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淑美 |
---|---|
論文名稱: |
高明易學及其易教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7 |
中文關鍵詞: | 高明 、易學 、易教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0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高明易學及其易教研究》為題,旨在探討已故國學大師高明先生(1909-1992)民國三十八年(1949)到臺灣之後,一心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育才無數,傳承學術,絃歌不息,厥功甚偉。
高明先生在師大國文系所中,講授《易經》多年,並有多種易學論文發表,且多次指導碩博士研究生,完成易學論文,是臺灣易學教育的重要推手,可以視為大陸學者來臺的第一代易學導師。
筆者亟欲從高明先生之易學研究出發,將以其易學著作為主軸,並整理及學術文化之重要論點,綜觀上溯探源其師承章黃學派、並下探其在臺灣學術界指導的易學門人弟子的學術論文,以梳理高明先生的易教學術傳承及其對臺灣易教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核心書目
(一)高明仲華夫子專著(按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高明:《詩歌概論》,《康樂月刊》,民國43年(1954)。
2.高明:《中國文學》,台北復興書局,民國45年(1956)。
3.高明:《初中國文》,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4-45年(1955-1956)。
4.高明主編:《中華文彙》,中華叢書委員會,民國46-87年。
5.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1975)。
6.高明:《曾子十二篇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1975)。
7.高明:《禮學新探》,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6年(1977)。
8.高明等編著:《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傳記》,正中書局,民國66年(1977)。
9.高明:《高明孔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0.高明:《高明論學雜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1.高明:《高明經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2.高明:《高明小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3.高明:《高明文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4.高明:《高明傳記文輯》,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5.高明:《高明文輯》,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6.高明主編:《群經述要》,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1979)。
17.高明總編輯:《中華文化百科全書》,中華文化基金會,民國71年(1982)。
18.高明:《先秦漢魏易例述評》,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2年(1983)。
19.高明等著:《儒家思想與中華文化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1983)。
20.高明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1983)。
21.閻振興, 高明總監修:《當代國語大辭典》,百科文化,民國73年(1984)。
22.高明編:《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論集》,國立編譯館,民國76年(1987)。
23.高明:《憂患意識的體認》,師範大學出版,文津出版社印行,民國76年(1987)。
24.閻振興、高明總監修《中文百科大辭典》,百科文化,民國76年(1987)。
25.高明:《中華文化問題之探索》正中書局,民國76年(1987)。
26.高明:《孟子》,正中書局,民國78年(1989)。
27.高明:《群經述要》,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8年(1989)。
(二)、高明仲華夫子期刊論文(按刊出時間順序排列)
1.高明:〈中國修辭學研究〉,《中國語文》,1:1-2:6,1952年4月-1953年7月,38頁。
2.高明:〈「中國人」與「現代化」〉,《反攻》63,1952年7月,頁3-4。
3.高明:〈論文學鑑賞的方法〉《幼獅月刊》1:2,1953年2月,頁26-29。
4.高明:〈中國的詩〉,《中國文化論集》1-2,1953年3月,頁12 -25。
5.高明:〈怎樣研讀文藝的書籍〉,《幼獅月刊》1:9,1953年9月,頁12-13 。
6.高明:〈甚麼是短篇小說〉,《自由青年》9:4/5,1953年8月,頁3-4。
7.高明:〈詩歌的格律〉,《人文學刊》2:1,1953年11月,頁15-16。
8.高明:〈論當前小說的創作方法〉,《文藝創作》33,1954年1月,頁18-23。
9.高明:〈論文學鑑賞的修養〉,《幼獅月刊》2:1,1954年1月,頁21-23。
10.高明:〈中國文學的價值及其研究法〉,《文藝月報》5,1954年5月,頁1-4。
(本文同時在《科學教育與方法》,1955年3月,頁1-11出現。)
11.高明:〈新文藝的新生命〉,《中央日報》,1954年9月26日,頁3。
12.高明:〈中國文字的演變〉,《三民主義半月刊》36,1954年10月,頁5-8。
13.高明:〈原禮〉,《政治論集》1,1954年11月,頁1-9。
14.高明:〈四十三年度中國語文的研究〉,《教育與文化》6:4,1955年1月,頁11-12。
15.高明:〈論詩歌題材的選擇〉,《文藝創作》50,1955年6月,頁112-114。
16.高明:〈論詩歌的表現節奏〉,《文藝月報》2:7,1955年7月,頁1-4 。
17.高明:〈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評介〉,《學術季刊》4:1,1955年9月,頁117-118。
18.高明:〈大學明辨〉,《九十文集》2,1955年10月, 頁410-445。
19.高明:〈詩與靈感〉,《大學生活》1:8,1955年12月,頁11-13。
20.高明:〈論共匪的文字改革〉,《教育與文化》10:5,1955年12月,頁9-10。
21.高明:〈國文教育之我見〉,《教育與文化》11:1,1956年2月,頁18-19。
22.高明:〈中華文彙弁言及凡例〉,《教育與文化》12:4,1956年6月,頁18-20。
23.高明:〈國文第一〉,《自由青年》16:2,1956年7月,頁3-4。
24.高明:〈子夏學案〉,《中國學術史論集》1,1956年10月,頁1-31。
25.高明:〈〈中國文化東漸研究〉序〉,《教育與文化》14:9,1956年12月,頁27。
26.高明:〈論王制本文及鄭注孔疏之疏謬〉,《政大卅文集》,1957年5月,頁315-326。
27.高明:〈孔子與少正卯〉,《自由青年》18:7,1957年10月,頁4-5
28.高明:〈紀昀〉,《中國文學史論集》4,1958年4月,頁1095-1110。
29.高明:〈中華文學特質〉,《中國一周》449,1958年12月,頁4。
30.高明:〈詩歌與節奏〉,《學粹》1:1,1958年12月,頁15-17。
31.高明:〈大學辨〉,《師大學報》4,1959年6月,頁19-36。
32.高明:〈評介李升如〈旭日〉〉,《中國一周》492,1959年9月,頁22。
33.高明:〈五十年來之易學〉,《中國一周》558,1961年1月,頁15-23。
34.高明:〈中國文學研究法〉,《大學生活》7:2,1961年6月,頁23-28,32。
35.高明:〈禮記王制及其注疏摘謬〉《聯合書院學報》1,1962年6月,頁1-12。
36.高明:〈鄭玄學案〉,《香港大學論文集》1,1964年,頁21-64。
37.高明:〈孔子之禮論〉,《孔孟月刊》3:1,1964年9月,頁1-6。
38.高明:〈論語中的樂教〉,《孔孟月刊》3:3,1964年11月,頁31-34。
39.高明:〈嘉吉元年本韻鏡跋〉,《學粹》7:3,1965年4月,頁33-37。
40.高明:〈談中國文學的形式美〉,《文風》7,1965年6月,頁9-12。
(本文同時在《新亞中文系年刊》2,1965年6月,頁11-25出現。)
41.高明:〈談大學生的國文程度〉,《中華日報》,1965年8月13日,頁2。
42.高明:〈論語中之書教〉,《孔孟月刊》4:1,1965年9月,頁1-5。
43.高明:〈「王 (瀣 )冬飲先生遺稿」〉,《華岡學報》2,1965年12月,頁345-347。
44.高明:〈學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孔孟月刊》5:1-4,1966年9月-12月,共12頁。
45.高明:〈二十世紀之人文科學:文學〉,《二十世紀之人文科學(文學)》10,1966
年10月,頁1-22。
46.高明:〈論二十世紀的文學〉,《幼獅學誌》,5:2,1966年12月,頁1-17。
47.高明:〈中國板本學發凡〉,《政大學報》14,1966年12月,頁1-20。
48.高明:〈中庸辨〉,《聯合書院學報》;2,1967年6月,頁1-55。
49.高明:〈雕版發明之中國書本〉,《書目季刊》1:4,1967年6月,頁17-28。
50.高明:〈嘉吉元年本韻鏡跋〉,《南洋大學學報》1,1967年,頁1-14。
51.高明:〈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對佛法的融合〉,《新天地》6:11,1968年1月,頁7-11。(本文同時在《獅子吼》7:2,1968年2月,頁11-15;以及《慧炬》59,1968年3月,頁5-12出現)。
52.高明:〈中華文化復興之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1968年4月,頁15-16。
53.高明:〈易象探原〉,《孔孟學報》15,1968年4月,頁1-31。
54.高明:〈梁容若〈中國文化東漸研究〉序〉,《書和人》94,1968年10月,頁2。
55.高明:〈孝經註釋序〉,《中華日報》,1968年10月31日,頁11。
56.高明:〈治聲韻學應具有的一些基本觀念〉,《廣文月刊》1:1,1968年11月,頁9-22。
57.高明:〈許慎生平行跡考〉,《政大學報》18,1968年12月,頁1-27。
58.高明:〈中國文學的形式美〉,《文風》14,1969年1月,頁8-14。
(本文同時在《學粹》15:2,1973年,頁6-7出現。)
59.高明:〈反切以前中國字的標音法〉,《中華學苑》4,1969年7月,頁1-10。
60.高明:〈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孟學報》18,1969年9月,頁1-24。
61.高明:〈郭故校長秉文先生行狀〉,《中央日報》,1969年9月14日,頁9。
(本文同時在《教育與文化》384,1969年11月,頁4-5;以及《江蘇文獻》5,1978年02,頁43-45出現。)
62.高明:〈等韻研究導言〉,《文海》16,1970年1月,頁4-5。
63.高明:〈韻鏡研究〉,《中華學苑》5,1970年1月,頁1-40。
64.高明:〈中國文學的研究〉,《文藝復興》1,1970年1月,頁28-30。
65.高明:〈孔子倫理學說的基本精神〉,《孔孟學報》19,1970年4月,頁15-36。
66.高明:〈中國文學的特色〉,《文海》17,1970年5月,頁4-6。
67.高明:〈對說文解字之新評價〉,《人文學報》1,1970年9月,頁1-14。
68.高明:〈黃輯李登聲類跋〉,《中央圖書館館刊》3:3/4,1970年10月,頁8-17。
(本文同時在《中華學苑》7,1971年3月,頁1-19出現。)
69.高明:〈談詩歌〉,《文海》18,1970年12月,頁4-8。
70.高明:〈等韻研究之一 --通志七音略研究〉,《國科會報告》,1970年。
71.高明:〈反切起源論〉,《文教論叢》,1971年1月,頁153-169。
72.高明:〈鄭樵與通志七音略〉,《包遵彭文集》,1971年2月,頁89-97。
73.高明:〈中國文學研究法〉,《文海》19,1971年5月,頁4-7。
74.高明:〈四聲等子之研究〉,《中華學苑》8,1971年9月,頁1-39。
75.高明:〈珠湖文錄:羅振玉傳〉,《中華學苑》8,1971年9月,頁191-198。
76.高明:〈孔子的春秋教〉,《孔孟學報》22,1971年9月,頁1-11。
77.高明:〈羅振玉〉,《文化研究》,1971年10月,頁202-216。
78.高明:〈我所遇到的「高明」〉,《聯合報民國》,1971年11月8日,頁9。
79.高明:〈方祖燊「陶潛詩箋註校證論評」序〉,《書和人》176,1971年12月11日,頁1-6。
80.高明:〈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研究〉,《南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72年,頁1-18。
81.高明:〈複音詞聲義闡微序〉,《中原文獻》4:1,1972年1月,頁4-5。
(本文同時在《中華學苑》9,1972年3月,頁83-187出現。)
82.高明:〈談中國學的研究〉,《中華學苑》9,1972年3月,頁1-7。
83.高明:〈劉百閔著〈經學通論〉〉,《華學月報》3,1972年3月,頁12-15。
84.高明:〈珠湖文錄:正中本昭明文選序〉,《中華學苑》9,1972年3月,頁183-187。
85.高明:〈談中國學的研究〉,《師院文萃》8,1972年6月,頁2-5。
(本文同時在《華學月報》6,1972年6月,頁1-5出現。)
86.高明:〈中國的人文精神〉,《師院文萃》8,1972年6月,頁9-12。
87.高明:〈漫談中西詩歌的格律〉,《中央月刊》4:9,1972年7月,頁135-139。
88.高明:〈孔學管窺自序〉,《學粹》14:5,1972年8月,頁15。
89.高明:〈珠湖文錄:大學正解序〉,《中華文苑》10,1972年9月,頁229-233。
90.高明:〈說文叢刊錄〉,《中華學苑》10,1972年9月,頁229-233。
91.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自序〉,《中華學苑》11,1973年3月,頁1-13。
92.高明:〈中華學術的體系〉,《孔孟月刊》11:12,1973年8月,頁22-31。
(本文同時在《中華學苑》12,1973年9月,頁1-18;以及《華學月刊》22,1973年10月,頁5-14出現。)
93.高明:〈孔孟倫理學說析論〉,《孔孟學報》26,1973年9月,頁1-32。
94.高明:〈研究中國文學要先破除成見〉,《中央月刊》5:11,1973年9月,頁112-115。
95.高明:〈爾雅辨例〉,《中華學苑》13,1974年3月,頁1-44。
96.高明:〈孔子的文學觀〉,《孔孟學報》27,1974年4月,頁49-68。
97.高明:〈孔子與經學〉,《孔孟月刊》12:12,1974年8月,頁36-40。
98.高明:〈爾雅之作者及其撰作之時代〉,《中華學苑》14,1974年9月,頁11-30。
99.高明:〈從卜筮裏所見古代中國人的人理思想〉,《中華學苑》15,1975年3月,頁1-36。
100.高明:〈說文解字傳本考〉,《東海學報》16,1975年6月,頁1-18。
101.高明、蘇雪林:〈民族文藝叢談〉,《中央月刊》7:10,1975年8月,頁40-53。
102.高明:〈中國修辭學研究〉,《中國語文》37:2-5,1975年8-11月,30頁。
103.高明:〈許慎之六書說〉,《中華學苑》17,1976年3月,頁33-68。
104.高明:〈蔣總統哲學思想與中華民族的道統〉,《中國與日本》186,1976年4月,頁34-40。
105.高明:〈論說文解字之編次〉,《人文學報》5,1976年5月,頁187-213。
106.高明:〈洪順隆譯「唐代的詩人們」序〉,《幼獅文藝》43:6,1976年6月,頁95。
107.高明:〈中華民國立國的精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7,1976年7月,頁46-49。
108.高明:〈壽陳百年先生〉,《孔孟月刊》14:12,1976年8月,頁4-6。
(本文同時在《中央日報》,1976年8月19日,頁10出現)。
109.高明:〈「中文工具書指引」序〉,《書和人》294,1976年8月21日,頁1-2。
110.高明:〈孔子政治思想綜論〉,《孔孟學報》32,1976年9月,頁13-34。
111.高明:〈孔子之論「道」〉,《孔孟月刊》15:3,1976年11月,頁31-37。
112.高明:〈悼水公白教授〉,《臺灣教育》311,1976年11月,頁47-49。
113.高明:〈漢學的名義和範疇〉,《幼獅學誌》13:1,1976年11月,頁1-7。
114.高明:〈創作文藝與認識時代〉,《中央月刊》9:3,1977年1月,頁95-103。
115.高明:〈水心(公白)教授行述〉,《江蘇文獻》1,1977年2月,頁43-44。
116.高明:〈中華民國立國的精神〉,《青年戰士報》10,1977年3月26-29日,頁10。
117.高明:〈孔子政治思想綜論(1-9)〉,《青年戰士報》,1977年4月13-16,18-22日,頁10。
118.高明:〈說文解字傳本續考〉,《東海學報》18,1977年6月,頁1-24。
119.高明:〈中華文化向海洋上的拓展〉,《鵝湖》3:1,1977年7月,頁2-8。
120.高明:〈國學的研究法〉,《孔孟月刊》15:12,1977年8月,頁31-36。
121.高明:〈婺源潘石禪先生重規七十壽序〉,《華學月刊》69,1977年9月,頁43。
122.高明:〈論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與國際音標的演進〉,《華岡文科學報》11,
1978年1月,頁315-345。
123.高明:〈中國文學理論的整理與創建〉,《幼獅文藝》47:2,1978年2月,頁4-7。
124.高明:〈文藝與道德〉,《文學思潮》1,1978年4月,頁108-111。
125.高明:〈創作文藝與認識現代〉,《文學論集》,1978年7月,頁543-553。
126.高明:〈詩與靈感〉,《文學思潮》3,1979年1月,頁189-193。
127.高明:〈字書與康熙字典〉,《中央日報》,1979年3月7日,頁11。
(本文同時在《江蘇文獻》10,1979年5月,頁72-75出現)。
128.高明:〈字書與新修康熙字典〉,《華文世界》16,1979年5月,頁16-20。
129.高明:〈胡玄明著「中國文學與越李朝文學之研究」序〉,《菩提樹》320,1979
年7月,頁9。
130.高明:〈李鴻儒修「世界李氏宗譜第三輯序」〉,《建設》28:2,1979年7月,
頁40。(本文同時在《中央日報》,1979年7月2日,頁10;以及《江蘇文物》3:2/3,1979
年9月,頁56出現。)
131.高明:〈中華文化之永恆價值〉,《孔孟學報》38,1979年9月,頁23-33。
(本文同時在《實踐》676,1979年10月,頁12-17;以及《國魂》409,1979年12月,頁25-30出現。)
132.高明:〈群經述要引言〉,《群經述要》,1979年10月,頁1-11。
133.高明:〈張文彬著「高郵王氏父子學記」序〉,《文藝復興》,1979年10月,頁18-20。
134.高明:〈中古聲類娘泥不當併士俟不當分說〉,《木鐸》8,1979年12月,頁29-33。
135.高明:〈一生離不開文化〉,(張堂錡《生命風景》,臺北:文史哲出版,卷六,傾聽他們的聲音),1990年11月22日,頁300-303。
二、相關參考書目
(一)易學古籍著述(依朝代先後排序)
1.魏.王弼:《周易略例》,《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出版。
2.魏.王弼、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臺灣:臺灣中華書局,1985 年3 月5版。
3.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4.唐.孔穎達:《五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5.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
6.唐.李鼎祚集解,清.李道平纂疏:《周易集解纂疏》,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5 月。
7.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與通書》,臺北:自由出版社,1990年。
8.北宋.歐陽修:《易童子問》,《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1冊),》臺北:成文
出版社,1976年。
9.北宋.張載:《橫渠易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69
年;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10.北宋.張載:《張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初版。
11.北宋.程頤撰,南宋.朱熹撰:《易程傳》、《易本義》,臺北:莊嚴出版社,
1984年。
12.北宋.程頤撰:《易程傳》,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11月。
13.北宋.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14.南宋.朱熹:《易學啟蒙》,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15.南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1月。
16.南宋.朱震:《漢上易傳.周易卦圖.周說叢說》,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17.南宋.楊萬里:《誠齋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8.南宋.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
19.南宋.俞琰:《周易集說》(《俞氏易集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臺北:
成文出版社,1976年。
20.南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補:《增補鄭氏周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南宋.王宗傳:《童溪王先生易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22.元.吳澄:《易纂言》,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
23.元.董真卿:《周易會通》,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24.明.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臺北:惠文出版社,1995年7月二版。
25.清.毛奇齡著:《春秋占筮書》,易學叢書續編,臺灣:廣文書局,1974 年9
月初版。
26.清.朱駿聲著:《六十四卦經解》,北京:中華書局,1953 年6月1版。
27.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年6月。
28.清.陳夢雷:《周易淺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9.清.張惠言:《張惠言易學十書》,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30.清.張惠言:《易義別錄》,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0年。
31.清.焦循:《雕菰樓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8月3版。
32.清.焦循:《仲軒易義解詁》,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手鈔本。
33.清.端木國瑚:《周易指》、《周易圖》、《易斷辭》、《周易上下經》,《四庫未收
書輯刊》第6輯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000年,據道光刻本影
印出版。
34.清.黃以周:《十翼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5.清.黃以周:《周易故訓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6.清.黃以周:《周易注疏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易學現代著述(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于省吾:《易經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3版。
2.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9月。
3.牟宗三:《周易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4.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9月初版。
5.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6.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
7.任俊華:《易學與儒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3年。
8.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
9.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大中研所博士論文,1991年。
10.江弘毅:《周易津梁》,臺北:文笙書局,1996年初版。
11.江弘毅:《邵雍皇極經世史表》,臺北:文笙書局,2001年初版。
12.江弘毅:《易經衍說》,臺北:文笙書局,2001年初版。
13.江弘毅:《易經語錄》,臺北:文笙書局,2002年3月初版。
14.江弘毅:《周易占斷》,臺北:文笙書局,2002年3月初版。
15.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16.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臺中:瑞成書局,2006年8月一版。
17.江弘遠:《易道與心靈的對話》,臺中:瑞成書局,2007年4月3日。
18.江弘遠:《易經數碼顯象館》,臺中:瑞成書局,2007年7月15日。
19.李申:《周易與易圖》,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
20.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21.李周龍:《易學窺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22.李周龍:《易學拾遺》,臺灣:文津出版社,1992 年3 月初版。
23.李鏡池,曹礎基整理:《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1版。
24.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7 月一版2 刷。
25.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26.林尹:《周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出版社,1982年。
27.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28.林政華:《易學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29.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30.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31.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32.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33.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34.胡自逢:《五經治要》,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4月。
35.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評述》,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2月。
36.胡自逢:《易學識小》,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
37.胡樸安:《周易古史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38.杭辛齋:《學易筆談》,收入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7冊,臺北:成
文出版社,1976年。
39.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0.高亨:《周易古經通說》,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41.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
42.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43.高懷民:《兩漢易學史》,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1970年12月初版。
44.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東吳大學出版,1975年6月初版。
45.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46.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高懷民出版,1994年12月初版。
47.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48.徐志銳:《周易新譯》,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49.徐芹庭:《易來氏學》,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1969年。
50.徐芹庭:《漢易闡微》,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
51.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1997年。
52.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
53.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54.徐芹庭:《周易異文考》,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55.徐芹庭、南懷瑾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980年
(五版)。
56.徐芹庭:《魏晉七家易學之研究》,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7.徐芹庭:《周易口訣義疏證》,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58.徐芹庭:《周易陸氏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59.徐芹庭:《周易舉正評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60.徐芹庭:《易經深入》,桃園:普賢出版社,1991年。
61.徐芹庭:《易經詳解》,桃園:普賢出版社,1991年;臺北:三民書局,1994
年。
62.徐芹庭:《易學源流》(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
63.徐芹庭:《易圖源流》(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4月。
64.徐芹庭:《易經的預言》,桃園:聖環圖書公司,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65.徐芹庭:《細說易經》,桃園:聖環圖書(一版),1996年。北京:中國書店,
1999年第一版。聖環圖書出版(修訂一版),2005年。
66.徐芹庭:《細說易經六十四卦》,桃園:聖環圖書(一版),1996年;北京:中
國書店,1999年(第一版)。
67.徐芹庭:《易經與密宗》,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7年。
68.徐芹庭:《易經擇日學》,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7年。
69.徐芹庭:《虞氏易闡微》,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補助出版,1998年。
70.徐芹庭:《易經中英文述解I-ching Interpret by Chinese and English》,桃園:聖環
圖書公司;臺北:麗宏圖書公司,2002年。
71.徐芹庭:《由易經看兩岸》,聖環圖書出版(一版),2005年。
72.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史學》,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第1版),
2008年。
73.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74.孫劍秋:《融通以達變:論錢穆先生對〈易傳〉的詮釋》,臺北:錢穆故居,2003年。
75.孫劍秋:《易學新論》,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初版),2007年。
76.孫劍秋:《點校本清儒黃宗炎易學著作合輯》,清.黃宗炎撰,孫劍秋點校,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初版),2007年。
77.孫劍秋:《易、春秋與儒學思想研究論集》,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初版),2007年。
78.黃力生編:《讀經問題》,臺北:中國政治書刊出版合作社,1953年3月。
79.黃本英:《易經科學》,臺北:集文出版社,1980年。
80.黃尚信編著:《周易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12月初版。
81.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花木蘭文化(初版),2007年。
82.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83.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6年。
84.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初版),2007年。
85.黃壽祺、張善文:《周易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86.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附朱熹周易本義》,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初版。
87.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88.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89.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碩士論文,1988年,1989年國科會乙種獎助。
90.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博士論文,1995年,1996年國科會甲種獎助。
91.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2004
年(二版)、2006年(三版)。
92.陳立夫主編:《易學應用之研究》(1、2、3輯),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
年6月、1982年6月、1985年11月。
93.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94.張善文編著:《周易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12 月初版。
95.程石泉:《易學新探》,臺北:文行出版社,1979年。
96.曾春海:《朱熹易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
97.傅舉有、陳松長編:《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8月。
98.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99.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0.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101.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102.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103.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104.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喜馬拉雅研究基金會」出版(初版),
2002年2月初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2004年。
105.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6.賴師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107.賴師貴三:《群經學》,祐生研究基金會,1992年1月。
108.賴師貴三:《焦循年譜新編》,里仁書局,1994年3月。
109.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110.賴師貴三:《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里仁書局,1999
年8月。
111.賴師貴三:《江都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寫本鈔釋》,中研院文哲所「清代乾
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9年8月。
112.賴師貴三主編:《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文集》,臺北:里
仁書局,2001年4月8日初版。
113.賴師貴三:《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10日初版。
114.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1日
初版。
115.劉瀚平:《周易闡真導論》,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1月1
日。
116.劉瀚平:《易經與命理術數》,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1月
初版。
117.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2月初版。
118.劉瀚平:《易經也解風情》,臺北:希代出版公司,1995年9月。
119.劉瀚平:《生活易經》,臺北:希代出版公司,1995年12月。
120.劉瀚平:《話解易經》,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初版),1991年。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5月。
121.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122.錢基博撰:《周易解題及其讀法》,臺灣商務,1965年。
123.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4年。
124.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25.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26.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三)高明學統之易學博士論文(依時間先後為序)
1.胡自逢:《周易鄭氏學》,指導教授:程發軔、林尹、高明,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66年。
2.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考佚》,指導教授:林尹、高明,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72年。
3.劉遠智:《易數研究》,指導教授:胡自逢,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7年。
4.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88年。
5.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疏證》,指導教授:胡自逢,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91年。
6.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92年。
7.林文彬:《船山易學研究》,指導教授:胡自逢,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4年。
8.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4年。
9.周甘逢:《周易教育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胡自逢、陳迺臣,高雄師大教育研
究所1995年。
10.郭世清:《邵雍先天易經世演用之研究-以中國歷代政權興替之戰爭為例》,
指導教授:孫劍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6年。
11.陳明彪:《牟宗三的漢代易學觀述評》,指導教授:賴師貴三、王財貴,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12.陳伯适:《惠棟易學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06年。
(四)高明學統之易學碩士論文(依時間先後為序)
1.王忠林:《周易正義引書考》,指導教授:高明,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58年。
2.侯秋東:《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指導教授:高明,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71年。
3.戴嫣兒:《周易繫辭傳集釋(宋代)》,指導教授:胡自逢,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79年。
4.徐正桂:《王韓易注及朱子本義之比較研究》,指導教授:徐芹庭,高雄師大國
文研究所1982年。
5.游志誠:《周易之文學觀》,指導教授:胡自逢,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1983年。
6.江弘毅:《朱子(文公)易學研究》指導教授:胡自逢,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5年。
7.朱介國:《易卦六爻指例(易卦六爻取項指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
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5年。
8.楊陽光:《易經憂患意識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6
年。
9.謝綉治:《周易憂患九卦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
1986年。
10.南基守:《易經卦象初探》,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6年。
11.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8年。
12.孫劍秋:《顧炎武經學之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88
年。
13.黃忠天:《楊萬里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1988
年。
14.張貞海:《周易文學性質之探索》,指導教授:黃慶萱,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1988年。
15.賴師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
所1990年。
16.王汝華:《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
所1991年。
17.江婉玲:《易緯釋易考》,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1年。
18.吳曉青:《王弼言意之辨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曾春海,政治大學中文研
究所1992年。
19.李相碩:《易經傳憂患意識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文化大學哲學研究
所1992年。
20.張朝南:《周義本易與朱子語類易論比較》,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
文研究所1993年。
21.賴美惠:《彖傳時義研究》,指導教授:呂凱,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1993年。
22.林麗雯:《李光史事易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5
年。
23.許維萍:《歷代論辨太極圖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東吳大學中文研究
所1995年。
24.歐惠文:《易理哲學闡微》,指導教授:徐芹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1996年。
25.林秀菱:《古易音訓疏證》,指導教授:徐芹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1998年。
26.戴妙全:《周易美學觀探微》,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9
年。
28.唐玉珍:《左傳、國語引易考釋》,指導教授:賴貴三,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
2000年。
29.劉馨潔:《易傳陰陽思想之研究》,指導教授:賴貴三,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
2000年。
30.廖伯娥:《馬王堆帛書易之義校釋與思想研究》(又名:帛書周易〈易之義〉
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2000年。
31.郭世清:《易經哲學之現代意義:以對軍事倫理啟發價值為例》,指導教授:
孫劍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0年。
32.周古陽:《王龍溪的心學與易學》,指導教授:徐芹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
2000年。
33.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指導教授:江弘毅,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2001
年。
34.陳明彪:《王龍溪心學易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王財貴,臺灣師大國文
研究所2002年。
35.顏榮發:《周易象傳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
碩士班2002年。
36.顏婉玲:《周易心理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賴貴三,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暑
期班2002年。
37.鄭雅竹:《李光地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2003年。
38.張耀龍:《杭辛齋易學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03年。
39.李梅鳳:《李光地周易折中案語研究》,指導教授:游志誠,彰化師大國文研
究所2003年。
40.李鴻儒:《周易爻變思想研究》,指導教授:孫劍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2003
年。
41.陳志仁:《論周易師卦中的軍事謀略思維》,指導教授:孫劍秋,政治作戰學
校政治研究所2003年。
42.楊恕人:《易經哲學與孫子兵法之研究》,指導教授:孫劍秋,淡江大學國際
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4年。
43.何淑蘋:《屈大均翁山易外研究》,指導教授:孫劍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4年。
44.呂文智:《唐宗海醫易通說思想研究》,指導教授:孫劍秋,東吳大學中國文
學系2004年。
45.許力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研究》,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4年。
46.文蜀陵:《清儒紀大奎及其「觀易外編」初探》,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4年。
47.林琬茹:《端木國瑚「周易指」詮例發微》,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4年。
48.陳韋銓:《金士升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
研究所2005年。
49.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
文教學碩士班2005年。
50.趙憶祺:《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指
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年。
51.施泳忠:《來知德義理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暨南國際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2006年。
52.賴惠姍:《唐君毅之易學研究》,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2006年。
53.項世勳:《清儒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研究》,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54.蕭品秀:《李時珍「本草綱目」象數易學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胡瀚平,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年。
55.陳怡靜:《周易管理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胡瀚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2007年。
56.游佳樺:《俞樾曲園易學研究》,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7年。
(五)其他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2.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3.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修訂8版;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牟宗三先生全集.2》,2003年4月。
4.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5.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8刷。
6.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4月。
7.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8.林慶彰主編,李光筠、張廣慶、陳恆嵩、劉昭明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12月。
9.林慶彰主編,汪嘉玲、侯美珍、張惠淑、游均晶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5月。
10.林慶彰、陳恆嵩主編,何淑蘋、李盈萱、翁敏修、劉帥青編輯:《經學研究論
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4月。
11.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1950-200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年5月。
12.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究所,2003年。
13.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14.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5.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16.孫劍秋:《顧炎武經學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初版),
1992年。
17.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9月。
18.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臺北:國立編譯
館編輯,正中書局印行,1972年5月。
19.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20.賴師貴三:《潁川堂賴氏歷代族譜考述》,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
(六)期刊、學報論文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余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1本第1分(1928年),頁29-46。後收入《古史辨》,第3冊,頁143-170。
2.朱伯崑:〈易學與中國傳統科技思維〉,《哲學雜誌》,第16期,1996年,頁5。
3.江弘毅:〈應用中語系「易經」之教學與應用〉,《國文天地》,第17卷12期(17:
12= 204)總數第204期,2002年5月,頁27-36。
4.江弘毅:〈易經與解惑〉,《中國語文》,第88卷2期(88:2= 524)總數第524
期,2001年2月,頁32-38。
5.江弘毅:〈易經與命理〉,《中國語文》,第88卷3期(88:3= 525)總數第525
期,2001年3月,頁30-35。
6.江弘毅:〈邵雍之易學思維簡介〉,《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
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4月8日初版,頁31-50。
7.江弘毅:〈邵雍之易學思維〉,《中國語文》,第90卷1期(90:1= 535)總數第
535期,2002年1月,頁29-34。
8.江弘遠:〈從相對概念談易老莊〉,《中臺學報》,12卷,頁111-130,2001年1
月。
9.江弘遠:〈易經生死與人際學〉,《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13卷,頁61-108,2002
年5月。
10.江弘遠:〈周易六十四卦「名」「象」「辭」新義〉,《中臺人文社會學報》,15
卷1期,頁1-39,2004年2月。
11.江弘遠:〈戰國秦漢之周易象數學概況〉,《中臺學報》,16卷2期,頁161-192,
2004年12月。
12.呂凱:〈繫辭上下傳釋卦爻考〉,《慶祝歐陽澤民(勛)先生七秩華誕人文社會
學科論文集》,1988年12月,頁201-226。
13.呂凱:〈從《周易略例》與《老子指略》看王弼的思想〉,《魏晉南北朝文學與
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8月,頁431-450。
14.李學勤:〈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
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20日初版,頁252。
15.周治華:〈針灸和相對論〉,《中華易學》,第10期,1980年12月,頁39-40。
16.屈萬里:〈周易卦爻辭成於周武王時考〉,《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頁7-28。
17.胡自逢:〈周易彖傳釋義〉,《慶祝高郵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臺灣師
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68年3月,頁1-58。
18.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舉隅〉,《慶祝瑞安林景伊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69年12月,頁77-100。
19.胡自逢:〈群經通義〉,《瑞安林景伊教授八十冥誕紀念論文集》,文史哲出版
社,1993年12月,頁77-204。
20.胡自逢:〈周易彖傳探賾〉,《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1994年5月,頁17-40。
21.胡自逢:〈易經與世界新秩序〉,《第十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易
經學會,1994年7月。
22.胡自逢:〈近代中國經學的發展〉,《近代中國文學與思想》,第1號,中央大
學中國文學系所,1995年6月,頁109-117。
23.胡自逢:〈由禮記以觀易禮之會通-從劉申叔先生周易與周禮相通考談起〉,
《第二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文化公司,1996年
3月,頁49-62。
24.胡自逢:〈周易經文研究〉,《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頁39-48。
25.胡適:〈古史討論的讀後感〉,《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1993年,第1冊,
頁194。
26.柳存仁:〈潘石禪先生紀念〉,《敦煌學第25輯-潘重規先生逝世週年紀念專
輯》,頁1-5,敦煌學會編輯,臺北,2004年。
27.姚榮松:〈林景伊先生的語言文字學〉,《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頁833-85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暨國文學系創系60週年紀
念」,臺灣師大國文系主辦,2006年4月8-9日。
28.徐芹庭:〈易學蠡測〉,《林景伊先生六十大壽紀念文集》,國立政治大學國文
研究所,1969年,頁1-65。
29.徐芹庭:〈民國以來象數與義理派之易學〉,《孔孟學報》,第40期,1980年,
頁261-315。
30.徐芹庭:〈易經導讀〉,《中華易學》創刊號-第4期,1980年3-6月,共19
頁。
31.徐芹庭:〈臺灣易學著作與易學家〉,《周易研究》,1993年第2期,總第16期,
頁24-32。
32.孫劍秋:〈由易經「生生之德」看西方之核武倫理〉,《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
6期,頁119-143,2000年5月。
33.孫劍秋:〈易經中的龍〉,《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頁39-54,2001年6
月。
34.孫劍秋:〈俞琰易學思想探微〉,《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頁339,
341-364,2001年9月。
34.孫劍秋:〈惠棟「易」學著作、特色及其貢獻述評〉,《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藝術類》,第16卷1期,頁55-78,2003年3月。
36.孫劍秋:〈中山先生「知難行易」說與「易經未濟卦」之互通〉,《國立國父紀
念館館刊》11卷,頁16-28,2003年5月。
37.孫劍秋:〈研讀「易經」的現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9卷12期(=228),
頁4-12,2004年5月。
38.孫劍秋:〈書評:《邵子先天易哲學》〉,《哲學與文化》,第31卷10期(=365),
頁185-187,2004年10月。
39.黃沛榮:〈近十年來海峽兩岸易學研究的比較〉,《周易研究》,1989年第一期。
40.黃忠天:〈周易與歷史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66期,1993年8月,頁72-90。
41.黃忠天:〈敦煌「周易王弼注」殘卷的學術背景與價值〉,《高雄工專學報》,
第25期,1995年12月,頁455-470。
42.黃忠天:〈談卦爻辭中的動物及其象徵意義〉,《中華學苑》,第52期,1999年
2月,頁75-95。
43.黃忠天:〈周易與上古史的關係〉,《高雄師大學報》,第11期,2000年4月,
頁55-76。
44.黃忠天:〈漫談歷代出土文物對易學研究的影響〉,《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
報》,第1期,2000年9月,頁157-177。
45.黃忠天:〈試論先秦卜筮之官地位的轉變〉,《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
第2期,2001年10月,頁39-48。
46.黃忠天:〈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重慶涪陵:「2002年世界易經大會」,
2002年12月16-20日。《文與哲》第3期,頁247-266,2003年12月。
47.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
藝術類》,第16期,頁201-218,2004年 6月。
48.黃忠天:〈彭作邦「周易史證」述要〉,《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17
期,頁159-172,2004年12月。
49.黃忠天:〈宋代史事派易學的道家色彩〉,《高雄道教學院學報》第2期,頁1-11,
2006年4月。
50.黃琪莉:〈帛書《周易》研究現況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卷4期,1995
年1月,頁95-117。
51.黃慶萱:〈經典中的經典,根源裏的根源-周易〉,《國文天地》,第14卷8期
(=164),頁7-11,1999年1月。
52.黃慶萱:〈「一陰一陽之謂道」析議〉,《鵝湖》,第29卷3期(=339),頁17-19,
2003年9月。
53.黃慶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析議〉,《中國學術年刊》,第
26期,頁1-8,2004年9月。
54.黃慶萱:〈故國文系高明教授學術〉,《師大校友》,第三三○期,頁33-39,2006年6月出版。
55.陳太羲:〈爻卦與數字觀〉,《中華易學》,創刊號,1980年3月,頁44-49。
56.陳冠甫:〈國家文學博士宗師─高郵高先生之生平與學術成就〉,《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2月初版,頁27-44。
57.張成秋:〈從仲華夫子的「易憂患意識」說起〉,《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紀念高明先生八秩晉六冥誕》,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頁245。
58.張政烺:〈易辨──近幾年根據考古材料探討周易問題的綜述〉,《中國哲學》,第14輯,1988年,頁1-15。
59.張夢機、鄭明娳:〈高山齊仰止,明月麗中天-高明教授訪問記〉,《幼獅月刊》,第四十八卷,第三期,1978年9月,頁66-71。
60.潘重規:〈一個嚴正的表示〉,《反攻》,第63期,1952年7月,頁21-22。
61.劉瀚平:〈周易教育思想探微-從蒙卦看啟蒙教育〉詳見《嘉義師院學報》,卷8,1994年11月,頁273-286。
62.劉瀚平:〈歐陽修文學作品中的-易經思想〉詳見《古典文學》,卷14,1997年5月,頁233-247。
63.劉瀚平:〈易學在西方〉詳見《國文學誌》,卷2,1998年6月,頁89-103。
64.劉瀚平:〈宋易佛學關係考〉詳見《國文學誌》,卷3,1999年6月,頁103-115。
65.賴師貴三:〈清代揚州通儒焦循《雕菰樓易學》述評〉,山東大學「第三屆
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頁1-30,1997年7月,大陸北京。
66.賴師貴三:〈《周易.同人卦》與火祭文化之聯想〉,第二屆易學與當代文
明研討會,1997年10月,大陸西安交通大學。
67.賴師貴三:〈符號與思維──由《周易》卦象反思文字意義的詮釋深度〉,
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頁169-180,1998年3月,臺灣師範大學。
68.賴師貴三:〈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一) 〉,《中國學術年刊》
第19期,頁1-42,1998年3月。
69.賴師貴三:〈焦循手批《尚書正義》釋文校案〉,《師大國文學報》第27期,
頁45-56,1998年6月。
70.賴師貴三:〈臺灣《周易》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韓國漢城淑明女大「第十八
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二十一世紀中國學的課題」發表的會議論文,頁
1-17,1998年8月21、22日。
71.賴師貴三:〈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二) 〉,《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頁1-32,1999年3月。
72.賴師貴三:〈許慎《說文解字》易理蠡探〉,《周易.左傳》國際學術研討
會(第一屆中國經學學術研討會),頁1-19,1999年5月,臺灣大學。
73.賴師貴三:〈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三) 〉,《中國學術年刊》
第21期,頁1-44,2000年3月。
74.賴師貴三:〈易學與孟學的融攝與會通──以清儒焦循《孟子正義》為中心
的討論〉,儒家思想學術研討會,頁1-22,2000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
75.賴師貴三:〈焦循《爾雅》釋易說述評〉,第五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
會,頁1-13,(會議論文集,頁233-245),2000年12月,臺中逢甲大學。
76.賴師貴三〈許慎《說文解字》引《易》補釋與《易》理蠡探〉,《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4月8日初版,頁87-130。
77.賴師貴三:〈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寫鈔本考釋〉,《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頁1-31,2001年5月。
78.賴師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30期,頁1-31,2001年6月。
79.賴師貴三:〈《周易‧文言傳》儒家思想析論〉,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
術研討會,頁1-18,2001年9月,臺北:孔廟明倫堂。
80.賴師貴三:〈乾嘉學者《易經》研究的貢獻與檢討〉,「清代乾嘉學者治經
貢獻」第二次學術研討會,頁1-23,2001年11月,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81.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1)--孔子與「周易」關係的歷史說明〉,《孔孟
月刊》40卷5期(=473),頁8-10,2002年1月。
82.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2)--「周易.乾.文言傳」「子曰」釋義〉,《孔
孟月刊》40卷6期(=474),頁6-10,2002年2月。
83.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3)--「周易.繫辭傳上」「子曰」詮釋及其現
代意義〉,《孔孟月刊》40卷7期(=475),頁4-8,2002年3月。
84.賴師貴三:〈焦循《孟子》學及其「以易注孟說」〉,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
會,頁1-28,2002年3月9日,高雄中山大學。
85.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4)--「周易.繫辭傳下」「子曰」詮釋及其現
代意義〉,《孔孟月刊》40卷8期(=476),頁16-19,2002年4月。
86.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5)--帛書「易傳.二參子問」「孔子曰」條理
簡釋〉,《孔孟月刊》40卷9期(=477),頁3-8,2002年5月。
87.賴師貴三:〈《易傳》與先秦諸子「神」思較論〉,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
先秦,頁1-21,2002年5月,臺北師範大學。
88.賴師貴三:〈紀大奎及其《雙桂堂易說》探析〉,《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
頁35-60,2002年6月。
89.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6)--帛書「易傳」中「繫辭」、「易之義」、「要」、
「繆和」與「昭力」綜合說明〉,《孔孟月刊》40卷10期(=478),頁6-8,2002
年6月。
90.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7)--帛書「易傳.易之義」「子曰」條理簡釋〉,
《孔孟月刊》40卷11期(=479),頁4-7,2002年7月。
91.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8)--帛書「易傳.要」「夫子曰」條理簡釋〉,
《孔孟月刊》40卷12期(=480),頁4-6,2002年8月。
92.賴師貴三:〈焦循《孟子正義》易學思想析論〉,海峽兩岸易學與中國哲學
學術研討會,頁1-22,2002年8月,青島:府新大廈,山東大學「易學與中
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主辦。
93.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9)--帛書「易傳.繆和」「先生」與「子曰」
分節簡釋〉,《孔孟月刊》41卷1期(=481),頁7-11,2002年9月。
94.賴師貴三:〈《易傳》與先秦諸子「神」思較論、焦循手批柳宗元文彙評〉,
漢文化資訊聯盟:第二屆漢文化資料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9月,澳門
文化中心。
95.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10)--帛書「易傳.昭力」「子曰」、「先生曰」
條理簡釋〉,《孔孟月刊》41卷2期(=482),頁4-7,2002年10月。
96.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11)--「周易.大象傳」「自然之道」與「人
文之德」義理條釋〉,《孔孟月刊》41卷3期(=483),頁3-7,2002年11月。
97.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12)--「周易.文言傳」道德義涵解析〉,《孔
孟月刊》41卷4期(=484),頁4-10,2002年12月。
98.賴師貴三:〈常州學者易經研究的成果與檢討〉,常州學者的經學研究,頁
1-17,2002年12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99.賴師貴三:〈周易大象傳的文化體系及其現代義涵〉,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
論壇,頁1-13,2002年12月,香港:浸會大學。
100.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1)--清儒焦循「孟子正義」與「易」學詮釋
觀點的綜合說明〉,《孔孟月刊》41卷5期(=485),頁3-10,2003年1月。
101.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2)--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一〉,《孔孟月刊》41卷6期(=486),頁10-13,2003年2月。
102.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3)--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二〉,《孔孟月刊》41卷7期(=487),頁5-9,2003年3月。
103.賴師貴三:〈清儒焦循「論語」、「孟子」與「易」學會通簡述〉,《孔孟月刊》
41卷8期(=488),頁3-5,2003年4月。
104.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4)--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三〉,《孔孟月刊》41卷9期(=489),頁8-12,2003年5月。
105.賴師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上)〉,《中國學術年刊》
第24期,頁77-106,2003年6月。
106.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5)--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四〉,《孔孟月刊》41卷10期(=490),頁8-15,2003年6月。
107.賴師貴三:〈臺灣「易」學史考述初探〉,《國文學報》第33期,頁1-36,2003
年6月。
108.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6)--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五〉,《孔孟月刊》41卷11期(=491),頁4-8,2003年7月。
109.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5)--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六〉,《孔孟月刊》41卷12期(=492),頁5-9,2003年8月。
110.賴師貴三:〈論周易「二元對貞」的文化詮釋學〉,「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
研討會」,頁1-12,2003年9月,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
111.賴師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下)〉,《中國學術年刊》
第25期,頁1-35,2004年3月。
112.賴師貴三:〈兩漢易學「氣化宇宙論」思想探析〉,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
討會-兩漢,頁1-20,2004年11月,臺灣師範大學。
113.賴師貴三:〈周易在心理學上的知識運用〉,第十八屆國際易學大會,頁1-9,
2004年11月,新加坡:濠景飯店。
114.賴師貴三:〈臺灣易學語文詮釋的歷史考察與類型分析〉,東亞語文學與經
典詮釋學術研討會,頁1-29, 2004年11月,臺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
中心。
115.賴師貴三:〈說「易」在上古的形成、流傳與詮釋〉,「經典與文化的形成」
第十四次讀書月會,頁1-16,2005年2月,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
116.賴師貴三:〈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初探〉,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二次
學術研討會,頁1-22,2005年12月,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17.賴師貴三:《「一甲子菁莪樂育,五十年薈萃開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六十週年(1946-2006)暨國文研究所五十週年(1956-2006)雙慶人事編年史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網,2006年6月。
118.賴師貴三:〈臺灣易學史與人物志綜論〉,國科會中文學門90-94研究果發
表會,頁1-16,2006年11月,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119.賴師貴三:〈魏晉南北朝易學「儒道會通」思想史論〉,「第三屆儒道國際
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頁1-27,2007年4月,臺灣師範大學。
120.戴璉璋〈出土文物對易學研究的貢獻──談數字卦〉,《國文天地》,第3卷第9期,總第33期,1988年,頁26-29。
121.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