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柏洲
Cheng Po Chou
論文名稱: 我國現行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之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n National Identity In Current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指導教授: 鄧毓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國家認同族群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institu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家認同」和「統獨問題」一直深深影響解嚴以後台灣政治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發展。教育是國家活動的一環,國家對教育的介入,在民主開放體制下,成為監督者與協助者的角色。教育作為國家統治的媒介,卻是不爭的事實。政府透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對各種價值進行權威性的分配,必然影響每位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生涯的發展。
    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可視為國家存在意義的一項指標。對台灣來說,國家認同感的建立,不能僅僅依賴呼喊愛台灣的政治語言,更無法透過將政治競爭對手汙名化而建立台灣認同。身為台灣教育工作者一份子,最大的挑戰是透過有意義的教學,讓學生願意真正關心台灣的未來,去探討社會學習域類科教科書中所呈現的國家認同內涵,將有助於我們釐清當時的國家認同教育為何?到底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教科書開放政策下,不同版本教科書所隱含國家認同內涵的為何?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並以此說明本研究的設計與實施方式。本研究結論,國家認同教材在康軒版與翰林版的教科書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見社會領域類科確實是我國實施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管道之一。康軒版與翰林版教科書中,第三冊是國家認同教材比重最重的一冊。國家認同內涵主類目以主要主題分析,「族群認同」主題所佔比例最高,「制度認同」次之,「文化認同」最低。各冊教科書所含國家認同內涵次類目,出現比例最高的主題為「生存疆域」。教科書中中國主體與台灣主體意識分布之情形分析,中國主體意識皆占了極重要的篇幅程度。不論在何版教科書中,中國主體意識最高的內容都是「族群認同」的部分。具有台灣主體意識,是以「族群認同」為主。中立意識在各版教科書大概都有二成的比例。「說明解釋」在各版本教科書中都屬主要的國家認同宣傳策略,「比喻或舉例說明」、「規範語句」也是各版本教材都曾運用的策略;「問題形式」大多運用在各版次的活動課程及課後作業中;「訴諸權威」、「攻擊」則比較少在教科書中出現。

    "National identity" and "unification or independence issues"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aiwan after abolishing martial law. Education is a part of National activities. Under a democratic system, Nations become the supervisors and assistants about the involvement of Education. It is fact that Education is a media of National governing. Governmen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ies on a variety of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 will inevitably affect every student's learning and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The people’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dicator about the meaning of National existence. For Taiwan, it cannot just rely on the political languages, like loves Taiwan, or stigmatize the political rivals to establish the National identity. As a member of Taiwan's educators, the biggest challenge is using the meaningful teaching to make students to care the future of Taiwan and discuss the cont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presented in the studies textbooks of social learning domain. It will help us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current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the reform of Grade 1-9 Curriculum, in the textbooks open-door policy, what is the intens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mplied on different versions of studies textbooks?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 Content Analysis, and thus illustrat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the materials of National Identity have a large proportion in textbooks of Kang Hsuan and Han Lin edition. It shows that the social domain cla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nnels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Volume III has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materials in textbooks of Kang Hsuan and Han Lin edition.
    In addition, 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thnic identity", "institu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which are used as the main categories for content analysis. "Ethnic identity" is shown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main categorizations, followed by "institutional identity". Yet, "cultural identity" is comparatively ignored. In the sub-categories of national identity, "survival of territory" is shown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Chinese consciousnes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ontent. No matter what version of the textbooks, "ethnic identity" is the highest part of the content of Chinese and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Neutral consciousness in all textbooks probably have 20 percent ratio. "Explanation" is the main publicity strategy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extbooks. "Comparison or illustration" and "restrictive sentences" are also used as strategies in textbooks. "Question forms" is mostly used in the activity courses and homework. "Resorting to authority" and "assault" are less frequently presented in textbooks.
    Keywords: national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institu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問題…………………………………………8 第四節 名詞解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家認同的意涵…………………………………11 第二節 我國國家認同政策之發展………………………21 第三節 我國社會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的演變……39 第四節 我國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涵相關研究…………7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程序…………………………………………89 第二節 研究方法…………………………………………93 第三節 研究工具…………………………………………95 第四節 研究的信效度……………………………………102 第五節 研究對象…………………………………………10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探討 …………………107 第二節 教科書國家認同編寫策略之探討 ……………135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57 第二節 建議 ……………………………………………165 參考文獻……………………………………………………169 附錄 附錄一 「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例行性民意調查………177 附錄二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 ……………179 附錄三 2005年社會領域「基本內容」 …………………………181 附錄四 信度分析委託函 …………………………………………184 附錄五 國家認同內涵主題類目分析表 …………………………185 附錄六 策略類目分析表 …………………………………………188 附錄七 主題類目、策略類目信度考驗分析表 …………………189

    一、中文資料
    王文科、王智弘 (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正華(2001)。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一中國代表權。台北:國史館。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實證與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如茵(2001)。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研究,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王甫昌(1996)。臺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頁129-209。
    王前龍(2000)。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教育研究集刊,45,頁139-172。
    王泰升(1996)。台灣歷史上的主權問題。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集)(頁54-75)。台北:國史館。
    王笛(2001)。台灣大眾文化的淵源及其流變。盧漢超主編,台灣的現代化和文化認同(頁99-100)。台北:八方出版社。
    王錦雀(2001)。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台灣教育改革經驗與發展遠景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0,頁149-178。
    台灣省新聞處編印(1990)。教育發展與文化建設。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石再添、李薰楓(1991)。四十年來我國的中學地理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6,頁169-202。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林佳龍、鄭水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181-216)。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8、頁15~30)。台北:月旦。
    吳連賞(1997)。鄉土地理教育推動與教材編撰架構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8,頁207-232。
    呂亞力(1986)。政治學。台北:三民。
    李兆坤(2005)。分析播遷來台後地理教科書之疆域概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頁22-35。
    李松林(1993)。蔣介石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
    李旻憓(2008)。我國高中公民教科書之國家認同演變(1950-2007),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喬(1993)。台灣國家的認同結構。李鴻禧等著,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22)。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登輝、中嶋嶺雄,駱文森、楊明珠譯(2000)。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事。台北:玉山社,頁150。
    李國祁(1977)。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台北:聯合百科。
    宋銘桓(2003)。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 以「公民與道德」和「認識台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煦(1999)。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 1989-1997。台北:生智。
    孟樊(2001)。後現代的政治認同。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孟瑩(2004)。兩岸國初中公民類科教科書國家論述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俊全(1993)。地理教育之省思-以英國中小學地理教育為鏡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 (3),頁63-71。
    林嘉誠(1994)。九0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許慶復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頁38)。台北:正中書局。
    林碧雲(2008)。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邵宗海(1997)。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
    余剛式(2003)。台灣與大陸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國家認同模式之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易君博(1990)。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頁128-130。台北:三民。
    施正鋒(1999)。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1)。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台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頁158)。
    施正鋒(2001)。台灣人的國家認同。載於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施正鋒(2005)。多元主義之下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載於施正鋒編,台灣國家認同(頁3-5)。台北:國家展望基金會。
    徐秀琴(2000)。「中國本位」與「台灣本位」意識型態的制度衝突與調和: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高明(2006)。研究所教育研究法分類題庫。台北市:鼎茂。
    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
    張亞中(1999)。兩岸未來之認同與統合:歐盟模式的思考。問題與研究,38(10),頁1。
    張亞中、孫國祥(2000)。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
    張明貴(2002)。政治學。台北:五南。
    張茂桂(1997)。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96)。台北市,月旦出版社。
    張茂桂(1998)。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106)。台北:月旦。
    張茂桂(2002)。族群關係。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16-243)。台北:巨流。
    張瑞津 (1995)。海峽兩岸國中地理課程標準之比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6),頁14-61。
    張期玲(2003)。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歷史教科書為焦點,淡江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梁麗萍(2004)。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認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許巧靜(2006)。台灣政治轉型與國家定位之演變:1945-2000。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1),頁66-8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許禎元(1998)。分裂中國家主權意識形成途徑之研究,頁77-85。台北:時英。
    許慶復(1994)。中國國民黨與台灣的民主改革,許慶復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盛蕙珍(1996)。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現代史重大事件之比較分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文俊(1983)。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頁11-12。台北:財團法人資教中心。
    陳采憶(2009)。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以歷史教材為焦點,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勇(2001)。變天後的台灣,變化中的台灣:文化認同,食品文化,盧漢超主編,台灣的現代化和文化認同。台北:八方出版社。
    陳敏華(1993)。國中公民課程中政治意識型態傳遞之研究 -- 一個教室的實地觀察。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敏華(2007)。我國國民中學公民類科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新民(2002)。1990-2000 年臺灣修憲紀實。台北:學林文化。
    陳銘城(1992)。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儀深等編(2004)。台灣國家定位的歷史與理論。台北:玉山社。
    游盈隆(1996)。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族群政治專題,台灣治學刊創刊號,頁77、頁281。台北:月旦。
    賀自昭譯(1984)。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新竹:仰哲。
    黃俊傑(1999)。論「台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夏潮基金會主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頁1-32)。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黃政傑(1995)。教科書的誤用與正用。黃政傑主編,多元社會課程取向(頁167-179)。台北:師大書苑。
    黃昭堂(2000)。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
    黃朝恩(1991)。當前我國中學地理教育的若干問題,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頁215-228。
    楊孝濚(1987)。內容分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順富(2001)。國家認同多重面向之分析。中山學報,22,頁175-191。
    遠流台灣世紀回味編輯組編印(2005)。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台北:遠流出版,頁116-182。
    葛永光(1993)。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
    廖容辰(2004)。台灣與香港公民教教科書中國家同內涵之比較,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比較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董秀蘭(2008) 「漂泊的靈魂:臺灣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的擺盪與挑戰」。基礎教育學報,17(2),頁47-75。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台北:揚智。
    劉文斌(2005)。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市:問津堂。
    劉世忠(2010)。馬英九兩年來的兩岸政策:對台灣政治與亞太戰略之影響。新台灣國策智庫「馬執政兩週年檢討報告」特刊。
    劉阿榮(2006)。我們共同的命運—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劉阿榮主編,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劉定霖(1989)。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8,頁51-84。
    蔡佩如(2002)。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毓浩(1994)。國高中公民課程標準修訂的之經過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 2期),頁26-32。
    鄧毓浩(2007)。台灣地區高中公民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收於劉阿榮等主編: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鄭梓(1996)。戰後台灣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戴寶村 、李筱峰、張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集)。台北:玉山社。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頁11-19。
    蕭高彥(2003)。民主化與國家認同在台灣:一個政治理論的分析。江宜樺、李強主編,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頁131-175)。台北:商周出版社。
    薛化元編(2004)。臺灣的歷史。台北:玉山社。
    簡先得(1994)。政治意識型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內容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慶祥(1997)。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台北市:五南。
    二、網站資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0)。2010年「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分析報告。2010年8月5日,取自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4457&CtNode=5617&mp=1
    洪振華(2002 年12 月29 日)。廿世紀台灣師範教育與國家認同塑造。2010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ed.ntnu.edu.tw/~seph/1029-2.htm 。
    總統府 (2010)。施政白皮書。2010年9月6日,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4a.html#speech3。
    總統府 (2010)。施政白皮書。2010年9月6日,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4b.html 。
    鄧毓浩(2002)。近五十年來台灣國民 (初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2010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isst.edu.tw/s60/cum1.htm
    三、英文資料
    Almond,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1963).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pple,W.Michael.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2nd ed.). New York : Routledge
    Apple,W.Michael. (1993). Official Knowledge :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uative Age . New York : Routledge.
    Dahl,Robert.Alan. (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Dijk,Van. (Ed.) (1997). 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 London: Sage Ltd.
    Linz,Juan.J. (2001).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Today .In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Eds),Change of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Taiwan in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p.18)taipei: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Pateman, Carole.(1980). The Civic Culture: A Philosophic Critique. pp. 57-102. In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 eds. The Civic Culture Revisited. Boston: Little, Brown.
    Smith,Anthony.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Las Vegas:University of Nevad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