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媚怡 |
---|---|
論文名稱: |
虹影「重寫海上花三部曲」研究 |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虹影 、女性書寫 、上海書寫 、海上花 、海派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2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虹影是一位著名的中國女作家,她的書寫陰柔中帶有傲氣,被譽為「脂粉陣裡的英雄」。她的小說創作面向多元、文字辛辣、內容寫實且具指涉性,故總會引起許多爭議。「重寫海上花三部曲」中,虹影的創作鮮明地表現了女性主義的思想,她選取了妓女、名伶與雜耍表演者為女主角,顛覆了中國傳統古典小說以男性為主的敘述方式,肯定了傳統社會所鄙視的職業,虹影以女性的視角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身為女性作家,虹影以獨特的寫作姿態書寫女性的故事,有意識地正視、關注女性的欲望和身體本能,藉以重新發現女性的本質,透過「重寫海上花三部曲」的女性意識分析,肯定了女性自我存在的價值,本文以細讀文本的方式,從掌握作家生平、創作觀點的基礎上,首先從「女性書寫」的角度切入,探討「重寫海上花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女性情感與女性意識,期能掌握虹影女性書寫的特色。
「重寫海上花三部曲」除了關注女性書寫之外,「上海書寫」也是本論文探討的面相。因此本論文以資料對照分析的方式,從書寫上海的方式、上海的建築景觀以及上海的經濟與文化,探討出虹影的上海書寫的特色,即是能掌握歷史脈動,真實呈現20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風貌。最後將虹影的上海書寫與《海上花列傳》比較,可見得虹影對上海書寫脈絡的掌握與繼承;相較於張愛玲的上海書寫,析出兩人對上海住宅展示的差異與女性性格呈現的不同;而與王安憶的作品比較,梳理出兩者在「歷史觀」的差異。比較當代著名上海書寫作家之後,可見得虹影試圖寫出不一樣的上海,以一個宏觀視角切入寫作,讓上海書寫有著不同的境地。
一、 虹影的創作(按出版順序排列)
虹影:《背叛之夏》(台北:文化新知出版社,1992年)。
虹影:《帶鞍的鹿》(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虹影:《女子有行》(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年)。
虹影:《飢餓的女兒》(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0年)。
虹影:《風信子女郎》(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虹影:《快跑,月食》(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虹影:《K》(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虹影:《神交者說》(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虹影:《阿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虹影:《孔雀的叫喊》(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虹影:《鶴止步》(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
虹影:《上海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
虹影:《火狐虹影》(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虹影:《綠袖子》(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虹影:《上海之死》(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虹影:《誰怕虹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虹影:《上海魔術師》(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虹影:《沈靜的老虎》(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二、相關研究
(一) 專書
三閑編:《上海紅顏往事》(台北:德威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
王安憶:《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出版社,2004年)。
王安憶:《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
王安憶:《尋找上海》(台北:INK印刻出版社,2002年)。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王安憶:《長恨歌》(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
王謙:《這就是上海人!?》(台北:笛藤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 —張愛玲與「張派傳人」》(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王喜絨:《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豔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91年)。
史書美:《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 : 江蘇
人民出版社,2007)。
林單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台》(台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李桐豪:《綁架張愛玲:手繪上海文學地圖》(台北:胡桃木文化出版社,2006年)。
李歐梵:《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李歐梵編選:《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1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增訂版——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茅盾:《子夜》(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汪暉、余國良:《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袁進、王文英、朱文華:《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周海波、孫婧:《尋找失去的天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高宣揚:《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吳錫德主編:《情慾文學專刊:情慾與禁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吳宗蕙:《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荒林、王光明:《兩性對話:20世紀中國女性與文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6-1989) :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出版公司,1995年)。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唐振常:《近代上海繁華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秦啟文、周永康:《形象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盛英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上下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陳碧月:《大陸當代女性小說的女性形象書寫》,(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1年)。
張愛玲:《海上花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張愛玲:《海上花落》(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 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張路亞:《千萬別來上海》(台北:高談文化,2004年)。
張勇:《摩登主義— —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耀工作室:《上海女人》(台北:馬可孛羅出版社,2003年)。
登琨艷:《台北心,上海情》(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O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
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劉劍梅:《革命與情愛 :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黃心村:《亂世書寫 : 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上海 : 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黃文英、曹智偉:《海上繁華錄——海上花的影像美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黃中俊:《一個人的城市》(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
黃百箬:《對面——台北•上海•面對面》(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程乃珊:《上海探戈》(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楊啓平:《當代大陸與馬華女性小說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熊月之、周武:《上海 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趙毅衡:《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雨:《藝術經驗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蕭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海外華人女性寫作比較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魯迅:《魯迅雜文泉編(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魯迅:《魯迅作品精華第三卷》(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嚴紀華:《看張 張看 參差對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陳大為、鍾怡雯:《天下小說選 1970 ~ 2010世界中文小說(台灣及海外卷)》(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10年)。
羅蘇文:《石庫門:尋常人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二) 期刊論文
小水:〈虹影,九條命的貓再寫上海〉,《中華兒女》(海外版)第5期,2005年,頁68-72。
小鳳:〈敏感問題:熱線電話訪虹影〉,《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第3期,2004年,頁94-97。
王謙:〈虹影——房中術疑似傳人〉,《三月風》第1期,2006年,頁61。
王文捷:〈性別對立下的幻夢性反抗——論虹影作品中的先鋒性表象〉,《理論界》第5期,2004年,頁270-272。
王文捷:〈性別與現實:女性對存在的求證——虹影作品女性慾望化敘事論〉,《理論界》第1期,2005年,頁149-150。
王文艷.:〈誰是歷史真正的主角?——試論虹影近期的小說創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6年,頁38-41
王俊秋:〈在生命慾望中浮沈的女性——虹影小說的情感追尋歷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3期,2006年,頁154-160。
王倩:〈日落之前,狐步上海〉,《中國圖書評論》第7期,2005年,頁32-33。
王澄霞:〈試論虹影《英國情人》及其「東西方文化碰撞」之偽〉,《華文文學》第1期總第72期,2006年,頁73-77。
冉小平:〈從書寫身體到身體書寫——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創作漫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S1,2003年,頁128。
仝志敏、王會凱:〈性別政治打磨的女人--論形象學視境中的「他者」形象〉,《今日科苑》09期,2006年,頁90。
朱德東、袁豔:〈走出飢餓——《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飢餓的女兒》、《粥宴》之現代解讀〉,《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第21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09-113。
任觀品:〈虹影:展示與傳遞極端境遇下的生存感受〉,《楊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2002年,頁29-34。
李潔非:〈為何去印度——對虹影《阿難》的感思〉,《南方文壇》第6期,2002年,頁55-56。
李滿花:〈性別超越和人性復歸——評虹影新作《孔雀的叫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5年,頁47-7。
李鳳青:〈試論虹影小說的女性慾望敘事——虹影小說一解〉,《山西大學學報》,2010年),頁113。
阮南燕:〈對生命本真的還原和超越——虹影《飢餓的女兒》解讀〉,《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6期,2001年,頁54-57。
阮南燕:〈邊緣視閾下的都市人性——方方《風景》與虹影《飢餓的女兒》比較〉《當代文壇》第6期,2002年,頁70。
余文博:〈虹影小說創作中的女權主義思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5年,頁101-106。
杜慶英:〈虹影作品的語言魅力— —分析《上海魔術師》的雜語和複調現象〉,《語文學刊》第6期,2010年,頁105。
杜慶英:〈論虹影小說中的女性主義— —以《飢餓的女兒》、《英國情人》、《上海王》等作品為例〉,《柳州師專學報》第25卷第3期,2010年,頁53。
吳志明:〈舊上海的亭子間〉,《先驅報》第c03版:讀者文苑,2012年10月12日。
周山丹:〈女性自傳故事的另一種講法——評虹影《飢餓的女兒》〉,《當代文壇》第5期,2001年,頁38-39。
尚琳琳:〈靈魂的昇華——談虹影的創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3年,頁67-70。
胡志峰:〈文化中為救贖的情愛——虹影長篇小說的母題〉,《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6年,頁30-33。
胡轍:〈解讀虹影——虹影訪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02期,2006年2月,頁5。
姚小豔:〈論虹影小說的女性欲望與救贖〉,《女性文學研究專題》01期,2010年,頁133。
周作人:〈上海氣〉《語絲》,第112期,1927年,頁90。
袁珍琴:〈生命隱私‧女性命運‧歷史劫難——虹影《饑餓的女兒》之多維解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7期總第179期,2006年,頁109-112。
徐素萍:〈試析虹影小說《阿難》中的多重兩難〉,《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3年,頁63-66。
唐興和:〈詭秘而犀利的另類——淺談虹影小說的敘述風格〉,《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2003年,頁98-100。
凌逾:〈「美杜莎」與陰性書寫——論虹影小說《飢餓的女兒》〉,《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頁56-61。
凌性傑:〈愛慾寶鑑——虹影《K》中的「真相」與「想像〉,《國文天地》第16卷第1期,總第181期,2000年,頁59-61。
許琦:〈「風月寶鑑」照亮身份追尋的里程——對《英國情人》的一種華人亞文化理解〉,《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5年,頁43-46。
陸杰:〈海上花開:懷舊與革新— —試論晚清小說《海上花列傳》的現代性特徵〉,《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2005年,頁246。
陳遠:〈張愛玲與上海的淪陷〉,《船山學刊》第四期,2007年,頁169。
陳碧月:〈90年代:顛覆「母親神話」的大陸女性小說〉,《實踐博雅報》第七期,2007年,頁1-21。
陳曉明:〈專業化小說的可能性——關於虹影《K》的斷想〉,《南方文壇》第3期,2002年,頁34-35。
陳志銳:〈在縱欲與禁欲之間:在新加坡偷窺虹影的《K》〉,《蕉風》第493期,2004年,頁112-118。
陳悅玲:〈虹影:女性意識的凸顯與表述〉,《美與時代》04期,2009年,頁106。
陳思和:〈開在海上的花— —論海派文學的傳統〉,《聯合文學》204期,2001年,
頁43。
陽迎平:〈海派文學研究綜述〉,《湖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第16卷,2002年,頁37。
符朝陽:〈虹影:我做人由著性子〉,《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秦香麗:〈性別罹難:正名的掙扎和女性的悲劇——虹影的《上海王》解讀〉,《山東文學》1期,2009年,頁38-40。
莊園:〈傳媒時代的愛情故事——關於《綠袖子》的文本分析及其炒作前後〉,《華文文學》第6期,總第65期,2004年,頁69-71。
張慶輝:〈時代的細部——讀虹影《飢餓的女兒》〉,《讀書》第9期,2001年。
張艷霞:〈讀虹影新作《阿難》〉,《當代文壇》第5期,2003年,頁113-114。
張煒煒:〈海上繁花又是夢——試析虹影新作《上海王》〉,《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5年,頁71-74。
張煒煒:〈只和陌生人說話——解讀虹影的小說《白色的藍鳥》〉,《名作欣賞》第8期,2006年,頁53-55。
張懿:〈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中外文人筆下的上海〉,《聯合文學》204期,2001年,頁50。
黃咏梅:〈一個符號的隱喻——讀虹影小說《K》〉,《南方文壇》第3期,2002年,頁36+61。
楊劍影:〈記得當時年少——《飢餓的女兒》與《情人》之比較〉,《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2年,頁74-75+85。
葉凱蒂:〈上海地圖與上海認同〉,《聯合文學》204期,2001年,頁124。
陽劍龍、洪玲:〈海派文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6期,2004年,頁45。
蒲慧寧:〈人到中年的成熟與愛的書寫主題的變遷——虹影:從《飢餓的女兒》到《好兒女花》〉,《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總第41期,2010年,頁40。
趙君:〈結構意蘊:「流散」作家虹影小說的「敘事語法」〉,《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05,頁46-50。
趙華:〈直面靈魂的書寫——評虹影《飢餓的女兒》〉,《濰坊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3年,頁117-118。
劉鶴翔:〈虹影— —我沒有寫出一個上海的意圖〉,《財經時報》第G04版,2001年。
蕭晶:〈論虹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識與現代化思想〉,《學術論壇》第9期總第176期,2005年,頁154-157。
蕭芹:〈論虹影小說的創作主題〉,《華文文學》第2期總第73期,2006年,頁61-64。
蕭晶:〈唯美與詩性的翅膀在飛——從《綠袖子》析虹影小說的邊緣情境意識〉,《廣西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2006,頁20-23。
羅承麗:〈致命的飛翔——評虹影的《康乃馨俱樂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增1期,2004年,頁46-50。
鐘紅明:〈王安憶寫《富萍》:再說上海和上海人〉,《人民日報》,2000年10月11日。
(三) 報刊文章
止庵:〈關於流散文學,泰比特測試,以及異國愛情的對話——虹影與止庵對話錄〉,收入《阿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310-321。
王德威:〈李昂,快看!〉,《聯合報》第48版(讀書人版),1999年6月21日。
王蘭芬:〈兩個女人結緣越洋跨國寫作〉,《民生報》文化新聞版,2002年5月10日。
石曉楓:〈想像的救贖——評《阿難》〉,《中央日報》副刊,2002年6月3日。
艾敏:〈中國女兒的靈肉苦旅〉,《亞洲週刊》第11卷第38期,1997年9月22日-28日,頁79-80。
江迅:〈從飢餓故鄉到文學盛宴〉,《亞洲週刊》第15卷第3期,2001年1月15日-21日,頁56-57。
江迅:〈虹影小說K被禁內幕〉,《亞洲週刊》第16卷第51期,2002年12月16日-22日,頁42-43。
朱西甯:〈才氣與功力兼美〉,《中央日報》副刊,1995年3月11日,收入《帶鞍的鹿》(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頁36-37。
朱西甯:〈寫自己?寫自傳——看虹影的《饑餓的女兒》〉(上中下),《中央日報》副刊,1997年7月25-27日。
李令儀:〈虹影:你若愛上阿難,就會愛上我〉,《聯合報》文化版,2002年5月10日。
吳菲:〈終於敢作失敗者——虹影答北京青年報記者吳菲問〉,收入《鶴止步》(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
林秀玲:〈述異志怪,魔幻寫實——評《鶴止步》〉,《聯合報》地方版(讀書人版),2004年2月1日。
范銘如:〈遠行者的難題——評虹影《阿難》〉,收入《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頁103-108。
阿琪:〈與女作家虹影的對話〉,《時代潮》第4期,2001年,頁39。
紅塵:〈虹影:像魔菌一樣危險〉,《神州》第11期,總第46期,2004年,頁65-67。
胡轍:〈解讀虹影——虹影訪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6年,頁41-46。
孫康宜:〈虹影在山上〉,收入《阿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頁322-329。
孫敏:〈旅英「美女作家」虹影〉,《華人時刊》第6期,2004年,頁34-36。
許戈輝:〈一個人的存在才是非常重要的——虹影v.s.許戈輝〉,收入《火狐虹影》(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頁201-2
陳玉慧:〈饑餓的女兒也是奧蘭朵——訪小說家虹影〉,《聯合報》46版(讀書人版),1997年7月14日。
陳玉慧:〈虹影:一個兩個極端的作家〉,《聯合報》41版(讀書人版),1999年6月21日。
陳希林:〈虹影推火辣勁爆《上海王》〉,《中國時報》藝術人文版,2004年1月30日。
陳曉明:〈女性白日夢與歷史寓言——虹影的小說敘事〉,收入《女子有行》(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頁353-359。
張潔:〈成長小說如影如虹〉,《人民論壇》第8期,2003年,頁54-56。
張鈴:〈虹影:一抬腳跨進寫作之門〉,《高中生》第4期,2004年,頁11。
張濤:〈虹影:我為我的愛人寫作〉,《朔方》第10期,2005年,頁63-65。
彭小妍:〈誰的視野?寫給誰看?——虹影與西洋觀點的中國——評《K》〉,《中央日報》22版(中央閱讀版),1999年8月9日。
新浪網友:〈虹影作客新浪訪談實錄〉,收入《誰怕虹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頁150-170。
趙毅衡:〈虹影打傘〉,《文學自由談》第1期,1996年,收入《帶鞍的鹿》(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頁70-75。
燦然、丁塵馨:〈專訪女作家虹影「愛寫作就像愛男人」〉,《新聞週刊》,2004年1月12日,頁60-61。
韓振宇:〈虹影的叫喊〉,《新閱讀》2003年7月中旬刊,頁4-6。
魏心宏:〈我看虹影〉,《出版參考》第17期,2005年,頁45-46。
顧力:〈虹影:我有多安靜,就有多瘋狂〉,《出色女人影響力》(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第11期,2004年,頁38-41。
虹影:〈為愛而寫作——我寫《K》的願望〉,《文訊》第167期,1999年9月,頁78-80。
趙毅衡、虹影:〈詩與詩學的對話〉,《創世紀詩雜誌》第92期,1993年1月,頁125-130。
編輯部:〈彩虹裡的光——影關於虹影和她的小說〉,《聯合文學》第18卷第12期,總第216期,2002年10月,頁34-38。
羅奇:〈虹影主編大陸女作家女性之愛小說選《鏡與水》探勘同志書寫禁區〉,《聯合報》41版(讀書人版),1999年2月8日。
(四) 學位論文
丁雯娟:《越過雷池的狂歡——虹影小說中的兩性關係論》,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11年。
王俊秋:《虹影小說的追尋情結解讀》,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4年。
王文豔:《跨越疆界——全球化語境下的虹影寫作》,汕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文藝學),2004年。
孔祥偉:《嚴歌苓、虹影歷史敘事之比較》,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5年。
任小玲:《荊棘叢中的超越——虹影小說創作論》,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
余芳:《論虹影小說的流浪意識》,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4年。
余文博:《論虹影的小說創作——以長篇小說為例》,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
杜慶英:《女性書寫背後的文化意藴——論虹影的長篇小說創作》,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11年。
呂依嬙:《陳丹燕上海書寫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10年。
李珍:《虹影小說的悲劇性探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11年。
李鳳青:《論虹影小說女性敘事》,山西大學碩士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7年。
李液平:《詭魅虹影——虹影小說創作論》,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7年。
李慧穎:《虹影小說創作論》,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5年。
何華:《虹影現象:多重視域關照下的社會文化產兒》,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8年。
周韻:《虹影小說的敘事倫理》,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11年。
周瓊瑞:《女性小說的新書寫——虹影小說文本解讀》,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7年。
林岳伶:《虹影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7年。
周晶:《嬗變與超越——虹影小說的另類女性表達》,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
秦香麗:《「尋父」與「弒父」——虹影小說的悖論式書寫及其文化意藴》,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10年。
陳怡安:《欲望與創作的對話——虹影小說的女性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陳廣寧:《女性書寫與文化關照的交結——虹影長篇小說精神意蘊探討》,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
張馨凌:《跨文化語境下的女性寫作——解讀虹影小說》,貴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文藝學),2006年。
趙焱:《水與火之舞——虹影小說中的女性生存狀態研究》,貴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文藝學),2009年。
劉希珍:《虹影小說中的女性情/慾》,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劉秀娟:《「上海舊事」的陰性書寫——解讀虹影重寫海上花系列小說》,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學科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2009年。
鮑玉琴:《脂粉陣裡的英雄——《飢餓的女兒》、《女子有行》的女性書寫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五) 網路資料
1.不一樣的虹影,不一樣的上海:
http://www.jcph.com/cache/books/126/bkview-125631-371382.htm。
2.自己是罪惡的根源,一直在尋找父愛: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v.ifeng.com/his/201006/eaf23d97-3370-4639-8d5c-a9d4d092a837.shtml
3.虹影知道自己是私生女 做事出格為引人注意: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v.ifeng.com/his/201006/27861bd7-31d9-4a00-a9a7-4303ca156f7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