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馨心 |
---|---|
論文名稱: |
跨時代的女性菁英─張李德和研究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張李德和 、女詩人 、臨時省議員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7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緒論
橫跨清領、日治、戰後三時期的女性菁英-張李德和,是多才多藝的奇女子,以「詩書畫」三絕著稱,人稱「詩媽」。生於1893年,卒於1972年。其上述才藝表現的評價在「男尊女卑」的時代確實不易。
日治時期,女性漸次走出家庭步入職場,但大部分的職業仍屬薪資低的勞動階層。當時,女性雖獲得工作機會,但大環境對女性仍多所壓抑,無法與男性同工同酬,女性地位未有突破性的提升。
戰後,教育漸次普及,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許多,於是更多女性走出家庭投入職場,其社會地位顯著地提升,政治參與機會增加,女性菁英紛紛積極參與,諸如組織婦女會、成立社會救助機關、加入政壇為婦女爭取權益等即是,張李德和的角色正是如此。
日治時期,張李德和活躍於詩壇、在畫壇屢次得獎,享有極高的評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對於社會公共事務亦極為熱心,積極參與。在夫婿所成立的產婆講習所教授漢文、擔任救濟院董事長、組織婦女保甲團;戰後跨入政壇,當選第一屆臨時省議會議員,在民政、財政、教育、交通等方面頗多建言,張李氏能有此成就,實屬不易,筆者將探究並呈現張李氏多面向的發展以及表現。
第二章 家庭與求學
旨在介紹張李德和的家世背景、求學過程、張李氏的婚姻生活,詳述其「出得廳堂、入得廚房」,成功扮演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張李氏雖出生於保守的時代,但其父未囿於傳統之見,使張李氏接觸漢學及新式教育,而為其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張李氏二十歲時嫁入嘉義望族張家,初為人媳,侍奉翁姑頗得歡心;為人妻,與夫婿情投意合,志趣相投,努力輔佐夫婿之事業。婚後育有二子七女,均表現十分優異,對其文藝事業皆有所承,例如次女的畫作與其曾同時得獎,而在畫壇傳為佳話。隨著政權的轉換,房舍因二次大戰的空襲而毀壞,受親戚借貸之累,造成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惟張李氏個性堅強,仍樂觀地度過難關,1972年,以八十高齡辭世。
第三章 參與公共事務
此章討論張李德和在教育領域、社會參與的表現,以及戰後擔任第一屆臨時省議員期間的問政。張李德和曾擔任四年公學校老師,其後,張李氏因婚姻辭去教職,但並未中斷教育事業,在夫婿的諸峰醫院附設助產士講習所執教漢文以及書法,日治時期,張李氏始終堅持延續漢文傳統及維繫民族精神,頗有文人志氣。戰後,張李氏在義塾傳授漢文、擔任侍應生講習會講師。侍應生大部分是出身較低的女性,張李氏一向對婦女問題相當關心,故樂於參與婦女教育。在社會公共事務方面,日治後期張李氏已積極參與,擔任婦女保甲團團長,救濟院董事長等,堪稱地方公益表率。戰後,政府成立臨時省議會作為過渡的民意機構,第一屆臨時省議會議員有五位女性,張李德和為其中之一。蓋張李氏於日治時期推動公益事業不遺餘力,頗得地方認同,遂得順利當選。其擔任議員期間,提案以婦女及民政最為大宗,參與省議會的農林考察團,幾乎全省走透透,經過考察,張李氏更加瞭解民生疾苦,之後所提議案更多元化。第二屆臨時省議員選舉國民黨再度提名張李德和,不料選舉結果失利,張李氏從此淡出政壇,惟對社會服務仍舊十分熱心。
第四章 文藝活動與表現
主要詳細介紹張李德和的文藝長才,張李氏擅長漢詩,並成立詩社。由其詩作可讀出生活點滴、人際互動,表現其對週遭人事物的敏銳度。其詩作多達一千五百多首,筆者以德和與高層往來、政治詩、婦女詩作為探究的重點,凸顯張李氏與同一時代女詩人之不同。張李氏的畫作在日治時期得獎無數,聲名遠播,本文以其畫作為主軸,討論日治時期張李氏參加畫展之概況和畫作之特色。透過其藝文活動與人際互動的脈絡,論述當時藝文界的活動概況。此外,張李氏在書道、音律、刺繡、下棋、養蘭、賞石等均表現傑出,並涉獵嘉義地區的鄉土民歌童謠及交趾陶,撰文推廣鄉土文藝。
第五章 結論
綜觀張李德和的一生及其成就,令人感佩的是,其凡事盡心盡力,兼顧公私領域,現代的女性即使享有張李德和的時代所欠缺的開放和民主,但鮮少成就如張李德和者。張李德和不僅是跨時代的女性菁英,亦是女界的楷模與典範。
一、 張李德和著作
1.張李德和 《琳瑯山閣藝苑》,嘉義市諸峰醫院,1953年。
2.張李德和 《琳瑯山閣吟草》,臺北:龍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3.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唱和集》,彰化:詩文之友社,1968年。
4.張李德和〈民歌三首〉,《台灣風物》,卷15第二期,頁20。
5.張李德和〈嘉義童謠彙集〉,《台灣風物》,卷15第三期,頁52~60。
二、 政府公報、報刊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1952年2月~1954年2月。
《府報》,881號,1990年12月25日。
《臺灣新報》,1896年9月~1897年11月。
《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2月2日。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8月。
《臺南新報》,1924年1月7日。
《風月報》,1940年4月15日。
《台灣新聞報》,2002年10月8日,西子灣副刊。
《聯合報》,1951年10月~2001年1月。
《中央日報》,1951年11月8日,第5版
三、 專書
1.王幼華:《冰心麗藻入夢來-日治時期苗栗縣的詩社》,苗栗:苗栗文化局,2001年。
2.王秀雄:《戰前台灣美術發展簡史》,台北:史博館,1995年,頁33-34。
3.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台北:龍文,1992年。
4.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5.江寶釵編《張李德和詩文集》,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000年。
6.江寶釵《張李德和書畫集》,嘉義:嘉義文化局, 2000年。
7.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臺北:里仁書局 1998年。
8.西南卷平:《公學校教師論》,台北:昭和4年。
9.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1990年。
10.李廷璧主修,周璽總纂:《彰化縣誌》,台北:成文,1983年。
11.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
1983年。
12.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 2008年。
13.林栭顯:《臺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諮詢議會之成立》,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年。
14. 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台北:史博館,1995
15.洪寶昆編:《現代詩選第一集》,詩文之友社,1967年。
16.陳東原:《中國教育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17.陳慈玉著:《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發行,1999
年。
18.國家圖書館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年。
19.程大學主編,呂建孟等撰稿:《西螺鎮志》,西螺鎮:西螺鎮公所,2000年。
20.游鑑明:《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年。
21.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988
年。
22.惲辛如《民國書畫家彙傳》,台北:商務,1996年。
23.葉榮鐘《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臺北:晨星出版社,2000年。
24.鄭牧心:《臺灣議會政治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25.劉雅文編:《雲林縣鎮西國民小學創校百周年特刊》,斗六:鎮西國小,1998年。
26.賴子清纂修《嘉義縣志人物志》,嘉義:嘉義縣政府,1976年6月原刊,臺北:
成文出版社1983年。
27.賴子清、張李德和:《嘉義縣志.學藝志》,嘉義:嘉義縣政府,1976年2月原刊,
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4月印行。
28.盧嘉興著、呂興昌編校《台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台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
29.盧德嘉:《鳳山縣釆訪冊》,台北市 : 大通,,1987
30.蘇子建編:《塹城詩薈》(上冊),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年。
31.龔顯宗:《台學文學家列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3月。
32.雲林縣文獻會編:《雲林縣志稿》,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60年。
33.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編:《創立滿三十年記念誌》,臺北:昭和三年。
34.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嘉義市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7年。
35.臺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36.臺灣總督府學務課編:《臺灣教育通志稿》,臺北:明治30年。
37.臺灣省議會編:《臺灣省議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專刊》,臺中:臺灣省議會,1996年。
3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設施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55年。
四、 學位論文
1.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2.吳品賢〈日治時期臺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3.李進發:〈日治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1992年。
4.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歌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
5.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台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
政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6.游明鑑:〈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95年。
7.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6年。
8.趙榮南:〈日治時間台灣女性東洋畫之女性特質論述〉,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論,2002年1月。
9.薛立敏:〈臺灣地區女性參政問題之研究〉,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1973年 。
10.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系碩士論文,2007年。
五、 期刊論文
1.王耀庭:〈日據時代台灣的傳統書畫〉,《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市立美術
館,1990年。
2.王秀雄:〈日據時代台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探釋〉,《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
3.王秀雄:〈自明鄭至光復前的台灣美術發展初探〉,《第一屆台灣本土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1994年12月,頁385-401。
4.中村義一:〈鹽月桃甫論-ある地方畫家の運命〉,《宮崎縣地方史研究紀要》,
10(1983),頁111-124。
5.江寶釵:〈台灣漢詩言說現地的建築與離散〉,《國文學誌》,第八期,2004年6月,頁
2-16。
6.江寶釵 <走過的痕跡─嘉義地區文學的採集、調查、整理與研究概述> ,《漢學研究
通訊》總74期,2000年5月,頁188--195。
7.江寶釵<陪她人間走一回:我的張李德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校訊第十八期》,嘉
義:中正大學, 2001年
8.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頁264-283。
9.呂素麗<學者為其作傳.發掘特立獨行事蹟.日據時代漢學女詩人張李德和.現代婦運先
驅>,《中國時報》,1999年6月26日,第11版。
10.李秋蘭<試論羅山女史李德和之閒詠詩及其文藝成就> 《日治時間臺灣傳統文學》,
東海大學中文系,2002年4月13日,頁146—164。
11.林柏亭<日據時代嘉義地區畫家的活動>,《中國.現代.美術---兼論日韓現代美術》,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
12.林柏亭<日據時間嘉義地區東洋繪畫之發展與特色>,《藝術學》第13期,1995年3
月。
13.林玉山,〈藝道話滄桑〉,《台北風物》,三卷四期。
14.陳慈玉:〈婚姻與家族勢力:日治時期基隆顏家的婚姻圈〉,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
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
190-202。
15.陳重光:〈億先父陳澄波先生〉,《二二八關懷雜誌》,第二期,1997年7月8日。
16.莊永明<「羅山女史」張李德和>,《精湛》26期,1995年9月,頁91—93。
17.符寒竹<女詩人張李德和>《嘉義文獻》第六期 ,嘉義縣政府出版,1975年12月,
頁17--20。
18.梁雙蓮:〈臺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現況與發展〉,《女性知識份子與臺灣發展》,臺北:
聯經,1989年。
19. 張俐璇:〈重層的視線─析論陳進與張李德和的台、府展東洋畫〉,《台灣文學評論》第10卷第3期,2010年7月15日,頁63。
20.黃嬰 <一代女史─張李德和事蹟> 《嘉義市文獻》第10期 嘉義市政府出版,1994
年,頁1-5。
21.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
年9月,頁43--88。
22.黃美娥:〈台灣古典文學史概說〉,《台北文縣》直字第151期 2005年3月,頁
215-269。
23.黃義森整理:〈常見蘭花習性簡介〉台北:台北市蘭藝協會,第一期。
24.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漢詩初探〉,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9卷3
期,2003年9月,頁74-85。
25.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政治詩詞小論〉,中國語文,2004年12月,頁
48-53。
26.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詞作探珠〉,國文天地,21卷7期,2005年12月,頁
107-111。
27.賴明珠<才情與認知的落差─論張李德和的才德觀與繪畫創作觀>,《藝術家》第41
卷第4期,1995年10月1日,頁330--340。
28.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十卷三期,1959年9月。
29.賴柏周編:〈嘉義縣詩社沿革〉,《嘉義文獻‧嘉義縣詩苑》,1972年5月,頁3-11。
30.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