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美
論文名稱: 高明易學及其易教研究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7
中文關鍵詞: 高明易學易教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0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高明易學及其易教研究》為題,旨在探討已故國學大師高明先生(1909-1992)民國三十八年(1949)到臺灣之後,一心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育才無數,傳承學術,絃歌不息,厥功甚偉。
    高明先生在師大國文系所中,講授《易經》多年,並有多種易學論文發表,且多次指導碩博士研究生,完成易學論文,是臺灣易學教育的重要推手,可以視為大陸學者來臺的第一代易學導師。
    筆者亟欲從高明先生之易學研究出發,將以其易學著作為主軸,並整理及學術文化之重要論點,綜觀上溯探源其師承章黃學派、並下探其在臺灣學術界指導的易學門人弟子的學術論文,以梳理高明先生的易教學術傳承及其對臺灣易教的影響。

    高明易學及其易教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文獻探討…………………………………………………… 3 三、 研究步驟…………………………………………………… 4 四、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高明傳略與學術成就 ……………………………11 第一節 生平傳略………………………………………………11 一、書香世家,志於學術 …………………………………………… 11 二、南雍復學,沉潛學術 …………………………………………… 12 三、身處動亂,汲取新知 …………………………………………… 13 四、投身黨務,奉獻所學 …………………………………………… 14 五、國文教育,重現臺島 …………………………………………… 15 六、提升文化,作育英才 …………………………………………… 17 七、小結 ……………………………………………………………… 18 第二節 章黃學統承繼與發揚 …………………………………19 一、 章黄之學行簡介 …………………………………………………20 (一) 章太炎………………………………………………………20 (二) 黃侃…………………………………………………………21 二、 同門硯友 …………………………………………………………23 (一) 潘重規………………………………………………………23 (二) 林尹…………………………………………………………25 三、 小結 ………………………………………………………………26 第三節 高明之著述與成就 ……………………………………27 一、 著作等身 …………………………………………………………27 (一)來臺前之著述 …………………………………………………27 (二)來臺後之著述 …………………………………………………28 (三)主編之叢書 ……………………………………………………29 二、 學術成就……………………………………………………………29 (一)揭櫫中華學術的體系、內涵、進路及目的 …………………31 (二)明示研究國學與中國文學之方法 ……………………………31 (三)崇尚儒道,闡揚儒學,維護傳統優良文化 …………………32 (四)提出文藝鑑賞的方法及文學理論的整理與創建 ……………33 (五)博古通今,著作繁富,造福學界 ……………………………33 本章小結 …………………………………………………………34 第三章 臺灣易學面向分期 ………………………………37 第一節 賴師貴三的詮釋觀點 …………………………………37 一、 歷史考述易學「三大階段七個時期」……………………………37 二、易學面向分期簡論…………………………………………………40 (一)學院派:大學院校與研究機關………………………………40 (二)學會派:學會社團與文教團體 ………………………………41 (三)職業派:應用講學與職業術士 ………………………………42 (四)講學派:私人教授與公開推廣 ………………………………43 (五)交流派:海外教授與兩岸學者 ………………………………44 (六)詮釋派:歷史分期與易學詮釋 ………………………………45 1、第一個時期(1900-1930)及其詮釋取向 ………………46 2、第二個時期(1931-1973)及其詮釋取向 ………………50 3、第三個時期(1974-2000)及其詮釋取向 ………………54 第二節 許維萍的詮釋觀點…………………………………… 58 一、1949-1968:最初二十年………………………………………… 58 二、1969-1978:第三個十年………………………………………… 63 三、1979-1988:第四個十年………………………………………… 65 四、1989-1998:晚近十年…………………………………………… 67 第三節 楊慶中的詮釋觀點…………………………………… 68 一、《周易》經傳的研究……………………………………………… 71 二、易學史的研究 …………………………………………………… 72 三、易學思想的研究 ………………………………………………… 73 本章小結 ……………………………………………………… 74 第四章 高明之易學研究 …………………………………75 第一節 〈連山歸藏考〉 ………………………………………76 一、《連山》、《歸藏》之名義 ……………………………………………76 二、《連山》、《歸藏》之由來 ……………………………………………78 三、《連山》首艮、《歸藏》首坤之因……………………………………80 四、《連山》、《歸藏》之占法 ……………………………………………81 五、《連山》、《歸藏》之繇辭與策 ………………………………………81 六、《連山》、《歸藏》之存佚 ……………………………………………82 七、劉師培之〈連山歸藏考〉……………………………………………83 第二節 〈易圖書學傳授考源〉…………………………………85 一、劉牧受易淵源…………………………………………………………85 二、邵雍受易淵源…………………………………………………………86 第三節 〈五十年來之易學〉……………………………………86 ㄧ、注釋派…………………………………………………………………87 二、 論述派…………………………………………………………………88 三、 考證派…………………………………………………………………89 四、 創新派…………………………………………………………………91 第四節 〈易象探原〉……………………………………………92 一、〈繫辭傳〉之論象 ……………………………………………………92 二、〈象傳〉之言「象」 …………………………………………………94 (一)八卦之象 ………………………………………………………94 (二)六十四卦之象 …………………………………………………95 (三)由卦之象而施於人事 …………………………………………96 三、〈說卦傳〉之言「象」 ………………………………………………97 (一)言八卦本體之象 ………………………………………………97 (二)言八卦養物之象 ………………………………………………97 (三)言八卦始終之象 ………………………………………………98 (四)言八卦運動成萬物變化之象 …………………………………98 (五)言八卦取於禽獸之象 …………………………………………98 (六)言八卦取於人身之象 …………………………………………99 (七)言八卦取於人倫之象 …………………………………………99 (八)廣言八卦之象 …………………………………………………99 第五節 〈孔子的易教〉………………………………………100 一、「五十以學易」之句無誤……………………………………………100 二、學易可以無大過 ……………………………………………………101 本章小結 ………………………………………………………104 第五章 高明與臺灣易學第二代的傳承探究 ……………107 第一節 臺灣光復後的易學教育概況 ………………………107 (一)光復後學制的改變……………………………………………107 (二)歷史性的易學博士論文………………………………………109 (三)臺灣第一篇易學碩士論文……………………………………110 第二節 胡自逢的易學研究 …………………………………111 一、傳略 …………………………………………………………111 二、易學相關著作 ………………………………………………111 三、《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述評…………………………………112 第三節 黃慶萱的易學研究 …………………………………115 一、傳略 …………………………………………………………115 二、易學相關著作 ………………………………………………116 三、《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述評……………………………116 (一)撰作綱領 ……………………………………………117 (二)評論 …………………………………………………123 四、《周易讀本》評述……………………………………………124 (一)內容介紹 ……………………………………………124 (二)評論 …………………………………………………126 五、《周易縱橫談》述評…………………………………………126 (一)內容介紹 ……………………………………………126 (二)評論 …………………………………………………129 第四節 呂凱的易學研究 ……………………………………130 一、傳略 …………………………………………………………130 二、易學相關著作 ………………………………………………131 三、易學研究簡介 ………………………………………………132 (一)《易緯》研究 ……………………………………… 132 (二)〈繫辭傳〉卦爻辭研究 …………………………… 132 (三)王弼思想研究 ………………………………………133 第五節 徐芹庭的易學研究 …………………………………134 一、傳略 …………………………………………………………134 二、易學相關著作 ………………………………………………135 三、重要易學觀點 ………………………………………………137 (一)〈六十年來之易學〉…………………………………137 (二)〈民國以來易學之源流〉……………………………138 (三)〈民國以來象數與義理派之易學〉…………………139 四、《易學源流》及《易圖源流》………………………………141 五、《易經》與人生………………………………………………142 本章小結 ………………………………………………………144 第六章 高明與臺灣易學第三代的傳承探究……………145 (一)胡自逢指導的易學專家……………………………………145 (二)黃慶萱指導的易學專家……………………………………146 (三)呂凱指導的易學專家………………………………………147 (四)徐芹庭指導的易學專家……………………………………147 第一節 劉瀚平的易學研究 …………………………………148 一、傳略 ………………………………………………………… 148 二、狹義易學著作介紹 ………………………………………… 149 (一)《周易闡真導論》…………………………………… 149 (二)《宋象數易學研究》………………………………… 149 (三)《話解易經》………………………………………… 151 (四)《周易思想探微》…………………………………… 152 三、廣義易學著作介紹 ………………………………………… 152 (一)《易經也解風情》…………………………………… 153 (二)《生活易經》………………………………………… 153 四、小結 ………………………………………………………… 154 第二節 黃忠天的易學研究………………………………… 154 一、傳略 ………………………………………………………… 154 二、易學相關著作 ……………………………………………… 155 三、承先與啟後 ………………………………………………… 156 四、易學著作研究方向 ………………………………………… 157 五、易學著作中體現之觀點 …………………………………… 158 六、小結 ………………………………………………………… 160 第三節 江弘毅的易學研究 …………………………………160 一、傳略……………………………………………………………160 二、易學相關著作…………………………………………………161 三、易學著作重要觀點……………………………………………162 四、小結……………………………………………………………170 第四節 江弘遠的易學研究 …………………………………171 一、 傳略……………………………………………………………171 二、 易學相關著作…………………………………………………172 三、 易學著作重要觀點……………………………………………173 (一)〈從相對概念談易老莊〉………………………………173 (二)〈易經生死與人際學〉…………………………………174 (三)〈周易六十四卦「名」「象」「辭」新義〉……………175 (四)〈戰國秦漢之周易象數學概況〉………………………175 四、《京房易學流變考》之提要………………………………… 176 五、小結……………………………………………………………178 第五節 孫劍秋的易學研究 …………………………………179 一、傳略……………………………………………………………179 二、易學相關著作…………………………………………………180 三、《易理新研》論述 ……………………………………………181 (一)「易學思想」類 ………………………………………181 (二)「易學史」類 …………………………………………184 (三)「《周易》與社會文化」類……………………………186 四、小結……………………………………………………………188 第六節 賴師貴三的易學研究 ………………………………189 一、傳略……………………………………………………………189 二、易學相關著作…………………………………………………190 (一)易學期刊論文…………………………………………191 (二)易學研討會論文………………………………………193 (三)易學專書………………………………………………195 三、易學嚶鳴………………………………………………………196 (一)《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 ……………………………196 (二)《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 ……………………………199 四、易學研究進路開展與統合……………………………………201 五、小結……………………………………………………………203 第七章 結論 ……………………………………………205 一、一生離不開文化 …………………………………………205 二、高明易學研究特色 ………………………………………208 (一)遍考古籍,不囿陳說 ………………………………………208 (二)考信徵古,探溯源流 ………………………………………208 (三)要而論之,別出心裁 ………………………………………209 (四)深研象數,經傳互證 ………………………………………209 三、高明對臺灣易學研究與貢獻………………………………210 附圖表:中華學術體系表………………………………… 212 附錄一:《高明文輯》目錄編排次序………………………213 附錄二:高明生平大事紀 …………………………………221 附錄三:高明指導之易學博碩士論文一覽表 …………… 225 附錄四:臺灣易學第二代(高明學統)─胡自逢、黃慶萱、 呂凱、徐芹庭等歷年指導之易學博碩士論文一覽表… 227 附錄五:臺灣易學第三代(高明學統)-劉(胡)瀚平、 黃忠天、江弘毅、孫劍秋、賴師貴三等歷年指導之易學 博碩士論文一覽表………………………………………231 參考文獻 ………………………………………………… 235 一、核心書目……………………………………………………235 (一) 高明仲華夫子專著(按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235 (二) 高明仲華夫子期刊論文(按刊出的時間順序排列)…………236 二、相關參考書目………………………………………………243 (一)易學古籍著述(依作者朝代先後為序) ………………………243 (二)易學現代著述(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245 (三)高明學統之易學博士論文(依時間先後為序)……………… 251 (四)高明學統之易學碩士論文(依時間先後為序)……………… 252 (五)其他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256 (六)期刊、學報論文與學術論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257

    參考文獻

    一、核心書目

    (一)高明仲華夫子專著(按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高明:《詩歌概論》,《康樂月刊》,民國43年(1954)。
    2.高明:《中國文學》,台北復興書局,民國45年(1956)。
    3.高明:《初中國文》,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44-45年(1955-1956)。
    4.高明主編:《中華文彙》,中華叢書委員會,民國46-87年。
    5.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1975)。
    6.高明:《曾子十二篇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1975)。
    7.高明:《禮學新探》,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6年(1977)。
    8.高明等編著:《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傳記》,正中書局,民國66年(1977)。
    9.高明:《高明孔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0.高明:《高明論學雜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1.高明:《高明經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2.高明:《高明小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3.高明:《高明文學論叢》,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4.高明:《高明傳記文輯》,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5.高明:《高明文輯》,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7年(1978)。
    16.高明主編:《群經述要》,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1979)。
    17.高明總編輯:《中華文化百科全書》,中華文化基金會,民國71年(1982)。
    18.高明:《先秦漢魏易例述評》,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2年(1983)。
    19.高明等著:《儒家思想與中華文化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1983)。
    20.高明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1983)。
    21.閻振興, 高明總監修:《當代國語大辭典》,百科文化,民國73年(1984)。
    22.高明編:《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論集》,國立編譯館,民國76年(1987)。
    23.高明:《憂患意識的體認》,師範大學出版,文津出版社印行,民國76年(1987)。
    24.閻振興、高明總監修《中文百科大辭典》,百科文化,民國76年(1987)。
    25.高明:《中華文化問題之探索》正中書局,民國76年(1987)。
    26.高明:《孟子》,正中書局,民國78年(1989)。
    27.高明:《群經述要》,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8年(1989)。

    (二)、高明仲華夫子期刊論文(按刊出時間順序排列)

    1.高明:〈中國修辭學研究〉,《中國語文》,1:1-2:6,1952年4月-1953年7月,38頁。
    2.高明:〈「中國人」與「現代化」〉,《反攻》63,1952年7月,頁3-4。
    3.高明:〈論文學鑑賞的方法〉《幼獅月刊》1:2,1953年2月,頁26-29。
    4.高明:〈中國的詩〉,《中國文化論集》1-2,1953年3月,頁12 -25。
    5.高明:〈怎樣研讀文藝的書籍〉,《幼獅月刊》1:9,1953年9月,頁12-13 。
    6.高明:〈甚麼是短篇小說〉,《自由青年》9:4/5,1953年8月,頁3-4。
    7.高明:〈詩歌的格律〉,《人文學刊》2:1,1953年11月,頁15-16。
    8.高明:〈論當前小說的創作方法〉,《文藝創作》33,1954年1月,頁18-23。
    9.高明:〈論文學鑑賞的修養〉,《幼獅月刊》2:1,1954年1月,頁21-23。
    10.高明:〈中國文學的價值及其研究法〉,《文藝月報》5,1954年5月,頁1-4。
    (本文同時在《科學教育與方法》,1955年3月,頁1-11出現。)
    11.高明:〈新文藝的新生命〉,《中央日報》,1954年9月26日,頁3。
    12.高明:〈中國文字的演變〉,《三民主義半月刊》36,1954年10月,頁5-8。
    13.高明:〈原禮〉,《政治論集》1,1954年11月,頁1-9。
    14.高明:〈四十三年度中國語文的研究〉,《教育與文化》6:4,1955年1月,頁11-12。
    15.高明:〈論詩歌題材的選擇〉,《文藝創作》50,1955年6月,頁112-114。
    16.高明:〈論詩歌的表現節奏〉,《文藝月報》2:7,1955年7月,頁1-4 。
    17.高明:〈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評介〉,《學術季刊》4:1,1955年9月,頁117-118。
    18.高明:〈大學明辨〉,《九十文集》2,1955年10月, 頁410-445。
    19.高明:〈詩與靈感〉,《大學生活》1:8,1955年12月,頁11-13。
    20.高明:〈論共匪的文字改革〉,《教育與文化》10:5,1955年12月,頁9-10。
    21.高明:〈國文教育之我見〉,《教育與文化》11:1,1956年2月,頁18-19。
    22.高明:〈中華文彙弁言及凡例〉,《教育與文化》12:4,1956年6月,頁18-20。
    23.高明:〈國文第一〉,《自由青年》16:2,1956年7月,頁3-4。
    24.高明:〈子夏學案〉,《中國學術史論集》1,1956年10月,頁1-31。
    25.高明:〈〈中國文化東漸研究〉序〉,《教育與文化》14:9,1956年12月,頁27。
    26.高明:〈論王制本文及鄭注孔疏之疏謬〉,《政大卅文集》,1957年5月,頁315-326。
    27.高明:〈孔子與少正卯〉,《自由青年》18:7,1957年10月,頁4-5
    28.高明:〈紀昀〉,《中國文學史論集》4,1958年4月,頁1095-1110。
    29.高明:〈中華文學特質〉,《中國一周》449,1958年12月,頁4。
    30.高明:〈詩歌與節奏〉,《學粹》1:1,1958年12月,頁15-17。
    31.高明:〈大學辨〉,《師大學報》4,1959年6月,頁19-36。
    32.高明:〈評介李升如〈旭日〉〉,《中國一周》492,1959年9月,頁22。
    33.高明:〈五十年來之易學〉,《中國一周》558,1961年1月,頁15-23。
    34.高明:〈中國文學研究法〉,《大學生活》7:2,1961年6月,頁23-28,32。
    35.高明:〈禮記王制及其注疏摘謬〉《聯合書院學報》1,1962年6月,頁1-12。
    36.高明:〈鄭玄學案〉,《香港大學論文集》1,1964年,頁21-64。
    37.高明:〈孔子之禮論〉,《孔孟月刊》3:1,1964年9月,頁1-6。
    38.高明:〈論語中的樂教〉,《孔孟月刊》3:3,1964年11月,頁31-34。
    39.高明:〈嘉吉元年本韻鏡跋〉,《學粹》7:3,1965年4月,頁33-37。
    40.高明:〈談中國文學的形式美〉,《文風》7,1965年6月,頁9-12。
    (本文同時在《新亞中文系年刊》2,1965年6月,頁11-25出現。)
    41.高明:〈談大學生的國文程度〉,《中華日報》,1965年8月13日,頁2。
    42.高明:〈論語中之書教〉,《孔孟月刊》4:1,1965年9月,頁1-5。
    43.高明:〈「王 (瀣 )冬飲先生遺稿」〉,《華岡學報》2,1965年12月,頁345-347。
    44.高明:〈學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孔孟月刊》5:1-4,1966年9月-12月,共12頁。
    45.高明:〈二十世紀之人文科學:文學〉,《二十世紀之人文科學(文學)》10,1966
    年10月,頁1-22。
    46.高明:〈論二十世紀的文學〉,《幼獅學誌》,5:2,1966年12月,頁1-17。
    47.高明:〈中國板本學發凡〉,《政大學報》14,1966年12月,頁1-20。
    48.高明:〈中庸辨〉,《聯合書院學報》;2,1967年6月,頁1-55。
    49.高明:〈雕版發明之中國書本〉,《書目季刊》1:4,1967年6月,頁17-28。
    50.高明:〈嘉吉元年本韻鏡跋〉,《南洋大學學報》1,1967年,頁1-14。
    51.高明:〈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對佛法的融合〉,《新天地》6:11,1968年1月,頁7-11。(本文同時在《獅子吼》7:2,1968年2月,頁11-15;以及《慧炬》59,1968年3月,頁5-12出現)。
    52.高明:〈中華文化復興之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1968年4月,頁15-16。
    53.高明:〈易象探原〉,《孔孟學報》15,1968年4月,頁1-31。
    54.高明:〈梁容若〈中國文化東漸研究〉序〉,《書和人》94,1968年10月,頁2。
    55.高明:〈孝經註釋序〉,《中華日報》,1968年10月31日,頁11。
    56.高明:〈治聲韻學應具有的一些基本觀念〉,《廣文月刊》1:1,1968年11月,頁9-22。
    57.高明:〈許慎生平行跡考〉,《政大學報》18,1968年12月,頁1-27。
    58.高明:〈中國文學的形式美〉,《文風》14,1969年1月,頁8-14。
    (本文同時在《學粹》15:2,1973年,頁6-7出現。)
    59.高明:〈反切以前中國字的標音法〉,《中華學苑》4,1969年7月,頁1-10。
    60.高明:〈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孟學報》18,1969年9月,頁1-24。
    61.高明:〈郭故校長秉文先生行狀〉,《中央日報》,1969年9月14日,頁9。
    (本文同時在《教育與文化》384,1969年11月,頁4-5;以及《江蘇文獻》5,1978年02,頁43-45出現。)
    62.高明:〈等韻研究導言〉,《文海》16,1970年1月,頁4-5。
    63.高明:〈韻鏡研究〉,《中華學苑》5,1970年1月,頁1-40。
    64.高明:〈中國文學的研究〉,《文藝復興》1,1970年1月,頁28-30。
    65.高明:〈孔子倫理學說的基本精神〉,《孔孟學報》19,1970年4月,頁15-36。
    66.高明:〈中國文學的特色〉,《文海》17,1970年5月,頁4-6。
    67.高明:〈對說文解字之新評價〉,《人文學報》1,1970年9月,頁1-14。
    68.高明:〈黃輯李登聲類跋〉,《中央圖書館館刊》3:3/4,1970年10月,頁8-17。
    (本文同時在《中華學苑》7,1971年3月,頁1-19出現。)
    69.高明:〈談詩歌〉,《文海》18,1970年12月,頁4-8。
    70.高明:〈等韻研究之一 --通志七音略研究〉,《國科會報告》,1970年。
    71.高明:〈反切起源論〉,《文教論叢》,1971年1月,頁153-169。
    72.高明:〈鄭樵與通志七音略〉,《包遵彭文集》,1971年2月,頁89-97。
    73.高明:〈中國文學研究法〉,《文海》19,1971年5月,頁4-7。
    74.高明:〈四聲等子之研究〉,《中華學苑》8,1971年9月,頁1-39。
    75.高明:〈珠湖文錄:羅振玉傳〉,《中華學苑》8,1971年9月,頁191-198。
    76.高明:〈孔子的春秋教〉,《孔孟學報》22,1971年9月,頁1-11。
    77.高明:〈羅振玉〉,《文化研究》,1971年10月,頁202-216。
    78.高明:〈我所遇到的「高明」〉,《聯合報民國》,1971年11月8日,頁9。
    79.高明:〈方祖燊「陶潛詩箋註校證論評」序〉,《書和人》176,1971年12月11日,頁1-6。
    80.高明:〈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研究〉,《南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72年,頁1-18。
    81.高明:〈複音詞聲義闡微序〉,《中原文獻》4:1,1972年1月,頁4-5。
    (本文同時在《中華學苑》9,1972年3月,頁83-187出現。)
    82.高明:〈談中國學的研究〉,《中華學苑》9,1972年3月,頁1-7。
    83.高明:〈劉百閔著〈經學通論〉〉,《華學月報》3,1972年3月,頁12-15。
    84.高明:〈珠湖文錄:正中本昭明文選序〉,《中華學苑》9,1972年3月,頁183-187。
    85.高明:〈談中國學的研究〉,《師院文萃》8,1972年6月,頁2-5。
    (本文同時在《華學月報》6,1972年6月,頁1-5出現。)
    86.高明:〈中國的人文精神〉,《師院文萃》8,1972年6月,頁9-12。
    87.高明:〈漫談中西詩歌的格律〉,《中央月刊》4:9,1972年7月,頁135-139。
    88.高明:〈孔學管窺自序〉,《學粹》14:5,1972年8月,頁15。
    89.高明:〈珠湖文錄:大學正解序〉,《中華文苑》10,1972年9月,頁229-233。
    90.高明:〈說文叢刊錄〉,《中華學苑》10,1972年9月,頁229-233。
    91.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自序〉,《中華學苑》11,1973年3月,頁1-13。
    92.高明:〈中華學術的體系〉,《孔孟月刊》11:12,1973年8月,頁22-31。
    (本文同時在《中華學苑》12,1973年9月,頁1-18;以及《華學月刊》22,1973年10月,頁5-14出現。)
    93.高明:〈孔孟倫理學說析論〉,《孔孟學報》26,1973年9月,頁1-32。
    94.高明:〈研究中國文學要先破除成見〉,《中央月刊》5:11,1973年9月,頁112-115。
    95.高明:〈爾雅辨例〉,《中華學苑》13,1974年3月,頁1-44。
    96.高明:〈孔子的文學觀〉,《孔孟學報》27,1974年4月,頁49-68。
    97.高明:〈孔子與經學〉,《孔孟月刊》12:12,1974年8月,頁36-40。
    98.高明:〈爾雅之作者及其撰作之時代〉,《中華學苑》14,1974年9月,頁11-30。
    99.高明:〈從卜筮裏所見古代中國人的人理思想〉,《中華學苑》15,1975年3月,頁1-36。
    100.高明:〈說文解字傳本考〉,《東海學報》16,1975年6月,頁1-18。
    101.高明、蘇雪林:〈民族文藝叢談〉,《中央月刊》7:10,1975年8月,頁40-53。
    102.高明:〈中國修辭學研究〉,《中國語文》37:2-5,1975年8-11月,30頁。
    103.高明:〈許慎之六書說〉,《中華學苑》17,1976年3月,頁33-68。
    104.高明:〈蔣總統哲學思想與中華民族的道統〉,《中國與日本》186,1976年4月,頁34-40。
    105.高明:〈論說文解字之編次〉,《人文學報》5,1976年5月,頁187-213。
    106.高明:〈洪順隆譯「唐代的詩人們」序〉,《幼獅文藝》43:6,1976年6月,頁95。
    107.高明:〈中華民國立國的精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7,1976年7月,頁46-49。
    108.高明:〈壽陳百年先生〉,《孔孟月刊》14:12,1976年8月,頁4-6。
    (本文同時在《中央日報》,1976年8月19日,頁10出現)。
    109.高明:〈「中文工具書指引」序〉,《書和人》294,1976年8月21日,頁1-2。
    110.高明:〈孔子政治思想綜論〉,《孔孟學報》32,1976年9月,頁13-34。
    111.高明:〈孔子之論「道」〉,《孔孟月刊》15:3,1976年11月,頁31-37。
    112.高明:〈悼水公白教授〉,《臺灣教育》311,1976年11月,頁47-49。
    113.高明:〈漢學的名義和範疇〉,《幼獅學誌》13:1,1976年11月,頁1-7。
    114.高明:〈創作文藝與認識時代〉,《中央月刊》9:3,1977年1月,頁95-103。
    115.高明:〈水心(公白)教授行述〉,《江蘇文獻》1,1977年2月,頁43-44。
    116.高明:〈中華民國立國的精神〉,《青年戰士報》10,1977年3月26-29日,頁10。
    117.高明:〈孔子政治思想綜論(1-9)〉,《青年戰士報》,1977年4月13-16,18-22日,頁10。
    118.高明:〈說文解字傳本續考〉,《東海學報》18,1977年6月,頁1-24。
    119.高明:〈中華文化向海洋上的拓展〉,《鵝湖》3:1,1977年7月,頁2-8。
    120.高明:〈國學的研究法〉,《孔孟月刊》15:12,1977年8月,頁31-36。
    121.高明:〈婺源潘石禪先生重規七十壽序〉,《華學月刊》69,1977年9月,頁43。
    122.高明:〈論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與國際音標的演進〉,《華岡文科學報》11,
    1978年1月,頁315-345。
    123.高明:〈中國文學理論的整理與創建〉,《幼獅文藝》47:2,1978年2月,頁4-7。
    124.高明:〈文藝與道德〉,《文學思潮》1,1978年4月,頁108-111。
    125.高明:〈創作文藝與認識現代〉,《文學論集》,1978年7月,頁543-553。
    126.高明:〈詩與靈感〉,《文學思潮》3,1979年1月,頁189-193。
    127.高明:〈字書與康熙字典〉,《中央日報》,1979年3月7日,頁11。
    (本文同時在《江蘇文獻》10,1979年5月,頁72-75出現)。
    128.高明:〈字書與新修康熙字典〉,《華文世界》16,1979年5月,頁16-20。
    129.高明:〈胡玄明著「中國文學與越李朝文學之研究」序〉,《菩提樹》320,1979
    年7月,頁9。
    130.高明:〈李鴻儒修「世界李氏宗譜第三輯序」〉,《建設》28:2,1979年7月,
    頁40。(本文同時在《中央日報》,1979年7月2日,頁10;以及《江蘇文物》3:2/3,1979
    年9月,頁56出現。)
    131.高明:〈中華文化之永恆價值〉,《孔孟學報》38,1979年9月,頁23-33。
    (本文同時在《實踐》676,1979年10月,頁12-17;以及《國魂》409,1979年12月,頁25-30出現。)
    132.高明:〈群經述要引言〉,《群經述要》,1979年10月,頁1-11。
    133.高明:〈張文彬著「高郵王氏父子學記」序〉,《文藝復興》,1979年10月,頁18-20。
    134.高明:〈中古聲類娘泥不當併士俟不當分說〉,《木鐸》8,1979年12月,頁29-33。
    135.高明:〈一生離不開文化〉,(張堂錡《生命風景》,臺北:文史哲出版,卷六,傾聽他們的聲音),1990年11月22日,頁300-303。

    二、相關參考書目

    (一)易學古籍著述(依朝代先後排序)

    1.魏.王弼:《周易略例》,《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出版。
    2.魏.王弼、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臺灣:臺灣中華書局,1985 年3 月5版。
    3.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4.唐.孔穎達:《五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5.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
    6.唐.李鼎祚集解,清.李道平纂疏:《周易集解纂疏》,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5 月。
    7.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與通書》,臺北:自由出版社,1990年。
    8.北宋.歐陽修:《易童子問》,《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1冊),》臺北:成文
    出版社,1976年。
    9.北宋.張載:《橫渠易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69
    年;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10.北宋.張載:《張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初版。
    11.北宋.程頤撰,南宋.朱熹撰:《易程傳》、《易本義》,臺北:莊嚴出版社,
    1984年。
    12.北宋.程頤撰:《易程傳》,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11月。
    13.北宋.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14.南宋.朱熹:《易學啟蒙》,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15.南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1月。
    16.南宋.朱震:《漢上易傳.周易卦圖.周說叢說》,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17.南宋.楊萬里:《誠齋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8.南宋.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
    19.南宋.俞琰:《周易集說》(《俞氏易集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臺北:
    成文出版社,1976年。
    20.南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補:《增補鄭氏周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南宋.王宗傳:《童溪王先生易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22.元.吳澄:《易纂言》,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
    23.元.董真卿:《周易會通》,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24.明.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臺北:惠文出版社,1995年7月二版。
    25.清.毛奇齡著:《春秋占筮書》,易學叢書續編,臺灣:廣文書局,1974 年9
    月初版。 
    26.清.朱駿聲著:《六十四卦經解》,北京:中華書局,1953 年6月1版。
    27.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71年6月。
    28.清.陳夢雷:《周易淺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9.清.張惠言:《張惠言易學十書》,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30.清.張惠言:《易義別錄》,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0年。
    31.清.焦循:《雕菰樓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8月3版。
    32.清.焦循:《仲軒易義解詁》,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手鈔本。
    33.清.端木國瑚:《周易指》、《周易圖》、《易斷辭》、《周易上下經》,《四庫未收
    書輯刊》第6輯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000年,據道光刻本影
    印出版。
    34.清.黃以周:《十翼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5.清.黃以周:《周易故訓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6.清.黃以周:《周易注疏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易學現代著述(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于省吾:《易經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3版。
    2.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9月。
    3.牟宗三:《周易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4.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9月初版。
    5.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廣州:廣州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6.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
    7.任俊華:《易學與儒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3年。
    8.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
    9.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大中研所博士論文,1991年。
    10.江弘毅:《周易津梁》,臺北:文笙書局,1996年初版。
    11.江弘毅:《邵雍皇極經世史表》,臺北:文笙書局,2001年初版。
    12.江弘毅:《易經衍說》,臺北:文笙書局,2001年初版。
    13.江弘毅:《易經語錄》,臺北:文笙書局,2002年3月初版。
    14.江弘毅:《周易占斷》,臺北:文笙書局,2002年3月初版。
    15.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
    16.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臺中:瑞成書局,2006年8月一版。
    17.江弘遠:《易道與心靈的對話》,臺中:瑞成書局,2007年4月3日。
    18.江弘遠:《易經數碼顯象館》,臺中:瑞成書局,2007年7月15日。
    19.李申:《周易與易圖》,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
    20.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21.李周龍:《易學窺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22.李周龍:《易學拾遺》,臺灣:文津出版社,1992 年3 月初版。
    23.李鏡池,曹礎基整理:《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1版。
    24.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7 月一版2 刷。
    25.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26.林尹:《周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出版社,1982年。
    27.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28.林政華:《易學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29.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30.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31.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32.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33.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34.胡自逢:《五經治要》,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4月。
    35.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評述》,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2月。
    36.胡自逢:《易學識小》,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
    37.胡樸安:《周易古史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38.杭辛齋:《學易筆談》,收入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7冊,臺北:成
    文出版社,1976年。
    39.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0.高亨:《周易古經通說》,臺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41.高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
    42.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43.高懷民:《兩漢易學史》,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1970年12月初版。
    44.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東吳大學出版,1975年6月初版。
    45.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46.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高懷民出版,1994年12月初版。
    47.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48.徐志銳:《周易新譯》,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49.徐芹庭:《易來氏學》,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1969年。
    50.徐芹庭:《漢易闡微》,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
    51.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1997年。
    52.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
    53.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54.徐芹庭:《周易異文考》,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55.徐芹庭、南懷瑾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980年
    (五版)。
    56.徐芹庭:《魏晉七家易學之研究》,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7.徐芹庭:《周易口訣義疏證》,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58.徐芹庭:《周易陸氏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59.徐芹庭:《周易舉正評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60.徐芹庭:《易經深入》,桃園:普賢出版社,1991年。
    61.徐芹庭:《易經詳解》,桃園:普賢出版社,1991年;臺北:三民書局,1994
    年。
    62.徐芹庭:《易學源流》(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
    63.徐芹庭:《易圖源流》(上、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4月。
    64.徐芹庭:《易經的預言》,桃園:聖環圖書公司,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65.徐芹庭:《細說易經》,桃園:聖環圖書(一版),1996年。北京:中國書店,
    1999年第一版。聖環圖書出版(修訂一版),2005年。
    66.徐芹庭:《細說易經六十四卦》,桃園:聖環圖書(一版),1996年;北京:中
    國書店,1999年(第一版)。
    67.徐芹庭:《易經與密宗》,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7年。
    68.徐芹庭:《易經擇日學》,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7年。
    69.徐芹庭:《虞氏易闡微》,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補助出版,1998年。
    70.徐芹庭:《易經中英文述解I-ching Interpret by Chinese and English》,桃園:聖環
    圖書公司;臺北:麗宏圖書公司,2002年。
    71.徐芹庭:《由易經看兩岸》,聖環圖書出版(一版),2005年。
    72.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史學》,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第1版),
    2008年。
    73.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74.孫劍秋:《融通以達變:論錢穆先生對〈易傳〉的詮釋》,臺北:錢穆故居,2003年。
    75.孫劍秋:《易學新論》,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初版),2007年。
    76.孫劍秋:《點校本清儒黃宗炎易學著作合輯》,清.黃宗炎撰,孫劍秋點校,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初版),2007年。
    77.孫劍秋:《易、春秋與儒學思想研究論集》,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初版),2007年。
    78.黃力生編:《讀經問題》,臺北:中國政治書刊出版合作社,1953年3月。
    79.黃本英:《易經科學》,臺北:集文出版社,1980年。
    80.黃尚信編著:《周易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12月初版。
    81.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花木蘭文化(初版),2007年。
    82.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83.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6年。
    84.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初版),2007年。
    85.黃壽祺、張善文:《周易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86.黃沛榮編:《易學論著選集.附朱熹周易本義》,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初版。
    87.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88.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89.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碩士論文,1988年,1989年國科會乙種獎助。
    90.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博士論文,1995年,1996年國科會甲種獎助。
    91.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2004
    年(二版)、2006年(三版)。
    92.陳立夫主編:《易學應用之研究》(1、2、3輯),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
    年6月、1982年6月、1985年11月。
    93.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94.張善文編著:《周易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12 月初版。
    95.程石泉:《易學新探》,臺北:文行出版社,1979年。
    96.曾春海:《朱熹易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
    97.傅舉有、陳松長編:《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8月。
    98.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99.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0.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101.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102.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103.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104.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喜馬拉雅研究基金會」出版(初版),
    2002年2月初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初版),2004年。
    105.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6.賴師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107.賴師貴三:《群經學》,祐生研究基金會,1992年1月。
    108.賴師貴三:《焦循年譜新編》,里仁書局,1994年3月。
    109.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110.賴師貴三:《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里仁書局,1999
    年8月。
    111.賴師貴三:《江都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寫本鈔釋》,中研院文哲所「清代乾
    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9年8月。
    112.賴師貴三主編:《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文集》,臺北:里
    仁書局,2001年4月8日初版。
    113.賴師貴三:《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10日初版。
    114.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1日
    初版。
    115.劉瀚平:《周易闡真導論》,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1月1
    日。
    116.劉瀚平:《易經與命理術數》,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1月
    初版。
    117.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2月初版。
    118.劉瀚平:《易經也解風情》,臺北:希代出版公司,1995年9月。
    119.劉瀚平:《生活易經》,臺北:希代出版公司,1995年12月。
    120.劉瀚平:《話解易經》,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初版),1991年。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5月。
    121.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122.錢基博撰:《周易解題及其讀法》,臺灣商務,1965年。
    123.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4年。
    124.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25.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26.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三)高明學統之易學博士論文(依時間先後為序)

    1.胡自逢:《周易鄭氏學》,指導教授:程發軔、林尹、高明,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66年。
    2.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考佚》,指導教授:林尹、高明,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72年。
    3.劉遠智:《易數研究》,指導教授:胡自逢,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7年。
    4.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88年。
    5.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疏證》,指導教授:胡自逢,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91年。
    6.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92年。
    7.林文彬:《船山易學研究》,指導教授:胡自逢,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4年。
    8.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4年。
    9.周甘逢:《周易教育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胡自逢、陳迺臣,高雄師大教育研
    究所1995年。
    10.郭世清:《邵雍先天易經世演用之研究-以中國歷代政權興替之戰爭為例》,
    指導教授:孫劍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6年。
    11.陳明彪:《牟宗三的漢代易學觀述評》,指導教授:賴師貴三、王財貴,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12.陳伯适:《惠棟易學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06年。

    (四)高明學統之易學碩士論文(依時間先後為序)

    1.王忠林:《周易正義引書考》,指導教授:高明,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58年。
    2.侯秋東:《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指導教授:高明,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71年。
    3.戴嫣兒:《周易繫辭傳集釋(宋代)》,指導教授:胡自逢,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79年。
    4.徐正桂:《王韓易注及朱子本義之比較研究》,指導教授:徐芹庭,高雄師大國
    文研究所1982年。
    5.游志誠:《周易之文學觀》,指導教授:胡自逢,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1983年。
    6.江弘毅:《朱子(文公)易學研究》指導教授:胡自逢,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5年。
    7.朱介國:《易卦六爻指例(易卦六爻取項指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
    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5年。
    8.楊陽光:《易經憂患意識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6
    年。
    9.謝綉治:《周易憂患九卦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
    1986年。
    10.南基守:《易經卦象初探》,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6年。
    11.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88年。
    12.孫劍秋:《顧炎武經學之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988
    年。
    13.黃忠天:《楊萬里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1988
    年。
    14.張貞海:《周易文學性質之探索》,指導教授:黃慶萱,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1988年。
    15.賴師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
    所1990年。
    16.王汝華:《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
    所1991年。
    17.江婉玲:《易緯釋易考》,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1年。
    18.吳曉青:《王弼言意之辨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曾春海,政治大學中文研
    究所1992年。
    19.李相碩:《易經傳憂患意識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文化大學哲學研究
    所1992年。
    20.張朝南:《周義本易與朱子語類易論比較》,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
    文研究所1993年。
    21.賴美惠:《彖傳時義研究》,指導教授:呂凱,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1993年。
    22.林麗雯:《李光史事易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5
    年。
    23.許維萍:《歷代論辨太極圖之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東吳大學中文研究
    所1995年。
    24.歐惠文:《易理哲學闡微》,指導教授:徐芹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1996年。
    25.林秀菱:《古易音訓疏證》,指導教授:徐芹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1998年。
    26.戴妙全:《周易美學觀探微》,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99
    年。
    28.唐玉珍:《左傳、國語引易考釋》,指導教授:賴貴三,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
    2000年。
    29.劉馨潔:《易傳陰陽思想之研究》,指導教授:賴貴三,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
    2000年。
    30.廖伯娥:《馬王堆帛書易之義校釋與思想研究》(又名:帛書周易〈易之義〉
    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2000年。
    31.郭世清:《易經哲學之現代意義:以對軍事倫理啟發價值為例》,指導教授:
    孫劍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0年。
    32.周古陽:《王龍溪的心學與易學》,指導教授:徐芹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
    2000年。
    33.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指導教授:江弘毅,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2001
    年。
    34.陳明彪:《王龍溪心學易研究》,指導教授:黃慶萱、王財貴,臺灣師大國文
    研究所2002年。
    35.顏榮發:《周易象傳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
    碩士班2002年。
    36.顏婉玲:《周易心理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賴貴三,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暑
    期班2002年。
    37.鄭雅竹:《李光地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2003年。
    38.張耀龍:《杭辛齋易學研究》,指導教授:呂凱,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03年。
    39.李梅鳳:《李光地周易折中案語研究》,指導教授:游志誠,彰化師大國文研
    究所2003年。
    40.李鴻儒:《周易爻變思想研究》,指導教授:孫劍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2003
    年。
    41.陳志仁:《論周易師卦中的軍事謀略思維》,指導教授:孫劍秋,政治作戰學
    校政治研究所2003年。
    42.楊恕人:《易經哲學與孫子兵法之研究》,指導教授:孫劍秋,淡江大學國際
    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4年。
    43.何淑蘋:《屈大均翁山易外研究》,指導教授:孫劍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4年。
    44.呂文智:《唐宗海醫易通說思想研究》,指導教授:孫劍秋,東吳大學中國文
    學系2004年。
    45.許力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研究》,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4年。
    46.文蜀陵:《清儒紀大奎及其「觀易外編」初探》,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4年。
    47.林琬茹:《端木國瑚「周易指」詮例發微》,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4年。
    48.陳韋銓:《金士升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
    研究所2005年。
    49.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
    文教學碩士班2005年。
    50.趙憶祺:《由「周易」與「黃帝內經」探討理象數術之養生及其應用》,指
    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年。
    51.施泳忠:《來知德義理易學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暨南國際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2006年。
    52.賴惠姍:《唐君毅之易學研究》,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2006年。
    53.項世勳:《清儒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研究》,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
    54.蕭品秀:《李時珍「本草綱目」象數易學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胡瀚平,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年。
    55.陳怡靜:《周易管理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胡瀚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2007年。
    56.游佳樺:《俞樾曲園易學研究》,指導老師:賴師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7年。

    (五)其他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2.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3.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修訂8版;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牟宗三先生全集.2》,2003年4月。
    4.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5.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8刷。
    6.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4月。
    7.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8.林慶彰主編,李光筠、張廣慶、陳恆嵩、劉昭明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12月。
    9.林慶彰主編,汪嘉玲、侯美珍、張惠淑、游均晶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5月。
    10.林慶彰、陳恆嵩主編,何淑蘋、李盈萱、翁敏修、劉帥青編輯:《經學研究論
    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4月。
    11.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1950-200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年5月。
    12.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究所,2003年。
    13.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14.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5.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16.孫劍秋:《顧炎武經學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初版),
    1992年。
    17.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9月。
    18.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臺北:國立編譯
    館編輯,正中書局印行,1972年5月。
    19.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20.賴師貴三:《潁川堂賴氏歷代族譜考述》,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

    (六)期刊、學報論文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1.余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1本第1分(1928年),頁29-46。後收入《古史辨》,第3冊,頁143-170。
    2.朱伯崑:〈易學與中國傳統科技思維〉,《哲學雜誌》,第16期,1996年,頁5。
    3.江弘毅:〈應用中語系「易經」之教學與應用〉,《國文天地》,第17卷12期(17:
    12= 204)總數第204期,2002年5月,頁27-36。
    4.江弘毅:〈易經與解惑〉,《中國語文》,第88卷2期(88:2= 524)總數第524
    期,2001年2月,頁32-38。
    5.江弘毅:〈易經與命理〉,《中國語文》,第88卷3期(88:3= 525)總數第525
    期,2001年3月,頁30-35。
    6.江弘毅:〈邵雍之易學思維簡介〉,《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
    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4月8日初版,頁31-50。
    7.江弘毅:〈邵雍之易學思維〉,《中國語文》,第90卷1期(90:1= 535)總數第
    535期,2002年1月,頁29-34。
    8.江弘遠:〈從相對概念談易老莊〉,《中臺學報》,12卷,頁111-130,2001年1
    月。
    9.江弘遠:〈易經生死與人際學〉,《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13卷,頁61-108,2002
    年5月。
    10.江弘遠:〈周易六十四卦「名」「象」「辭」新義〉,《中臺人文社會學報》,15
    卷1期,頁1-39,2004年2月。
    11.江弘遠:〈戰國秦漢之周易象數學概況〉,《中臺學報》,16卷2期,頁161-192,
    2004年12月。
    12.呂凱:〈繫辭上下傳釋卦爻考〉,《慶祝歐陽澤民(勛)先生七秩華誕人文社會
    學科論文集》,1988年12月,頁201-226。
    13.呂凱:〈從《周易略例》與《老子指略》看王弼的思想〉,《魏晉南北朝文學與
    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8月,頁431-450。
    14.李學勤:〈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
    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20日初版,頁252。
    15.周治華:〈針灸和相對論〉,《中華易學》,第10期,1980年12月,頁39-40。
    16.屈萬里:〈周易卦爻辭成於周武王時考〉,《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頁7-28。
    17.胡自逢:〈周易彖傳釋義〉,《慶祝高郵高仲華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臺灣師
    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68年3月,頁1-58。
    18.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舉隅〉,《慶祝瑞安林景伊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69年12月,頁77-100。
    19.胡自逢:〈群經通義〉,《瑞安林景伊教授八十冥誕紀念論文集》,文史哲出版
    社,1993年12月,頁77-204。
    20.胡自逢:〈周易彖傳探賾〉,《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1994年5月,頁17-40。
    21.胡自逢:〈易經與世界新秩序〉,《第十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易
    經學會,1994年7月。
    22.胡自逢:〈近代中國經學的發展〉,《近代中國文學與思想》,第1號,中央大
    學中國文學系所,1995年6月,頁109-117。
    23.胡自逢:〈由禮記以觀易禮之會通-從劉申叔先生周易與周禮相通考談起〉,
    《第二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文化公司,1996年
    3月,頁49-62。
    24.胡自逢:〈周易經文研究〉,《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頁39-48。
    25.胡適:〈古史討論的讀後感〉,《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1993年,第1冊,
    頁194。
    26.柳存仁:〈潘石禪先生紀念〉,《敦煌學第25輯-潘重規先生逝世週年紀念專
    輯》,頁1-5,敦煌學會編輯,臺北,2004年。
    27.姚榮松:〈林景伊先生的語言文字學〉,《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頁833-85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暨國文學系創系60週年紀
    念」,臺灣師大國文系主辦,2006年4月8-9日。
    28.徐芹庭:〈易學蠡測〉,《林景伊先生六十大壽紀念文集》,國立政治大學國文
    研究所,1969年,頁1-65。
    29.徐芹庭:〈民國以來象數與義理派之易學〉,《孔孟學報》,第40期,1980年,
    頁261-315。
    30.徐芹庭:〈易經導讀〉,《中華易學》創刊號-第4期,1980年3-6月,共19
    頁。
    31.徐芹庭:〈臺灣易學著作與易學家〉,《周易研究》,1993年第2期,總第16期,
    頁24-32。
    32.孫劍秋:〈由易經「生生之德」看西方之核武倫理〉,《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
    6期,頁119-143,2000年5月。
    33.孫劍秋:〈易經中的龍〉,《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頁39-54,2001年6
    月。
    34.孫劍秋:〈俞琰易學思想探微〉,《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頁339,
    341-364,2001年9月。
    34.孫劍秋:〈惠棟「易」學著作、特色及其貢獻述評〉,《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藝術類》,第16卷1期,頁55-78,2003年3月。
    36.孫劍秋:〈中山先生「知難行易」說與「易經未濟卦」之互通〉,《國立國父紀
    念館館刊》11卷,頁16-28,2003年5月。
    37.孫劍秋:〈研讀「易經」的現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9卷12期(=228),
    頁4-12,2004年5月。
    38.孫劍秋:〈書評:《邵子先天易哲學》〉,《哲學與文化》,第31卷10期(=365),
    頁185-187,2004年10月。
    39.黃沛榮:〈近十年來海峽兩岸易學研究的比較〉,《周易研究》,1989年第一期。
    40.黃忠天:〈周易與歷史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66期,1993年8月,頁72-90。
    41.黃忠天:〈敦煌「周易王弼注」殘卷的學術背景與價值〉,《高雄工專學報》,
    第25期,1995年12月,頁455-470。
    42.黃忠天:〈談卦爻辭中的動物及其象徵意義〉,《中華學苑》,第52期,1999年
    2月,頁75-95。
    43.黃忠天:〈周易與上古史的關係〉,《高雄師大學報》,第11期,2000年4月,
    頁55-76。
    44.黃忠天:〈漫談歷代出土文物對易學研究的影響〉,《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
    報》,第1期,2000年9月,頁157-177。
    45.黃忠天:〈試論先秦卜筮之官地位的轉變〉,《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
    第2期,2001年10月,頁39-48。
    46.黃忠天:〈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重慶涪陵:「2002年世界易經大會」,
    2002年12月16-20日。《文與哲》第3期,頁247-266,2003年12月。
    47.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
    藝術類》,第16期,頁201-218,2004年 6月。
    48.黃忠天:〈彭作邦「周易史證」述要〉,《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17
    期,頁159-172,2004年12月。
    49.黃忠天:〈宋代史事派易學的道家色彩〉,《高雄道教學院學報》第2期,頁1-11,
    2006年4月。
    50.黃琪莉:〈帛書《周易》研究現況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卷4期,1995
    年1月,頁95-117。
    51.黃慶萱:〈經典中的經典,根源裏的根源-周易〉,《國文天地》,第14卷8期
    (=164),頁7-11,1999年1月。
    52.黃慶萱:〈「一陰一陽之謂道」析議〉,《鵝湖》,第29卷3期(=339),頁17-19,
    2003年9月。
    53.黃慶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析議〉,《中國學術年刊》,第
    26期,頁1-8,2004年9月。
    54.黃慶萱:〈故國文系高明教授學術〉,《師大校友》,第三三○期,頁33-39,2006年6月出版。
    55.陳太羲:〈爻卦與數字觀〉,《中華易學》,創刊號,1980年3月,頁44-49。
    56.陳冠甫:〈國家文學博士宗師─高郵高先生之生平與學術成就〉,《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2月初版,頁27-44。
    57.張成秋:〈從仲華夫子的「易憂患意識」說起〉,《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紀念高明先生八秩晉六冥誕》,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頁245。
    58.張政烺:〈易辨──近幾年根據考古材料探討周易問題的綜述〉,《中國哲學》,第14輯,1988年,頁1-15。
    59.張夢機、鄭明娳:〈高山齊仰止,明月麗中天-高明教授訪問記〉,《幼獅月刊》,第四十八卷,第三期,1978年9月,頁66-71。
    60.潘重規:〈一個嚴正的表示〉,《反攻》,第63期,1952年7月,頁21-22。
    61.劉瀚平:〈周易教育思想探微-從蒙卦看啟蒙教育〉詳見《嘉義師院學報》,卷8,1994年11月,頁273-286。
    62.劉瀚平:〈歐陽修文學作品中的-易經思想〉詳見《古典文學》,卷14,1997年5月,頁233-247。
    63.劉瀚平:〈易學在西方〉詳見《國文學誌》,卷2,1998年6月,頁89-103。
    64.劉瀚平:〈宋易佛學關係考〉詳見《國文學誌》,卷3,1999年6月,頁103-115。
    65.賴師貴三:〈清代揚州通儒焦循《雕菰樓易學》述評〉,山東大學「第三屆
    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頁1-30,1997年7月,大陸北京。
    66.賴師貴三:〈《周易.同人卦》與火祭文化之聯想〉,第二屆易學與當代文
    明研討會,1997年10月,大陸西安交通大學。
    67.賴師貴三:〈符號與思維──由《周易》卦象反思文字意義的詮釋深度〉,
    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頁169-180,1998年3月,臺灣師範大學。
    68.賴師貴三:〈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一) 〉,《中國學術年刊》
    第19期,頁1-42,1998年3月。
    69.賴師貴三:〈焦循手批《尚書正義》釋文校案〉,《師大國文學報》第27期,
    頁45-56,1998年6月。 
    70.賴師貴三:〈臺灣《周易》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韓國漢城淑明女大「第十八
    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二十一世紀中國學的課題」發表的會議論文,頁
    1-17,1998年8月21、22日。
    71.賴師貴三:〈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二) 〉,《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頁1-32,1999年3月。
    72.賴師貴三:〈許慎《說文解字》易理蠡探〉,《周易.左傳》國際學術研討
    會(第一屆中國經學學術研討會),頁1-19,1999年5月,臺灣大學。
    73.賴師貴三:〈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三) 〉,《中國學術年刊》
    第21期,頁1-44,2000年3月。
    74.賴師貴三:〈易學與孟學的融攝與會通──以清儒焦循《孟子正義》為中心
    的討論〉,儒家思想學術研討會,頁1-22,2000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
    75.賴師貴三:〈焦循《爾雅》釋易說述評〉,第五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
    會,頁1-13,(會議論文集,頁233-245),2000年12月,臺中逢甲大學。
    76.賴師貴三〈許慎《說文解字》引《易》補釋與《易》理蠡探〉,《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4月8日初版,頁87-130。
    77.賴師貴三:〈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寫鈔本考釋〉,《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頁1-31,2001年5月。
    78.賴師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30期,頁1-31,2001年6月。
    79.賴師貴三:〈《周易‧文言傳》儒家思想析論〉,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
    術研討會,頁1-18,2001年9月,臺北:孔廟明倫堂。
    80.賴師貴三:〈乾嘉學者《易經》研究的貢獻與檢討〉,「清代乾嘉學者治經
    貢獻」第二次學術研討會,頁1-23,2001年11月,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81.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1)--孔子與「周易」關係的歷史說明〉,《孔孟
    月刊》40卷5期(=473),頁8-10,2002年1月。
    82.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2)--「周易.乾.文言傳」「子曰」釋義〉,《孔
    孟月刊》40卷6期(=474),頁6-10,2002年2月。
    83.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3)--「周易.繫辭傳上」「子曰」詮釋及其現
    代意義〉,《孔孟月刊》40卷7期(=475),頁4-8,2002年3月。
    84.賴師貴三:〈焦循《孟子》學及其「以易注孟說」〉,第七屆清代學術研討
    會,頁1-28,2002年3月9日,高雄中山大學。
    85.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4)--「周易.繫辭傳下」「子曰」詮釋及其現
    代意義〉,《孔孟月刊》40卷8期(=476),頁16-19,2002年4月。
    86.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5)--帛書「易傳.二參子問」「孔子曰」條理
    簡釋〉,《孔孟月刊》40卷9期(=477),頁3-8,2002年5月。
    87.賴師貴三:〈《易傳》與先秦諸子「神」思較論〉,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
    先秦,頁1-21,2002年5月,臺北師範大學。
    88.賴師貴三:〈紀大奎及其《雙桂堂易說》探析〉,《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
    頁35-60,2002年6月。
    89.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6)--帛書「易傳」中「繫辭」、「易之義」、「要」、
    「繆和」與「昭力」綜合說明〉,《孔孟月刊》40卷10期(=478),頁6-8,2002
    年6月。
    90.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7)--帛書「易傳.易之義」「子曰」條理簡釋〉,
    《孔孟月刊》40卷11期(=479),頁4-7,2002年7月。
    91.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8)--帛書「易傳.要」「夫子曰」條理簡釋〉,
    《孔孟月刊》40卷12期(=480),頁4-6,2002年8月。
    92.賴師貴三:〈焦循《孟子正義》易學思想析論〉,海峽兩岸易學與中國哲學
    學術研討會,頁1-22,2002年8月,青島:府新大廈,山東大學「易學與中
    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主辦。
    93.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9)--帛書「易傳.繆和」「先生」與「子曰」
    分節簡釋〉,《孔孟月刊》41卷1期(=481),頁7-11,2002年9月。
    94.賴師貴三:〈《易傳》與先秦諸子「神」思較論、焦循手批柳宗元文彙評〉,
    漢文化資訊聯盟:第二屆漢文化資料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9月,澳門
    文化中心。  
    95.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10)--帛書「易傳.昭力」「子曰」、「先生曰」
    條理簡釋〉,《孔孟月刊》41卷2期(=482),頁4-7,2002年10月。
    96.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11)--「周易.大象傳」「自然之道」與「人
    文之德」義理條釋〉,《孔孟月刊》41卷3期(=483),頁3-7,2002年11月。
    97.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12)--「周易.文言傳」道德義涵解析〉,《孔
    孟月刊》41卷4期(=484),頁4-10,2002年12月。
    98.賴師貴三:〈常州學者易經研究的成果與檢討〉,常州學者的經學研究,頁
    1-17,2002年12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99.賴師貴三:〈周易大象傳的文化體系及其現代義涵〉,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
    論壇,頁1-13,2002年12月,香港:浸會大學。
    100.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1)--清儒焦循「孟子正義」與「易」學詮釋
    觀點的綜合說明〉,《孔孟月刊》41卷5期(=485),頁3-10,2003年1月。
    101.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2)--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一〉,《孔孟月刊》41卷6期(=486),頁10-13,2003年2月。
    102.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3)--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二〉,《孔孟月刊》41卷7期(=487),頁5-9,2003年3月。
    103.賴師貴三:〈清儒焦循「論語」、「孟子」與「易」學會通簡述〉,《孔孟月刊》
    41卷8期(=488),頁3-5,2003年4月。
    104.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4)--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三〉,《孔孟月刊》41卷9期(=489),頁8-12,2003年5月。
    105.賴師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上)〉,《中國學術年刊》
    第24期,頁77-106,2003年6月。
    106.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5)--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四〉,《孔孟月刊》41卷10期(=490),頁8-15,2003年6月。
    107.賴師貴三:〈臺灣「易」學史考述初探〉,《國文學報》第33期,頁1-36,2003
    年6月。
    108.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6)--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五〉,《孔孟月刊》41卷11期(=491),頁4-8,2003年7月。
    109.賴師貴三:〈孟子的「易」教(5)--清儒焦循「孟子正義」中「易」理詮釋
    之六〉,《孔孟月刊》41卷12期(=492),頁5-9,2003年8月。
    110.賴師貴三:〈論周易「二元對貞」的文化詮釋學〉,「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
    研討會」,頁1-12,2003年9月,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
    111.賴師貴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經部.易類考釋(下)〉,《中國學術年刊》
    第25期,頁1-35,2004年3月。
    112.賴師貴三:〈兩漢易學「氣化宇宙論」思想探析〉,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
    討會-兩漢,頁1-20,2004年11月,臺灣師範大學。
    113.賴師貴三:〈周易在心理學上的知識運用〉,第十八屆國際易學大會,頁1-9,
    2004年11月,新加坡:濠景飯店。
    114.賴師貴三:〈臺灣易學語文詮釋的歷史考察與類型分析〉,東亞語文學與經
    典詮釋學術研討會,頁1-29, 2004年11月,臺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
    中心。
    115.賴師貴三:〈說「易」在上古的形成、流傳與詮釋〉,「經典與文化的形成」
    第十四次讀書月會,頁1-16,2005年2月,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
    116.賴師貴三:〈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初探〉,浙江學者的經學研究第二次
    學術研討會,頁1-22,2005年12月,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17.賴師貴三:《「一甲子菁莪樂育,五十年薈萃開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六十週年(1946-2006)暨國文研究所五十週年(1956-2006)雙慶人事編年史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網,2006年6月。
    118.賴師貴三:〈臺灣易學史與人物志綜論〉,國科會中文學門90-94研究果發
    表會,頁1-16,2006年11月,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119.賴師貴三:〈魏晉南北朝易學「儒道會通」思想史論〉,「第三屆儒道國際
    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頁1-27,2007年4月,臺灣師範大學。
    120.戴璉璋〈出土文物對易學研究的貢獻──談數字卦〉,《國文天地》,第3卷第9期,總第33期,1988年,頁26-29。
    121.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頁25。

    QR CODE