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慧禎
論文名稱: 《相應部.魔相應》譯註與研究
指導教授: 王開府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死神死亡〈魔相應〉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0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回教、拜火教,都認為宇宙間有一個造物主——神的存在。神是正、善的代表,而與之對立的稱為「魔」;「魔」是神所造,是邪、惡的代表。神與魔、正與邪、善與惡,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對立的關係。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它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從不認為宇宙間有一個造物主——也就是最高神的存在。因此,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佛教中也提到魔,佛教中的魔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魔在佛教中的意義到底為何?
    本篇論文包含緒論與結論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篇論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以及論文的架構。 第二章「巴利《相應部.魔相應》簡介」,簡介〈魔相應〉所使用的語言——巴利語,並說明進行譯註與研究〈魔相應〉時,所使用的原典版本與譯本。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為「第四〈魔相應〉第一品譯註」、「第四〈魔相應〉第二品譯註」、「第四〈魔相應〉第三品譯註」。第六章「〈魔相應〉內容之探討」,以《相應部.魔相應》為文本,探討其經文內容。第七章「結論」,提出筆者於〈魔相應〉譯註部份所發現之若干問題,並總結「魔」在佛教中的意義。

    《相應部.魔相應》譯註與研究 目次 略語略符表……………………………………………………… 第一章 緒言………………………………………………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三節 論文架構…………………………………………5 第二章 巴利《相應部.魔相應》簡介…………………7 第一節 巴利語的定義……………………………………7 第二節 《相應部.魔相應》及其譯本…………………8 第三章 第四〈魔相應〉第一品譯註……………………11 一、苦業………………………………………………11 二、象…………………………………………………16 三、淨…………………………………………………19 四、束縛(其一)……………………………………22 五、束縛(其一)……………………………………26 六、蛇…………………………………………………31 七、睡眠………………………………………………36 八、歡喜………………………………………………40 九、壽命(其一)……………………………………42 十、壽命(其二)……………………………………46 第四章 第四〈魔相應〉第二品譯註……………………51 一、岩…………………………………………………51 二、獅子………………………………………………54 三、岩的破片…………………………………………58 四、相應………………………………………………63 五、意…………………………………………………67 六、缽…………………………………………………70 七、處…………………………………………………75 八、團食………………………………………………80 九、農夫………………………………………………84 十、統治………………………………………………91 第五章 第四〈魔相應〉第三品譯註……………………98 一、多數………………………………………………98 二、三彌提……………………………………………106 三、瞿低迦……………………………………………114 四、七年………………………………………………126 五、魔女………………………………………………135 第六章 〈魔相應〉內容之探討…………………………152 第一節 早期印度宗教的「魔」思想……………………152 一、《吠陀》(Veda)……………………………………153 二、《奧義書》(Upanisad)……………………………155 三、《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157 第二節 「魔」的意義與種類……………………………158 一、魔的意義……………………………………………158 二、魔的種類……………………………………………162 第三節 〈魔相應〉中魔的特性…………………………165 一、魔是束縛…………………………………………166 二、魔懼佛教……………………………………………169 三、魔是殺者……………………………………………170 第四節〈魔相應〉中魔佛對立的重要議題……………171 一、苦行…….………………………………………172 二、幻化…….…………………………………………177 三、我和我所……………………………………………181 四、壽命…………………………………………………183 五、修行…………………………………………………185 第五節 降魔………………………………………………187 第六節《相應部.魔相應》與 《雜阿含經.魔相應》的比較…………………………190 第七章 結論………………………………………………20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經典
    (一)巴利語佛典
    1. The Sajyutta-Nikaya of The Sutta-Pitaka Part Ι., London:Pali Text Society, reprinted 1973.
    2. Theri-gatha, London:Pail Text Society, reprinted 1929.
    (二)中文佛典
    1.《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修訂版。
    2.《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修訂版。
    3.《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修訂版。
    4.《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修訂版。
    5.《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修訂版。
    6.《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修訂版。
    7.《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六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修訂版。
    8.《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九冊,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修訂版。
    9.《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一》,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三月初版。
    10.《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一》,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三月初版。
    11.釋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中)(下),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再版。
    (三)日文佛典
    1.《南傳大藏經.小部一》,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昭和46年三月二十日。
    2.《南傳大藏經.小部二》,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昭和46年三月二十日。
    3.《南傳大藏經.小部六》,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昭和46年三月二十日。
    4.《南傳大藏經.相應部一》,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昭和46年三月二十日。
    5.《南傳大藏經.相應部三》,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昭和46年三月二十日。
    6.《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四》,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昭和46年三月二十日。
    7.《南傳大藏經.律藏三》,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昭和46年三月二十日。
    (四)英文佛典
    1. The Book of The Kindred Sayings Part Ι., London:Pali Text Society, reprinted 1979.
    2.The Thera- and Theri-Gatha, London:Pali Text Society, reprinted 1990.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1.水野弘元著、許洋主譯之《巴利文法》,《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華宇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2.舟橋一哉、佐佐木現順、佐佐木教悟等著,關世謙譯《佛學研究指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初版。
    3.呂澂《佛教研究法》,常春樹書坊,民國七十三年七月。
    4.狄雍著、霍韜晦譯《歐美佛學研究小史》,佛教法住學會,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5.李世傑譯《印度奧義書哲學概要》,台灣佛教月刊社,民國五十四年。
    6.服部正明與長尾雅人著、許明銀譯《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二版。
    7.柳無忌《印度文學》,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8.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
    9.徐梵澄譯《五十奧義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10.楊郁文《阿含要略》,法鼓文化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修訂版二刷。
    11.糜文開《印度兩大史詩》,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初版。
    12.羅喉羅.化普樂著,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慧炬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二月初版第六刷。
    13.釋印順《佛學概論》,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一月修訂二版。
    (二)日、英文專書
    1.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東京:甲子社書房,大正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發行。
    2.宇井伯壽《譯經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局,1983年。
    3.早島鏡正、高崎直道、原實、前田專學《思想史》,東京大學出版會,1985年4月3刷。
    4.金倉圓照《哲學史》,平樂寺書店,1986年2月10日19刷。
    5. The Mahabharata vol.2,p. 768,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三)學位論文
    1.林煌洲《奧義書輪迴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三、期刊或會議論文
    (一)中文論文
    1.王開府〈初期佛教之「我」論〉,《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現代佛教學會,民國九十一年三月。
    2.釋德範〈《雜阿含經》「魔」的探微〉,《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道德院,1997年。
    (二)日文論文
    1.外薗幸一〈Lalitavistara 降魔品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號,1976年3月。
    2.宮坂宥勝〈YAMANTAKA〉考,《印度學佛教學》十九卷2號,昭和46年3月。
    3.崛哲〈古代魔的存在生成〉,《中京大學文學部紀要》第十卷第2號,昭和50年9月30日。
    (三)英文論文
    1. Bimala Churn Law. , “The Buddist Conception of Mara”, Buddhistic Studies, Indological Book House, 1983, p. 257-283.
    2. James W. Boyd,“Symbols of Evil in Buddhism”,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1卷1期, 1971, p. 63-75.
    3. Patricia Eichenbaum Karetzky,“ Mara,Buddhist Deity of Death and Desire”, East and West, 1982, p. 75-91.
    四、工具書
    (一)日文工具書
    1.水野弘元《—語辭典》,東京:春秋社,1989年11月10日。
    2.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等編《佛典解題事典》,東京:春秋社,1983年6月30日第2版第4刷
    3.荻原雲來《梵和大辭典》,東京:講談社,昭和五十三年十一月。
    4.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辭典》,地平線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增補。
    5.雲井昭善《—語佛教辭典》,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7年2月28日。
    (二)英文工具書
    1.T.W.Rhys Davids and William Stede, The Pail Text Society’s Pail-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Pail Text Society, reprinted 1999.
    2. M. Monier-Williams, Sanskrit English Dictionary,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Ltd.,reprinted 199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