中英:《易學本體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8年。
3.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
4.朱伯崑編:《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5.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月。
6.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臺北:學易齋,2000年。
7.吳克峰:《易學邏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8.吳 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9.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10.李漢三:《周易卦爻辭釋義》,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9年6月。
11.呂美泉、呂紹綱:《周易入門》,臺北:韜略文化出版社,1993年。
12.呂紹綱編:《周易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13.呂紹綱:《周易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4.林 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0年。
15.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
16.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17.林漢仕:《周易傳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18.林漢仕:《易傳綜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19.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20.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臺北:韜略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版。
21.金景芳、呂紹綱整理:《周易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2.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3月,再版。
23.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修訂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24.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25.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26.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上下冊),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
27.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28.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1976年。
29.孫劍秋、劉大鈞等著:《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教學典範》,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3月。
30.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31.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32.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
33.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34.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35.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易經》,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
36.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37.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38.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39.黃沛榮:《周易彖象傳易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5月。
40.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41.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42.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5月,二版。
43.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8月。
44.葉至誠、葉立程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1999年。
45.楊家駱主編:《周易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46.楊家駱主編:《周易集解之補正》,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47.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48.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49.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50.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51.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52.蕭 元主編:《周易大辭典》,北京市: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年。
53.鄭吉雄:《周易玄義詮解》,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2年。
54.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55.鄭萬耕:《易學源流》,臺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3月。
56.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57.賴師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58.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6月。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後先順序排列)
(一)臺灣地區
1.劉伯仁:《周易卦爻義理類比研究 以《周易王弼注》 《周易程傳》 《周易本義》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忠天先生指導,2012年。
2.林芳璋:《《周易》卦象之認知思維探析》,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周世箴先生指導,2011年。
3.王超英:《《周易》彖傳義理之探析》,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彬先生指導,2010年。
4.李付保:《《左傳》、《國語》易例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保貞先生指導,2010年4月。
5.蘇玉珊:《《周易》六爻爻位研究──以上爻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欽先生指導,2010年。
6.鄭玉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季旭昇先生指導,2009年。
7.劉 震:《帛書《易傳》卦爻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蒙培元先生指導,2007年4月。
8.高秋芬:《周易》的時間觀念與生命週期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賴師貴三指導,2007年。
9.陳威瑨:《《周易》卦爻辭同文現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師貴三指導,2007年。
10.李鴻儒:《周易爻變思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劍秋先生指導,2002年。
11.張曉芬:《王弼易學研究之《周易略例》分析》,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春海先生指導,1999年。
12.楊百菁:《易爻義例之研究──以下卦各爻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師耀郎指導,1997年。
13.沈珮君:《《易》經傳吉凶哲學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振華先生指導,1987年。
14.朱介國:《易卦六爻取象指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慶萱指導,1985年。
(二)大陸地區
1.喬宗方:《《周易折中》易學思想評析》,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大鈞指導,2006年。
四、期刊文章(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臺灣地區
1.史偉民:〈柯靈烏的哲學方法論與辯證的思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011年7月,第26期),頁1-35。
2.李鴻儒:〈《周易》爻辭的結構向度與道、德涵義〉,《有鳳初鳴年刊》,2007年10月,第3期,頁29-44。
3.周欣婷:〈論《易傳》詮釋卦爻辭之方法、效用及形式〉,《興大中文學報》,2010年12月,第28期,頁1-38。
4.林月惠:〈《易傳.繫辭》之道德的形上學〉,《嘉義師院學報》第8期,1994年11月,頁231-250。
5.林世榮:〈《易》爻位貴賤論〉,《鵝湖月刊》第39卷第7期,總號第463,2014年,頁2-14。
6.林益勝:〈周易六爻爻位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9期,2000年2月,頁1-18。
7.林益勝:〈周易爻辭原始本義釋法探究〉,《空大人文學報》,1993年04月,頁71-92。
8.林益勝:〈周易卦爻辭常用字詞研究〉,《空大人文學報》,1997年05月,頁43-54。
9.金春峰:〈《周易》注釋方法及一些卦爻辭的討論〉,《人文與社會學報》,2008年12月,第2卷3期,頁1-34。
10.高齡芬:〈王弼《周易注》之主爻論述〉,《台北國文學報》,2005年06月,第2期,頁47-59。
11.康全誠、張忠智論〈李光地釋《易》的方法〉,《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2012年1月,第七卷第一期,頁
12.陳文章:〈《易經》知心性修養與人際文化──以卦爻為進路之論說〉,《鵝湖》,2012年07月,第38卷1期,總號第445期,頁22-30。
13.陳伯适:〈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的爻位「當」、「應」觀析論〉,《政大中文學報》,2009年12月,第12期,頁121-157。
14.陳韋銓:〈論程頤《易傳》對卦名及卦爻辭中喻象的義理詮釋〉,《應華學報》, 2008年12月,第4期,頁83-129。
15.張素卿:〈《繫辭傳》與易學之轉化試議〉,《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1991年5月,頁17-26。
16.傅偉勳:〈現代儒學的詮釋學暨思維方法論建立課題〉,收入《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17.黃永武:〈王輔嗣明爻辨位例釋〉,《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968年11月,第2期,頁747-758。
18.黃沛榮:〈《易經》形式結構中所蘊涵之義理〉,《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22。
19.黃雅歆:〈「易經傳之吉凶思想」──以卦爻辭與彖、象、縏辭之討論為主〉,《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03月,第4期,頁19-38。
20.黃靖芬:〈〈乾〉〈坤〉六爻交易之爻辭解〉,《問學》,2012年06月,第16期,頁81-96。
21.鈕福銘:〈《易經》吉凶成因初探〉,《哲學與文化》,1998年08月,第25卷8期總號第291期,頁737-749+790。
22.詹 康:〈「易程傳」爻例考〉,《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05月第6期,頁247-293。
23.劉又銘:〈「易經」卦爻辭疑義釋例──義理派詮釋的一個新嘗試〉,《中華學苑》,1999年02月,第52期,頁97-112。
24.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2006年06月,第24卷1期總號第48期,頁1-33。
25.鄭吉雄:〈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中國文哲研究期刊》,2006年9月,第29期,頁205-236。
26.謝大寧:〈何謂「易經的意義」?〉,收入《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3月,頁261-280。
27.戴璉璋:〈孔門對《周易》的解讀〉,《當代儒學研究》第11期,2011年12月,頁1+3-27。
(二)大陸地區
1.甘祥滿:〈論王弼《周易注》對「位」、「應」觀念的重視和運用——從「賢人在下位而無輔」的標點談起〉,《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2012年01期,頁1-18。
2.弘 祖:〈《周易爻位說》〉,《華夏文化》,1994年Z1期,頁46-47。
3.汪顯超:〈《周易》中爻芻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35期,2004年第6期,頁66-70。
4.廖 群:〈從卦象爻位看《周易》陰柔陽剛的兩儀分合〉,《周易研究》,2011年01期,總第105期,頁63-69。
5.譚 玉:〈《周易》上爻芻議〉,《語文學刊:基礎教育版》,2009年第2期,頁62-63。
6.謝向榮:〈《周易》「有孚」新論〉,《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總88期,頁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