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文婷
論文名稱: 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之貧窮生活經驗
指導教授: 王永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貧窮青少年、優勢觀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9下載:8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優勢觀點是近代發展出之社會工作理論,即使社會工作長久以來都強調要著重服務對象的優點與能力,不過直到1980年代晚期,優勢觀點才被納入實務取向內。
    在傳統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中,病理模式一度居於主流之位,但優勢觀點的發聲,認為實務工作者不該僅將焦點置於服務對象的缺陷與不足,如何去發覺個人所擁有的優勢層面才是值得被關注的。優勢觀點尊重且強調每個人的主體性,它肯定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並相信服務對象本身擁有的能量,實務工作者的存在是與其一同合作努力,去激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優勢和價值。優勢觀點期待讓服務對象在工作過程中得到充權,找到重新肯定自我的意義與價值。
    本研究以7位貧窮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結合優勢觀點探討其在貧窮生活經驗中(聚焦於自我看法、同儕以及家人與親子關係三大面向),個人所具備之內外在優勢。研究發現受訪青少年所擁有之內在個人優勢可分為:正向思考(對於「貧窮」的認知、對於「自我」的選擇與改變、對於「未來」的夢想)、正向人格特質(知足、早熟獨立、高度自我要求、自信、樂觀、體貼、積極規劃,徹底執行、踏實)、良好自控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同儕互動面向、家庭經濟危機面向)以及重視自我為生命主角等四大面向;而外在環境優勢方面,則有家人與親友、朋友、鄰里、學校與軍警大學體系、社福機構、政府單位與靈性支持--宗教信仰等七大面向。
    最後在研究討論中,研究者認為青少年期所獨有之特質可與優勢觀點相互結合,因此實務工作者可利用其加以發展,做為青少年內外在優勢的發覺與創造者。文末,研究者也分別提出對於從事實務工作、政策規劃與學術研究上之建議。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優勢觀點 一、發展緣起 3 二、理論知識基礎 6 三、哲學觀 9 四、基本假定 10 五、優勢的概念 12 六、優勢觀點之評估架構 15 七、優點與限制 21 第二節 優勢觀點的實證研究 23 第三節 貧窮青少年 一、貧窮對於青少年之可能影響 25 二、國內貧窮青少年之實證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質性研究方法 34 二、本研究選擇質性研究方法之原因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與樣本選樣 36 二、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過程 38 三、資料整理與分析 40 四、研究倫理 41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3 第一節 阿嘉的優勢所在 43 第二節 小馨的優勢所在 53 第三節 阿溫的優勢所在 63 第四節 小樺的優勢所在 68 第五節 曉玟的優勢所在 74 第六節 阿駿的優勢所在 82 第七節 小秋的優勢所在 93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青少年貧窮生活之自我詮釋 一、貧窮主觀認知 100 二、自我看法 101 三、同儕 102 四、家庭氣氛與家人關係 104 第二節 貧窮青少年優勢所在 一、內在個人優勢 107 二、外在環境優勢 111 第三節 貧窮青少年與優勢觀點之對話 113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6 第五節 後記 118 參考文獻 121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27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28 表目錄 表1病理模式與優勢觀點架構之比較 7 表2 個人之內在優勢 20 表3 國內貧窮青少年實證研究 30 表4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37 表5 受訪者接受深度訪談之次數、時間、長度與地點 39 表6 貧窮青少年擁有之內在優勢 106 表7 貧窮青少年擁有之外在環境優勢 110 圖目錄 圖1 優勢觀點評估架構 19

    中文
    王金永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臺大社會學刊,10,1- 54。
    朱崇信(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研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支持。國
    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柔若(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揚智。
    李雅惠(2000)。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靜宜譯。Hosseini, K. (2008)。燦爛千陽。台北:木馬。
    周佩潔(2003)。新貧冰風暴:家中主要生計者失業對青少年子女影響之初探。國
    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昀嫈(2003)。成長服務方案對低收入戶青少年之自我價值與社會興趣影響之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季紅瑋(1997)。都會區原住民國中生壓力因應歷程之初探--以優勢觀點分析。東
    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胡悅倫(2001)。尋訪源頭活水 以優勢觀點談單親家庭的親師溝通。學生輔導,72,
    22-35。
    胡韶玲(2004)。四位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施束鍾(2003)。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以台北
    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唐瑋(2005)。弱勢青少年生活世界之述說研究-一位曾從事檳榔西施工作夜校生之
    生命故事的省思。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若君(2004)。復原力對失業家庭青少年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張秀玉(2005)。聽覺障礙者家長超越逆境之生命調適歷程研究-社會工作優勢觀
    點。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許宜萍(2007)。從父權資本雙系統理論看台灣新女性單身現象。2007台灣社會學會年會一般論文
    陳麗華(2004)。未婚單親媽媽在單親歷程中的逆境突破。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碩士論文。
    陳佳君(2003)。躁鬱症患者配偶的照顧經驗與因應歷程-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吳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若喬(2001)。單親小孩上大學-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的生
    活歷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毅志 陳怡靖(2005)。台灣的升學與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收錄於瞿海源、張苙
    雲主編,台灣社會問題2005。台北:巨流。
    黃聖紜(2005)。窮孩子.低成就?家庭貧窮對子女教育成就與生涯選擇的影響。國
    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毓芬(2002)。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其因應之道。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
    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彭淑華 張英陣(1996)。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2。
    雷若琬等譯。Santrock, John W. (2005)。人類發展學。台北:麥格羅希爾。
    楊雅華(2003)。請戴上綠色眼鏡進入我的翡翠城堡: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離婚單親家
    庭兒童的生活世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楊培珊(2000)。女性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中遭受性騷擾之經驗探討。台大社工學
    刊,2,97-149。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闕漢中譯。Paula Allen-Meares. (1999)。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魏妏珊(2007)。低收入戶就讀大專校院子女生活困境與奮起經驗之敘說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
    Anderson, K. M. (1997). Uncovering survival abilities in children who have been sexually abused. Families in Society, 78(6), 592-599.
    Black, C. J. (2003). Translating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Implementing the Feminist and Strengths Perspectives in Work With Battered Women. Affilia: Journal of Women & Social Work, 18(3), 332-349.
    Baptist, W., Bricker-Jenkins, M., Gentry,S., Johnson, M., & Novak, C. (2006)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4nd Ed.) Saleebey(Eds.), That History becomes you : Slave narratives and today’s movement to end poverty (pp.221-238).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Chapin, R. K. (1995).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40(4), 506-514.
    Cowger, C. D., Anderson, K. M., & Snively, C. A. (2006)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4nd Ed.) Saleebey(Eds.), assessing strengths : the political cintext of individual, family,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pp.221-238).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Cowger, C. D. (1994). Assessing Client Strengths: Clinical Assessment for Client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39(3), 262-268.
    Crohn, H. M. (2006). Five Styles of Positive Stepmothe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ng Adult Stepdaughters.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46(1/2), 119-134.
    De Jong, P., & Miller, S. D. (1995). How to Interview for Client Strengths. Social
    Work, 40(6), 729-736.
    Dornbusch, Sanford M. (1989). The Sociology of Adolescen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15. (1989), pp. 233-259.
    Eamon, M. K. (2004). Digital Divide in Computer Access and Use Between Poor and Non-Poor Youth.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 31(2), 91-112.
    Gleason, E. T. (2007). A Strengths-Based Approach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al Study. Children & Schools, 29(1), 51-59.
    Healy, Karen. (2005). Social work theories in context: creating frameworks for
    practice. London: palgrave.
    Hamilton, G. (2003). Smart and sassy: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of inner-city black girls (Book).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3(3/4), 210-211.
    Hannon, L. (2003). Poverty, Delinquency,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umulative Disadvantage or Disadvantage Saturation? Sociological Inquiry, 73(4), 575-594.
    Koenig, T., & Spano, R. (2006). Professional Hope in Working with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 33(2), 25-44.
    La Greca, A. M., & Harrison, H. M. (2005).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 Friendship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Do They Predict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34(1), 49-61.
    Langer, N. (2004). Resilience and spirituality: foundations of strengths perspective counseling with the elderl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7), 611-617.
    Lietz, C. A. (2007). Strengths-Based Group Practice: Three Case Studies.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30(2), 73-87.
    Luthar, S. S., & Latendresse, S. J. (2005). Children of the Afflu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1), 49-53.
    MacFarlane, C. D. (2006). My Strength: A Look Outside the Box at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51(2), 175-176.
    McMillen, J. C. (1999). Better for It: How People Benefit from Adversity. Social Work, 44(5), 455-468.
    Palmer, N. (1997). Resilience in adult children of alcoholics: A Nonpathological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Health & Social Work, 22(3), 201-209.
    Patterson, D. A. (2004). Addiction treatment: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Book). Health & Social Work, 29(4), 345-347.
    Perkins, K., & Tice, C. (1995).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Practice: Older People and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3(3/4), 83-97.
    Saleebey, D. (1996).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xtensions
    and Cautions. Social Work, 41 (3), 296-305.
    Saleebey, D. (2001). Practicing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Everyday Tools and Resources. Families in Society, 82(3), 221-222.
    Saleebey, D. (2006).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4nd Ed.) Saleebey(Eds.), Introduction: power in the people (pp.1-23).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Thrasher, S. P., & Mowbray, C. T. (1995).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Homeless Women with Children. Health & Social Work, 20(2), 93-93.
    Tully, C. T. (2001). Not Just a Passing Phase: Social Work with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People/Social Work With Lesbians, Gays, and Bisexuals: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Book). Affilia: Journal of Women & Social Work, 16(1), 116-117.
    Weick, A., Rapp, C., Sullivan, W. P., & Kisthardt, W. (1989).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34(4), 350-354.
    Yegidis, B.L., & Weinbach, R.W. (2006).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ers.
    Boston:Pearson Education.
    Yip, K.-s. (2006).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Working with an Adolescent with Self-cutting Behaviors. Child &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3(2), 134-146.
    Yip, K.-s. (2005).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working with an adolescent with depression.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28(4), 362-36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